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共建生物基材料與綠色造紙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式獲批;
全球首個以超算為主題的科技園———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科技園正式啟用;
化學、工程學、材料科學穩定進入全球ESI前1%,輕工技術與工程、化學、工程學3個學科成為省一流立項(培育)建設學科,學科實力持續增強;
三年累計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42項;
年科研經費近10億元,經費數量位居省屬高校首位;
全國首個中烏合作辦學機構———基輔學院成立,山東—烏克蘭國家科學院技術創新研究院落戶,開啟國際化辦學新局面;
成立山東省高校課程思政研究中心,承辦全省課程思政工作研討會,課程思政建設成果顯著;
承辦國際超算產業博覽會等高層次活動,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社會聲譽大幅提升……
科教融合三年來,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以建設「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的應用研究型大學」為目標,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解放思想,不斷深化科教融合各領域改革攻堅,各項事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
「科教融合的探索既沒有現成的路徑可以遵循,更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唯有通過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解決制約發展的短板和弱項問題,才能夠實現科教協同高質量發展。」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黨委書記王英龍說。
找準發展定位加強科教融合頂層設計
兩個規模體量相當,而性質職能又差異巨大的科教機構間的融合,國內外鮮有案例可循,面對這一全新的命題和挑戰,學校(科學院)聚焦體制機制,通過改革創新激發活力、增強動力、釋放潛力,在不斷的探索與實踐中,走出了一條科教融合的成功之路。
用一流的辦學目標來統一思想、凝聚人心,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間融合發展最有效的「催化劑」。基於此,在融合之初,學校(科學院)即委託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制定了《科教整合方案》,確立了「圍繞一個目標、打響兩個品牌、聚焦三個一流、構建四位一體發展格局、抓好五大保障體系」的發展思路。2018年,學校(科學院)又制定了《一流大學建設實施意見》及「八大行動計劃」,明確了各階段的建設目標及重點任務,出臺相關的配套措施,堅持高起點定位和高標準要求,勾畫出創建一流大學清晰的、全面的路線圖,為融合發展確立了明確方向和清晰路徑。
「科教融合是一項嶄新的事業,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鑑,我們在探索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必須依靠改革創新,自覺運用改革思維謀劃工作,依靠制度創新激發活力。」王英龍強調。
在法人機構、黨委班子、中層機構融為一體的基礎上,該校(院)還在院所一體化、校院兩級管理體系建設、產學研深度融合、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改革,初步形成了科教一體、協同發展的治理體系。在改革發展中堅持問題導向,結果檢驗,不斷破解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全面落實校(院)制定的「八大行動計劃」和各項改革舉措,推動科教融合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學校(科學院)確立了「以服務謀發展、以貢獻求支持」的發展理念,積極主動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在省內率先出臺《關於服務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實施意見》。《意見》精準對接我省「八大發展戰略」,強調要緊扣重大需求開展科研攻關,聚焦學術前沿強化協同創新,努力讓學校(科學院)真正成為創新的「策源地」,積極為現代化強省建設貢獻力量。其重點布局為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濟南市共建國家超算濟南中心科技園;面向海洋強省,牽頭承擔國家發改委「智慧海洋」工程項目,與青島市共建海洋科技產學研示範基地;面向鄉村振興,牽頭承擔國家重大研發計劃項目,並落戶菏澤;面向傳統產業升級,組建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等等,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明確改革路徑激發科教融合活力
省委書記劉家義同志在全省高等學校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出路在改革開放,成敗也在改革開放」。改革創新仍然是高校發展的強大動力,只有深化改革、不斷創新,破除制約發展的障礙,才能構建形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發展的體制機制。
科教融合後,如何發揮雙方資源優勢,實現科教資源融合共生是當時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為此,學校(科學院)探索出了「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兩種職能」的院所一體化運行機制,以院所一體化改革釋放科教融合潛能。根據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需要,整合學科領域相近的科研單位和教學單位組建新的科教融合體,實行一體化運行機制,保留原山東省科學院所屬機構的二級法人地位,學院仍為非法人二級單位。
「院所一體化有利於教學資源與科研資源共享共用,高層次人才隊伍同時兼具教師與科研人員雙重身份,共同服務於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以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共同體』為目標,為打造教學、科研雙軌制運行的一流科教發展平臺提供條件支撐。」山東省計算中心、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黨委書記王玉立表示。
「信息檢索」課程的主講教師郝鳳奇有兩個身份,一方面,他是省計算中心智能控制技術創新團隊副研究員,承擔著不少國家級、省級大項目;另一方面他還是齊魯工業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專業教師,在課堂上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在他的課堂上,學生們能了解全球13臺根域名伺服器的分布,能探究出攻擊網際網路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攻擊根域名伺服器。
