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魯迅的文章中描寫了很多看客的形象,比如《藥》中革命者夏瑜在刑場被殺的時候,湧現了觀眾如潮的場面,「只見一堆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的鴨子被無形的手託住了自上而下提著」。這是一個特寫的鏡頭,重點是像鴨子一樣,頸部伸得很長的看客與現正在被屠宰的革命者的命運不會有什麼區別。《祝福》中的祥林嫂,死在看客的麻木不仁的流言蜚語中。阿毛死了,魯鎮的女人們一遍遍地咀嚼著阿毛的死帶給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在別人的痛苦中感受自己活著的意義。聽厭了阿毛的故事之後,這些女人們又從祥林嫂嫁兩次男人卻沒有維護自己的「貞潔」一下子碰死,而在額頭上白白留下傷疤,這無疑又成了魯鎮的女人們新的談資。最終在所有人的鄙棄中,祥林嫂死在魯鎮的祝福夜裡。再來看《曹娥投江覓父》的故事:死了的曹娥和她父親的屍體,最初是面對面抱著浮上來的,然而過往行人看見了都發笑說:「哈哈,這麼一個年輕姑娘抱著這麼一個老頭子。」於是那兩個死屍又沉下去了,停了一刻又浮起來,這回是背對背地負著。在禮儀之邦裡,連一個年幼的14而己的死孝女要和死父親一同浮出,也有這麼艱難。
在這個網絡發達自媒體盛行的年代,每天都有很多很多的故事上演,讓大家很暢快的在別人的故事中咀嚼著自己需要的各種營養,抒發各種版本的情感和表達。
17歲的少年跳橋而亡,吃瓜的群眾兩邊倒,一邊是質疑孩子的脆弱,一邊是聲討母親的粗暴的管教方式,唯獨忘了那因失去孩子而歇斯底裡地捶打地面的傷心欲絕的母親的痛苦。劉強東佔據了大家太多的時間,各種各樣的細節被翻來覆去地打磨,同樣的問題被成龍闡釋為「我只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只是劉強東的錯,卻不被大家所饒恕。甚至有好事者質問面對婚姻裡的背叛,京東大佬與奶茶妹妹的愛情該何處何從,只是你不是奶茶妹妹,別人的幸福不幸福不是你能猜出來了。「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還有一些情感達人專門分析「中年男人出軌專挑哪些類型的女人」,只能弱弱的問一句:「小編是鼓勵已婚男人更精準發力的搞婚外戀嗎?」再有一些娛樂界的自媒體不僅追逐流量明星小鮮肉,甚至連明星的家人遭遇一些情況也能評論一番,流一些惺惺相惜的眼淚,賺一些流量,吸一些鐵粉。
這個年代,不缺事實,不缺表達,每個人都可做柳媽,每個人也都可能是下一個祥林嫂。我們不需要道德綁架,也不需要彈無虛發,這個時代稀缺的是振聾發聵的聲音,悲天憫人的情懷,探索真相的勇氣,孤軍奮戰的鬥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