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馬躍華
日前,由廈門理工學院打造的全國首個高校紅色孵化器——廈龍築夢紅色孵化器在革命老區龍巖正式落地。這個紅色孵化器從「網際網路+農業」、智能製造、物流電商、生態環保、美麗鄉村等多個方向入手,引導學生在紅土地上「建功立業」。
近年來,廈門理工學院通過升級改造傳統課堂、運用新媒體技術等方式,讓思政教學有溫度有情懷,從而不斷增強思政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親和力。
老師俯下身子傾聽
「在大學裡,不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要提升自身綜合素質」,今年7月初,廈門理工學院校長朱文章以班導師的身份參加經濟與管理學院2017級投資班期末主題班會。他與同學們暢談一學期的收穫與感受,勉勵大家再接再厲,在新的學年取得更大的進步。
班導師在廈門理工學院成了一道風景線,學生可以經常近距離地接觸校領導。從2015年9月開始,廈門理工學院推行「班導師制」,要求學校中層及以上幹部擔任兼職班導師,區別於學院、班級以及班主任、輔導員,通過與學生談話、走訪學生宿舍、深入學生課堂等工作形式,增進與學生的溝通。每學年班導師還要提交一份工作小結,匯報工作開展情況、分析學生思想動態、提出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措施、對學校及有關部門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等。
廈門理工學院還利用新媒體技術,探索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微信「裂變式」的快速傳播手段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廈門理工學院打造了一個深受學生歡迎的「廈理工e起來」微信平臺。三年來,這個平臺的訪問量已經超過了4000萬人次,有效構築主流輿論陣地,佔領校園意識形態制高點。
廈門理工學院黨委副書記林志成說:「學生喜歡到這個平臺表達他們的所思所想,我們就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利用平臺進行疏導,通過評論和回復正面引導學生,解決他們的困惑。」如今,學生在網絡中提出的理論和實際問題,還被搬到思政課課堂上進行更為深入的探討與學習。
學生走上講臺宣講
在廈門理工學院思政課上,總會有一個特殊的小老師先出場。原來這個課有個「規矩」,那就是課前5到10分鐘,由學生自己講。
不久前,2016級環境工程1班張澤坤作為小組代表上臺與全班同學分享他們小組的「堅定『四個自信』」的心得體會。張澤坤小組由八人組成,每個人都要把十九大報告認真讀幾遍,然後進行討論學習,最後做成PPT在班上分享。張澤坤說:「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整個學習過程就用了兩個星期。比起傳統的老師講我們聽含金量更高,我們需要先自行消化,才能得出深刻的學習心得,真正做到入腦入心。」
從聽到講,從學生變身「老師」,廈門理工學院的換位體驗,不僅能讓學生們進一步深化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認識,更有助於教學相長,增強思政課的活力。
去年,廈門理工學院舉辦了「傳承精神,堅定理想」經典原著朗讀會,讓學生在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後,用飽滿的熱情高聲朗讀,抒發傳承精神,堅定理想情懷。這個活動成為廈門市在廈高校「三愛」主題教育活動重點扶持的項目——重溫馬列經典在高校。
參加此次朗讀會的數字創意與傳播學院學生韓小宇感受頗深地說:「毛澤東同志的《反對自由主義》裡面列舉了11種自由主義,比如,自己錯了,也已經懂得,又不想改正等,我讀後很有啟發,我們每個人在工作、生活和學習中都難免產生錯誤,要有解剖自己的勇氣,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
行走在鄉土大地上
驕陽似火,恰似廈門理工學院學子們奔赴暑期實踐中如火般的熱情。今年暑假,458名師生組成的18支「青年紅色築夢之旅」從廈門理工學院帶著夢想出發。
他們充分利用廈門理工學院在創新創業教育等方面的特色和優勢,輸出高校科研成果、搭建電商服務平臺、提供文創旅遊規劃,通過網際網路等形式宣傳推廣當地農業資源,打造「綠色農業」「一村一優品」的品牌效應,拓寬物美價廉農產品的銷售渠道。
廈門理工學院校長助理陳麗安表示,希望通過一系列的「青春紅色築夢之旅」活動,鼓勵大學生創客用創新創業成果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助力精準扶貧,同時也讓他們重溫紅色精神,汲取革命力量,提升社會責任感,讓紅色築夢之旅真正落地紮根。
打破圍牆限制,思政課走出教室,與實踐結合、與生活結合,廈門理工學院鼓勵學生把實踐活動與理論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論知識,學會用理論來指導實踐。
「廈門市湖裡區是廈門經濟特區的發祥地,我希望兩岸年輕人用自己的腳步探索,用自己的視角觀察,用自己熟悉的表達技術,來發出他們自己的聲音,以他們自己的創新方式給『特區精神』下一個定義。」廈門理工學院新絲路時尚學院執行院長郭肖華覺得,這就是「你所不知道的湖裡」閩臺大學生48小時短片大賽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