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人 | 杜華偉:當代書院傳統文化教育發展初探(上)

2021-02-19 書院研究

古代書院是中國教育史上的重要存在,它作為一種獨特的教育組織,曾在知識傳播、文脈傳承、人格培養和社會教化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現代教育制度的不斷反思和對傳統文化教育需求的不斷增長,當代書院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並呈不斷增長之勢。


筆者通過深入實地調研和已有資料整理,呈現了當代書院多樣化的發展樣態:以學術研究為主;以文學創作為主;主要作為旅遊景點;傳統書院復建;當代新建書院;大學創辦書院;全日制民辦書院;社區書院;「圖書館+書院」模式;大學裡的書院制;國藝型書院;針對企業家的書院。在此基礎上,提出當代書院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發展建議:傳承弘揚古代書院精神;明確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設置適合當代人需求的課程;有效整合多方面的資源;充分利用現代傳播手段;專家學者加強理論研究。

一、當代書院興起的背景


古代書院最早起源於唐代,宋代時確立了正式的書院制度,元代曾創下平均每2600人即擁有一所書院的輝煌成績。明清時期,書院得到了真正普及,全國共有5000所以上,這是書院發展史上的一大盛事。然而,有著千年歷史的書院,卻隨著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一紙「書院改學堂」詔令戛然而止。對於書院改學堂,胡適先生曾惋惜地說道:「書院之廢,實在是吾中國一大不幸事。一千年來學者自動的研究精神,將不復現於今日了」。

雖然書院這種教育形式消失了,但書院精神與書院文化始終都在。於是,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一大批學者又重新致力於書院教育,其中比較典型的有馬一浮先生創建的復性書院和錢穆先生創建的新亞書院。1939年,馬一浮先生抱著對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存亡繼絕」的宏願,在隨浙大西遷途中創建了復性書院,書院雖只講學一年零八個月,後因種種原因轉為刻書並遷至杭州直至停辦,但它「教之為道,在復其性而已矣」的辦院宗旨和「主敬、窮理、博文、篤行」的學規卻影響深遠。2017年5月20日,浙江大學重建復性書院,由人文學院代管,既享有基本的自主性,又與人文學院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領域資源互補,融合發展。決定發揚傳統優勢,以「六藝」統攝教學,培育現代通儒、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錢穆先生「希望在南國傳播中國文化之一脈」,於是在1949年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與幾位同仁在香港共同創辦新亞書院。新亞書院是把中國傳統書院教育和西方近代學校教育相結合的典範,其招生簡章中明確提出:「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旁採西歐大學導師制度,以人文主義之教育宗旨,溝通世界中西文化,為人類和平社會謀幸福……」除教學與研究外,面向社會大眾舉辦的「新亞文化學術講座」在香港也曾產生了廣泛影響。當時有人曾評價說:「我們進教堂,只可以獲得半天的安慰;我們進了新亞,好像重新得到了一個家,整個心靈都獲得了寄託和慰藉。」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社會對傳統文化的推廣,隨著人們對現代教育制度的反思和對傳統文化需求的不斷增長,當代書院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並呈不斷增長之勢。書院教育因其「德智並重、育德為先、論辯深刻、切磋自由、關係融洽、活動豐富、環境雅致」等特點,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發展報告2018》項目組專家合影

二、當代書院發展類型


「書院作為一種文化教育組織,可以滿足人們不同的文化需求,不同追求、不同愛好的人,皆可以運用書院來實踐自己的理想」。據鄧洪波編《中國書院發展報告》統計,截至2011年12月31日,2021所傳統書院中,1347所書院已沒有任何活動,約佔總數的66.65%;以各種形式如文物、學校、經典、修復中、遺址、地名等活動的書院有674所,約佔總數的33.35%。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共搜索到591所命名為書院的實體機構(包括部分酒樓、賓館、旅行社、髮廊、網吧等命名的書院),122所網絡虛擬書院。這些數量眾多的當代書院,儘管其運行機制、活動內容和規模大小各不相同,但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參與到傳統文化教育與社會教化當中。

