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山東強化頂層設計,完善體制機制,全省上下傾力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全面起勢。
2020年,山東高等教育乘勢而上,緊緊圍繞「八大發展戰略」和「十強」產業,高歌猛進,穩健行走在「高質量發展」的大道上。
以下,我們梳理幾個山東高教改革探索的「片段」,以此註解其高質量發展的「大道之行」。
——「雙高」建設摁下快進鍵。今年6月,《山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實施方案》《山東省高等學校高水平學科建設實施方案》兩個文件依次出臺,「築高峰」「衝一流」「強特色」,分類實施,按下了「雙高」建設啟動鍵,新時代山東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步入快進模式,標誌著山東「雙一流」建設邁入2.0時代。
——應用型大學穩步推進。科學定位、明確路徑、分類管理、分類發展,是山東高教今年積極推進的一項重要工作。棗莊學院、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山東交通學院等一批高校勇於探索,積極向應用型大學轉型。同時省教育廳科學謀劃,爭取推動一半左右本科高校踏上轉型之路。
——高層次人才培養探索新路徑。山東深入貫徹全國研究生教育視頻會議精神,堅持「四為」方針,聚焦「十強」產業發展調整優化學位授權結構布局,重點建設一批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示範院校,提升導師隊伍水平,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尤其是在加強與國家級科研院所合作,協同如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國家隊」培養高端人才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索與實踐。
——一批「新學科」謀篇布局。山東高教立足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智慧海洋、生物安全等領域,積極開展專業調整,布局一批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拓寬人才培養新路徑。
——高校撥款制度大膽「破冰」。如何發揮財政資金和績效工資的引導激勵作用,強化績效導向,這是今年山東高教領域探索的一個重大課題。據介紹,山東將實施「基礎撥款+績效撥款+競爭性項目撥款」投入方式,建立財政撥款與高校辦學績效、服務發展掛鈎新機制,激發高校內部活力。
——科教融合之路越走越寬。積極推進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建立教育科技協同機制,構建高校科研「創新平臺體系、創新項目體系、成果轉化體系、保障激勵體系」。按照「整建制」能合則合,「同專業」能融則融的原則,加快推進高校和科研院所整合,趟出教學科研體制改革新路子。
——城市與高校相互賦能共生共榮。大學依城市而興,城市因大學而盛。山東以省市共建為主要路徑,建立與城市總體規劃和產業結構布局相適應的高等教育空間布局,深化校地合作,加快產學研一體化進程,促進高等教育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激發山東城市騰飛的新動能,拓展高校發展新空間。據了解,目前已有9所高校,實現大學與城市同頻共振、共生共榮。
——開放辦學力度加大。對接「一帶一路」倡議,以山東省獲批「國家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契機,重點引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舉辦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如,山東中醫藥大學國際眼科與視光醫學院、青島農業大學巴瑟斯未來農業科技學院、中國海洋大學海德學院三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設立,大大增強了高校協同育人能力。
山東中醫藥大學國際眼科與視光醫學院(籤署三方協議)
青島農業大學巴瑟斯未來農業科技學院
中國海洋大學海德學院
附
山東省高等教育基本情況
目前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學校152所(本科70所、專科82所),數量居全國第3位;在校生231.25萬人(研究生12.86萬人、本科生110.18萬人、專科生108.21萬人),規模居全國第2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6.75%,高出全國平均水平5.15個百分點,邁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第一陣營。2017年以來,我省重組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獲批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籌建康復大學、成立尼山世界儒學中心,3所職業院校升格為本科層次大學,增設9所高等職業學校。擁有博士學位授權點18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898個,較三年前分別增加21.62%、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