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從於心:讀石濤畫語錄看石濤畫作

2020-12-20 人民網

石濤,清初畫家,原姓朱,名若極。後隱蔽為僧,法名原濟,號石濤,又號苦瓜和尚。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清初四僧」。石濤是中國繪畫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繪畫實踐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藝術理論家。著寫《石濤畫語錄》,又名《苦瓜和尚畫語錄》。

《畫語錄》十八章,從「畫章」、「了法章」、「變化章」到最後的「資任章」條理明朗,從筆墨規則到四時、林木,從意境到具體表現法則皆有涉及。其中石濤強調「一畫」理念,開篇即申明:「法於何立,立於一畫。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強調畫畫要:「一畫明,則障不在目而畫可從心。」可見「一畫」在創作中的重要性。石濤《畫語錄》依託佛老思想,闡明了畫畫的基本規律,認為掌握了中國繪畫的基本規律,即可有成,同時還強調畫要「從心」:「我之為我,自有我在。……縱有時觸著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為某家也。天然授之也。我於古何師而不化之有?」認為「師古」更要「化古」。石濤畫語錄所傳達的繪畫理念對中國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至今天還為人所讚譽。

《雲山圖》軸,清,石濤繪,紙本,設色,縱45.1cm,橫30.8cm。

此圖軸是石濤晚年之作,此時他的山水畫構圖新穎大膽,出奇制勝,極盡含蓄隱約之妙。

《墨荷圖》軸,清,石濤繪,紙本,墨筆,縱90.2cm,橫50.4cm。

圖繪欣欣向榮的荷塘景色。

清 石濤 花卉冊

康熙卅八年(公元1694年),作者時年55歲

 

《石濤畫語錄》

畫章 第一

太古無法,太樸不散,太樸一散而法立矣,法於何立,立於一畫。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見用於神,藏用於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畫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畫之法者,蓋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貫眾法也。夫畫者,從於心者也。山川人物之秀錯,鳥獸草木之性情,池榭樓臺之矩度,未能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終未得一畫之洪規也。行遠登高,悉起膚寸。

此一畫收盡鴻蒙之外,即億萬萬筆墨,未有不始於此而終於此,惟聽人之握取之耳。人能以一畫具體而微,意明筆透,腕不虛則畫非是,畫非是則腕不靈。動之以旋,潤之以轉,居之以曠。出如截,入如揭。能圓能方,能直能曲,能上能下。左右均齊,凸凹突兀,斷截橫斜,如水之就深,如水之炎上,自然而不容毫髮強也。

用無不神而法無不貫也,理無不入,而態無不盡也。信手一揮,山川、人物、鳥獸、草木、池榭、樓臺,取形用勢,寫生揣意,運情摹景,顯露隱含,人不見其畫之成,畫不違其心之用。蓋自太樸散而一畫之法立矣。一畫之法立而萬物著矣。我故曰:吾道一以貫之。