本文將重點討論其中具有教育性質,並且仍然活動中的當代書院,具體的案例選擇注重持續性(所選案例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須有一定的時間,其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理念、方法、內容、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經過了社會的檢驗認可及內部的自我迭代更新)、認同度(所選案例須在其所屬的領域或地域內具有一定的認同度與影響力),具體分類如下。

 

表1 當代書院發展類型一覽表

書院類型

代表性書院

學術研究

中國文化書院

文學創作

陝西白鹿書院、山東萬松浦書院

旅遊景點

江蘇東林書院、江西白鹿洞書院

傳統書院復建

湖南嶽麓書院、天津問津書院

當代新建

廈門篔簹書院、尼山聖源書院

大學創辦

同濟復興古典書院、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

全日制民辦

北京七寶閣書院、江蘇無錫國專

社區書院

廈門社區書院、河南本源社區書院

圖書館+書院

山東尼山書院、湖南逸邇閣書院

大學書院制

復旦大學、清華大學

國藝型書院

安徽華夏茶書院、福建龍人書院

針對企業家

廣東華商書院、廣東高祖書院

 

(一)由學者創辦,進行學術研究的書院


我國著名學者馮友蘭與北京大學張岱年、湯一介等幾位教授共同發起,成立於1984年的中國文化書院,是一個民間的學術研究和教學團體,其口號是「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文化走向中國」。開院之初,教學是書院的主要功能之一,曾開辦過「中國傳統文化」、「文化與未來」等短期講習班,1987年開辦的兩年期「中外比較文化研究」函授班在全國曾有12000餘名學生,2003年與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合辦了「從歷史看管理」系列課程。從中國文化書院走出的學子現在全國各地開辦國學院和培訓班,因而文化書院現在不再直接教學,而是為高校和社會機構提供師資、設置課程,第一門課程必定是「中國文化概論」,要讓傳統文化深深紮根於現代人心裡。

成立30多年來,中國文化書院舉辦各類研討會和論壇達30多種,比如「梁漱溟思想國際學術討論會」、「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文化」等。「湯用彤學術講座」「蔡元培學術講座」等已連續舉辦20多期,漸成傳統。書院開辦之初,就出版了《梁漱溟全集》《中國宗教的過去與現在》等多部著作,目前學術出版和學術研討仍是中國文化書院的重點,其學術出版始終圍繞中國傳統文化主題來進行。

(二)由作家創辦,進行文學創作的書院


由作家陳忠實於2005年創建的陝西白鹿書院,以「傳承傳統文化,傳播時代新聲」為宗旨,以文學為特色,開展藏書、編書、教書,研討和交流等活動。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文學交流,書院下設學術指導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白鹿叢書編輯部、「白鹿文學獎」評獎辦公室、中國文學研究資料中心、白鹿文學培訓中心等機構。書院相繼舉辦多種高規格文學論壇,邀請著名專家學者重究經典,研討對中國人在過去、現在產生重要影響而且未來仍將產生重要影響的若干經典及其精義;通過白鹿論壇,邀請著名學者作家、評論家登壇講學,平均每半個月舉行一期;舉辦首屆中國文人書法論壇,探討文人書法的歷史流變與當下困惑。白鹿書院還邀請各大高校教授、學者及文學評論家開展學術報告,並收集大量資料,編輯出版包括《陝西文學100年大事記》《陳忠實集外集》在內的多種作品,同時組織高校學生開展文學創作活動等。

