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獄及考據風對書學之影響

2020-12-25 挖史人

文字獄是清朝重要政治事件之一。康、雍、乾三朝百餘年間,文字獄案件高達上百起,次數之頻繁,株連之廣泛,影響之深遠,超過以往任何時代。清代文字獄的泛濫有其極為複雜的社會歷史原因,不同時期文字獄也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自滿清入關,中原士族學人站在傳統的認識立場,已深感「乾坤反覆,中原陸沉」、「天昏地暗,日月無光」之痛。迨大規模、有組織的抗清武裝鬥爭基本結束之後,「反清復明」的思想仍在民間通過各種形式的文字作品流傳,威脅著滿族統治政權。

相對而言,康熙帝(1661—1722 在位)親政(1167 年 8 月)以後,對漢族知識分子採取了懷柔和寬容政策,主權者還沒有把文字獄當作一種意識形態的強力工具。康熙朝先後查辦了 20 多起文字獄,其中震動較大的是發生於大臣輔政時期(1661—1667)的「莊廷龍《明史》案」和康熙五十年(1711)的「戴名世《南山集》案」。莊廷龍《明史》案(又稱「莊氏史案」),死者 70 餘人,使清初的私家修史遭遇挫折,在清代學術史、政治史上都開了一個極壞的先例,並在一定程度上鉗制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從而使乾嘉學者遁而治經,考據學大盛,成為清代學術主流。

雍正帝(1723—1735 在位)即位初期,文字獄案幾乎都是朝廷內部權力爭鬥的產物;雍正後期,文字獄轉向鎮壓漢族知識分子的反清思想。雍正朝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三年,有案可查文字獄卻有 20起。期間最著名的獄案即「呂留良案」。從此以後,文字獄出現了兩個新的動向:一是被有意識地用作壓制漢族知識分子民族意識和民族氣節的重要手段;二是告訐蜂起,多數文字獄都是自下而上的舉發,一些地方官吏以查出犯忌文字為邀功之路。

乾隆帝(1735—1795 在位)大興文字獄,其目的是藉此徹底消除漢人的反清民族意識,因此在「國家全盛」的乾隆朝中期,借修纂《四庫全書》等文化工程的機會,實行了文網最密、文禍最多的文字獄政策,甚至到瞭望文生義、捕風捉影的程度。乾隆朝六十年,先後發生文字獄 100 多起,多數集中於乾隆中期。大多數文字獄的受害人,嚴格意義上說並沒有傳播反清思想,部分人甚至只是一時性起抒發滿清新政策的點滴不滿,或者表露了對明朝的一些眷戀情緒,以及對自身境遇的悲嘆。更多的受害者,純粹是因為朝廷或地方官員望文生義、牽強附會、捕風捉影而導致入獄被害。

但是,歷史的狡黠之處就在於它往往令後世學者驚訝不已而難以揣度。清朝文字獄最為嚴酷的時期,恰恰是清朝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最為全盛的「清三代」時期。一方面,文字獄帶來的是從社會、政治、經濟到學術、思想、文化的極大危害;另一方面,無疑又帶來了國家文化工程的構築以及民間學術的繁榮發展。其中最為突出的事例就是《四庫全書》的編纂,既是歷代學術成果的集大成與時代學術風氣的凝聚,又是禁書、燒書的文化壓制。編纂《四庫全書》期間,乾隆帝陸續發布禁書令,下令禁毀書目(燒書)24 次,燒去的書 13862 部。至於清代文字獄所帶來的其他嚴重後果,如科舉入仕考試的八股程式化,如官場風氣的嚴重敗壞,等等,又是另外的專門話題了。

清代學術由前輩傳統的經世致用而轉向考證古典之學,多半是由嚴酷的「文字獄」所逼迫的。這是社會政治文化體制對知識階層實現了強有力牽制的一面,可以被看作是社會客觀因素。但是,康熙朝中後期以後,學者隊伍從人員到思想的更新換代,經世致用之學的流於空疏,考據之學的日益成熟並日見佔據學術主流地位等因素,加之帝王在政治與學術關係上的「純學術化」方向的引導,也促使了學者在主觀上開始了學風轉型。迨至乾、嘉時代,追究名物訓詁之精微的考據風完全成為了學術主流,從而形成與歷史上的兩漢經學(漢學)、宋明理學(宋學)可相併列的「乾嘉學派」考據學(清學)。

