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書院、府學到國子監——北京傳統教育體系溯源

2020-12-12 澎湃新聞
作者:張豔麗(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副研究員)

北京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遼代以前,北京地區是中原王朝的軍事重鎮,文化教育發展相對落後。遼金以後,特別是元、明、清時期,北京逐漸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書院、府學、國子監一起構建了從中央到地方,從官學到私學的較為完備的傳統教育體系,共同書寫了北京地區傳統教育發展的重要篇章。

具有民間辦學色彩的教育機構——書院

書院是中國古代傳統社會頗具特色的教育機構。書院之名,始於唐代。唐玄宗開元年間在東都洛陽組織文人在乾元殿校理經籍,後將乾元殿更名麗正修書院。可見,書院最初是藏書的地方。宋代盛行的書院以傳授知識、研討切磋為主,具備教書育人的教育職能。遼金時期,北京教育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尚未出現南宋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那樣有影響力的書院。不過地處首善之區,北京的書院也匯集了各地的優秀人才,教育質量較高,規模較大,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圖為白鹿洞書院。白鹿洞初為唐代洛陽人李渤與其兄李涉隱居讀書之處。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興復白鹿洞書院,自任洞主,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辦學的楷模(來源:白鹿洞書院網)

太極書院成立於元代,是北京最早的書院。書院的倡議者是國子學的負責人楊惟中。楊惟中在金朝末年,蒙古軍隊南下時被俘,後成為窩闊臺的侍從。他很喜歡讀書,又有膽識謀略,逐漸受到窩闊臺的器重。後來,他在進攻宋朝的戰爭中,隨軍受命行中書省事。他注意搜羅中原名士和程朱理學著作,送往燕京,建立太極書院。書院仿照宋代著名的嶽麓書院和白鹿洞書院的體制,以弘揚宋儒理學為教學目標。書院建有周敦頤祠,程顥、程頤、張載、楊時等人作為陪祀,壁刻《太極圖》《通書》和《西銘》。書院中有藏書8000餘卷,供儒生學習。太極書院延請趙復、王粹為主講,許多才俊來院求學。在書院聽課的一百多名學生中,許衡、郝經、姚樞、竇默、劉因等後來都成為理學大家,有的在官府任職,有的創辦書院繼續傳播學術思想。太極書院的創辦促進了南北學術文化的交流,推動了程朱理學在北方的傳播,使得北京成為當時整個北方地區的學術文化中心。

明代北京地區的書院,在促進教育發展的同時,與時事政治密切聯繫,其中尤以首善書院最有代表性。首善書院是都察院左都御史鄒元標、左副都御史馮從吾於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創建的。首善書院創建時,正值太監魏忠賢把持朝政,鄒元標等人多次上疏朝廷,彈劾閹黨,遭到忌恨。魏忠賢等人藉口首善書院聚徒講學,另有所圖,反加彈劾。也正因如此,書院僅維持了一年半,便遭到禁毀。

圖為北京東城金臺書院小學,前身是清朝名將洪承疇的賜園——洪莊。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京兆尹錢晉錫在此創辦北京歷史上第一個義學——「首善義學」,後改名為「金臺書院」(來源:中國廣播網)

清代北京地區的書院經歷了前後兩個發展階段。順治初期至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以前,統治者對書院採取抑制政策,嚴禁設立書院,北京地區書院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對前代書院建築的修護方面。此後,統治者對書院政策發生改變,大力扶植建立新書院的同時,注意在思想上加強對書院的控制,北京地區的書院得以大量建立。其中,金臺書院為順天府直屬,位於南城的金魚池一帶。金臺書院最初叫首善義學,招收大興、宛平兩縣的貧寒學童。歷經康、雍兩朝的發展,到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首善義學經過大規模的修繕擴建,改名為「金臺書院」。學生也由原來的貧困學童改為京師和各省準備參加會試、殿試的舉人、貢生等。書院的主持人稱院長,多為有名之士擔任。每逢朔望之日,金臺書院都要進行命題考試,順天府尹及在京官員常常到院監考,並將考核出色的學生推薦給朝廷。

地方官學——府學

地方學校是指地方政府按照地方行政區劃,在當地所辦的學校。地方學校的設立,或由國家制定出地方學校制度,或由重視教育的地方官在其治所設置學校,學校經費來自地方政府。

先秦時期是北京地區教育體系的形成時期。但從嚴格意義來講,地方學校應始於漢代。漢代地方學校制度開始逐步建立起來,教育逐漸普及於各地,出現了四海之內,學校如林,庠序眾多的景象,這當然也包括北京地區。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地區一直處於戰亂動蕩之中。幽州地區地方教育發展受到一定影響。隋朝立國時間較短,又大興勞役,無暇顧及教育。唐朝一統天下之後,政治較為安定,教育事業也有了極大發展。

