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22日11時28分訊(記者 閆儀 通訊員 楊青)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公共衛生服務持續完善、健康扶貧工作穩步推進……「今(22)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間,重慶市渝北區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多措並舉為群眾撐起「健康傘」,醫療衛生整體實力跨上新臺階,就醫大環境得到明顯的改善,就醫更加方便,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醫療機構增至866家
走進新建成的寶聖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寬敞明亮,功能完備、布局合理,大廳內隨處有可以休息的椅子,家長帶著孩子有序地在窗口接種疫苗。2樓一側的中醫館裡,一些患者正在做針灸理療,另一側設置了體檢區和健康證辦理區。
「以前回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只有800多平方米,每天來就診的人非常多,無法滿足群眾的就醫需求。」該中心負責人介紹,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寶聖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順利落成,建築面積5300平方米,配備功能科室13個,醫護人員增至118人,承擔著轄區20餘萬常住人口的基本醫療保障任務,並與重慶市人民醫院、渝北區人民醫院、渝北區中醫院、渝北區婦幼保健院攜手,建立了醫療聯合體,優質醫療衛生服務和資源下沉到社區,加入了重醫兒科聯盟,讓兒童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重醫兒童醫院的優質醫療服務,有效提高了該衛生服務中心的基層服務能力,能更好地滿足群眾就醫需求。
寶聖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標準化建設之路,僅僅是渝北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的一個縮影。「十三五」期間,渝北區始終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重要位置,以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為契機,著力加強基層服務陣地建設,大力改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環境,全力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打通醫療服務「最後一公裡」,切實解決好群眾看病難問題。
如今,渝北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866所,比2015年底增加了268所。其中,新建區精神衛生中心和茨竹、古路精神病區,新增住院床位350張;投用悅來老年康養中心,增設康復床位300張;新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個,村衛生室11個;遷建區婦幼保健院,新建區第四人民醫院,區二院擴建工程前期工作穩步推進;投入6.6億元用於醫療設施設備採購,建成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和中醫館健康信息平臺,完成遠程心電、遠程會診、區域影像中心建設,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達國家四級乙等;成功引入重醫附三院等一批優質民營醫院,社會辦醫數年增長率保持在10%以上,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
每千人床位數上升至5.73張
「在家門口的醫院就做好了複雜的手術,也省了去市裡大醫院的折騰。」在區人民醫院做完手術後,張女士對結果非常滿意。
半年前,37歲的張女士連續出現進行性消瘦、右側腹部疼痛伴稀便等症狀,被市內某醫院診斷為結腸癌惡性腫瘤晚期,從此開始了到距離家幾十公裡遠的市內醫院的化療之路,每次化療加上往返奔波,讓她感到十分痛苦。
聽說渝北區人民醫院常年有重醫附一院專家坐診,她決定轉院至區人民醫院進行治療。今年5月,張女士在該院進行了腸繫膜上動脈造影及栓塞手術,手術過程順利,不久後就出院了。
「現在,區內結腸癌患者在家附近就能享受到跟三甲醫院一樣的醫療技術服務。」區人民醫院醫務科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該院不斷提升醫療診斷技術,代表著醫學發展前沿的微創、介入等技術已經在各臨床學科廣泛應用,能夠開展ERCP手術、達文西手術、血管通路的建立及微創介入手術和超聲介入技術等,多項新技術步入市內先進行列,醫院有市級臨床重點學科和特色專科7個,正在打造名醫、名科、名院。在渝北區的資金、政策支持下,區人民醫院按照三級醫院標準建成了一所嶄新的綜合性醫院,服務能力、技術水平大幅提高,2017年與重醫大附一院籤訂醫聯體協議,成為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渝北醫院,全方位接受重醫大附一院的幫扶和指導。