由當代作家張煒於2003年創辦的萬松浦書院,坐落於龍口北部海濱萬畝松林,又在港欒河入海口(江河入海口為「浦」)附近,故得名「萬松浦書院」。 書院每年為省市舉辦文學創作專題培訓班,參加高研班的學員先後有5人獲得全省文學創作最高獎——泰山文藝獎。為發現和培養文學新人,書院設立了「萬松浦文學新人獎」,每年一屆,全國先後有3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近萬名作家和文學愛好者參加,共有50多位青年作家獲獎。書院積極與高校開展合作,目前已成立復旦大學世界華人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山東大學藝術批評研究所、魯東大學現當代文化研究所等機構,並舉辦「現代書院和當代文化」「書院立場與邊緣聲音」「國學熱的思考」「徐福筆會」等學術研討會10餘次。書院長期堅持編輯大型書系「萬松浦文庫」, 編輯出版了一批高品質的學術著作。特別是歷經7年編撰的大型工具書《徐福詞典》,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一致好評。

(三)古代書院現存,目前主要作為旅遊景點


江蘇東林書院、江西白鹿洞書院等古書院的首要任務,就是做好書院文物保護與修繕,因為書院的御書樓、齋舍、碑刻和講堂等,本身就是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珍貴資源,是研究古代教育史、書院史的活化石。當然,書院也會定期舉辦公益文化講座和成人禮、開筆禮等體驗活動,通過文物與教學的有機結合,使旅遊更富有文化意味和歷史意味。另外,還有一些文物書院同時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當地文化研究基地等,充分實現了文物書院的保護、旅遊、教育和研究功能的統一,極大地豐富了文物書院的文化內涵。

(四)傳統書院在當代復建


歷史上「四大書院」之首嶽麓書院,現在是湖南大學下屬的二級學院,既有現代大學的結構與功能,從事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等事業,又繼續保持書院特有的傳統與建制,發揮著收藏典籍、出版圖書、培養人才和教化社會等功能。就人才培養而言,書院現有歷史學和哲學學科博士學位授予專業3個,碩士授予專業9個,歷史學科已建成完整的本、碩、博、博士後人才培養系統;就出版圖書而言,書院近年來完成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出版了《中國書院文獻叢刊》等有份量的學術著作;就圖書收藏而言,今天的御書樓仍然作為書院圖書館供書院教研人員和學生使用,藏書數量已逾5萬冊;就社會活動而言,既有邀訪教授講座、嶽麓書院講壇等公益講座,也有祭孔大典和端午節等傳統節日主題活動,為不同層次學習者提供了更多傳統文化教育資源。於2012年6月建成的中國書院博物館,是中國目前唯一一座展示中國書院史和文化教育史的專題博物館,分為展示古代書院發展歷史的弦歌千年展廳、陳列學習用品和教學方法的書院教育展廳、介紹「名院」和代表人物的書院學術展廳,以及書院祭祀、藏書、刻書展廳。人們通過遊覽書院博物館,便能對中國書院發展史有一個全面清晰的了解。

古代天津問津書院創辦於清朝,復建後的問津書院於2013年6月揭牌,由天津師範大學王振良教授與企業家李雲飛發起。書院以書為核心,開展藏書、刻書、著書、講書活動,目前逾萬冊藏書分為文化、政治、科技、生活、少兒、其他六大板塊。書院以「追尋津沽記憶,守望文化家園」為宗旨,側重於天津民間文化資料的挖掘整理。5年來,通過一大批學者的共同努力,開展了大量「問津」系列活動,舉辦問津講壇和問津學術年會;編印《問津》《開卷》《參差》等多種內部交流資料;編印《問津文庫》和《天津文獻集成》;舉辦天津歷史人物學術討論會……另外,書院還不定期舉辦讀者沙龍、新書發布會及其他學術會、紀念會等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開展,讓更多人熱愛並學習傳統文化。

