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書法理論,內容涉及面廣,奠定了對後世影響極大的書學基礎

2020-12-12 騰訊網

文字的使用從「巫史」祭祀佔卜範疇脫離開來,史掌天官,亦掌文書,文字從創造出來就有其書寫的規定性,定筆環中而書。《周禮》載「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太史以試學童」,周秦之際以文書治天下,秦建立「書同文字」,漢字的字體古文字系統發展演變為今文字系統,由篆而隸而草而楷,這其中最主要的推動力正是手寫的實踐活動,其中重要的群體便是作為早期掌握文字應用的史官群體,他們是筆法的創造者者,也是筆法的推動者和發展者。

翰墨之道生焉

筆法歷來都是高深莫測的,籠罩著神秘色彩,一如傳說中的武林秘籍,似乎一但得到就會功力倍增。因其神秘,常人難以見到,又加上不少人故弄玄虛,所以常令人疑而難信。但據歷代典籍記載,自古以來,筆法一直便是私下通過師徒親授的方式秘傳,得筆法者即能迅速登堂入室,領略書法真諦。當然也有人對此持懷疑態度,但是對於古人留下來的書論,我們應該選擇相信,否則便難以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假如一朝不能通會,就否認筆法的存在,這是很不負責任的態度,也會對傳承文化造成阻礙。

文字由倉頡所造,被巫史們用於人神溝通和記錄重要事件,而且相關文字的書寫有其規定性。雖然這些文字在審美上並不能與後世的書法相比擬,但其書寫的演變是伴隨著書體的演變的。史官在先秦時期基本是家傳的,史官「教學童以授六藝」、「掌達書名於四方」,文字的職掌與書寫依存於禮制,依靠國家之政治力量加以規範與操控,使之自成體系的。《禮記》云:「史載筆,士載言。」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史官在先秦社會是文化傳承的主要群體,他們不僅是歷史的記錄者,也是文誥、法令的起草者,還是典籍的保管者,負有文化傳承之責,早期的而典籍皆出自史官之手,如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也」,著《道德經》,春秋以降,官學下移,私學興起,師徒授受和父子相傳,百家爭鳴,著書立說普遍出現,如《史記》中常載「某某皆著書,傳於後世,學者多有」。

秦漢郡縣制的推行,各級地方政府都需要大量的掾史,所以秦漢都有史學僮的教育,國家對書寫風格的規範與考課,使文字書寫更加規範,需要「諷籀書」,習「八體六書」。

秦漢掾史需精熟文字、書法和實用文章,在他們日常文書行政的工作中,漸漸形成一種審美的情趣,書寫形制、簡冊編聯方式、繕寫的審美取向都對書法理論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使書法很快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在書法的發展過程中,可以說是「史」官集體對書法理論的形成作出了極為關鍵的貢獻,文獻所載「善史書」現象,說明社會從上到下對「史」「書」的興趣和關注,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如漢元帝本人就「多才藝,善史書」。創章草的史遊,是元帝時的黃門令史。兩漢時期還湧現出很多善書的人,如西漢的陳遵,曾任大司徒掾史,《漢書》記載,「性善書,與人尺牘,主皆藏弆以為榮」。東漢時期的書家有曹喜、杜操、崔瑗、蔡邕等人,如書寫第一篇書論的《草勢》的崔瑗,《後漢書》記載其曾任故度遼將軍掾史、 大將軍掾史。蔡邕,曾任司徒掾史,《後漢書》記載,熹平四年「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於碑,使公鐫刻立於太學門外。於是後儒晚學,鹹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輛,填塞街陌」。

書寫最初只是出於實用,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很多儒生走入官府,掾史與儒士融合,書寫追求藝術的傾向開始顯現。隨著一些文人士大夫加入,許多貴族士人開始耽玩於點畫之神韻,加上皇帝及後宮的推波助瀾,從西漢初的掾史文法吏,到東漢晚期後的儒吏,經過四百多年的書寫實踐,掾史不僅使書法的創作主體得到擴展,也使得書法理論逐漸建立起來,書法體系也由此發展起來,並以多種形式得到很好的延續,促進了真正意義上「書法」的出現。

