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哲學的研究生變身校園「相聲帝」 傳統曲藝在南林大開花結果

2020-12-17 荔枝網新聞

  「學逗相聲巧,因緣啼笑真。蓮花落不盡,創造總驚人!」傳統的打扮,滑稽的性格,爆炸的舞臺呈現。說起「相聲」,在南京林業大學,學生們頭一個想到的總是那個學哲學的「相聲帝」——唐金愷。誰能想到,他竟是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還獲得了南林「十佳大學生」稱號。

  新式的相聲 傳統的文化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一說到「相聲」這個詞,立馬想到的就是馬三立、郭德綱、馮鞏這樣老一輩的相聲大師以及「雪花飄飄」的老電視。「相聲」似乎是存在於「老一輩」記憶中的傳統表演形式,與年輕一代相隔甚遠,但唐金愷卻並不這麼認為:「相聲是一門好玩並且有意思的藝術,每當看到觀眾為我講的相聲捧腹大笑時,我就更加堅定了我的相聲夢。」在緊張的期末備考期間,唐金愷還於百忙中舉辦了他的第五次專場演出,《談笑林間》講了同學們在南林四年大學中所遇到的趣事,將傳統相聲和新式呈現碰撞出一道珍饈,又一次在林苑舞臺上給南林的觀眾播撒歡笑。

  「有文化的相聲才有希望。通過像小唐這群年輕人說的相聲,我看到了他們對傳統藝術的傳承以及相聲這門藝術的時代魅力。」談起唐金愷的表演,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倪明老師不禁連連稱讚。

  作為南林相聲第一人,唐金愷完全擔得起「相聲帝」的稱譽。2016年—2018年,唐金愷受邀參加多個節目錄製,包括北京衛視的《幸福的味道》、東方衛視的《相聲有新人》和江蘇綜藝頻道的《新非常周末》等。原來早在2014年,他就代表學校參加江蘇省大學生藝術節相聲大賽,獲得一等獎;同年他又創辦了南京林業大學「笑林館」相聲社,被評為校「文體競賽特殊人才」。2017年,他以原創相聲《愛在南林的日子》入選「馬季杯」全國大學生相聲展演,個人被組委會評為「優秀才俊」。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相聲作品《學跳舞》是他改編自相聲演員賈旭明、張康的作品。作品最大的特色是比較中英不同文化背景下市民學舞蹈的生活態度,最有意思的一段是逗哏對英國的高級飯店的陳設進行了諸如「大圓盤」、「滋水」等接地氣的描述,可經過捧哏解釋才知那是琉璃門,噴泉。這種土味的「逗樂」比較了中國和英國不同背景下的生活態勢,但逗哏卻依舊分不清舞廳裡東北二人轉和華爾茲圓舞曲的區別。作品在幽默與歡笑中向觀眾傳達了「雖是不同文化背景,但仍有同一方天地」的人文關懷。演出現場,同學們穿著傳統的相聲服跳起了秧歌舞和華爾茲舞曲,觀眾歡呼聲不斷!

  創辦相聲社「笑林館」 凝聚相聲智慧

  在南林,說起「笑林館」,作為社團創始人的唐金愷更顯自豪。據介紹,從高中結緣相聲,經歷大一、大二的磨練,在大三完成第一次相聲專場《說著玩兒》後,唐金愷成功創辦了南京林業大學第一個相聲社——笑林館。俗話說:「相聲起於街頭,盛於茶館。」為社團起這個名字,唐金愷是希望自己的社團能像古代茶館那樣給人帶去文化和歡樂,而笑林館的創辦吸引了100多位愛相聲、想說相聲的90後、00後同學的加入。「新同學經常在首秀時難免怯場,我總會用自己的方式鼓勵他們:笑、大笑。每當我笑了,笑得很誇張,他們就不會緊張了!」唐金愷說。

  笑林館傳播的相聲文化以「學生化、校園化」為主流,向師生傳播積極向上、高雅幽默的文化品格。為了從根源上斬斷低俗相聲的出現,唐金愷給社員們立下了摒棄相聲「三俗」的規矩,即「不庸俗、不低俗、不媚俗。」即社員在抖包袱時不過分誇大實事;在表達時時刻注意形象與影響;要傳遞健康的傳統文化,在表演中彰顯相聲精神。

