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客盛行的時代,不妨讀讀魯迅

2020-12-13 丫丫看世態

在魯迅的文章中描寫了很多看客的形象,比如《藥》中革命者夏瑜在刑場被殺的時候,湧現了觀眾如潮的場面,「只見一堆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的鴨子被無形的手託住了自上而下提著」。這是一個特寫的鏡頭,重點是像鴨子一樣,頸部伸得很長的看客與現正在被屠宰的革命者的命運不會有什麼區別。《祝福》中的祥林嫂,死在看客的麻木不仁的流言蜚語中。阿毛死了,魯鎮的女人們一遍遍地咀嚼著阿毛的死帶給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在別人的痛苦中感受自己活著的意義。聽厭了阿毛的故事之後,這些女人們又從祥林嫂嫁兩次男人卻沒有維護自己的「貞潔」一下子碰死,而在額頭上白白留下傷疤,這無疑又成了魯鎮的女人們新的談資。最終在所有人的鄙棄中,祥林嫂死在魯鎮的祝福夜裡。再來看《曹娥投江覓父》的故事:死了的曹娥和她父親的屍體,最初是面對面抱著浮上來的,然而過往行人看見了都發笑說:「哈哈,這麼一個年輕姑娘抱著這麼一個老頭子。」於是那兩個死屍又沉下去了,停了一刻又浮起來,這回是背對背地負著。在禮儀之邦裡,連一個年幼的14而己的死孝女要和死父親一同浮出,也有這麼艱難。

在這個網絡發達自媒體盛行的年代,每天都有很多很多的故事上演,讓大家很暢快的在別人的故事中咀嚼著自己需要的各種營養,抒發各種版本的情感和表達。

17歲的少年跳橋而亡,吃瓜的群眾兩邊倒,一邊是質疑孩子的脆弱,一邊是聲討母親的粗暴的管教方式,唯獨忘了那因失去孩子而歇斯底裡地捶打地面的傷心欲絕的母親的痛苦。劉強東佔據了大家太多的時間,各種各樣的細節被翻來覆去地打磨,同樣的問題被成龍闡釋為「我只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只是劉強東的錯,卻不被大家所饒恕。甚至有好事者質問面對婚姻裡的背叛,京東大佬與奶茶妹妹的愛情該何處何從,只是你不是奶茶妹妹,別人的幸福不幸福不是你能猜出來了。「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還有一些情感達人專門分析「中年男人出軌專挑哪些類型的女人」,只能弱弱的問一句:「小編是鼓勵已婚男人更精準發力的搞婚外戀嗎?」再有一些娛樂界的自媒體不僅追逐流量明星小鮮肉,甚至連明星的家人遭遇一些情況也能評論一番,流一些惺惺相惜的眼淚,賺一些流量,吸一些鐵粉。

這個年代,不缺事實,不缺表達,每個人都可做柳媽,每個人也都可能是下一個祥林嫂。我們不需要道德綁架,也不需要彈無虛發,這個時代稀缺的是振聾發聵的聲音,悲天憫人的情懷,探索真相的勇氣,孤軍奮戰的鬥士!