世家大族的加入

東漢時期,統治者尊崇儒術,大力興辦文化、藝術、教育事業,「四海之內,學校如林,庠序盈門,獻酬交錯,俎豆莘莘,下舞上歌,蹈德詠仁。」其時,書法發展迎來了輝煌時期,被列為官吏考試標準之一,刺激了人們對書法的學習。光武帝之後,東漢諸多皇帝好學善書,使得習書之風遍及全國。

東漢初朱浮諫言光武帝寬待舊吏時說:「大漢之興,亦累功效,吏皆積久,養老於官,至名子孫,因為氏姓。」世族的加強,於西漢中晚期己經明朗,到東漢末期日益加劇,最終導致了魏晉的門閥政治。漢代掾史藝術創造才能的培養、創作能力的展現,以及群體的形成、風氣的互相感染,既是這個進程的需要,也是這個進程的產物。他們或受父祖師長的啟蒙與扶持,或承姻親友朋的推崇與舉薦,在成長為博學才藝之士後,又帶動家族文化的傳承,促成地方經藝的繁盛,藝術世家便由此形成。見載於史籍的一些才藝世家,可以反映出家族成員才藝傳承和創作的歷時性變化,比如東漢時期扶風班氏、琢郡崔氏、敦煌張氏,趙壹的《非草書》抨擊社會沉溺於草書的風尚,尖銳激烈,但不能阻止草書審美在全社會所造成的燎原之勢。

隨著書法的發展變革,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也隨即出現,並在具體的筆法和形體結構上有了重大的突破,一方面是融入了一些隸書的偏旁和結構,字形整體扁方,另一方面則是筆畫盤曲成裝飾性極強的藝術形態,成為現實中重要場合內使用的書體,而不僅僅只作為實用性的手寫書體。東漢時期,豐碑巨製大量湧現,正文多用隸書,碑額多用篆書。在用日常手寫書體完成的簡牘、墓石題記、墨書磚文中,帶有楷書特徵的用筆和結構開始出現,這些都預示著新書體的誕生。

漢晉以降,由於社會與政治狀況的變化,傳統的皇權中衰,政治、經濟乃至文化的大一統局面被打破。昔日的京都失去了文化中心的地位,學術文化中心逐步下移到地方,自漢代以來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統」局面被改變,各地區的社會與文化一度獲得了相對獨立發展的條件。這一時期,世家大族作為時代的寵兒活躍在歷史的舞臺上,他們把持朝政,控制經濟,甚至壟斷文化。

曹魏的九品中正制開啟了一個地主貴族的時代,許多在漢代積累了經濟實力或大量土地的商人、地主階層得以在制度的認可下擠進了政治權力範圍,這種局面歷經司馬氏的支持而形成典型的士族門閥政治。

九品中正制是從官府任職官員中選拔賢能有識見者,按其本人籍貫擔任本州郡的中正,負責考察本州郡士人的品行,根據家世和品行定分為九品,官府依據其品定授予官職。由於擔任中正者皆為世家大族之人,因此九品中正制的實行,使世族獲得評定人品、控制入仕的特權,形成公門有公、卿門有卿,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並由此產生世族豪門的特權階層。