遼代,地方教育機構大致仿效漢唐時期的體制,以各級地方行政機構為單位,設置相應的教學機構。遼代南京道設置析津府,治所即在今北京,府下管轄6州、11縣,州之下又轄有若干縣。遼代北京的地方學校逐漸建立,良鄉縣學始建於遼代中期,創建者為大公鼎。金代北京地方教育經歷了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大定、明昌之間,統治者在各地全面推廣教育,普遍設置教育機構,任命教官,北京地方教育體系也是在這個時期逐步完善起來。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年),金世宗設置地方府學,共17處,設定學生額數為1000人。大興府學即中都路府學,為17處府學之首。

元代北京地區的地方教育制度比較完備,在路、府、州、縣各級均有相應學校。大都路學設置教授、學正、學錄各一至二名,掌管學校財務的錢糧官一至二人。與普通的同級學校相比,大都路學規模較大,初設時學生在30人左右,至元中期時,已增加到100人。學生來源較為廣泛,不再限定於貴族官僚子弟,而是包括各階層在內的好學之士。在學校的組織形式、管理方法等方面,大都路學與國子學類似。大都新城竣工後,大都路學遷入國子學舊址。從此,規模越來越大。

明朝政府取消大都路,改為府及下轄州縣。因此,明代北京地區地方學校分為府學、州學和縣學。洪武初年,明朝政府將元大都降為北平府,將元國子監學改為北平府學。明成祖遷都北京後,永樂初年將北平府改為順天府,重設國子監,用元國子監故址。原北平府學遂遷入大興縣學,並改為順天府學。隨後取消大興、宛平縣學,兩縣生員或升入國子監,或歸入順天府學。

圖為順天府學文丞相祠(來源:中國孔廟網)

清代地方學校基本沿襲明制,依照地方區劃設有府學、州學、縣學。有清一代,對順天府學多次進行重修,規制日益宏大。順治初年,設提督學政,由府尹或府丞兼任。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後,另設學政,專司其事。學政代表朝廷執掌學校政令,管理學校事務。府學除教學外,還負責保管書籍與文廟祭器、樂器。

最高學府——國子監

遼、金以後,隨著北京的政治地位的提升,北京地區的中央官學有了轉折性的發展。

中央官學始於遼朝。遼朝實行五京制度,五京即遼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境內)、遼南京(今北京)、遼東京(今遼寧遼陽)、遼中京(今內蒙古赤峰寧城縣)和遼西京(今山西大同)。遼朝在五京皆設中央官學。其中,在遼上京設國子學,在遼南京設置太學。遼南京太學是五京之中唯一的一處太學,設置於遼太宗時期。聖宗統和十三年(公元995年),因學生日漸增多,為保證經費的正常供應,特賜水磑莊一區。可見,遼南京中央官學,較之東京、西京,在地位上已經十分重要,在規模上已經十分可觀。

金代北京中央官學包括國子學、太學、女真國子學和女真太學。金海陵王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遷都燕京,改燕京為中都,金中都中央官學逐步建立起來。國子學設置於天德三年,招收學生200人,為宗室、外戚及三品以上官僚子弟。教授《九經》《十七史》及百家之言。太學最初招收學生160人,後來再加上五品以上官員子弟及各地推薦考試合格者,人數多達400人。為了培養本民族人才,金朝統治者設置女真國子學及太學,這是金中都中央官學的一個重要特點。

元朝統治者入主中原後,採取了兼容並蓄的政策。這一點體現在中央官學方面,也就出現了國子學、蒙古國子學、回回國子學並立的局面。元世祖即位後命人創造蒙古新字,並在全國各地設立專門學習蒙古新字的學校。元大都蒙古國子學始建於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設置博士、助教、教授及學正、學錄等,與教授儒學的國子學體制大致相同。學生主要是蒙古貴族子弟,人數無定額,最多時為150人。與國子學相比,蒙古國子學規模較小。元朝統治者還特別設立回回國子學。回回國子學始建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學生主要是回回人,也有少數蒙古族人和漢人,主要學習亦思替非文(即波斯文)。與國子學及蒙古國子學相比,回回國子學的規模顯得更小。即使在較為興盛的泰定帝時期,在學師生也僅有50多人。儘管如此,在蒙古國子學和回回國子學為培養本民族人才,推廣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促進各民族之間的融合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到了明代,統治者設置有傳授儒學的國子監,取消了元代傳授少數民族文化的蒙古國子學和回回國子學。明太祖時期為國子監的創製階段,他把國子監由前朝的教育行政機構改為教育行政機構兼國家最高學府。明代國子監有南北兩監。南京國子監位於南京,即「南雍」,京師國子監位於北京,即「北雍」。明成祖朱棣即位後,於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二月將北平府學改為北京國子監。十八年(公元1420年)十一月,又下令將北京國子監改為京師國子監,而將原來在南京的國子監稱為「南京國子監」。這樣,明代在中央官學方面就形成了南監與北監並存的局面。

