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廣靈縣鬥泉鄉黨委副書記、鄉長楊振坤
好青年向上向善促脫貧增收
青春微記錄
楊振坤 1986年出生,現任大同市廣靈縣鬥泉鄉黨委副書記、鄉長。自主抓全鄉脫貧攻堅工作以來,他時刻踐行「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的為民情懷,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牢牢扛起脫貧攻堅重任,為全縣脫貧摘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向黨和人民交上了滿意答卷。
今年,楊振坤被大同市委組織部、共青團大同市委表彰為百名「向上向善好青年」扶貧濟困好青年。
本報記者 呂漢富 文/圖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作為鄉長,沒有一腔愛民情懷,沒有統攬全局的工作能力是不可能帶領鄉村幹部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楊振坤在接受《山西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說:「奮鬥的青春最美麗,作為黨的青年幹部,為老百姓謀福利,帶領群眾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奮鬥目標!」
帶病堅持工作
作為農家出生的孩子,「讓群眾過上好日子」是楊振坤刻在骨子裡的追求。分管扶貧工作以來,他認真踐行廣靈縣委「335」攻堅法,堅持「一肩挑多責」,兩年多裡,他沒有過過一個節假日,更沒有白天和夜晚之分,常常是白天安排部署工作、督查進度,夜裡深入各個村看望駐村工作隊員,與大家探討脫貧攻堅的思路和措施,「5+2」「白加黑」的工作作風是對他認真負責的最好詮釋。
為摸清全鄉建檔立卡戶的底數,掌握好第一手材料,他進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戶調研,全面了解各村貧困戶的分布情況及癥結,持續落實精準分類實施幫扶,確保扶貧措施到戶;為補齊基礎資料短板,他認真研究2014年以來的動態調整文件,統一規範全鄉檔案資料填寫,抽調精幹人員入村指導檔案資料整理工作。2019年年末正當全縣脫貧摘帽的關鍵時期,由於多日奔波,他患上了重感冒,同事都勸他休息,可他卻說:「脫貧攻堅到了關鍵時刻,這點病算什麼?」就這樣,他帶病堅持組織全鄉迎接驗收工作,並順利通過驗收。
發展特色產業
鬥泉鄉屬典型的乾旱區,十年九旱。由於靠天吃飯,給全鄉群眾脫貧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為了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發揮地理優勢使村民增收,楊振坤上任後,及時對全鄉發展特色產業進行了調整,提出在全鄉打造「仁用杏」和「優質旱作雜糧」兩個基地的調產思路,並得到鄉黨委的一致通過。
自2017年開始,栽植16961畝仁用杏和1486畝沙棘,目前,全鄉乾果經濟林栽植面積達到20000畝。同時,為了搞好農產品的深加工,在他的指導下,鄉裡在頭咀村建設了仁用杏加工廠,對仁用杏進行深加工,打造出了集「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生產線,進一步提高了仁用杏附加值,做大做強了仁用杏產業,為村民栽上了「搖錢樹」。與此同時,他還充分利用鬥泉鄉優質綠色無公害小雜糧主產區優勢,大力發展旱作雜糧種植,目前全鄉綠色雜糧種植已初具規模,在一鬥泉村和劉家灣村建設了兩處雜糧加工廠,全鄉採取「農戶+企業+電商」帶動模式,不斷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擴大線上帶動效應,為鬥泉鄉的經濟騰飛奠定了堅實基礎。
激發脫貧動力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楊振坤積極創新工作思路,全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以此激發困難群眾的內生動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採取典型引路的方式,不斷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讓貧困群眾學有榜樣、趕有方向,深刻激發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在全鄉設立12家扶貧愛心超市,用愛心積分兌換的方式倡導正能量,以此激發全鄉群眾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在全鄉評選出 「星級文明戶」「美麗家庭」等各類模範100餘名,為全鄉群眾樹立起學習的榜樣。他還組織舉辦了鬥泉鄉首屆杏花文化藝術節,通過開展趣味比賽、孝德模範評選等活動,不斷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在他的精心倡導下,許多貧困戶都鼓起了脫貧致富的勇氣和信心。
家住鬥泉鄉榆林村的武印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兩個孩子一個讀初中,一個讀小學。母親生了一場大病,巨額醫療費一度讓他束手無策,對生活失去了信心。為了鼓勵他脫貧致富,楊振坤讓他參加了鄉黨委政府組織舉辦的貧困農民實用技能培訓課堂,接受扶貧政策及技術培訓。當他聽了農業專家講解關於小雜糧種植的高產技術時,立即購買科技書籍,認真地學了起來。2018年,他承包了50畝耕地,種植穀子、玉米、蕎麥、馬鈴薯等作物,年終純收入15000元。在2019年大旱的情況下,他年純收入達40000元,購買了三輪農用運輸車及部分配套農機。如今,在武印的帶動下,榆林村已發展種植70畝以上的大戶有十餘戶,武印也成了村裡響噹噹的脫貧致富能手。
在楊振坤的倡導下,全鄉湧現出了一大批自主脫貧的典型,有4名脫貧戶被評選為大同市自主脫貧典型,精神扶貧工作成效明顯。目前,鬥泉鄉15個貧困村順利摘帽,2592戶7260人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由54%降至0.3%,脫貧攻堅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這些成績的取得,凝結著楊振坤的辛勤汗水和辛勞付出。
心繫群眾幫扶
「我是年輕的領導幹部,為群眾謀利益是我的天職,幹實事是履職之要。只要還有一名困難戶需要幫助,我將在所不惜。」楊振坤說。
自從主抓脫貧攻堅以來,楊振坤把個人追求融入黨的扶貧事業,在脫貧攻堅一線戰場上,綻放青春、燃燒激情、體現價值。繁忙的工作之餘,他還不忘「充電加油」,把理論學習作為提升扶貧本領的第一需要,力求推動學習成果切實轉化為工作成效。通過學習,他加深了與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更增強了扶危濟困的信心和勇氣。
七咀村建檔立卡戶宋受學,由於缺乏致富門路,一直掙扎在貧困線上。自從楊振坤與他結為幫扶聯繫戶後,便經常深入他家了解困難情況,並積極為他尋找就業門路。經過四處奔走,終於為其女兒在縣城理髮館找到了工作。接著,楊振坤又將宋受學安排在鄉裡的巡防公益崗上,每月可收入800元。現在,宋受學全家每年可收入30000多元,走上了脫貧增收之路。
「百姓是天,我們所做的一切圖的就是老百姓這張笑臉。只要老百姓能增收脫貧,我也就心滿意足了。」楊振坤說。
2020年是全面脫貧的收官之年,面臨新的挑戰,楊振坤又在為鬥泉鄉的人民群眾構思著新的發展藍圖,在他的開拓創新的構思中,鬥泉鄉的明天一定會更加壯麗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