在政治、文化資源聚攏於地方世家大族的情況下,家族成員個人才藝的培養和社會聲譽的獲得,便具有先天的優勢,宗親友朋的請託舉薦也更容易發生。

門第中人最重要的品行,一是孝友之內行,表現為良好的家風;二是能夠具有文史學業之修養,表現為家學,兩者共同組成家教。書法是當時士人最基本的修養,也是家學的基本組成部分。由於在政權迭變過程中,官學荒廢,門閥世族家學成為文化傳承最重要的方式,同官宦世家一起產生的還有書法世家。最具代表性的,從曹魏時期的衛覬到衛瓘,再到西晉時期的衛恆祖孫三代,都是高官和書法名家。衛恆的族妹衛鑠,即衛夫人,嫁江夏李矩,西晉敗亡之後南渡,將書法傳授給王羲之,對開創東晉書法新風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書論的出現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書法藝術走向獨立和自覺,體現藝術本體意識的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分水嶺,產生了第一批最早覺醒的書法家群體,為書法理論的出現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書法的賞評和鑑藏漸成社會時尚,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和實踐體系。

這一時期,朝野上下尚藝之風尤為熾熱,帝王臣子對新書風趨之若鶩,草、行、楷書各體演進日漸成熟,書法已成為一門學問,時人稱之「書學」。由於政務日繁,從事書寫的官吏也逐漸多了起來,「令史」、「侍書」、「書學博士」、「中書舍人」等官職得以建立,從事書寫的官吏系統較之漢代明顯更為發達,因書入仕的例子也屢見不鮮。

書法在世家大族中的廣泛傳播,在魏晉時達到髙峰。世家大族屬性的意義在於,一方面,它表明了書法作為一種自覺的藝術,得到廣泛的歡迎,並且地位顯赫。另一方面,書法步入第一個自覺期和繁榮期,士人交流的頻繁也帶來了對文字更大的需求量。在這個時代,書法既是個人修身養性的技藝,也是一種宣洩情感的方式。

大量世家大族及達官顯貴的參與,促使書法理論著述陸續問世,並逐漸形成一門「書學」。這些理論著述包含書法藝術的理論,書法家技法的心得,還有欣賞批評等等。東漢崔瑗《草書勢》首創用「法象」原則探討書法現象,揭示了書法之「勢」的含義,包含了對書法藝術本質構成要素的理解。在探索書法藝術本質、提出批評方式、創建批評標準等方面給後世書法理論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以史傳、文學、漢字論等形態開啟書法理論之源。

這個時期出現了一批書法理論方面的文章,流傳下來的有蔡邕的《書論》、《筆論》、《九勢》等,衛恆的《四體書勢》,索靖的《草書勢》,成公綏的《隸書體》,衛鑠(衛夫人)的《筆陣圖》,王羲之的《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書論》、《筆勢說十二章》等。這些書論理論,內容涉及面廣,文字簡短而意蘊深長,既有對各種書體的深刻剖析,又有對基本筆畫的形象描述,各家理論一起,奠定了對後世影響極大的書學基礎。書法發展到這個時期,正如張懷瓘《文字論》所云「其後能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