對於清代考據學的興起,後世學者曾有過多種解釋。無論持何種立場作何中解說,一方面,「文字獄」所起的「作用」都是無法迴避的話題;另一方面,清代考據學,特別是乾嘉學派對中國學術所作的學術貢獻都是不得不予以承認的話題。近世學者中,孟森認為:「乾、嘉學者,寧遁而治經,不敢治史,略有治史者,亦以漢學家治經之法治之,務與政治理論相隔絕。」梁啓超認為:「經過屢次文字獄之後,人人都有戒心。一面社會日趨安寧,人人都有安心求學的餘裕,又有康熙帝這種『右文之主』極力提倡。所以這個時候的學術界,雖沒有前次之波瀾壯闊,然而日趨於健實有條理。」錢穆則從乾隆帝御製《書程頤論經筵劄子後》訓諭時代學者「以天下治亂為己任尤大不可」之言出發,引出了「無怪乾嘉學術一趨訓詁考訂,以古書為消遣神明之林囿矣」的譏侃。

清代考據學的興盛,又以金石學的復興為起點;文字獄的盛行,以「整飭士風,崇尚實學」為導向,更是直接將一大批學者推向搜斷碑、窮考訂的學術之路。例如,乾隆四十六年(1781)四月策試天下貢士,以「學術首嚴真偽,士子讀書敦行」為倡,見《高宗實錄》卷一一二九「四月甲子」條。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四月策試天下貢士,開始以究心宋明理學為倡導,見《高宗實錄》卷一四二七「四月癸未」條。數日後,又頒手諭,以「整飭士風,崇尚實學」為導向,見《高宗實錄》卷一四二七「四月乙酉」條。一時,為金石考據之學者人數空前,原本帶有自娛成分的金石學竟然成為「與經史相表裡」的顯學。

畢沅《關中金石記》卷首,錢大昕乾隆四十六年(1781)《序》:「金石之學,與經史相表裡。……蓋以竹帛之文,久而易壞,手抄板刻,展轉失真;獨金石銘勒,出於千百載以前,猶見古人真面目,其文其事,信而有徵,故可寶也。」盧文弨乾隆四十七年(1782)所作之《敘》有云:「自國朝以來,為金石之學者多於前代。以餘所知,若崑山顧氏炎武、秀水朱氏彝尊、嘉興曹氏溶、仁和倪氏濤、大興黃氏叔王敬、襄城劉氏青芝、黃岡葉氏封、嘉興李氏光映、郃陽褚氏峻、錢塘丁氏敬、山陽吳氏玉搢、嘉定錢氏大昕、海鹽張氏燕昌,皆其選也,繼此者方未有艾。得公書而考之,庶幾古今人之精神命脈,不至中絕也乎!」這種現象,在清中期的部分學者心目中已經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痛楚,或以翻檢金石碑拓為消遣,乾隆二年全祖望重登寧波範氏「天一閣」而感慨:「其拓本皆散亂,未及裝為軸,如棼絲之難理,予訂之為目一通,附於其書目之後。……予方放廢湖山,無以消日力,挾筆研來閣中,檢閱款識,偶有所記,亦足慰孤另焉。而友人錢唐丁敬身,精於金石之學者也,聞而喜,亟令予卒業,乃先為記以貽之。」或以搜考斷碑佚書為能事,乾隆五十一年(1786)翁方綱撰《王元啟墓志銘》有針砭:「凡嗜學多聞之士,知考訂者,輒多厭薄宋儒以自喜,今日學者之通患也。」

乾隆五十三年(1788),凌廷堪致書牛坤中言及一時學風之通病:「或者搜斷碑半通,刺佚書數簡,為之考同異,校偏旁,而語以古今成敗,若坐雰霧之中。此風會之所趨,而學者之所蔽也。」由此,金石學在清中期達到鼎盛,篆、隸書法成為學者書家的最愛,北碑書法的「庶民」性也被刻意消解,整個碑學思潮在道光、鹹豐時期成為風光的「時髦」。一代學術風尚與藝術思潮完成了從「被動」到「主動」的轉型。