相關焦點

  • 魯迅筆下,那一個個冷漠的看客
    題記:「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魯迅《吶喊》自序讀魯迅的小說,常常看到「看客」這類形象,貫穿於魯迅的各類文體之中,他們的特點是冷漠、勢利、麻木、愚昧。
  • 魯迅作品中的看客現象,值得一看,漲知識!
    在魯迅小說的人物畫廊中,看客形象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魯迅收入《吶喊》《彷徨》的25篇小說中幾乎三分之二的小說都不同程度地勾勒、描繪了看客形象,其描寫的看客人物眾多,層次繁雜,組成了一個看客群體,具有深廣的揭示意義。
  • 「看客」的盛宴:魯迅與民國時期的「大出喪」
    1922年12月3日,魯迅在為自己的首部小說集《吶喊》所作的序言中講述了他進行文學創作的緣由,也就是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的一次眾所周知的經歷,他第一次明確地提出「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一年後,魯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作了《娜拉走後怎樣》的著名演講,指出「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
  • 流水的悲喜劇 鐵打的旁觀者——魯迅與雨果筆下的看客及其他
    關鍵詞:看客(旁觀者)  普遍人性  創作意圖 古今中外的名著中有無數的看客(旁觀者)形象,巴爾扎克、雨果、契訶夫、果戈理、魯迅、施耐庵、曹雪芹、莫言等等都為貢獻了形象生動的此類人物形象。當看到 「旁觀者」尤其是其別稱「看客」這個詞語的時候,大多數人常常想到的作家就是魯迅了。
  • 除了《藥》,魯迅的這一篇高水平也寫透了看客
    魯迅作品中對於人性的揭露是很深刻的,尤其「看客形象」,更是深入人心。除了《藥》(1919)裡的「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在《彷徨》裡,還有一篇《示眾》寫的也是圍觀的看客。
  • 走近魯迅:擺脫冷氣 拒做看客
    可是等他取回火柴剛一點火,氫氣瓶卻一下子爆炸了,瞬間,魯迅的手上,白布衫上,還有點名冊上全濺滿了血。這時魯迅才突然發現,前兩排的座位已經全空了出來,學生們就是趁魯迅出去的時候放進空氣,然後躲到安全的地方看熱鬧去了。魯迅事後曾就此事發感慨:可見這些年長的學生,對我這個青年教員的話是既不相信又相信,因為不相信,所以要試一試;因為相信,所以要在別人身上試試。
  • 走近魯迅:擺脫冷氣 拒做看客
    這時魯迅才突然發現,前兩排的座位已經全空了出來,學生們就是趁魯迅出去的時候放進空氣,然後躲到安全的地方看熱鬧去了。魯迅事後曾就此事發感慨:可見這些年長的學生,對我這個青年教員的話是既不相信又相信,因為不相信,所以要試一試;因為相信,所以要在別人身上試試。
  • 偉大的《吶喊》——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分析
    相信提到民族魂魯迅先生,大家定會說出他耳熟能詳的幾部作品。《吶喊》、《彷徨》、《朝花夕拾》等等。今天我帶大家品味一下其中「看客」這一重要形象,更好地在品讀魯迅的道路上有更深的感受。(新人發表,給點小鼓勵唄)《吶喊》是魯迅的一本小說集,在《吶喊》自序中寫到了這是一本為了那些不能忘卻的事情而寫下的一部書。但是這樣一本描寫不能忘卻的事情的一部書為何稱之偉大呢?他又在批判和諷刺什麼呢?我百思不接,於是重新走進了這本書所講述的歲月裡……走進魯鎮,看到和別處不同的酒店,我起了些興致:鹹亨酒店就這了。
  • 魯迅談「世故」:為什麼國人都喜歡當冷漠的看客?
    類似的,「世故」也是一個在運用之時會充滿矛盾的概念,魯迅就曾寫道: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於世故」也不是好話。他們明明處在世俗之中,卻自詡是一名冷靜的看客,出現了三種境界之外的另一種扭曲的境界,成為「自以為置身於事外者」。魯迅說:「『世故』深到不自覺其『深於世故』,這才真是『深於世故』的了。這是中國處世法的精義中的精義。」
  • 這個時代不缺看客,亦不缺「大俠」
    當學生的時候,先讀魯迅先生《藤野先生》,後來又讀了他的《藥》,對「看客」和看客心理逐漸有了認識。成人後,對生活中或網絡中的看客則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什麼是看客?魯迅時代的看客主要是指對國事冷漠、麻木的人。