相關焦點

  • 文字獄及考據風對書學之影響
    但是,歷史的狡黠之處就在於它往往令後世學者驚訝不已而難以揣度。清朝文字獄最為嚴酷的時期,恰恰是清朝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最為全盛的「清三代」時期。一方面,文字獄帶來的是從社會、政治、經濟到學術、思想、文化的極大危害;另一方面,無疑又帶來了國家文化工程的構築以及民間學術的繁榮發展。
  • 【書壇中堅】陳志平的學術與書法
    董琨(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志平君是執導我國第一個書法學博士點的歐陽中石先生的高足。這部題為《黃庭堅書學研究》的有分量的專著,即是在他的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志平君的這個選題,論及黃庭堅的「文字禪」、詩歌、書法及其互動關係,是非常專門化的。雖然黃庭堅乃宋代「蘇黃米蔡」四大家之一,即使只是最粗線條地對中國古代書法史有所了解的人,也無不耳熟能詳;但是說到他的書法與禪學、詩歌的關係,就絕非一般淺嘗輒止的門外漢所能贊一詞的了。
  • 王羲之四世族孫王僧虔,書法淳樸有骨力,書論揭示最高審美境界
    導語:王僧虔是中國古代第一位真正的書法理論家,他的書學理論,獨樹一幟、見解深刻,代表了永明書學的最高成就。王僧虔師承祖法,繼承了王獻之、羊欣平正穩健一路書風,同時又有自己豐厚緊俏、韻味無窮的獨特面貌。王僧虔作為傑出的書法家與書論家,在書學研究方面傾注大量心血,提出大量富有創見性的理論觀點,頗有理論建樹。留於後世的書論作品 有《論書》《又論書》《筆意贊》《書賦》等篇目,觀點新穎,論述深入,體系嚴整,他所提出的某些觀點開歷代之首創或自其而起漸成體系,可謂一篇一錦繡,一字一珠璣。
  • 關於古今書法教育的思考--從陸維釗先生為首屆書法研究生手訂的教學綱要談起
    據章祖安先生在2003年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專業成立四十周年時撰寫的《緬懷國美書法教育體系奠基人陸維釗先生》一文中記載,陸維釗先生在此《綱要》中列舉了六十個問題,廣涉書法與篆刻的一般常識、文字學、金石學、文學、史學、實踐技法、美學、教育方法、書法與社會、書法與國學修養、書法的中外文化交流以及書法篆刻的研究與創新等。相關內容涵蓋了書法本體以及相關的諸多方面。
  • 儒家思想與中國書法
    在書法發展史中,趙壹《非草書》的出現,標誌著儒學對書法進行全面滲透、融合的發端,並對後世書法以及書法理論批評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非草書》為最早論及書法的賦文,不僅對草書產生的淵源作了客觀、理性的分析,也對當時習草之風的盛行作了形象的描述,並闡述了作者對草書的認識和對此現象所持有的態度,對後世書法理論的形成與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當時,漢王朝吸取了秦滅亡的教訓,主張「反秦之弊、與民休息」的「文治」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文字的普及和文化的繁榮。
  • 書法精品王羲之最美行書對聯,神採照人秀逸勁健,句句彰顯大智慧
    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傳承方式及王羲之的書法成功關鍵概述:中國古代的學術傳承是家族式的,有嚴密的自我封閉的性質,是不對外相傳的,既使當場表現書藝似乎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所以鍾繇見韋誕筆法也純屬偶然,所以真正掌握這門技藝的是當時的高門士族。
  • 民國書法五大流派,長見識!
    吳昌碩注重擴大影響,有參與意識。充分發揮、利用社團力量,社交方式等。是一位主動出擊,慘澹經營的典範人物。 3. 不分門第廣收弟子。吳氏收徒授藝以人品才能為重。弟子中有名門之後(如陳衡恪)、農家子弟(如趙古泥)。
  • 雜誌內容預告 《中國篆刻 · 鋼筆書法》2021 第二期
    月月競書·滿江紅今年月月競書內容主題為華夏正氣篇,下期競書內容:毛澤東《沁園春·長沙》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中國書法是通過文字書寫來表現思想感情和審美趣味的藝術,文字是載體,它的點畫和結體可以根據所承載內容的要求自由變化。
  • 書法普及:什麼是中國書法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形式,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彩。中國的書法藝術不僅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且影響深遠。打從漢字一產生,便出現了書法藝術的萌芽。經過漫長的歷史演進和發展,直至秦代,統一了文字,創製了秦篆(小篆)、秦隸。
  • 書法藝術必須是寫字的,又必須是講究形式、技法的