(責編:魯婧、潘佳佳)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朱良志|《石濤畫語錄》中的「蒙養」與「生活」!
    石濤在《畫語錄》中提出「蒙養」和「生活」一對概念,這對概念雖然是從中國古代語言中承繼而來的,但卻賦予了新的意義。對這對概念的重要性,石濤的研究者們從來沒有懷疑過,但具體的解讀卻有相當大的意見分歧,因為這對概念和《畫語錄》中的「尊受」、 「資任」、「一畫」、「無法」等概念一樣,含義隱晦而複雜,它是石濤畫學研究中的一大難點。
  • 朱良志談石濤研究:被誤解與被重新發現的石濤
    ,體會特別多,而且之前我臨摹過石濤的不少作品,也尋訪過石濤的遺蹟,讀您的研究,可以感覺到一種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讓人感動。朱良志:研究石濤,一方面跟自己的興趣、跟自己的時間安排,有一些關係,還有一些機緣。一開始我是做畫論的,1999年來北大以後,因為要上課,就讀《石濤畫語錄》,因《石濤畫語錄》的關係,讀到了《畫譜》——因為1960年左右上海博物館公布所藏的《畫譜》,一時間,人們以為《畫譜》是石濤晚年的定本。《石濤畫語錄》本和《畫譜》本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系統。
  • 清湘煙波:探秘清代大畫家石濤
    我住的瓦房子裡,之前可能作過圖書室,放著學校的兩個大書櫃,裡面有一部《全州縣誌》,閒暇時捧出來翻看,一個記載令我大為驚訝:湘山寺走出了一位畫僧,法名原濟,字石濤。這是不是,我在美術課本上見過的那個《淮揚潔秋圖》的作者石濤?
  • 石濤與馬奈他們是特立獨行的瘋子?還是求之不得的天才!
    第四、透過石濤、馬奈個案比較研究,反思藝術的一般性規律。國內外研究現狀第一、對石濤《畫語錄》和繪畫美學思想的哲學基礎的研究,對於石濤畫語錄,我國美術理論界已作過很多的研究,出版有《石濤畫語錄》(俞劍華)、《我讀石濤畫語錄》(吳冠中)、《石濤研究》(鄭拙廬)《石濤與<畫語錄>研究》等。
  • 藝術大師石濤的國畫荷花作品欣賞
    石濤除了繪畫實踐上創作了大量書畫作品,還有繪畫理論著作《石濤畫語錄》,給後世學習書畫者極大影響!清代鄭板橋學習了石濤的書法與水墨蘭竹,自出新意,而名揚天下!我在學畫過程中同樣學習石濤的蘭與竹,竊以為石濤的水墨竹古今頂級高手!石濤的山水、蘭竹廣為流傳,實際上石濤畫的荷花與睡蓮等作品也稱得上是第一流的畫家!
  • 大畫家石濤竟沉迷於畫小人
    石濤是中國繪畫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繪畫實踐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藝術理論家。提起石濤,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山水。其實石濤每天沉迷於畫小人無法自拔,不信您看!你知道什麼叫閒情逸緻嗎?石濤作品展現的才是最高逼格的閒情逸緻。約幾個友人,登高望遠,坐山頂枝頭之上,一覽眾山小,生活讓人極為羨慕。石濤是明代皇族,皇室之後。剛滿10歲時即遭國破家亡之痛,削髮為僧,改名石濤。他因逃避兵禍,四處流浪,得以遍遊名山大川,飽覽「五老」、「三疊」之勝。從事作畫寫生,領悟到大自然一切生動之態。在清朝七十餘年,內心不時泛起家世的隱痛和故國之思,並流露在詩書畫中。
  • 石濤研究|石濤初作《對牛彈琴圖》,曹寅何以題長詩一首
    齊白石稱石濤「下筆誰敢泣鬼神,二千餘載只斯僧」。在藝術上,石濤是一位畫家,同時又是甚有品位的書法家,還是一位造園家。石濤又是在中國繪畫史上罕見的思想者,一篇《畫語錄》,幾乎成為中國畫學史乃至中國美學史的壓卷之作。
  • 石濤繪畫中的時間感讓人體會到生命的律動、它是石濤生命的痕跡!
    石濤繪畫中的強烈時間感讓人體會到生命的律動、時光的流逝、它是石濤生命的痕跡。點筆之中透出石濤對山水、花鳥的體悟和觀看方式。這些景象似乎就在你記憶中、夢境裡,一晃而過卻如此熟悉。我們可以在石濤的畫論中了解他的時間意識。「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見用於神,藏用於人,世人不知。」「一畫之法,乃自我立。」④「一畫」是石濤繪畫的精神核心,他用一身來詮釋對一畫的認識。
  • 石濤晚年定居揚州後的朋友圈是怎樣的
    [摘要]齊白石稱石濤「下筆誰敢泣鬼神,二千餘載只斯僧」。石濤是一位畫家,同時又是書法家,還是一位造園家。石濤又是繪畫思想者,一篇《畫語錄》,幾乎成為中國畫學史乃至中國美學史的壓卷之作。然規制本末予不可知,先生將自寫其心目所及為之嚮導,予乃從事筆墨焉,三數月後先生之訃聞於我矣,令子匍伏攜草稿速成之,以副先君子之志,因呵凍作此,靈其鑑之。題詩云:故家生世舊成都,秋墓新繁萬裡餘。俎豆淹留徒往事,兵戈阻絕走鴻儒。傳經奕葉心期切,削跡荒鄉歲暮孤。何意野田便永訣,不堪吾老哭潛夫。清湘同學弟大滌子拜稿,壬午上元前五日。」作於1702年。
  • 上古之畫跡簡而意澹,如漢魏之句;中古之畫如盛唐之句,雄渾壯麗
    從文義上看,顯然又回到「筆墨當隨時代」上去了,此矛盾之三也。不足百字的一段畫跋,從文意上看,與時俱進、復古糾結,理路不明,思維混亂,難以卒讀。該年石濤62歲,已進入「耳順」之年,應該說已經到了思維、學問與文藝的成熟期,可他卻寫出了行文如此混亂的一段文字,實在令人感到遺憾。現在再來考察「筆墨當隨時代」這句「名言」本身。
  • 讀石谿畫-自在的桃源仙境
