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話題火了,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的五位本科畢業生成功製造並運行了自研晶片,而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21.8歲。不管他們未來走向任何職業道路,這個起點都足夠耀眼。
該計劃是由國科大提出的,由本科生參與晶片製作的實踐計劃,「一生一芯」的本意是讓每位本科生都可以帶著自己設計的晶片畢業。初次參加國科大「一生一芯」計劃的五位學生都來自於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2016級,分別是:王華強、張林雋、金越、王凱帆和張紫飛。而當他們在去年夏天第一次聽到「一生一芯」計劃時,都覺得有些「不可能」。
眾所周知,本科生教育多以理論為主,讓幾個本科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設計一枚能夠運行複雜作業系統的晶片,現實嗎?
其實他們並不是完全「無依無靠」,教師指導團隊已經制定好了整體方案,博士師兄也有過成熟的開發經驗。這些「後浪」將追隨著「前浪」的步伐,繼續遠航。
經歷了熬夜、失眠、踩坑、爬坑以及瀕臨崩潰的無限試錯之後,晶片還真被他們給做出來了。
6月2日,王華強作為團隊代表,在答辯現場成功展示了晶片的工作流程。王凱帆又在後來將同學自己編寫的UCAS-Core移植到了COOSCA核上,用自己設計的CPU運行了自己寫的作業系統,這種經歷,會讓無數工程師羨慕。
最終這五位少年將自己設計的晶片命名為nutshell(果殼),取自「國科」諧音,來紀念「一生一芯」計劃的首款晶片。
8月上旬,一條「學生自製固體火箭成功發射」的視頻在網絡爆紅,單日全網播放量將近千萬,而該視頻的作者劉上,只是一名來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剛結束大一課程的本科生。
在劉上的臥室裡,掛著一副埃隆·馬斯克的海報,海報中馬斯克背靠複雜設備,工程味道十足,而這正是劉上也同樣熱愛的。得益於父母的全力支持,劉上在課餘時間能將大量精力專注於自己的興趣,他看過的專業書籍,可能連他的學長都未曾看過。
「姿態控制」、「模塊化設計」、「推力矢量控制」這些專業概念以及背後原理,都被劉上消化、吸收、運用最終成功應用在了自己設計的火箭上。
而如此專業的「火箭設計師」,今年還不到20歲。
天才過去被用來形容那些智力超群,不需花費多少力氣就能成為佼佼者的人。但看了國科大晶片設計小組以及劉上的成果之後,我不太願意用天才形容他們,因為這可能會否定他們背後所付出的艱辛。
失敗、再嘗試、再失敗、再嘗試……這些後浪的事跡告訴我們: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忍不住想像,當這些「激情後浪」十年、二十年成為社會中堅力量時,我們會強大成為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