(五)當代新建書院


創辦於2009年的廈門篔簹書院,長期開設《論語》《大學》《詩經》《周易》和《孫子兵法》等「成人國學經典講習」,《三字經》《千字文》《笠翁對韻》等「青少年國學經典啟蒙」公益課程,每周一次。同時舉辦「名家講座」「竹林讀書會」和「篔簹分享會」等多種國學普及活動,每年舉辦「海峽兩岸國學論壇」。書院在進行國學經典教育的同時,也非常重視國藝教習,長期開設音樂、書法和武術等課程,舉辦新年及傳統節日音樂會,以古琴欣賞、古詩詞吟誦和漢禮舞蹈為主要表演形式,讓市民通過感受國樂之美提升自己的藝術素養和生活品位,「篔簹明月夜」音樂會已成為書院的一大文化品牌。

書院還舉辦了「中國書院簡史展」「敦煌寫卷展」「蒙學歷史展」「茶文化展」等主題多樣的展覽會。自2010年《篔簹書院》創刊以來,堅持每年出版兩期刊物,2017年正式出版了中國當代書院叢書系列之《篔簹書院》,這是對當代書院發展的探索與思考。2018年,書院榮獲「致敬國學:第三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公共建設力獎,再次表明篔簹書院建立10年以來,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所付出的艱辛努力與取得的驕人成績。

創辦於2008年的尼山聖源書院,是一座以推行「鄉村儒學」著稱的現代書院。書院的傳統文化普及活動主要有尼山國際中華文化種子培訓,社區公益國學大講堂,海峽兩岸《論語》師資研修,鄉村儒學講堂,「國學經典教育」專題研修和東南亞團體儒學學員研修。其中,師資培訓和鄉村儒學是兩大主要活動。

「鄉村儒學」最早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趙法生教授發起。在2012年實地調研過程中,專家們發現聖人故裡倫理狀況堪憂,鄰裡關係、家庭關係都不容樂觀。於是,趙法生教授組織學者們從老百姓普遍關心的孝道入手,從簡單的蒙學教材《弟子規》開始,將學術的、官方的話語轉變為故事化、生活化的語言進行講授。慢慢地,隨著鄉村儒學的開展,村容村貌、鄰裡關係、家庭關係發生了很大變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於是,2014年2 月,鄉村儒學講習由北東野村一個村推廣至聖水峪鎮,覆蓋了十五六個村莊,聽課者從四五歲的幼童到80多歲的老人都有,而且聽講逐漸形成了一種習慣,不再需要反覆動員和靠發放小禮物來吸引。

為有效解決師資短缺問題,書院與當地老年大學合作組建了「鄉村儒學老年志願宣講團」。從2017年開始,越來越多由「鄉村儒學」項目培養和選拔的民辦講師加入到授課隊伍當中。截至2018年底,「鄉村儒學」講堂達到16000多個,舉辦各類活動逾4萬場次,參與群眾超500萬人次。當然,活動也並不僅限於經典學習,還會組織開展節日慶典,舉辦成人禮、開筆禮、冠禮等村民喜聞樂見的體驗活動。

 

   2018年9月15日,中國首部儒學現實題材故事片《鄉村儒學》山東首映式在山東省圖書館舉行。該影片正是以尼山聖源書院從北東野村開始「鄉村儒學」教化試點,紮根鄉村,重建鄉土文明為故事原型而創作完成的,力圖通過電影傳播的方式,將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到鄉村、城市社區、機關學校。


(六)大學創辦的書院

 

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成立於2002年,是貴州大學一個獨立的學術研究與文化傳播機構,書院成立的宗旨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主要針對本校學生開展相關傳統文化講座,也參與各項公益事業的開展,在貴州鄉村和貧困地區推廣傳統文化經典教育活動。同時,在理論研究方面,書院還創辦了「陽明學」專門學術刊物——《陽明學刊》。

