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清初畫家,原姓朱,名若極。後隱蔽為僧,法名原濟,號石濤,又號苦瓜和尚。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清初四僧」。石濤是中國繪畫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繪畫實踐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藝術理論家。著寫《石濤畫語錄》,又名《苦瓜和尚畫語錄》。
《畫語錄》十八章,從「畫章」、「了法章」、「變化章」到最後的「資任章」條理明朗,從筆墨規則到四時、林木,從意境到具體表現法則皆有涉及。其中石濤強調「一畫」理念,開篇即申明:「法於何立,立於一畫。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強調畫畫要:「一畫明,則障不在目而畫可從心。」可見「一畫」在創作中的重要性。石濤《畫語錄》依託佛老思想,闡明了畫畫的基本規律,認為掌握了中國繪畫的基本規律,即可有成,同時還強調畫要「從心」:「我之為我,自有我在。……縱有時觸著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為某家也。天然授之也。我於古何師而不化之有?」認為「師古」更要「化古」。石濤畫語錄所傳達的繪畫理念對中國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至今天還為人所讚譽。
《雲山圖》軸,清,石濤繪,紙本,設色,縱45.1cm,橫30.8cm。
此圖軸是石濤晚年之作,此時他的山水畫構圖新穎大膽,出奇制勝,極盡含蓄隱約之妙。
《墨荷圖》軸,清,石濤繪,紙本,墨筆,縱90.2cm,橫50.4cm。
圖繪欣欣向榮的荷塘景色。
清 石濤 花卉冊
康熙卅八年(公元1694年),作者時年55歲
《石濤畫語錄》
畫章 第一
太古無法,太樸不散,太樸一散而法立矣,法於何立,立於一畫。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見用於神,藏用於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畫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畫之法者,蓋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貫眾法也。夫畫者,從於心者也。山川人物之秀錯,鳥獸草木之性情,池榭樓臺之矩度,未能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終未得一畫之洪規也。行遠登高,悉起膚寸。
此一畫收盡鴻蒙之外,即億萬萬筆墨,未有不始於此而終於此,惟聽人之握取之耳。人能以一畫具體而微,意明筆透,腕不虛則畫非是,畫非是則腕不靈。動之以旋,潤之以轉,居之以曠。出如截,入如揭。能圓能方,能直能曲,能上能下。左右均齊,凸凹突兀,斷截橫斜,如水之就深,如水之炎上,自然而不容毫髮強也。
用無不神而法無不貫也,理無不入,而態無不盡也。信手一揮,山川、人物、鳥獸、草木、池榭、樓臺,取形用勢,寫生揣意,運情摹景,顯露隱含,人不見其畫之成,畫不違其心之用。蓋自太樸散而一畫之法立矣。一畫之法立而萬物著矣。我故曰:吾道一以貫之。
(責編:魯婧、潘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