圖為北京國子監,坐落於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原名成賢街)15號,與孔廟和雍和宮相鄰,始建於元大德十年(1306),是元、明、清三朝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來源:古建中國網)

清初沿襲明代兩監製度。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改南監為江寧府學,北京國子監成為唯一一處中央官學。清代國子監繼續沿用明代中央官學制度,設置祭酒、司業、監丞等官員;又設六堂即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為講肄之所。國子監的生源廣泛,有貢、有監。貢生包括歲貢、恩貢、拔貢、優貢、副貢、例貢。監生包括恩監、蔭監、優監、例監。清朝對國子監生在學時間方面有明確的規定。雍正三年(公元1727年),清政府規定各類監生肄業時間統一為三年。由於統治者對國子監較為重視,清代國子監教育大為改觀,曾出現師徒濟濟,奮自鏃礪,研求實學的浩大場面。

從書院、府學到國子監,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傳統社會非常注重文化的教育和傳承。書院帶有民間辦學的痕跡,府學和國子監有著鮮明的官學色彩,這三者共同發展,為北京地區逐漸成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作出了重要貢獻。

本文首發於《前線》雜誌2019年第1期,轉載請聯繫微信公眾號:前線理論圈(ID:qianxiantheory)

相關焦點

  • 明代的學校與書院——中央官學之國子監
    引言作為歷史上曾經獨立存在將近三百年的王朝,明朝在建立之初就有著十分完善的學校與書院教育體系。僅就官學而言,明朝的官學可以分為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由於出身不同,監生被分為五類:第一類是舉監,凡是通過會試獲得舉人功名的監生,即稱為舉監;第二類是貢監,凡是地方府、州、縣學生被選貢到國子監學習者,稱為貢監;
  • 聊聊書院(2):書院在古代有什麼用?
    在古代的中國社會,正式的教育一般可粗略分為三個階段,即蒙學、小學與大學階段。這套教育體系,到唐宋時期,便與科舉慢慢結合了起來。
  • 鄧洪波:中國書院教育概論
    一、從書院到書院教育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教育傳統的國家,在書院教育還沒有出現以前,它由依靠政府支援的官學與紮根於民間的私學這樣兩個相輔相成的教育體制來實現其對一般國民的教育。按照權威的解釋,官學是古代官府舉辦管轄的學校。
  • 2020年軍隊文職考試備考: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典型的教育機構
    右學和瞽宗,都是屬於大學性質,實是同一機構的不同名稱。   三、西周   官學:「國學」與「鄉學」   西周以後,學校教育制度已經發展到比較完備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學校既是施教場所,又是進行政治活動的官廷,教育機構與行政機關不分,表明當時教育與政治緊密聯繫。
  • 北京孔廟國子監,我終於來了
    這次參加了第41期全國地市教育局長研修班,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要學習3個星期。時間比較寬裕,總算有機會了。周一到周五要像學生一樣上課,挺好的一次「充電」,周末是休息的。2017年2月25日,周六,天氣晴朗。
  • 北京市府學胡同小學:600年文化殿堂造就「學府式府學」
    近日,千龍網走進北京最悠久的學校——府學胡同小學。「悠久的歷史給府學胡同小學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北京市特級教師、府學胡同小學校長馬丁一向我們介紹時說道。馬丁一是地道的北京人,在幽靜的午後,伴著郎朗讀書聲,她帶著京腔京韻給記者講府學的典故、建築時,眉宇間充滿了自豪感。
  • 清代國子監的學生通過什麼途逕入仕?
    清代學子入仕前的學校教育「私塾」、「家塾」這兩個詞彙大家都聽說過,這是孩童最早入學的學校,類似於現在的小學到中學的這個階段。但需要注意的是,它們兩者之間是有區別的。私塾是某個老師自己開的私人學校,收學生的學費。
  • 古代「大學」國子監:舉辦「開學禮」 每日禮儀活動師生均參加
    此後,漢武帝逐漸創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有官學有私學;有中央設立的學校,也有地方設立的學校。漢武帝初創太學時,有五經博士弟子50人,到漢成帝時,增至3000人。此後太學也迅速發展,到東漢末年,太學生保持在3萬人左右。隋煬帝時,太學改為國子監,但國子監內還同時設太學。唐、宋兩代太學與國子學並存,且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學制。
  • 北京內城潛力資產大揭底:是什麼賦予了天壇府無可替代的文化符號?
    觸摸內城千年皇城文化  雄偉壯觀的故宮,歷代帝王敬奉皇天、祈五穀豐登的天壇,古老而又神秘的秘宗禪林雍和宮,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學府國子監,都是北京皇城地位的重要見證;發源於清朝的國粹京劇,獨特的老北京四合院與胡同文化,從只為皇家造辦的宮廷藝術到國禮的景泰藍,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是皇家文化的縮影。