同濟復興古典書院是由同濟大學柯小剛老師創辦,面對社會人士開展公益經典講習的書院。書院目前已招生六期,共有240多名學員,既有在校大學生、公務員、醫生、個體戶,也有退休老教師、老工人。書院並不因為公益性質而降低門檻與要求,有著非常嚴格的招生與考勤考核制度,學員上課須在規定時間內籤到,每次課程結束要完成不少於800字的心得體會。書院常設的大課講座每兩周一次,每次主講科目不同,每學期重複開設《詩》《書》《禮》《易》《春秋》《四書》《莊子》《史記》等基本經典,同一科目會滾動講授不同篇目,這樣方便後進入的學員也能夠跟上學習節奏。小型專門課程目前有《尚書》《易經》《詩經》《老子》、西學古典、書畫講習和崑曲等。興趣小組活動包括經、史、子、集四個讀書會小組、書畫小組和中醫小組等,由輔導老師和組長根據參與學員的興趣協調安排。同時,書院還有書畫古琴、中醫茶道等實踐修養課程,以及定期會講和不定期遊學等多種活動,這些都為人們學習傳統文化提供了更好更專業的平臺。

(七)全日制民辦書院


成立於2004年的北京七寶閣書院,堅持「德舉並進、經史詞章、強體多藝」的辦院宗旨,在14年的發展和探索歷程中,形成了完整的教學體系,既有經史詞章的經典教學、也兼及語、數、外等現代教育課目,更有書法古琴、花道茶道等國藝體驗課程。書院現有幼兒部3個班、小學部6個班,除了日常教學與體育鍛鍊外,每年組織的遊學活動也很有特色,每次都會設定一個主題。比如2017年春季遊學主題是「書院」,孩子們在為期14天的時間裡,實地參觀遊覽了嵩陽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和鵝湖書院等歷史上有名的書院,對書院制度與書院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2018年舉辦的是「家風·家教·名人·名居遊」,孩子們參觀了無錫、蘇州、嘉興和福州等地的名人故居,在行萬裡路中加深對萬卷書的理解。

七寶閣書院還創辦了「書香學府」幼兒教育品牌,其目標是培養具有「知書達禮」「國際視野」品格的陽光快樂孩童。2018年更是啟動了「正蒙青年領袖培養計劃」,《周易·蒙卦》有云:「蒙以養正,聖功也。」「正蒙青年領袖培養計劃」旨在尋找和培養志於自我突破、提升人生品格、具備文化底蘊的當代青年,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專業的幼兒教育師資。

2018年剛剛恢復招生的無錫國專也是全日制民辦書院,全日制兒童班採用親子共讀模式,陪讀監護人須進入全日製成人班就讀,與孩子一起學習成長,因為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家長自己不斷學習。全日制青年班主要招收15歲以上的「讀經少年」,旨在通過書院的師生共學,幫助他們彌補「讀經學堂」的知識缺陷、繼續夯實經學功底、通過自考和考研等方式重新融入社會,以便發揚經典的獨特價值。當然青少年班並不限於「讀經少年」,凡有志於經典研習的成年人也在招生之列。

書院開設的研究班則要通讀十三經、二十四史,以及歷代註疏和經學要籍,兼以諸子百家、詩詞文集,還有荷馬史詩、柏拉圖對話、希羅多德歷史和希臘悲劇等中西文明大書。除基本教學活動外,書院每月舉辦會講雅集(寒暑假除外),內容以經典研讀為主,輔以書畫雅集。書院希望通過這些教學與會講活動,能夠培養一批真正學養深厚的國學老師,為當前大學及讀經學堂輸送合格的國學師資。

(八)社區書院


2015年以來,廈門市創建了集創新理論學習、主流價值宣傳、文化知識傳播、文明禮儀教化和興趣愛好培育於一體的社區書院,採取市級書院總部和社區書院教學點兩級服務管理體系。其中,書院總部作為全市社區書院的管理指導中心、培訓考核中心、資源整合中心和成果展示中心,擔負課程研發、師資配送、指導培訓、信息共享和監督考核等職能。區級社區書院指導中心,由各區以基礎條件較好的某個社區書院為依託,擔負統籌配送區級教育資源和承上啟下、協調示範、檢查指導、督促落實等職能。基層社區書院作為教學和活動的終端,按照「四個一」(一個統一標識、一個固定場所、一套課程體系、一套運行模式)的標準要求,組織居民群眾開展教學和各種活動。截至2018年底,廈門市共建成1家市級書院總部,6家區級社區書院指導中心和170多家社區書院。