從學術史的立場考察,對於考據學的興起,清初學者顧炎武、黃宗羲二人分別在經學和史學上起到了導夫先路的作用。顧炎武提出「經學即理學」的觀念,成為清代經學家的基本信條;他本人以客觀實證的方法所取得的經學成就,也奠定了其「清學開山之祖」的地位。黃宗羲是「清代史學開山之祖」,也是中國學術史(《學案》體例)的創建人,萬斯同、全祖望等是他的重要傳承人。清中期考據學的全盛以乾嘉學派人物為代表,學者惠棟、戴震、焦循、全祖望、章學誠、阮元等人功績最大。清晚數十年,隨著乾嘉諸老的陸續謝世和「西學東漸」之風漸開,考據學不再是風光獨佔的主流學術。

當然,近年來學術界也開始了對清代「文字獄」與「考據學」之間關係的重新審視,甚至認為「文字獄」並非是「考據學」興盛的主要原因。這方面的代表,主要是臺灣學者丁旭輝《清代考據學興起的原因與背景研究》和張麗珠《清代考據學為什麼興起》等。

丁旭輝的研究結論是:「在廣義的清學研究中,考據學是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學術範疇,而探討其興起的原因則成為最重要的學術奠基工作。尤其在時代的變遷下,當代學者如何看待前賢的說法,如何在更多元、更自由也更嚴謹的當代學術規範與時代條件下修訂舊說或提出新見,乃成為當代清學研究者一個重要的課題。……清代考證學成因的研究,由充滿情緒化的言說到客觀中立的學術論述,由諸說法的陸續出現與論述的逐漸完善與深入,都可以看出學術思想本身的生命與內涵一直在演進著、成長著,而這正是學術思想之所以能夠歷久彌新的原因所在。」

張麗珠則認為:江南地區商業蓬勃、經濟發達、印刷事業興盛、刻書風氣盛行、文人們講會流行、理學末流蹈空等只是清代考證學興起的助因,「興起和興盛不同,要解釋學術之興起,必須包含對舊典範的批判……所以考據學之興起,在除了明清之際價值觀丕變、學術方法之異趨以外,以義理的是非取決於經典,應該更是決定了考據學以文字訓詁之考據方式出現的重要原因」;「清代考據學的全面興盛,可以說是與其對形下氣化世界價值觀扭轉相互輝映的、對宋明理學主觀思辨方式的一種揚棄,並試圖著建立起一套客觀實證的學術模式。所以也可說是經由對另一種不同學術思維方式的選擇所致。……清代考據學,是一種經由思維方式改變,再到學術內容變趨的活動歷程」。這或許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基於社會文化層面,由學術風氣的轉變而影響藝術觀念的轉變,由藝術觀念的生成而影響藝術創作實踐的轉變。當然,這並非是一條單項的主線。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嚴酷的文字獄和由此而生成的考據學風,無疑影響了當時藝術風氣。以書畫藝術為例,繪畫領域是以復古為基調的「四王」畫風為主調,書法領域的複雜性則突出變現為:一方面是帝王所倡導的「崇董尚趙」帖學傳統盛行,另一方面是基於金石學的篆隸書風盛行,兩者均存在「復古」的基調。這就是時代書法風尚。

這種影響反映到書學領域,除卻訪碑、藏拓風氣在士大夫、學人中盛行一時直接、間接地影響了它們對更為廣義的碑版書跡的重視,乃至時加臨習揣摩之外,清代學者的金石題跋書跡及其蘊涵的書學意味更是超越前代的重要成果,從而直接影響了「碑學」觀念的生成和碑派書法實踐的開展。而在書法理論一端,除了士人學子更為小心地從事相關理論闡釋之外,前代成果中也有較大部分因為某人某事而被列入「禁毀」行列。

