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消息(繆靜)如何做好健康扶貧是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難中之難,對許多家庭來說,一場大病或許就是一場災難,重特大疾病更成為許多貧困戶脫貧路上最大的「攔路虎」。因此,健康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和關鍵。近年來,大安區秉承「大宣傳、大健康、大創新、大提升」工作理念,不斷推動衛健工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著力提升貧困群眾健康素養,用苦幹實幹推動健康扶貧工作開展,為全區人民撐起「健康保護傘」,逐一破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之痛,全力保障貧困群眾在健康路上奔小康。
做好「大宣傳」
扶貧政策知曉率明顯提升
近年來,面對健康扶貧政策專業性強,群眾不容易掌握等實際問題,大安區深入基層調研,通過「五個一」等形式讓健康扶貧政策宣傳入腦入心,極大地提升了群眾對健康扶貧政策的知曉率。
「每個鎮衛生院成立『一支健康扶貧宣傳隊伍』,由各鎮衛生院醫務人員進村入戶,逐戶『一對一』宣傳和解讀健康扶貧相關政策。」大安區衛生健康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此基礎上,每戶發放有一張健康扶貧政策清單,並在每戶貧困戶中,確定一名能較全面地掌握健康扶貧政策的人員;為每戶設置了一名家庭醫生,提供健康體檢、用藥諮詢、政策諮詢等服務;每村至少設置了一個健康扶貧政策宣傳欄,一個村村響廣播滾動播放健康扶貧政策「一問一答」,全方位多角度宣傳健康扶貧政策。還在村務公開欄、組務公開欄設置固定專欄,將健康扶貧相關政策宣傳到位,有效提升群眾對健康扶貧政策的知曉率。
同時,該區深入做好扶貧「政策大培訓」。每年對駐村幹部、第一書記、衛生院具體負責人、村醫開展全覆蓋培訓,有效提升參訓人員對健康扶貧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實質效果,採取近郊、中郊、遠郊分片培訓和「理論+測試」的模式,根據培訓測試結果,進行常態跟蹤。對成績較差的,實行再補課再培訓。
截至目前,該區各醫療機構LED滾動播放健康扶貧政策近萬次,採取集中宣傳、下鄉義診、入戶宣傳等形式,面對面宣傳政策上萬人次,組織義診活動900餘次,發放宣傳資料50萬份,為健康扶貧深入開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推進「大健康」
家醫籤約履約服務全覆蓋
為開展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加強對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的宣傳,提高籤約積極性,日前,大安區衛生健康局攜手大安區龍井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來到鳳凰鎮黃家山養老院開展家庭醫生籤約服務活動。
「老人除了能享受到基本醫療服務和15類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外,還能享受到家庭醫生團隊提供的個性化診療方案、康復計劃,優先提供上級醫院專家診療服務和轉診服務等。」該局相關負責介紹,龍井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與養老院老人的家庭醫生籤約,形成家庭醫生與籤約人群長期、穩定、連續、可及的契約服務關係。
當日,龍井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團隊與鳳凰鎮黃家山養老院70名老人籤訂了「一對一」服務協議。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為他們進行了健康指導、解答、義診等,並發放中醫養生、健康素養、口腔保健等健康教育宣傳資料115份。
據了解,家庭醫生籤約是以鄉村醫生和全科團隊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為主體,作為第一責任人負責對農村籤約居民提供服務。服務內容主要是常見病、多發病的中西醫診治,合理用藥,就醫指導,轉診預約,醫藥諮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等項目。為了讓貧困地區人口「少得病」,貧困人口平時健康也「有人管」。大安區持續加強家庭醫生續約、履約工作,堅持「一對一」「面對面」原則,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續約、履約工作做到全覆蓋。
截至今年9月,該區158個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團隊,常住人口籤約數413000人,籤約率為58.45%;該區重點人群總數123528人,重點人群籤約人數為93855人,籤約率為75.98%。至此,該區貧困人口做到了「應籤盡籤」,籤約率100%;履約服務做到了重點人群全覆蓋;家庭醫生知曉率達到98%以上。
服務「大創新」
慢病鑑定按下快進鍵
創新突出「三個服務」,大力簡化鑑定手續……近年來,大安區率先在全市開展貧困戶慢性病免費集中認定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保姆式精準服務。近年來,大安區衛生健康局積極對接區醫保局、區扶貧開放局,組建專業隊伍12支,採取「鄉村醫生+鄉村幹部、鎮衛生院+鎮政府、衛健部門+扶貧部門」的「3+3」精準識別方式,摸清符合慢病鑑定人員,率先在全市開展貧困戶集中免費鑑定。
媽媽式貼心服務。該區對符合條件的38種特殊門診慢性病疑似患者進行全面篩查,採取鄉鎮安排專車、專家下沉等多形式升級服務模式,為貧困戶開展集中鑑定。
親情式全面服務。大安區採取「先預撥,再按實結算」方式,全額保障鑑定所需經費。由區財政保障鑑定費用150萬元,全區各鎮街、各醫療機構加大組織,對符合慢病鑑定條件的貧困人口做到了應鑑盡鑑。當貧困群眾慢病鑑定被確認後,由區衛健局固定專人,通過電話回訪等方式對鑑定人員進行回訪,提醒其定期到指定醫療機構購藥。截至目前,全區組織慢病鑑定4677人,成功鑑定人員有5434人次得到及時有效救治。
能力「大提升」
健康扶貧持續固本強基
如何才能更好地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答案顯而易見:轉變思想,更新理念,能力提升。
緊隨眼界的進一步開闊、思想的進一步解放,在大安區基層醫療機構可持續發展的實踐中,相關配套相繼落地,更多為民所得的實效由此產生。
近年來,大安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衛生健康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累計投入27105萬元啟動區醫院、區婦幼保健院、區疾控中心中醫項目項目,全面提升全區醫療衛生機構的診療能力。其中,投資148萬元對全區148個村衛生室開展規範化達標建設。目前,全區70%村衛生室既能完成小病診療和簡單的身體檢查,還能提供針灸、拔罐等4類中醫適宜技術服務,為群眾健康貼身守護,「小病不出村」的目標已成為現實。
同時,該區在區內公立醫院和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立17個「一站式」服務窗口,實行報銷救助的即時結算。貧困群眾在區級公立醫院出院時,醫療費用報銷「一站式」即時結算。
另外,該區鄉鎮衛生院共投入資金近850萬元,購置DR、彩超、全自動生化儀等大型設備24臺,區、鎮、村各級累計投資2630萬元用於各類醫療設備購置……
一項項紮實的工作,換來的是群眾對健康扶貧工作乃至大安區脫貧攻堅工作的認可與擁護。我們有理由相信,大安區脫貧攻堅必將伴隨著全區健康扶貧工作的有效開展,取得決定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