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大學夢
宣講人:夏小娟
合肥市第一中學
我的父親是一個農民。年少時,父親就一直有一個大學夢。
但是因為家裡兄弟姐妹多,負擔實在太重,初中畢業,父親就輟學了。兩年後,18歲的父親就開始常年外出打工。曾經的大學夢,被父親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我們姐弟三人相繼出生後,父親便把自己沒有實現的大學夢寄托在了我們身上。不管日子多苦、負擔多重,他和母親從沒有想過讓我們任何一個輟學。父親常說:「知識改變命運,只有好好讀書,你們才能有出路。」在父親的影響下,從小我就暗下決心:我一定要考上大學。父親的大學夢,也成了我的夢。
2004年6月7日,18歲的我,帶著全家人的希望,走進了高考考場。很幸運,我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成為了村裡的第一個女大學生。然而,在短暫的喜悅之後,我們一家隨即陷入了焦慮。學費怎麼辦?
那時,父母上要奉養70多歲的爺爺奶奶,下要供我們姐弟三人讀書,家裡不僅沒有積蓄,還欠了外債一萬多。就在我們全家一籌莫展的時候,國家助學貸款給我們送來了希望,我的人生軌跡也從此發生了改變。
很快,我順利辦理了生源地助學貸款,當年9月,我成功踏入了大學校門。上大學是我的夢想,也是父親的夢想,如今它終於實現了。
2008年,我大學畢業,順利通過了合肥市市屬學校教師招聘考試,加入了合肥一中這個溫暖的大家庭,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父親高興得合不攏嘴,他說:「所幸你生活在這個好時代,這一切都要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
父親口中所說的這項「好政策」,叫作教育扶貧政策。多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扶貧政策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貧困學子都像我一樣實現了大學夢、逆轉人生。
說到這兒,也許有朋友會問:我國的教育扶貧政策是如何起步、發展的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 1984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幫助貧困地區儘快改變面貌的通知》,這是我國扶貧歷史上首次明確提及「教育扶貧」,教育扶貧政策由此正式納入國家頂層設計層面。
二 2001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對教育扶貧的總體目標、行動方略及責任體系進行勾勒,吹響了21世紀伊始扶貧工作的「總號角」。
三 2010年開始,國家陸續出臺一系列利好政策,教育扶貧由「兩基」工程擴展到學前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職業教育等各階段。
四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了《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這是我國首個教育脫貧的五年規劃,《規劃》提出要力爭實現貧困地區「人人有學上、個個有技能、家家有希望」。
五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黨中央將教育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路徑,教育扶貧政策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科學的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曾多次強調教育扶貧的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說:「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隨著習近平總書記的一聲令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精準發力、綜合施策——
■ 青海:成立專項工作組,深入各鄉鎮,宣傳職業教育優惠政策,實行一對一幫扶。
■ 安徽:紮實推進「全面改薄」工程,健全教育資助政策體系,不斷促進教育公平。
■ 廣西:打出組合拳,使用數據篩查、分類勸返、精準資助等方式,抓好控輟保學。
一系列教育扶貧的紮實行動,讓中國的教育悄然發生變化。
這就請大家來我的家鄉——安徽省廬江縣感受一下教育扶貧工作所締造的「奇蹟」:
如果有時間您能來我們村口的小學看一看,大家會發現整個校園乾淨整潔,寬敞的教室、漂亮的塑膠運動場,可以說現在的這所小學跟咱們城裡的學校比起來幾乎沒什麼兩樣。
鄉村學校舊貌換新顏
可是您知道過去這裡是什麼樣子的嗎?記得我上小學那會,教室是土坯房,課桌是石頭砌的臺子,冬天特別冰,板凳要自己從家帶,最讓人頭疼的是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教室裡面就下小雨。
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改善貧困地區教育條件,使許多鄉村學校面貌煥然一新。習總書記反覆強調,只有讓千千萬萬貧困地區的適齡學童有學可上,有書可讀,有夢想可追求,脫貧攻堅才算真正是落到了實處。
因為教育扶貧,如今在我們那個小山村,碩士、博士都已不罕見,我的弟弟妹妹也都相繼考上了大學。
弟弟大學畢業後,我們全家人湊了首付款在縣城幫他買了婚房,現在我的父母也從鄉下搬到了城裡幫著弟弟弟媳帶孩子,祖孫三代其樂融融。新時代的脫貧攻堅,讓原為貧困戶的我們家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不僅僅是我們家,村裡人的日子也是越過越舒心!
