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大學生尋訪百名老黨員、重走長徵路、唱紅歌、誦紅詩、演紅色話劇……在江蘇理工學院校內外,大學生們自發用各種形式,講述革命英烈的動人故事。
「通過深挖紅色名人文化資源,在高校中創新傳承紅色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價值引領,可以有效幫助在校大學生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覺悟和道德品質,其影響將是深遠的。」江蘇理工學院黨委常委、副校長周蘭珍說。
前不久,在江蘇理工學院思政部老師的帶領下,教育學院大一學生走進瞿秋白紀念館,接受「紅色洗禮」。在紀念館裡,有關革命先驅瞿秋白的資料圖片、視頻、實物等,成為鮮活的教材。「安逸背後的信念缺失,讓年輕的我們一度迷茫。革命先烈最值得青年人學習的是對信仰的執著追求,在大是大非面前,靠信仰的力量,方能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定的立場。」學生齊夢雪說。
從2007年開始,江蘇理工學院就將思政課作為紅色文化教育的切入口,著手探索思政課改革。江蘇理工學院思政部黨總支書記宋國英介紹,以增強思政理論課教學實效為核心,學校創新建構了「理論教學為基,實踐教學為翼;必修課教學為軸,課題研究、選修課和理論社團為輪」的思政課教學模式,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生培養全過程,並加重過程考核的比例。
當很多人推薦於麗雲加入校「常州三傑」紅色文化研習會時,她一開始並不願意。但當以志願者身份參加了該社團的一次尋訪老黨員活動後,她改變了想法。「跑了6個地市,尋訪了60多名老黨員,聽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深受觸動,鬥志慢慢被激活。」如今,於麗雲不但加入紅研會而且還當上了會長。
這個創立於1998年的江蘇理工學院大學生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會,現更名為「常州三傑」紅研會。為了讓更多大學生願意親近紅色理論社團,紅研會不斷創新模式,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生活化的語言、融入式的實踐積極影響著身邊同學。現在,紅研會是該校最火的社團,學生會員有萬餘名。
在周蘭珍看來,青年大學生首先是成人,而成人的關鍵,是要鞏固大學生的信仰,為大學生修築起一座「承重牆」,讓他們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能量。(記者 蘇雁 李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