相關焦點

  • 清代考據學為何如此繁榮,這背後究竟是文字獄的逼迫還是學術覺醒
    清代,考據學得到了迅速發展,在乾嘉時期達到全盛。為什麼考據學會在清代達到全盛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在後世許多學者眼中,「文字獄」和「離禁於修"等具象化上層壓力對學術自由風氣的壓制是考據學興起的外因。特別是在非考據學家的眼中繁瑣考證、不問世事的治學方法是學人奴化退化的重要標誌。
  • 文字獄在清代的時候是以什麼形式出現的
    文字獄在清代的時候是以什麼形式出現的?說到文字獄就必須先說一下清朝前幾個皇帝,康熙跟雍正,他們在位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文字獄這種制度,到二老死亡以後,乾隆帝繼承了爺爺跟老爹的政策,對擁護清朝統治的漢族知識分子進行籠絡,乾隆元年1736開博學鴻詞科,拉攏一批有名望的漢族文人到朝中做官,另一方面,對不那麼順從的知識分子則大興文字獄,進行殘酷迫害。清代的文字獄是從康熙時開始的,雍正時最為嚴酷,乾隆時仍在推行,到乾隆末年基本停止。
  • 清朝文字獄的起因 清朝文字獄的特點介紹
    三,康熙雍正當朝之際,權力鬥爭空前激化,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奪嫡之爭。雍正上位之後,為了加強自己的地位,便藉助文字獄來打擊嫡諸王的勢力。所以當時文字獄是當時雍正帝用來打擊諸侯王的工具。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大興文字獄,用暴力對待知識分子,暴力之殘酷在歷史上罕見至極。清朝文字獄的起因不是偶然的,而是有非常複雜的社會背景和深厚的思想文化根源的。
  • 古代的書法理論,內容涉及面廣,奠定了對後世影響極大的書學基礎
    史官在先秦社會是文化傳承的主要群體,他們不僅是歷史的記錄者,也是文誥、法令的起草者,還是典籍的保管者,負有文化傳承之責,早期的而典籍皆出自史官之手,如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也」,著《道德經》,春秋以降,官學下移,私學興起,師徒授受和父子相傳,百家爭鳴,著書立說普遍出現,如《史記》中常載「某某皆著書,傳於後世,學者多有」。
  • 滿清的文字獄是如何閹割漢文化血性的?
    康熙親政之後,也發起了一次文字獄,就是著名的戴名世案。戴名世是安徽桐城的大學者,立志要寫一本明朝信史以寄託亡國之痛,並寫就了《南山集》。那是因為隆科多長期身居要位,更對雍正上位的秘密知之甚多,因此雍正絕不能容他。年羹堯的勢力剛剛被消滅,雍正就將矛頭指向了隆科多。在治罪隆科多的時候,雍正同樣用上了文字獄為手段。在雍正宣布的隆科多的諸多大罪之中,第三條就是「保奏查嗣庭奸黨之罪」。
  • 「文字獄」不過是清王朝殘酷手段的一鱗半爪
    關於清代文字獄的書籍很多,首推黃裳寫的《筆禍史談叢》和金性堯寫的《清代筆禍》,兩本書都是小冊子,要言不煩,提綱挈領,有述有評,見解獨到。其次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纂的《清代文字獄檔》,貴在資料一手,親歷感強。
  • 清朝的文字獄是這麼的血腥暴力慘無人道
    史上最血腥最黑暗最殘暴的王朝,清朝搞了非常多的文字獄,今天咱們就舉幾個文字獄的例子.清朝這幫東西是有多麼的玻璃心,多麼的不自信,多麼的敏感多麼的自卑。雍正朝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文字獄,有一個官員叫徐駿。他因為寫了一句詩叫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於是雍正這個東西就自卑了,這不是說我不識字嗎?說我沒文化嗎?所以以誹謗罪判處徐駿斬立決。
  •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新論
    又如對於《詩經》的研究,乾嘉學者多遵從《毛傳》與《鄭箋》,視其為周公、文王教化之典謨。例如《野有死麕》中「有女懷春,吉士誘之」。「誘」《毛傳》訓為「道」,歐陽修釋為「挑誘」,深得風人之旨。然戴震《毛詩補傳》卷二謂「懷春者,設言女之情。誘之者,託言己之願。……其吉士好色而不至於淫,其女子含貞一而不可犯幹。詩於善兼之矣。」錢大昕謂「言貞女有潔清之操,士當以六禮導行之」。
  • 清朝大興文字獄,中華文明幾乎被斷送,真是
