「時至今日,中國的現代高等教育已經走過百餘年的實踐歷程。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的教育應如何在新與舊、常與變、傳統與現代、傳承與創新之間別開新局,以無愧於我們的時代和青年?無錫國專的辦學經驗和實踐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啟示。」江南大學黨委書記朱慶葆教授在11月14日召開的「書院傳統與中國大學:無錫國專創建100周年學術論壇」中如是說。該論壇由江南大學、無錫市委宣傳部主辦,旨在挖掘無錫國專辦學思想,探討中國高等教育與國學教育未來發展。
在論壇主旨發言中,來自江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的朱慶葆、高瑞泉、丁鋼、虞萬裡、徐雁平、李木洲、劉桂秋等專家學者分別從辦學經驗啟示、現代大學與城市文化建設、書院文化教育的現代意義、唐文治心路歷程、無錫國專與東南學統、唐文治的科舉觀、無錫國專辦學特色等方面切入論壇主題,做了精彩的學術報告。
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獨特實踐,在創辦人唐文治融匯新知、溝通古今、作育新民的追求下,無錫國專試圖融匯中國書院教育傳統與現代高等教育體制,在對於傳統文化優秀基因的萃取與對於時代現代化主題的呼應中,辦出了自己的特色,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其辦學實踐雖只有短短三十年,但其培養出的諸多砥柱式的人文學者,連同其對於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探索性意義,都使之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史上不可忽視的重鎮。無錫國專的辦學成功與唐文治先生的教育理念有著極大關係,身兼「國學大師」和「工科先驅」的他一方面主張經世濟用,力促實業,實事求是,另一方面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燈繼往,化古生新,以「正人心,救民命」,試圖通過傳統文化專才的培養育才興國。
與會學者普遍認為,唐文治在無錫國專辦學的成功,可歸因於其「中國精神」、「時代視野」和「大地情懷」,這使得其辦學實踐既不囿於中國傳統書院教育陳規,又不生搬西方高等教育定勢,而是將它們在近代中國的時空背景中融會貫通,在保留民族文化精魂的同時回應時代重大關切。其辦學實踐不僅為中國的國學教育延續一縷文脈,並且對於今日教育者「立足中國大地辦教育」,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現代化高等教育體系提供了啟示。會議還籌備成立江南大學無錫國專研究中心,力求充分發揮江南大學江南文化研究的地緣優勢和優良傳統,建立無錫國專研究的「橋頭堡」和「根據地」,為紮根中國大地、汲取多元養料、樹立文化自信,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提供方案。
為薪傳國專精義,禮敬辦學先賢,論壇還組織了學術講座、文化考察,面向大眾和青年學者對話無錫國專。在學術講座中,文史研究專家百家爭鳴,從城市文化、國專學規、唐文治生平等方面介紹了無錫國專基本情況。在文化考察中,與會師生走進位於蠡湖之濱的唐文治故居「茹經堂」,在先賢曾耕耘的大地上感知其家國情懷;來到位於無錫市第三高級中學內的唐文治教育事跡展覽館,在地方文史專家的介紹下感悟「大先生」的「大道理」,在感性認識、學理研習和實景體驗中走近國專、走近無錫、走近大地,使文化自信入腦入心,真正成為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骨質。「唐文治先生曾教導青年『我輩責任詎敢輕』,唐先生的使命感與大地意識令我深受感動,通過論壇,我又親眼看到在無錫,已經有一批有情懷的師者,追隨唐先生的腳步,默默耕耘,不輟弦歌。我希望加入他們,做一個立足中國大地、勇擔時代使命的好老師」,參與文化考察的江南大學教育學院學生如是說。(時曉)
作者:時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