「創新」是廈門社區書院建設的重要標準和基本要求,根據社區經濟發展條件、人口素質差異、文化教育傳統等特點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增進文化認同,有力推進「熟人社區」建設。比如,黃莊社區書院根據人生發展五階段(幼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不同特徵,打造「畢生發展」系列課程,形成親子教育課堂、隔代教育課堂、生涯規劃課堂、婚姻家庭觀念課堂、婦女維權課堂、情緒管理課堂和關鍵期心理調適課堂等七大課程體系,讓所有居民都能在書院找到適合自己的平臺。天竺社區是東孚街道最大的安置小區,6000多名居民來自12個徵地村,整體文化水平不高,生活習慣、習俗差異較大。為增進文化認同,社區精心打造天竺書院,將說拉彈唱和琴棋書畫等傳統文化活動納入社區書院課程,還組建小蓓蕾舞蹈隊、薌劇曲藝隊等14支文體隊伍,豐富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同時,充分利用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等現代傳播手段,加強「社區書院+駐區單位」、「社區書院+機構」、「社區書院+學校」、「社區書院+圖書館」等多種文化服務模式。

河南省本源社區書院以書院為基地和平臺,開展貼近大眾的傳統文化活動,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及人文教育在現實生活中落地。書院內設有社區圖書館、少年國學院、社區人文學堂和社區義工中心,除向市民提供圖書借閱外,還組織公益國學夏令營和冬季讀經營活動,開設書法、國畫、太極、古琴、禮儀、茶道等課程,每個月在公眾號推薦傳統文化書籍,並且定期舉行各類讀書交流活動,搭建貼近大眾的文化普及與體驗平臺。「本源社區人文講堂」是本源社區書院的常設版塊,內容涵蓋文學、藝術、歷史、哲學諸領域。2018年春季系列講座為《不聞號令,銜枚疾走——宋功老師絲綢之路中亞考察紀行》《無用之茶養生命之體》《茶人的生命品質與人文素養》《中國人天人合一的節氣生活》《人生永遠在路上》,市民可以通過網絡和電話報名參加,一起在家門口學習傳統文化。

(本文刊於楊東平主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發展報告201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版。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杜華偉,哲學博士,蘭州交通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書院文化與思想。

更多閱讀:

書院人 | 杜華偉:民間書院的社會實踐與市民修身——浦江書院的踐行之路

書院人 | 杜華偉:建設當代書院,弘揚傳統文化——以四海孔子書院為例

書院人 | 杜華偉:書院的復興與現代轉化 ——以同濟復興古典書院為例

書院人 | 杜華偉:古代書院個體德性培育機制探析

書訊 | 楊東平主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發展報告2018》出版

相關焦點

  • 傳統書院對當代教育的啟示
    中國傳統書院的講會儀式很好地體現了書院作為古代學術機構,重視學術自覺、推崇學派傳承和鼓勵學術自由的特點。當代高校的儀式教育活動也可以借鑑這些優秀傳統,在儀式中體現大學的學術自覺,倡導與不同信仰、不同學派之間的交鋒和融合,以及不同文化傳統之間的對話。傳統書院的講會儀式很好地體現了書院作為古代學術機構,重視學術自覺、推崇學派傳承和鼓勵學術自由的特點。
  • 蘭州交通大學杜華偉副教授:建設當代書院,弘揚傳統文化
    四海孔子書院借鑑古代書院「分年法」教育理念,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身心發展特點分為三個學部,即童子部、蒙學部和弘毅堂。採用小班授課,每班不超過15人,開設的主要課程有經籍、國文、修身、英語、數學、音樂、書畫、茶道、古琴、體育、射藝、中醫、史學、科學、農耕和中外人文經典比較等。
  • 專訪龔鵬程先生:書院的教育
    傳統文化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 需多方教育有機結合杜華偉(以下簡稱杜):龔先生您好,首先非常感謝您接受我的訪談,我讀過您的多部著作,尤其是《書院何為》這本書,探討了兒童讀經、生活儒學、傳統文化進校園、孔廟新模式和書院精神等問題,受益匪淺。
  • 當代書院的現實意義
    當代書院的現實意義趙金旗書院教育在我國有著一千餘年的歷史,在傳承文化、繁榮學術、培養人才方面曾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晚清時期,由於西式文化和教育思想的引入,傳統書院漸漸呈現出脫離現實的弊端,因而,庚子新政後被廢止。近年來,一些科研機構、學術團體以及社會人士相繼興建了為數不少的現代書院,成為當代文化繁榮的現象之一。
  • 傳承與發展書院文化意義重大
    【網絡關注】   光明網數據新聞工作室  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應天書院作為我國著名的書院,經歷了上千年的歲月流傳。當前,書院文化與書院精神的傳承和發展問題,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
  • 【天下】「傳統文化教育」/從書院教育中獲得啟示
    如果您尚未關注,歡迎點擊標題下方的「蘇州教育」關注我們。圖為:蘇州市德善書院 說起書院教育,往往會被認為是穿長袍馬褂迂腐的老古董們做的事情。然而,現代學校教育卻可以從中得到很多啟示。 書院教育的特點傳統的書院教育有很多鮮明的特點。首先,它具有自主性和多樣性。
  • 媒體聚焦歷經千年浮沉興衰 當代書院走向復興
    本報訊(文/記者 林曉雲 通訊員 雨茶 志芳 圖/何松青)12 月 5 日,由中國書院學會、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和 廈門篔簹書院聯合主辦的「首屆中華 書院教育發展論壇暨第三屆中國書院 學會年會」在篔簹書院開幕。 中國四大書院中的嶽麓書院、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以及中國書院學 會副會長單位江西鵝湖書院、陝西白 鹿書院等都派代表與會。
  • 在現代書院立德樹人中堅定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堅持德樹人的「根脈」。高校現代書院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育人氛圍的可以使其成為傳承中國傳統教育精粹的重要場所。實踐證明,現代書院針對當代大學生行為特點,開展的誦讀國學精典、厚植愛國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培養奮鬥精神、堅守精神家園、提高踐履能力的育人工作,能夠在堅持立德樹人中堅定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
  • 吳穎惠:現代書院成為傳統文化傳播的前沿陣地
    12月19日下午,由人民政協網和敬德書院聯合主辦、人民政協報教育周刊支持的第80期教育之春沙龍在敬德書院笠僧堂舉行,主題聚焦「書院發展與立德樹人」。來自學術界、教育界、文化界的知名專家和眾多參與者一起回望我國書院傳統,探討書院的核心價值及其在現代社會可能的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
  • 傳統與現代如何對接 復興書院教育價值何在?