    因為清朝對於民眾的文化和思想控制特別嚴,聽不得一句「叛逆之詞「。 作為少數民族的清朝,在成功取代明朝,當上中原之主後,因為擔心漢族人民的反抗,所以大興文字獄,想從文化和思想上,嚴格控制和奴役漢族百姓。
  • 朱元璋操弄文字獄,背後的真相不止是猜忌
    說到猜忌,那我們就來談談明初時期的文字之禍。大明朝之患一位張姓的翰林官曾給朱元璋進獻一封賀表。上面有兩句頌詞「天下有道」、「萬壽無疆」。這乍一看就是兩句吉祥話啊,但是仔細一品,好像總覺得哪裡不對。這道者,盜也。疆者,強也。這明顯是在說我是強盜嘛。想到這,洪武帝就氣壞了。直接就派人把這個翰林官給抓過來審問。張翰林對此的辯解也是毫無破綻。
  • 【TalkOP】海賊王和之國篇考據大全專題帖(7月8日更新至948話!)
    TalkOP和之國考據大全目錄(可直接點擊下面連結)海賊王909話考據(板凳樓)海賊王910話考據(71樓)海賊王911話考據(111樓)海賊王912話考據(133樓)>海賊王947話考據(591樓)海賊王948話考據(596樓)海賊王948話考據(2019年7月5日更新)整理by TalkOP和之國考據專群眾壇友,出處-TalkOP海道-海賊王論壇。
  • 清王朝野蠻、專橫、殘酷的表現:大興文字獄
    文字獄,顧名思義,就是因文字緣故而構成的罪案和冤獄。文字獄是中國封建專制主義制度下所特有的一種歷史文化現象,長期以來對人們思想鉗制,成了沉重的精神枷鎖。其源遠流長,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文字獄真正泛濫起來是在清朝。清代文字獄數量之多,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量刑之殘酷,乃是歷代封建王朝望塵莫及的。一、明史案清朝文字獄,以康熙二年的「明史案」肇其端。
  • 彭小瑜:蘭克史學並非考據史學
    蘭克並不是一個作繭自縛、拘泥細節的考據史學家,他的成就遠遠超出考據史學。拒絕宏大敘事的「考據史學」,往往是擔心「文字獄」橫禍的學者潔身自好的不得已辦法。蘭克以及19世紀的德國史學家並沒有遭遇這樣的社會環境。他們性格上的弱點可能是過於輕易地認同德國的歷史傳統和當時德國的意識形態,儘管他們從來沒有和不可能否認德國文化中的始終存在的多元性和多樣性。】
  • 張爾田對考據學的批評 ——兼論其與王國維的互動
    一、對清代考據學流弊的反思正如論者所言,在學術思想上,張爾田深受章學誠與莊存與、龔自珍的影響,試圖融合常州學派與浙東學派之所長,構建自己的學術體系。常州學派重微言大義,藉此經世致用,救國家之急。而在張爾田看來,考據與義理乃兩種決然不同的治學理路: 考據義理兩端也。考據重憑證,憑證有到案者,有未到案者,而牴牾生焉。至於義理,則又有時代不同,有方面不同。宋儒經學,每合而言之,遇牴牾及不同處,不惜介以一言曰:「偽」。此風沿至本朝。嗚呼!治學果若是其易乎?道鹹以降,有不少學者感到漢學、宋學各有其弊,因而主張調和漢學,陳澧便是其中代表。
  • 【TalkOP】海賊王和之國篇考據大全專題帖(10月25日更新至960話!)
    TalkOP和之國考據大全目錄(可直接點擊下面連結)海賊王909話考據(板凳樓)海賊王910話考據(71樓)海賊王911話考據(111樓)海賊王912話考據(133樓)(2019年10月26日更新)整理by TalkOP和之國考據專群眾壇友,出處-TalkOP海道-海賊王論壇。
  • 秘密建儲、文字獄、密折制度:雍正帝三管齊下,有效打擊朋黨威脅
    因朋黨之間的黨爭而造成的官場腐敗和吏治敗壞對於封建王朝的持續健康發展造成了極為嚴重 的負面影響,同時朋黨之爭也加劇了封建王朝統治階層內部的矛盾,一直嚴重破壞了國家政治和經濟的穩定,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就清朝而言,雍正朝出現的朋黨之爭甚為嚴重,而雍正皇帝通過秘密建儲、創設密折制度、大興文字獄等具體手段對朋黨的打擊收效也最為明顯。
  • 一個牛皮「吹」出一件「文字獄」
    但在歷史上就真的曾經出現過因為吹牛皮引出來的「文字獄」,影響深遠。事情發生在北宋仁宗慶曆(1044年)四年年底,當時的政治形勢很是不好,以範仲淹、歐陽修為首的改革派,因為受到反對派攻擊其有「朋黨」之實,受到仁宗猜忌,歐陽修、範仲淹、富弼、蔡襄、孫甫這些改革派掛著中央名頭,調離京城,慶曆新政基本上可以宣告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