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理工學院:讓思政課教學有溫度有情懷

2020-12-15 央廣網

光明日報記者 馬躍華

日前,由廈門理工學院打造的全國首個高校紅色孵化器——廈龍築夢紅色孵化器在革命老區龍巖正式落地。這個紅色孵化器從「網際網路+農業」、智能製造、物流電商、生態環保、美麗鄉村等多個方向入手,引導學生在紅土地上「建功立業」。

近年來,廈門理工學院通過升級改造傳統課堂、運用新媒體技術等方式,讓思政教學有溫度有情懷,從而不斷增強思政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親和力。

老師俯下身子傾聽

「在大學裡,不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要提升自身綜合素質」,今年7月初,廈門理工學院校長朱文章以班導師的身份參加經濟與管理學院2017級投資班期末主題班會。他與同學們暢談一學期的收穫與感受,勉勵大家再接再厲,在新的學年取得更大的進步。

班導師在廈門理工學院成了一道風景線,學生可以經常近距離地接觸校領導。從2015年9月開始,廈門理工學院推行「班導師制」,要求學校中層及以上幹部擔任兼職班導師,區別於學院、班級以及班主任、輔導員,通過與學生談話、走訪學生宿舍、深入學生課堂等工作形式,增進與學生的溝通。每學年班導師還要提交一份工作小結,匯報工作開展情況、分析學生思想動態、提出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措施、對學校及有關部門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等。

廈門理工學院還利用新媒體技術,探索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微信「裂變式」的快速傳播手段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廈門理工學院打造了一個深受學生歡迎的「廈理工e起來」微信平臺。三年來,這個平臺的訪問量已經超過了4000萬人次,有效構築主流輿論陣地,佔領校園意識形態制高點。

廈門理工學院黨委副書記林志成說:「學生喜歡到這個平臺表達他們的所思所想,我們就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利用平臺進行疏導,通過評論和回復正面引導學生,解決他們的困惑。」如今,學生在網絡中提出的理論和實際問題,還被搬到思政課課堂上進行更為深入的探討與學習。

學生走上講臺宣講

在廈門理工學院思政課上,總會有一個特殊的小老師先出場。原來這個課有個「規矩」,那就是課前5到10分鐘,由學生自己講。

不久前,2016級環境工程1班張澤坤作為小組代表上臺與全班同學分享他們小組的「堅定『四個自信』」的心得體會。張澤坤小組由八人組成,每個人都要把十九大報告認真讀幾遍,然後進行討論學習,最後做成PPT在班上分享。張澤坤說:「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整個學習過程就用了兩個星期。比起傳統的老師講我們聽含金量更高,我們需要先自行消化,才能得出深刻的學習心得,真正做到入腦入心。」

從聽到講,從學生變身「老師」,廈門理工學院的換位體驗,不僅能讓學生們進一步深化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認識,更有助於教學相長,增強思政課的活力。

去年,廈門理工學院舉辦了「傳承精神,堅定理想」經典原著朗讀會,讓學生在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後,用飽滿的熱情高聲朗讀,抒發傳承精神,堅定理想情懷。這個活動成為廈門市在廈高校「三愛」主題教育活動重點扶持的項目——重溫馬列經典在高校。

參加此次朗讀會的數字創意與傳播學院學生韓小宇感受頗深地說:「毛澤東同志的《反對自由主義》裡面列舉了11種自由主義,比如,自己錯了,也已經懂得,又不想改正等,我讀後很有啟發,我們每個人在工作、生活和學習中都難免產生錯誤,要有解剖自己的勇氣,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

行走在鄉土大地上

驕陽似火,恰似廈門理工學院學子們奔赴暑期實踐中如火般的熱情。今年暑假,458名師生組成的18支「青年紅色築夢之旅」從廈門理工學院帶著夢想出發。

他們充分利用廈門理工學院在創新創業教育等方面的特色和優勢,輸出高校科研成果、搭建電商服務平臺、提供文創旅遊規劃,通過網際網路等形式宣傳推廣當地農業資源,打造「綠色農業」「一村一優品」的品牌效應,拓寬物美價廉農產品的銷售渠道。

廈門理工學院校長助理陳麗安表示,希望通過一系列的「青春紅色築夢之旅」活動,鼓勵大學生創客用創新創業成果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助力精準扶貧,同時也讓他們重溫紅色精神,汲取革命力量,提升社會責任感,讓紅色築夢之旅真正落地紮根。

