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吶喊》——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分析

2020-12-13 一支子瓜

相信提到民族魂魯迅先生,大家定會說出他耳熟能詳的幾部作品。《吶喊》、《彷徨》、《朝花夕拾》等等。今天我帶大家品味一下其中「看客」這一重要形象,更好地在品讀魯迅的道路上有更深的感受。(新人發表,給點小鼓勵唄)

《吶喊》是魯迅的一本小說集,在《吶喊》自序中寫到了這是一本為了那些不能忘卻的事情而寫下的一部書。但是這樣一本描寫不能忘卻的事情的一部書為何稱之偉大呢?他又在批判和諷刺什麼呢?我百思不接,於是重新走進了這本書所講述的歲月裡……

走進魯鎮,看到和別處不同的酒店,我起了些興致:鹹亨酒店就這了。

「老闆!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我提聲叫道,同時也有一個人這樣喊著。

我看到他扭過頭,青白臉色,皺紋間夾著些傷痕,我衝他一笑,因為他是這屋裡唯一穿著長衫的顧客。我是不大懂這裡的規矩的,不知什麼是隔壁的房子,不想去那裡,只好端著兩碗酒找了個地方坐下了。

「孔乙己,你的臉上又添新傷疤了!」隨即一片笑聲。「孔乙己?」這名字挺熟的,我呷了一口酒,這酒沒羼水,有點甜也有點苦。只見孔乙己在被人取笑後正與溫酒的那個孩子嘀咕著什麼,其他人要麼自顧喝酒,要麼衝他們笑。只是看著,不去勸,不去理會他們的眼神,我也看不出他們究竟在想些什麼。眼中的空洞似乎帶有些憐憫,我也說不清楚,看著他們我有些害怕,也不敢說什麼,便咬了一口茴香豆。

突然眼前變了一番模樣。

孔乙己正坐在門檻上,店內有幾個人。他在要酒,顯得很頹唐。我聽見掌柜說他還欠了十九個錢呢!我大吃一驚,摸向衣袋自己剛才的一吊錢竟然不翼而飛了!我吃驚地望著眼前的這一切,這個時代,我能做什麼呢?只是看著短衣幫們笑我不去笑罷了。我看見溫酒的小童端上了酒,拿走了他僅有的幾文錢,我端起我還剩下的那一碗酒也放在了門檻上。孔乙己弱弱的道了一聲:「多謝。」我跨起步走了,不知那些短衣幫有沒有嘲笑我。

景致在慢慢的變化,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

街頭上突然出現了一個黑沉沉的人影打著燈籠走了過來。他走得很快,我悄悄地躲在暗處使他沒有察覺到我,他走遠了,天也漸漸亮了起來。突然「轟」的一聲,打斷了我的沉靜,那個人影又走了回來,手中的燈籠破了,另一隻手裡拿著一個用紙草草包住的一個東西。

我跟著他走,來到了一個茶館裡,老頭被他妻子叫到裡面,外頭正有一個吃飯的少年。不過一會,又一個駝背少年進來,看到我好像有點不太高興,但還是說:「好香,你們吃什麼點心呀?」老頭兒出來了,給他泡了茶,好像並沒有看見我。「小栓進來罷。」一個聲音把正在吃飯的小夥子叫了進去,老頭兒也進去了,不過一會,聽見一陣咳嗽聲,老頭兒才出來。

店中人也多了起來,我也有幸得到了一碗茶水,坐在長板凳上看著人來人往,說說笑笑。一個滿臉橫肉的人闖了進來,滿口大嚷:「包管好,走運了……」之類的話,聽著他們的話,他似乎是叫「康大叔」,我也多半猜出了「人血饅頭」這件事情。

前頭後頭儘是那些聽康大叔講故事的人,他們胡亂地起鬨大叫,但我覺得事情一點也不值得吵鬧,我倒看那些白鬍子老頭一行人不順眼!