區人民醫院的變化只是渝北區醫療衛生服務快速發展的縮影。「十三五」期間,渝北區醫療服務能力明顯增強,設立院感、護理、檢驗等13個質控中心,建成無痛分娩技術指導中心,創建國家級特色專科1個,市級特色專科5個、臨床重點專科4個,市級中醫特色、重點專科3個,填補心腦血管造影、動靜脈溶栓等技術空白20餘項,乳腺甲狀腺外科、泌尿外科等學科水平大幅提升。科研創新碩果不斷,申報課題30餘項,開展新技術、新項目100餘項,發表科研論文800餘篇,獲國家發明專利5項。衛生基礎設施發展迅速,每千人床位數從5.36張上升至5.73張。衛生人才隊伍不斷充實,每千人醫師數從2.67人上升至3.14人,每千人護士數從3.41人上升至3.91人。
農村貧困人口住院自付比例10%以下
「十三五」期間,區衛健委把「健康扶貧」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把工作重點放在尚未脫貧和因病返貧的困難群眾身上,實施健康扶貧「三個一批」行動,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八重保障、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結算……為脫貧攻堅築起一道道「健康防線」。
「如果沒有醫保,光靠自家種地的那點兒收入,根本治不起病,還談啥子脫貧摘帽哦!更不要說像現在這樣搞家禽養殖、在村活動室打工賺錢。」正在區人民醫院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建卡貧困戶賓朝春感嘆道。
2018年5月,57歲的賓朝春檢查出患有嚴重的尿毒症,每周需要做3次血液透析,費用平均算下來一個月要七八千元,這對僅種幾畝稻穀和玉米的賓朝春家庭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幸運的是,同年7月,她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多種保障和大病兜底。2020年,她治病的費用高達10餘萬元,但經各項政策兜底,最終她自己只出了3000元左右。
讓貧困群眾基本醫療有保障,是「兩不愁三保障」扶貧政策的內容之一。區衛健委深入推進「健康扶貧」,將醫療保險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實施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和大病救助制度,建立兜底保障機制,為困難群眾構建起「三保險」「兩救助」「兩基金」「一兜底」八重醫療保障體系,為貧困人口製作發放電子健康卡,建成「一站式」結算平臺,實施先診療後付費,救治病種增至40種,累計救助4.5萬人次、1387萬元。農村貧困人口住院自付比例10%以下,門診自付比例20%以下,看病就醫負擔大幅減輕,最大限度避免了貧困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人均期望壽命提高至77.96歲
「王爺爺,穿上厚外套,外面冷,別凍到了。」「李奶奶,您坐好,我們開始刷牙、洗臉。」「張叔叔,我幫你調整餐椅,吃早飯啦……」
在悅來康養中心老人房間裡,醫護人員正在為老人們的起居生活忙碌著。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看到,這裡獨立衛生間、電視機、空調、特製護理床、輔食機等設備一應俱全,窗外,張家溪溼地公園的鳥兒怡然自得地「晨練」。走出房間,露臺上綠植環繞,鮮花簇擁,老人們三五成群,或散步聊天、或鍛鍊身體、或玩牌休閒,他們雖步履蹣跚,但臉上卻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出門散步有人扶,三頓飯不用愁,生病可做常規治療,還可以參加各種文娛活動。」悅來老年康養中心不僅為老提供食、住、娛、醫、養、護一站式養老服務,還成為了老人們精神情感寄託的「家」。
如今,在渝北,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圓了幸福養老、樂享晚年的夢。「十三五」期間,渝北區老齡健康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成功將悅來老年康養中心打造為全區首家「醫養護」一體化康養機構,推進區醫院老院區醫養結合項目改造,龍山養護中心成功入選「全國醫養結合典型經驗」名錄;所有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建立合作協議,開展市級社區居家醫養結合試點,提供醫養結合服務12萬餘人次。開展第二、第三屆「敬老文明號」創建活動,兌現高齡津貼5706萬元,辦理敬老優待證1.4萬個。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渝北區人均期望壽命提高至77.96歲,孕產婦、嬰兒死亡率分別下降至9.1/10萬、1.8‰,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升至2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