    則是書法切不可徒娛人眼目以炫技,而渺不知文字六書之源流;事書學之研究亦不得徒以書史、書論為止,而昧不知其所從來之根本。遂重撿《說文》大徐本諷誦數過,進而《說文》小徐本、段注《說文》、桂氏《義證》、王氏《釋例》等,以求六書之義,以廣篆籀之路。方以較長一段時間與篆書創作理論及文字訓詁之浸潤,尤其對清乾嘉八十餘年間《說文》學與篆書創作之認識,才最終選定以此作為本文研究之對象。
  • 宋代話本小說:開啟後世的白話小說傳統,並為後世小說奠定了基礎
    隨著東京等大城市的繁榮發展,都市人口增多,城市平民階層也空前活躍,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市民文藝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與市民大眾文化消費水平相適應的新的形式,開始在各種文化娛樂活動中顯露出來。這樣,一種新的娛樂方式 「說話」就在市井之間應運而生了。
  • 一代巨擘——沙孟海之於當代書法發展的意義
    沙孟海在書法教學思想上因人、因事而異,主張實事求事地進行書法學習與研究,是一種唯物主義的書法教學觀。從現代高等書法教育史的視野,沙孟海諸老奠定的既重傳統、重基本功訓練又充分注重並發揚中國書法的藝術性及其人文精神的教學思想,經過數十年發展形成的「國美教學模式」,對當代高等書法藝術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中國古代藝術理論史揆要
    晚清學者劉熙載的《藝概》一書之所以值得重視,是因為著者標舉「觀其全」和「兼通」,用「藝」這個詞將文、詩、詞、曲、書法等藝術形式囊括其中,與後世談論的藝術學基本概念暗合,在藝術理論史上,體現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獨有特色。
  • 《黃帝內經》奠定了健身氣功的理論基礎
    《黃帝內經》奠定了健身氣功的理論基礎 2020年12月14日17:55 來源:中國健身氣功協會 作者:倉道來
  • 中國首屆書法專業研究生書學學術周在京開幕(圖)
    中國首屆書法專業研究生書學學術周開幕會場。「全國首屆書法專業研究生書學學術周」,今天在北京開幕。  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所名譽所長、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教授出席了開幕式。北京市教委主任耿學超、北京大學書法研究所所長金開誠、首都師範大學副校長王萬良等在開幕式上致辭。來自北京師範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藝術學院等十六所高校的書法專業學生和書法愛好者也出席了開幕式。  據了解,近年來中國高等書法教育發展很快。
  • ——當代書學理論多數是靠不住的!
    田蘊章:這是個大題目,和網友們講一講,這個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的關係是什麼。這個問題很複雜。書法理論家在古代沒有,在古代沒有,這是個新生的這麼一種稱謂。大家會說,書法史上那麼多的書法論著,怎麼會沒有書法理論家呢?
  • 美術研究|書法美學的學科體系應該更注重受教育者自身的知識系統
    這樣兩個角度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書法美學的理論體系著重書法自身的本質構成,而書法美學的學科體系則更注重受教育者自身的知識系統。作為理論體系的書法美學,應該具備歷史和邏輯相結合以及邏輯自洽性的特點,並且是學科體系的重要內容和基礎,對科學建構學科體系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 顏真卿書法對「二王體系」的構建及影響(第二期)
    這句雖然說的是文學, 但同樣適用於書法藝術。顏真卿創造性地建構了「二王體系」之後所產生的「顏體」, 如果沒有接受者的欣賞和接受, 那麼他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就不會像如今這樣如日中天了。事實上, 在「二王」書風所籠罩的唐代, 「顏真卿在整個唐代的書學地位並不穩定, 從社會一般接受程度來看, 顏真卿在當時是一個二流的書法家。」
  • 面對社會上不同的崗位需求,該如何對書法專業生進行更為細緻專業的...
    我國古代書法教育,針對不同的崗位,已有不同的教學內容。而當下的書法教育,雖培養的書法人才數量眾多,但教學內容幾無差別。當今針對社會上不同的崗位需求,應如何進行更為細緻專業的教育?對於目前存在的無差別培養所導致的就業矛盾,該如何解決等問題,都值得深思。
  • 心手雙暢 入木三分:與孟雲飛教授暢談關於書法的那些事
    在今天的課程中,孟雲飛教授以《書譜》這一書法理論上裡程碑式的著作為切入點,圍繞作者孫過庭其人、成書背景、理論體系、書法創作與欣賞、書法對後世的影響等多個角度,與大家暢談有關書法、治學以及做人的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