小栓不知什麼時候出來了,一刻不停地咳,而康大叔卻還小聲地說:「包好!包好!」其他人依次說:「瘋了!瘋了!」不知他們過了腦子沒有。

我甩了下手,獨自走了出去,天氣分外寒冷,我揚起頭靜靜地想著,魯迅是不是也是個看客呢?也許他想做些什麼,只是在旁邊悄悄記錄,悄悄地叫醒那些看戲的人。

魯迅先生敏銳的眼光看透世態炎涼。

相關焦點

  • 流水的悲喜劇 鐵打的旁觀者——魯迅與雨果筆下的看客及其他
    關鍵詞:看客(旁觀者)  普遍人性  創作意圖 古今中外的名著中有無數的看客(旁觀者)形象,巴爾扎克、雨果、契訶夫、果戈理、魯迅、施耐庵、曹雪芹、莫言等等都為貢獻了形象生動的此類人物形象。當看到 「旁觀者」尤其是其別稱「看客」這個詞語的時候,大多數人常常想到的作家就是魯迅了。
  • 魯迅筆下,那一個個冷漠的看客
    題記:「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魯迅《吶喊》自序讀魯迅的小說,常常看到「看客」這類形象,貫穿於魯迅的各類文體之中,他們的特點是冷漠、勢利、麻木、愚昧。
  • 「看客」的盛宴:魯迅與民國時期的「大出喪」
    1922年12月3日,魯迅在為自己的首部小說集《吶喊》所作的序言中講述了他進行文學創作的緣由,也就是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的一次眾所周知的經歷,他第一次明確地提出「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一年後,魯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作了《娜拉走後怎樣》的著名演講,指出「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
  • 都說,成年後變成魯迅筆下的閏土!很遺憾,我們不過是偷西瓜的猹
    曾經《吶喊》銷聲匿跡好一陣時日,如今成了學生必讀的書籍了。中學時我嘲笑阿Q,大學時我理解了阿Q,現在我活成了阿Q…魯迅的文章適合反覆讀,每一個年齡段理解都會不同,也許這就是經典的魅力從少年意氣到卑躬屈膝,多少人活成了可悲的那個閏土。
  • 魯迅作品中的看客現象,值得一看,漲知識!
    在中學語文教材中,魯迅先生的作品有好幾篇入選。陳建忠先生將《藥》《孔乙己》《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作品中的「看客」們集中到一起,旁徵博引,條分縷析,精闢論及,異彩紛呈,成一家之言。基於此,我向讀者朋友推薦這篇文章。
  • 魯迅小說集《吶喊》
    他痛感: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他認為首先要改變國人的精神。於是,他棄醫從文,志向文學。1909年回國後,他先後在杭州兩級師範學堂、紹興府中學堂、紹興初級師範學堂等任教。辛亥革命後,應蔡元培之邀,他來到南京,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後隨臨時政府遷北京,繼續在教育部任職,直到1926年8月離開。
  • 魯迅和《吶喊》,他就像是一把尖刀,震醒了當時麻木的人!
    不知道為什麼,在經過了很多很多年以後,我依然對這一個片段難以忘懷,我不知道魯迅當時的感受到底是怎樣的,但是我想他的內心一定是十分痛苦的。曾經的小夥伴,經歷了二十年的人世滄桑,終究不過一句「老爺」。所有童年的回憶都死在了二十年前,你眼前的,不過就是一具沒有思想的木偶人,是一個麻木的中國人,這種形象在《吶喊》中處處可見,閏土,祥林嫂等等。因此他不僅是對閏土失望,更是對那個時代麻木的人感到了失望。
  • 中國人之中存在的看客
    每次提到看客,我們必然會想到魯迅先生筆下的看客們。當阿Q被送到斷頭臺時,旁邊站著一群跟螞蟻似的張著嘴的看客。正如魯迅先生在《藥》裡曾經這樣形容看客,「領頸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著」。不得不說魯迅先生的偉大,他所描畫的看客到現在仍然存在,而且入木三分。
  • 除了《藥》,魯迅的這一篇高水平也寫透了看客
    魯迅作品中對於人性的揭露是很深刻的,尤其「看客形象」,更是深入人心。除了《藥》(1919)裡的「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在《彷徨》裡,還有一篇《示眾》寫的也是圍觀的看客。
  • 看客盛行的時代,不妨讀讀魯迅
    在魯迅的文章中描寫了很多看客的形象,比如《藥》中革命者夏瑜在刑場被殺的時候,湧現了觀眾如潮的場面,「只見一堆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的鴨子被無形的手託住了自上而下提著」。這是一個特寫的鏡頭,重點是像鴨子一樣,頸部伸得很長的看客與現正在被屠宰的革命者的命運不會有什麼區別。
  • 走近魯迅:擺脫冷氣 拒做看客
    可是等他取回火柴剛一點火,氫氣瓶卻一下子爆炸了,瞬間,魯迅的手上,白布衫上,還有點名冊上全濺滿了血。這時魯迅才突然發現,前兩排的座位已經全空了出來,學生們就是趁魯迅出去的時候放進空氣,然後躲到安全的地方看熱鬧去了。魯迅事後曾就此事發感慨:可見這些年長的學生,對我這個青年教員的話是既不相信又相信,因為不相信,所以要試一試;因為相信,所以要在別人身上試試。