目前,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與山東省機械設計研究院、菏澤校區與菏澤分院等單位已進入實質性一體化運行階段,在發展規劃、目標任務、人力資源、財務管理、資產管理、考核評價等方面一體推進。同時,已有878名優秀科研人員取得教師資格證並充實到教師隊伍,55個青年教師團隊融入相關研究所,開展科學研究,培育出了一大批跨學科、跨領域、跨系統的教學科研團隊。
「放權強院」激活了學院發展動力。「學院是高校的辦學主體,要充分發揮學院自主辦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要進一步理順學校與學院的責權利關係。」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校(院)長陳嘉川說。
在借鑑原山東省科學院二級法人單位緊密結合產業需求、以貢獻求發展的管理模式基礎上,學校建立起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學校宏觀管理、學院自主運行,責權利明晰的校院兩級管理機制,進一步推進管理重心下移,擴大學院辦學自主權,推動學院從管理實體轉變為管理主體,形成放管服結合的良性互動機制。
據陳嘉川介紹,下一步,學校將按照「能放盡放、放無可放」的原則,在幹部管理、人事管理、財務管理、資產管理、公共資源配置等方面全面下放辦學自主權,著力解決當前束縛學院發展的深層次問題,特別是重點解決激活學院改革創新活力與在人、財、物等資源配置方面的痛點難點問題,持續激發學院發展的內生動力。
按照新工科建設要求,學校(科學院)發揮科教融合的獨特優勢,搭建科教協同育人載體,打造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機制,將山東省科學院的科研平臺、科研項目、成果轉化等優質資源融入人才培養中,構建起了「教學-科研-轉化-實踐」四位一體協同培養模式。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分別採取「2+2」「3+1」等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前一階段由教學單位主導、研究所參與開展「通識教育課+專業基礎課」的課程教學;後一階段由研究所專業科研團隊主導建設「專業方向課+特色實踐課」的專業課程體系。
「學生前兩年在學校完成相應課程學習並取得相應學分後,第三年到科研院所進行科研思維、創新設計、動手操作等方面的訓練,第四年到相關企業進行實習與產品研發設計,培養學生面向一線的工程實踐能力,畢業後優先到相關企業就業。」校(院)教務處處長劉玉說。
此外,學校(科學院)還積極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主動布局網絡安全、人工智慧、新能源、智慧海洋等前沿學科專業,組建了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光電工程國際化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海洋技術科學學院、藥學院等5個科教融合學院,著眼於新工科人才的培養。
創新科研成果轉化機制提升了科技創新能力。按照「市場導向、規範管理、協調推進、激勵創新」的原則,學校(科學院)創新「全程管理、全鏈服務」的成果轉化機制,統籌科技成果轉化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機制,建立起符合科技創新、市場規律的成果轉移轉化和服務體系。
據校(院)科研處處長王昌介紹,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已探索出了一條成果培育篩選、孵化、轉讓、推廣的全鏈條要素轉化模式。通過線上線下聯動、橫向縱向聯通,銜接國內外技術轉移機構,政產學研金服用共同創新,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最後一公裡,實現科技成果服務於新舊動能轉換,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回饋人才培養。
堅持內涵發展辦學實力全面增強
科教融合以來,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以資源優化整合為抓手、以內涵式發展為核心、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優化布局、改革創新,使得資源整合成效得以全面發揮,體制改革加成效應凸顯,辦學實力得到了較大提升。
機構人員和校區規劃實現統一。機關中層管理機構和幹部隊伍融為一體,7個單位實現了院所一體化發展,6個校區進行了統一規劃,明確了各校區的發展定位與建設思路。專業設置進一步優化。圍繞「十強」產業,增設智能製造工程、網絡空間安全等12個新工科專業,對輕化工程、生物工程等20個傳統優勢工科專業進行改造升級,實現高新技術與傳統工科專業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深度融合。師資隊伍結構得到優化。博士數量由559名增加到1339名,博士比由43.3%提高到60.9%;專任教師數量由1469名增加到2058名,生師比由1:21優化到1:15,達到優秀水平。學科建設水平顯著提升。成立了學科建設分委員會,以一級學科為基礎,整合各單位學科資源,確保以學科建設引領科教融合發展。
科技創新與教育教學緊密結合。學校(科學院)打通教學單位與科研單位的人才流通渠道,在雙向流動中釋放人才潛能;推動教學單位的基礎研究加快向應用研究和成果落地轉化,用科研單位的平臺資源和技術成果支撐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實現互動共進,一體化發展。科教融合以來,獲教育部新工科教研項目1項並已順利結題,實現國家級教研項目零的突破。並在最新一屆省級教研項目評選中,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18項;在「超星杯」等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比賽中,獲獎數量位居省屬高校前列。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突出「2+2」「3+1」兩段式、導師制、小班制、國際化教學模式。科教融合以來,學校(科學院)聯合地方政府、企業設立了17支學校(科學院)地產學研協同創新基金。目前基金規模達7700萬元,累計立項實施100餘個項目,通過引導放大作用撬動企業研發總投入2億元以上。
綜合實力得到顯著增強。目前,學校(科學院)已擁有9個省部級重點學科,3個山東省一流學科,6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13個省一流本科專業,畢業生年底就業率長期保持在95%以上。擁有國家級教學科研平臺5個,省部級重點學科及研究平臺122個,年度科研經費超過9億元。201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6項,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0項,位列省屬高校第3位。科教融合以來,獲國家科技獎勵兩項,光華工程科技獎1項,省科技獎勵25項,位居省屬高校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