    傳統與現代如何「對接」  在書院學什麼?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書院是對現行教育模式的一種有益補充。理想的書院教育能打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史哲,同時融匯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樓宇烈用「為人之道,為學之邦」8個字概括現代書院。
  • 良戶書院:助力鄉村發展 引領鄉風文明 弘揚傳統文化
    在封建社會,中國的文化傳統大多由民間所繼承和發揚,以農村為中心的國家整體,重視農業生產,作為這個國家的君主,要想天下歸治,國泰民安,首要解決的問題便是人民的吃飯問題,所以,他們大力發展農業。故而,中國的文明起自農耕,源自農村。但是,以農業而興的中國,在經濟大發展之下,許多城市大規模擴展,吞沒了周邊的農村,中國多年來匯集於農村,本就岌岌可危的傳統文化之根被衝擊,瀕臨滅絕。
  • 新華聯根植傳統文化 讓中江書院重放異彩
    12月6日,以「保護·傳承·發展」為主題的中江書院255周年院慶活動在蕪湖新華聯鳩茲古鎮舉辦。蕪湖市文聯、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北京圓網慈善基金會、新華聯集團等單位有關負責人和知名文化學者、傳統文化愛好者100餘人出席慶典。
  • 讓古老書院活在當下
    書院是中國古代獨具特色的一種教育形式。其始於唐,興於宋,至南宋時發展成熟,經元、明、清直至近代改制為學堂。在千年學脈的綿延賡續中,書院傳承著教書育人、以文化人和傳道授業、兼濟天下的思想與精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書院重回讀書人視野:傳統書院逐步修復並開展活動,當代新建書院也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而不斷湧現。
  • 書院留給現代教育的啟示
    梁啓超認為近世學校教育有兩大缺點:第一,「此種『水平線式』的教育,實國家主義之產物」;第二,「其學業之相授受,若以市道交也」,上課下課,「多變成整套的機械作用」;師生之間,「除了堂上聽講外,絕少接談的機會」。他的話一語中的,指出國民教育的目的是灌輸國家主義或者民族主義。而民族主義的泛濫卻是當今國內國際許多悲劇的根源。 現代教育是現代性的產物。
  • 【士志於道】書院:中國人心中難以磨滅的文化印記
    中國書院文化研究專家、九江學院教授李寧寧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書院教育的特點是為了培養人的學問和德性,而不是為了應試獲取功名。「朱熹他們並不是盲目地反對科舉,而是主張先學好儒家義理精髓,再參加科舉考試。」
  • 止於至善——書院與國學教育研討會
    書院落地張掖,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反覆論證後確定將甘州府衙作為孔孟書院。做傳統文化的人,是鋪路石,願更多的人為張掖大地能出大人才而努力。為孔孟書院,造福張掖大地。造福社會,造福人類。,了解辦學的艱難,所以對孔孟書院,深感敬佩,希望以後有機會,能找到傳統文化教育和大學生教育的契合點,進行合作,弘揚傳統文化。
  • 【俊德堂書院】趙蔓在書院的成長日記
    jundetang【書院寄語】 趙蔓同學是書院最早的學生之一,之所以能夠最早到書院接受傳統文化的薰習,一方面與其父母在傳統文化方面的積累有關,能深刻認識到傳統文化對於孩子精神成長的重要性鑑於該同學的特點,書院老師們經過討論,分別制定出各自學科適合趙蔓同學的教育方案。一段時間以來,趙蔓在書院有了明顯的發展和進步,成為同學們學習的榜樣。
  • 地理學視域下的程朱理學及其書院文化
    在當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之時,重新探討程朱理學及其文化價值,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從二程洛學到朱熹閩學在中國學術史上,宋代的一大特點是學派繁多林立。與此同時,另一特點便是以地域命名不同學派,諸如濂學、洛學、關學、閩學、浙學、湖湘學等,地域性往往成為某一學派的突出標誌。
  • 古代大學叫書院,韓國教育界讓書院再成熱詞,復旦表示不服
    早在2005年,韓國就把江陵端午祭成功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而這次將9處朝鮮王朝時代教育機構的「韓國書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申報目錄,也已經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WHC)的支持,所以一般認為這次申遺基本上沒有多少問題了。書院是古代中國儒家的教育體系,有著豐富的歷史遺產與悠久的文化傳統。
  • 從書院、府學到國子監——北京傳統教育體系溯源
    遼代以前,北京地區是中原王朝的軍事重鎮,文化教育發展相對落後。遼金以後,特別是元、明、清時期,北京逐漸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書院、府學、國子監一起構建了從中央到地方,從官學到私學的較為完備的傳統教育體系,共同書寫了北京地區傳統教育發展的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