  • 走近魯迅:擺脫冷氣 拒做看客
    ——《小雜感》就像魯迅在《小雜感》裡所悲憫的那樣,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人們在各自侷促狹窄的小天地裡經營著自己的喜怒哀樂,而對於他人的悲歡,只不過是一個冷眼旁觀的看客。世界是如此熱鬧,可人心卻彼此阻隔,這種隔膜就像黑夜裡的一絲冷氣,在黑暗裡緩緩地擴散。
  • 魯迅《吶喊》出版95周年:阿Q精神、孔乙己式迂腐離我們而去了嗎?
    但是在魯迅「吶喊」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世界似乎依然在魯迅筆下的魯鎮裡徘徊,阿Q精神、孔乙己式迂腐還是人們的話題。而我們,依然不能不去讀魯迅。作為一部應時而生的小說集,《吶喊》最初的聲名也有出版行業和報刊媒體的建構作用使然,這在那時對於白話文學的傳播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同時,《吶喊》文學地位的建構也是一個漫長的合流產物。1926年,臺靜農將《吶喊》出版後的作品評論和魯迅評論,以《關於魯迅及其著作》的書名結集出版。這次具有總結意味的出版事件也對魯迅的形象做了一次總結,作為作者的「魯迅」變成一種變相的「文本」,得到人們前所未有的重視。
  • 細品魯迅《祝福》:逼死祥林嫂的不是窮和二婚,而是生活的4把刀
    魯迅筆下的「祥林嫂」總是網上熱議的人物形象,有人認為,祥林嫂是千千萬萬被侮辱與被損害的舊社會婦女的典型,看客非但不同情她的悲慘命運,反而還要盡情嘲笑她。反對者認為:《祝福》中的祥林嫂固然可憐,但是可憐人也必有可恨之處,如果不是她反覆絮叨訴說兒子阿毛被狼吃了的事情,讓人想起來就心生厭煩,淪為笑柄。
  • 為什麼魯迅更憎恨"看客"?
    當年沒有看過櫻花的時候,不太明白櫻花何以「象緋紅的輕雲」,後來看過了,才知道魯迅這一比喻的準確與巧妙。不過魯迅從來不是單純寫景,接下來對於中國留學生頭上辮子堆積起來如同富士山的比喻,諷刺意味就極為強烈。「櫻花」和「富士山」可謂日本文化的代表,在魯迅筆下呈現出豐富的反諷意味,字裡行間散發出一位中國留學生初到異國他鄉的複雜情感。
  • 魯迅先生的文章應該如何去閱讀,我們需要進行比較閱讀
    魯迅作為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他寫文章的動機自己說是為了喚醒在鐵屋子裡沉睡的人們,想要起來吶喊兩聲,徘徊兩圈,彷徨片刻,尋找新的途徑看看如何能打破鐵屋子的桎梏,讓沉睡不醒的人們獲得重生的機會。魯迅塑造出來的很多經典人物到現在依然富有教育意義,如阿Q和看客們魯迅的偉大在於他永遠是思想先行,身體力行地貫徹了白居易在唐代就闡明的寫作思想:「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合為時而著」,寫文章要對時代和社會有用處,寫詩歌要因事情受到觸動有感而發,不能無病呻吟。
  • 為何大多數人喜歡當「看客」?人性冷漠之下,那些不為人知的真相
    文 | 讀書君「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魯迅《吶喊》魯迅先生,曾用一針見血、犀利的言語,深刻地揭示過國人的看客心態。比如街上看到他人打架,別人打得越是激烈,邊上的人呼聲、吶喊聲越大;比如看到他人跳樓輕生時,不僅麻木不仁地圍觀,更是不斷催促他人跳下去,以滿足他們的邪惡快感的心理。如前兩年被鬧得沸沸揚揚的甘肅女孩跳樓事件,一個年僅19歲的少女,在眾人「趕緊跳啊,都在等你跳啊」的起鬨聲中,決然地選擇了放開消防員的手,跳了下去。
  • 讀魯迅先生《藥》有感,吶喊自敘中控訴的,這是他的經歷
    章太炎先生有過一句話:「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中國之所以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其文明毅力不倒,就在於中國的國學屹立不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舊社會的中國有無數的仁人義士,也有許多愛國情懷的人寫下了一部部壯美的經典書籍,本片文章將帶大家重溫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小說《吶喊》。
  • 不在沉默中爆發,便在沉默中滅亡-淺析魯迅作品中的知識分子形象
    引言: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的一生都從事於文學創作,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並且深深地影響著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這位被標籤是「橫眉冷對、精神界文學鬥士」的思想家始終懷著「甘為孺子牛」的謙卑,寫下令一眾所謂的「正人君子」所深惡痛絕的文章。一聲吶喊,萬眾彷徨,他是時代裡閃耀的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