    石溪離開家鄉,落髮為僧,遊歷名山大川,以淡化那緊張不安的靈魂,與八大石濤一樣,把畫作為一種暢神抒懷的媒介,其畫遠追巨源,宗元之黃公望、王蒙,從就近的謝時臣入手,多以禿筆作畫,蒼茫渾潤,畫中浸潤感情,以真性情為江山傳神寫照,與石濤一樣,他有時不取全景,截斷一段,著色迷幻淡雅,有點近似水彩畫,有現代感,書法亦佳,長於行草,有人甚至認為超過其畫,亦多以書法入畫,黃賓虹說其畫「墜石枯藤,錐沙漏痕,能以書家之妙
  • 石濤繪畫論:無法而法,乃為至法,人能以一畫具體而微,意明筆透
    只是他與南宋到明代的院派,確實是丁點不沾的,在當時而言,喜好元人的,大都推崇北宋,而石濤卻與眾人有著不同之處。「未見有斬關手眼」這是他對郭熙的評價。依石濤的路數,宏觀去看,早期多是走陳洪綬,中期有著沈周、元四家的影子,當然對於沈石田,石濤不願意提及,就像他從不談陳洪綬一樣,但是這也避免不了他在畫中有著沈石田體貌的東西,而他的筆意與畫風,也跟倪瓚與梅清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 石濤:筆與墨會,是為氤氳,闢混沌者,舍一畫而誰耶
    從表面上看當時的文人畫召回的是傳統文人理想的生活方式,但傳統文人畫階級上的排他性已經被徹底的改變了。以石濤晚期作品為代表的文人畫變成一個承載著他們的贊助人處在社會階層轉型期和明末清初的政治體制下的渴求和焦慮的理想空間。
  • 一畫之法是一至法,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
    他的《畫語錄》乃為演此法而作,「一畫」是他的至法,其他概念(如蒙養、生活、尊受、資任等)都是這一至法的闡釋,是至法在某個方面的體現。他說:「所以一畫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畫之法者,蓋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貫眾法也。」「蓋自太樸散而一畫之法立,一畫之法立,而萬物著矣。」
  • 一畫:是一種創作原則,一種創作心境,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人生境界
    他每每說自己的心是一種枯心,這枯心就是淡去一切束縛,進入到「一畫」境界的心。此時我無心,物無念,我也無情意去改造物,物對我也沒有誘惑,一切都自在性起,自在運行,山有山之性,水有水之性,我有我之性,山水白雲自縹緲,枯心一片隨風飄。他將人置於這種自在優遊的境界稱為「閒」,他在題畫中說:「閒山閒水,必自有意」;「一泓野水茆簷下,輪與閒人看白鷺」;「一水一亭閒意趣,只憑消息令人知」等。
  • 文物專家解讀石濤觀音像石刻碑 未發現紙本原作
    石濤擅長畫山水,很少有人物題材,2010年,在高旻寺內發現了一塊石濤荷衣觀音像石刻碑,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文物專家經過深入研究,對石濤荷衣觀音像原畫的創作時間、創作背景逐一考證。昨天,邗江文管辦公布了該石刻碑最新研究成果,原畫是丙寅年除夕有感而作,在石濤去世33年後依據原畫鐫刻而成,目前未發現該畫紙質母本,跋文中的「一法不立,一法不舍」是石濤書畫理論的初步總結。
  • 石濤給八大山人的信札:嘿!老兄,來張畫!
    石濤(1642年-1708年),清初畫家,原姓朱,名若極,廣西桂林人,祖籍安徽鳳陽,小字阿長,別號很多,如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號有元濟、原濟等。從簡介中可以看出,八大山人與石濤同為一時期書畫名家,又都是明宗室,諸多相似之處使他們有了更多的交集。據年譜和史料研究,八大應該輩長於石濤,年齡相差16歲左右。他們的交往雖然受當時條件之限制,但心意相通,相互推崇,不僅有書信往來,還有畫事上的合作。
  • 石濤山水畫有高雅氣息,可以模仿他繪畫形式,模仿不了內涵和氣韻
    在清代畫壇之中,石濤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當時三十歲的他已經名滿天下,後人學習他的繪畫和藝術理論,影響深遠。石濤的畫作之所以受到後人的重視,其主要原因就是高雅大氣,高雅也成為後人的審美標準之一。如果一幅畫中沒有高雅之氣,就算不上一幅好畫。
  • 應該如何看待範揚先生「石濤第一,我第二」這樣的說法呢?
    我認為從歷史上看藝術家本人較少與其他藝術家的成就進行比較,因為藝術個性化強烈,與別人比沒什麼必要,也容易引起口舌之爭,既然有這樣的話題,就看兩個人的藝術成就是什麼造詣,附圖石濤與範揚的書畫對比情況,看得出實際上目前兩個人的藝術造詣不是一個等級上。
  • 三百年前的大畫家石濤和牛竟然是知音,不信看他的《對牛彈琴圖》
    後來「對牛彈琴」這個成語用以說明:辦任何事情,都必須看對象,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後人又比喻為向不懂道理的外行人講高深道理是徒勞的。三百多年以前,有個和尚叫石濤(1642-1708年),他在明末清初非常有名,是個大畫家。他是明朝皇族後裔,乃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其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清初四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