  • 為什麼魯迅更憎恨"看客"?
    魯迅在此五條誓約下面籤上自己的名字,在33名留學生中名列第二,第一個籤名者是魯迅的浙江老鄉海寧人張邦華。魯迅的終生好友許壽裳也和魯迅一起學習柔道,自然也在這個33人名單之中。至於魯迅的柔道水平,據說他已經熟練掌握了中拂、內服、站力摔、誘摔、擒拿技等多種技法,是當時33人中的佼佼者。
  • 中國人之中存在的看客
    每次提到看客,我們必然會想到魯迅先生筆下的看客們。當阿Q被送到斷頭臺時,旁邊站著一群跟螞蟻似的張著嘴的看客。正如魯迅先生在《藥》裡曾經這樣形容看客,「領頸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著」。不得不說魯迅先生的偉大,他所描畫的看客到現在仍然存在,而且入木三分。
  • 《示眾》:看客心態,才是人生悲劇的根源
    而梁啓超先生所說的「旁觀者」,也正是魯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諷刺的一群人:看客。魯迅先生是中國現代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從小勤奮好學,7歲開始讀書,12歲讀私塾,後來家庭突遭變故之後,讓魯迅嘗到了人性的冷漠和現實,後來,魯迅在21歲時東渡日本學醫,但是當他學醫不久之後,就選擇棄醫從文。
  • 高考滿分、零分「作文」滿天飛,「看客心態」在作祟
    大約一百年前,魯迅在《阿Q正傳》中描述過中國人的「看客心態」。這種心態用現在流行的話說就是「圍觀改變中國」。現實中,哪怕幾個人裝模作樣圍個圈,都有人加入圍個水洩不通,翹首打聽從裡面傳出什麼話。何況是牽動千家萬戶的高考呢?考生考完試將試卷交給閱卷者,閱卷現場雖然對外封閉,但卻成了事實上的圍觀場。外圍焦慮者有之,獵奇者有之,意淫者有之。
  • 環球今日評:人人有話筒的時代,「當代魯迅」就是笑話
    就算是不熟悉魯迅文章的中國人,都會說上幾句「世上本沒有路」,或者「時間就像海綿」。魯迅也絕對想不到,自己這個筆名現在有多高的含金量,以至於知識分子們都拿它當一頂高帽戴。任何勇於批判現實,或者指望別人勇於批判現實的人,都樂意或自詡,或追捧別人是「當代魯迅」。
  • 古往今來看客的表現,充分暴露了人性中的醜陋
    每當有重大的災難性事件發生,總是少不了看客的身影,無論天災還是人禍,總有圍觀的身影。這些圍觀者就是看客。當年魯迅先生在他的短篇小說《藥》中,活生生地描寫出看客的形象。其中,魯迅對於看客群體有一段描寫。「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靜了一會,似乎有點聲音,便又動搖起來,轟的一聲,都向後退;一直散到老栓立著的地方,幾乎將他擠倒了。」這段描寫我們看不見這些人的面孔,只能看得見他們的背影,但「頸項都伸的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一樣。」
  • 被人質疑的魯迅,在現在的社會中,最缺的就是魯迅這樣的「猛人」
    這恰好是當前這個精緻的利己主義時代,魯迅本可以很平淡地過完一生,但是他沒有選擇安逸。面對積貧積弱、民不聊生,那個時代的黑暗,那樣的現實環境,在魯迅的身上浸潤出黑暗的顏色,他最終選擇拋開醫生的職業,拋開風花雪月,拋開「溫良恭儉讓」,他讓自己像戰士一樣硬朗,同時像戰士一樣冷酷,他說:「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 都說,成年後變成魯迅筆下的閏土!很遺憾,我們不過是偷西瓜的猹
    小的時候總覺得魯迅的文章深澀難懂,特別不喜歡讀魯迅的文章,因為那個時候我們根本看不到魯迅文章裡寫的那些社會現象,而現在一切都具備了魯迅文章裡的那些東西,明白了,魯迅的狂人日記最具代表性現在新版六年級語文課本裡已經有好幾篇魯迅文章了,推薦閱讀的書單裡魯迅的佔了大半。孩子們看的津津有味,不斷問家長書中隱藏的社會問題是什麼。
  • 基層調研噹噹「看客」「過客」又何妨
    說到「看客」,很多人都會聯想到懈政、怠政、慢作為、不作為這些字眼,一提起「過客」,就會想到意志消沉、庸碌無為,這些現象與黨員幹部創業幹事、擔當作為的時代精神格格不入,自當徹底摒棄。
  • 看客心態的成因反思
    本月以來,連續兩起「看客」圍觀輕生者跳樓的報導引起媒體的高度重視。先是3日《天府早報》報導的成都一女子欲跳樓輕生,圍觀者起鬨「哦哦,快跳」。接著是10日《海南日報》報導的海南省一名30多歲的男子跳樓,圍觀者中有人喊:「要跳就快點跳啊!」致使這名男子跳樓後不治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