打破圍牆限制,思政課走出教室,與實踐結合、與生活結合,廈門理工學院鼓勵學生把實踐活動與理論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論知識,學會用理論來指導實踐。

「廈門市湖裡區是廈門經濟特區的發祥地,我希望兩岸年輕人用自己的腳步探索,用自己的視角觀察,用自己熟悉的表達技術,來發出他們自己的聲音,以他們自己的創新方式給『特區精神』下一個定義。」廈門理工學院新絲路時尚學院執行院長郭肖華覺得,這就是「你所不知道的湖裡」閩臺大學生48小時短片大賽的意義所在。

相關焦點

  • 讓思政課成為一門有溫度的課
    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文章中強調,「要有仁愛情懷,把對家國的愛、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融為一體,心中始終裝著學生,讓思政課成為一門有溫度的課。」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提升思政課質量,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對於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意義重大。
  • 「思政論壇」讓思政課成為一門有溫度的課
    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文章中強調,「要有仁愛情懷,把對家國的愛、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融為一體,心中始終裝著學生,讓思政課成為一門有溫度的課。」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提升思政課質量,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對於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意義重大。
  • 用「情」讓思政課有溫度
    用「情」讓思政課有溫度,才能溫暖學生心靈,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真情是基礎。思政課老師要對自己講的思政內容真信,真信了,才能有真情,有真情了,才能講出情懷。如何能真信、生真情呢?一是學習,二是實踐。真理只有在學習中,才能認識。
  • 黑龍江:高校思政課奏出悅耳之音
    7月8日,哈爾濱遠東理工學院校長張金學在哈爾濱遠東理工學院與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思政課結對共建籤約儀式上說。兩校共建開啟了黑龍江省公、民辦高校牽手共建「馬院」的先河。「此次共建是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與我們民辦高校的牽手,是對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和思政課建設的幫扶和助推。」哈爾濱遠東理工學院副校長兼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劉忠孝表示。「黑龍江高校的思政課跳出了快樂舞步。」
  • 北京舉辦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展示活動
    來源:人民網北京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展示活動舉辦(李依環/攝)人民網北京9月2日電(李依環)「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思政課教師,我感到最幸福的事,就是看到新生代學子越來越熱愛自己的美好生活、熱愛我們的黨和祖國,
  • 江蘇理工學院:在思政課改中播撒紅色種子
    90後大學生尋訪百名老黨員、重走長徵路、唱紅歌、誦紅詩、演紅色話劇……在江蘇理工學院校內外,大學生們自發用各種形式,講述革命英烈的動人故事。江蘇理工學院黨委常委、副校長周蘭珍說。  前不久,在江蘇理工學院思政部老師的帶領下,教育學院大一學生走進瞿秋白紀念館,接受「紅色洗禮」。在紀念館裡,有關革命先驅瞿秋白的資料圖片、視頻、實物等,成為鮮活的教材。「安逸背後的信念缺失,讓年輕的我們一度迷茫。
  • 藉助抗疫之勢,提升思政課教學效能
    因疫情防控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正悄然發生改變。藉助抗疫之勢,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的基礎上,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優勢與思政課教學實踐高度融合,守住思政課教學主陣地,以線上教學平臺為輔,是未來改善思政課教學風格、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課程和課堂吸引力的重要路徑。
  • 山東科技職業學院:有溫度有感悟的戰「疫」思政課
    疫情面前,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及時調整教學方案,第一時間推出戰「疫」系列思政課,用一堂堂特殊而又鮮活生動的「思政大課」,引導廣大師生厚植愛國情懷,樹牢戰勝疫情的信心和決心;創新教學形式,講好戰「疫」的暖心故事、感動瞬間,通過學院微信公眾號、網絡教學平臺、直播平臺三大平臺打響學院的同心戰「疫」思政課。
  • 西安市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大練兵」優質課教學展示活動舉行
    11月18日,西安市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大練兵」優質課暨首屆思政微型課(初中段)教學展示活動在西安市大興新區初級中學舉行。此次思政微型課展示上,授課教師們將學生難以理解的思政課課題轉化為新穎有趣的日常話題,受到現場觀摩教師的一致點讚。
  • 瀋陽舉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首場教學現場會
    人民網瀋陽12月3日電 (劉珺)12月2日,瀋陽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教學現場會暨「習語」進課堂特色課巡禮第六站在瀋陽市第七中學舉行。本次活動是瀋陽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首場教學現場會。
  • 揚州市江都區:「三個有力」抓好思政課教學