  • 書院人 | 杜華偉:當代書院傳統文化教育發展初探(上)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現代教育制度的不斷反思和對傳統文化教育需求的不斷增長,當代書院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並呈不斷增長之勢。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社會對傳統文化的推廣,隨著人們對現代教育制度的反思和對傳統文化需求的不斷增長,當代書院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並呈不斷增長之勢。書院教育因其「德智並重、育德為先、論辯深刻、切磋自由、關係融洽、活動豐富、環境雅致」等特點,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教師節歷史和教師待遇溯源:致敬每一位教師
    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被中國人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為了致敬我們可愛的老師,一起來溯源教師節的由來吧。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師」,總是受人尊敬、被人愛戴的。老師,是人類文化得以傳承的功臣,貢獻巨大。
  •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 歷史悠久影響深遠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1、應天書院應天府書院又稱應天書院、睢陽書院、南京書院、南都書院、南京國子監,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史載「州郡置學始於此」。應天府書院前身為睢陽書院,是五代後晉時的商丘人楊愨所創辦。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改升應天書院為府學,稱為「應天府書院」,並正式賜額「應天府書院」。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為南京,成為宋朝的陪都,應天書院又稱為「南京書院」。
  • 傳統與現代如何對接 復興書院教育價值何在?
    傳統與現代如何「對接」  在書院學什麼?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書院是對現行教育模式的一種有益補充。理想的書院教育能打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史哲,同時融匯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樓宇烈用「為人之道,為學之邦」8個字概括現代書院。
  • 傳統書院對當代教育的啟示
    中國傳統書院的講會儀式很好地體現了書院作為古代學術機構,重視學術自覺、推崇學派傳承和鼓勵學術自由的特點。當代高校的儀式教育活動也可以借鑑這些優秀傳統,在儀式中體現大學的學術自覺,倡導與不同信仰、不同學派之間的交鋒和融合,以及不同文化傳統之間的對話。傳統書院的講會儀式很好地體現了書院作為古代學術機構,重視學術自覺、推崇學派傳承和鼓勵學術自由的特點。
  • 元、明、清三朝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是北京國子監
    國子監街兩側槐蔭夾道,大街東西兩端和國子監大門兩側牌樓彩繪,是北京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中國古代大學可以說是從太學到國子監逐漸發展的,漢代太學的建立,標誌著我國封建官立大學制度的確立。太學也是歷史上第一座設在京師的全國最高教育機構。
  • 親子遊學社北京夏令營第四期 國子監裡學做人 清華感受藝術氣息
    2018年8月6日,北京國子監,親子遊學社2018北京夏令營第四期開營。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稱「太學」、「國學」。營員們在白紙上寫下一個大大的「人」字。人字雖然只有兩筆,一撇一捺,但卻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
  • 貞觀年間李世民改國子監,興學重教育人才
    貞觀時期,李世民在發展教育方面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而開國子監、立最高學府,以及其他「諸學」的蓬勃興起,正是大唐文化教育高度發展的前奏。貞觀二年,李世民改國子學為國子監,作為全國的最高學府。國子學原隸屬於太常寺,李世民將其改名為監,使其成為獨立的教育機構,此舉標誌著國子監地位的提高,也是李世民重視發展教育的表現。
  • 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宋元時期的學校教育制度
    宋朝的國子監除了國子學之外,還下轄了太學、四門學、廣文管、律學及武學,前四者為大學性質。其三是宗學下的大學和小學,招收皇親國戚的親屬,分大學和小學,兩宋的地方官學也是以行政區划進行劃分,在州下設州學、府下設府學、軍下設軍學
  • 溫州大學溯初書院揭牌成立 探索構建「三全育人」工作體系
    2020年5月19日,時逢溫州大學校慶日,溫州大學溯初書院正式揭牌成立並由我國著名教育家顧明遠先生題寫院名,此舉標誌著溫州大學教育學院在深化師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推進「三全育人」綜合體系建設上邁出重要步伐。
  • 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備考習題(中國古代典籍、教育與科舉)
    在國子監就讀的外國學生叫(「」)。5. 南宋四大書院中,由朱熹主持的是()書院;由陸九淵主持的是()書院;由呂祖謙主持的是()書院;由張栻主持的是()書院。6. 國子監的主要建築是()殿,殿前四周環水,稱為「()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