鄉
村
發
展
日
新
月
異
以前我們村裡大多是土屋瓦房,家家戶戶門前都是土路,那可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現在,如果您有時間再到我們那兒去看看,您會發現,情況完全不一樣了: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村民意識到用知識「武裝頭腦」才是脫貧致富的「秘訣」。再加上現在很多家都培養出了大學生,孩子們一個比一個有出息,眼看著大伙兒的腰包一天天就鼓了起來。村裡現在是一年一個樣——一棟棟小洋樓拔地而起,一條條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有些人家還開起了小汽車。鄉鄰們感慨說,這日子真是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貧困家庭只要有一個孩子考上大學,畢業後就可能帶動一個家庭脫貧。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只要有了文化和知識,發展就有了希望。」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人數已由臺帳建立之初的29萬減少到2.3萬,其中建檔立卡家庭貧困學生人數由15萬減少到0.6萬。我國九年義務教育已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88.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48.1%……
一系列數據充分證明,教育扶貧不僅補齊了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的短板,更以希望之光照亮了貧困家庭的未來前行路。
不知不覺,今年已經是我執教生涯的第13個年頭,從教育脫貧攻堅路上的受益者、見證者,再到參與者,如今,我對教育的重要意義有了更為深切的感受。習總書記說:「今天的學生就是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廣大教師就是打造這支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築夢人!」我的學生中,也有不少是來自貧困家庭的,我深知,自己肩上所擔負的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更有扶貧扶智的責任!不讓一個學生掉隊,不讓一個孩子失學,是我神聖而光榮的使命。
有時,我會想,我們姐弟三人的大學夢實現了,我的學生們的大學夢實現了,那麼父親的大學夢還有沒有實現的可能呢?
就在2019年春節,我終於向父親提出了一個在心裡已經盤算了很久的建議:「老爸,現在很多老年人都去上老年大學,要不,咱們也去報一個唄?」父親第一次聽說老年人還能上大學,特別感興趣,第二天就拉著我陪他去報名。
就這樣,時隔40年,58歲的父親終於圓了大學夢。這不,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之情,父親還創作了一首《老來圓夢》的小詩呢:「忙碌經年類耕牛,花甲之歲逢盛世。夕陽漸近不恨晚,重圓舊夢少年時。」
聽著父親深情款款的朗誦,我不禁溼了眼眶!40年前,沒有實現的大學夢,一直是父親心中最大的遺憾。40年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父親的大學夢終於有了嶄新的起跑線。我深知,我們家兩代人大學夢的實現,不僅源自我們全家人自身的努力,更得益於黨和國家的一系列教育惠民政策。
其實,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並不僅僅是我們家的故事,更是千千萬萬中國貧困家庭的共同成長史和共同記憶。這一點,河北省阜平縣今天欣欣向榮的景象可以作證,四川大涼山孩子們燦爛的笑臉可以作證,湖南十八洞村村民們的幸福生活可以作證,咱們安徽金寨縣老百姓越過越紅火的日子也可以作證,無處不在的「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的動人旋律更可以作證……
對夢想矢志不渝的追求、對未來堅定不移的信心,一直是我們這個民族不斷進步的強大動力。大學夢,激勵著和父親一樣的一代代人永不熄滅的奮鬥激情;中國夢,承載著千千萬萬中華兒女對民族復興的美好憧憬。
此時此刻,我想說:「中國夢是一個大寫的夢,中國夢裡有你我,你我的夢裡也應有中國!」
朋友們,讓我們在逐夢的路上奮力奔跑,一起同心共築強國夢!
素材來源|理響合肥
責編|李文琦編輯|王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