    揚州市江都區倡導思政課情境化教學、切實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提升思政課德育化功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有力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積極貫徹落實「要把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的要求,從統一教學目標、銜接教學內容、加強體系建設等方面對全區中小學思政課進行統籌設計,通過開展一體化的教師研訓、一體化的專題研討、一體化的教學觀摩等活動,持續推進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落地落實。有力倡導思政課情境化教學。
  • 一校一策,這裡的思政課精彩紛呈
    黑龍江省高校思政課名師工作室牽頭人、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周蘇婭說。公辦、民辦高校牽手共建思政課「通過共建拓展民辦高校思政課建設的新方法、新途徑,我們堅信在兩校共同努力下,馬克思主義主旋律一定能夠唱得更加響亮。」7月8日,哈爾濱遠東理工學院校長張金學在該校與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思政課結對共建籤約儀式上說。
  • 小課堂大情懷:江蘇開放大學探索高校思政課「新的打開方式」
    「APP+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讓思政課堂既「有意義」又「有意思」「大家如何看待公眾場合的親密舉動?在你們眼裡,戀愛中的不文明現象有哪些?」近日,江蘇開放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高楊在一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公開課上這樣提問。學生們拿起手機,隨即各式各樣的彈幕出現在教室前方的投影屏幕上。
  • 注重教學內容和形式統一 不斷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高校思政課從面對面的課堂教學轉向以網絡技術為依託的線上教學,這對思政課教學帶來一些新挑戰。應對新挑戰,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基礎在教學內容,關鍵在以理服人,貴在改進教法,需要更加注重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相統一,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厚植愛國情懷。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在中國人民心中積澱起來的最純樸、最深厚的感情,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 提高高職思政課的成色
    以價值為軸心,確立高職思政課新使命。價值觀在人生中處於核心地位。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和敏感時期。思政課的終極任務,就是要解決好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問題。因此,在任何一個時代,都要不斷地對青年學生進行引導、明確導向,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樹立正確的價值目標。
  • 天津大學思政課以場景帶入方式創新教學:把有溫度的故事講得有深度
    &nbsp&nbsp&nbsp&nbsp天津北方網訊:我市各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積極研究、創新教學,努力讓有意義的思政課變得有意思,將有溫度的小故事講得有深度。&nbsp&nbsp&nbsp&nbsp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思政課教研部青年教師黃曉偉,是清華大學畢業的哲學博士,學生時代就參與了很多思政課題研究。為了讓學生喜歡思政課,他經常將與課程相關的實物作為教具帶入課堂,以場景帶入的方式,生動、直觀地使學生將政治理論與實物產生聯繫,在大腦中產生「化學」反應。
  • 以研究性教學繼續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
    一年來,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備受鼓舞,改革創新不斷深入,教學質量不斷提升,取得了顯著成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取得明顯進展,教學方式方法更加豐富多樣,新媒體新技術應用更加靈活多樣,既有「糖」的味道,又有「鹽」的力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針對性明顯增強。
  • 對分課堂助力思政課教學改革
    對分課堂是一種立足於中國本土、吸納了古今中外優秀教學成果的教學新範式,是四元教學的實踐驗證。將對分課堂運用於新時代思政課教學改革,將有助於破解當前思政課面臨的困境,極大地助力新時代思政課建設。
  • 西盟思政課教學從「指尖」直抵「心間」
    「歡迎所有新生們來到西盟縣第一中學,這是大家本學期的第一節思政課。上學期,同學們通過線上多次學習疫情防控思政大課,深刻感受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和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在特別的開學季裡,今天的第一堂思政課,我們將從「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的故事講起……」。
  • 市委主要領導帶隊赴汕頭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 開展教師節慰問活動並講授思政課
    市委主要領導帶隊赴汕頭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 開展教師節慰問活動並講授思政課 汕頭新聞 汕頭新聞微信號 sttvnews 功能介紹 汕頭權威新聞發布平臺 收錄於話題今天上午,在第36個教師節到來之際,市委書記馬文田帶隊到汕頭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看望慰問奮戰在教育戰線上的教職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