  2014年,唐金愷在收穫了江蘇省大學生藝術節相聲大賽一等獎的榮譽後,想走出一條自己的相聲路。在他看來,社團只是相聲落地發芽的土壤,每一個社團成員能走多遠,還是要看這棵「小樹」如何吸收陽光,吐納空氣。在創辦相聲社時,唐金愷會主動為每位社員進行培訓,從最初一味地照搬、借鑑他人劇本,到後來慢慢學會自主原創,並結合南林校園文化傳播傳統相聲的魅力,這些點滴進步都凝聚著他的無數心血。「傳統相聲相對而言形式單一,而經由我們的深入改造,『新』相聲最終受到同學、老師的熱烈歡迎。」唐金愷說。

  「感性」的相聲 ,「理性」的他

  眾所周知,學生以學為天,而相聲的創作與排練佔用了唐金愷大量的學習時間,如何平衡好學業與興趣之間的關係是擺在他面前的一大難題。「堅持自己的愛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而把自己的愛好變為事業更是難上加難。」唐金愷說。

  2016年,機電專業畢業的他順利通過了倫理學專業的研究生考試,給自己未來的相聲規劃又寫上了哲學這濃墨重彩的一筆。「我更感興趣於哲學。於是經過仔細考量和努力後,我成為了南林大倫理學專業的在讀研究生。」唐金愷說,這讓他這樣一個「理工男」又擁有了強大的文科邏輯思維,在相聲生涯上成功開啟了「理性與感性」的完美結合。

  「哲學讓我從理科嚴謹有序的思維邏輯中跳脫出來,更專注於思考事物之間的聯繫,這也讓我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挖掘了更多相聲創作的靈感。」唐金愷笑著說。在唐金愷看來,小相聲也有大文化,它蘊含著各種哲學思想和倫理學觀念。最重要的是,說相聲拓寬了他的知識面,讓他接觸到了優秀的傳統文化。「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到動情處,唐金愷竟忍不住來了一段相聲中經典的定場詩:「八月中秋白露,路上行人悽涼。小橋明月桂花香,日夜千思萬想。心中萬般寧靜,青春好讀文章。十年苦讀在書房,方見才學益廣。」流利爽朗的聲音令人心醉。

  說相聲,講相聲,相聲裡面大學問。從「相聲」說開去,唐金愷的才氣、品質和對未來的堅持說也說不完。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糜夢逸 通訊員/鄧子淇 蔣學飛 編輯/趙恩婕)

相關焦點

  • 把快板、相聲、流行語融入思政課,這位90後成了「別人家的老師」
    在隨後的交流中,記者了解到,唐金愷和曲藝的結緣從高中就開始了。「我的高中音樂老師是一位相聲演員,上課的語言習慣有相聲的味道,我非常喜歡。」於是他便主動找了音樂老師,表達了自己想「演相聲」的想法。在老師的指導下,唐金愷在高一的校園文化藝術節上,表演了人生中第一個相聲節目《火星遊記》。「笑林館相聲社」來了2011年,唐金愷考取了南京林業大學機械設計專業。
  • 青年相聲演員謝師收徒 傳承青島曲藝優良傳統
    月冠軍,第六屆北京青年相聲節傳統相聲比賽二等獎,第九屆「泰山文藝獎」三等獎等。儀式由青島市文化館優秀主持人萬寧主持,謝師會上,蕭國光先生和夫人端坐在舞臺中間,劉宗琦面向師父師娘行叩拜大禮,並向師父師娘敬茶、獻花。
  • 第九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側記:傳統曲藝花開兩岸
    兩岸曲藝業者相互借鑑、守正創新,讓傳統曲藝在兩岸迸發出了新的生機活力。應寧告訴記者,上世紀40年代,一批大陸的曲藝界前輩、曲藝愛好者到臺灣,通過多年的舞臺耕耘,他們在島內留下了曲藝的種子。自2011年開始,應寧共到臺灣交流23次,2016年以來應島內票友、家長的邀約,面向島內青少年開班授課。  為了讓臺灣青少年有更多機會接觸到來自祖國大陸的曲藝文化,應寧在島內成立了快樂語言工作室,並進入臺灣校園開展曲藝體驗課,聽過課的臺灣學生已達數萬人次。
  • 北京相聲演員應寧:不能讓曲藝在臺灣斷了
    這位年輕的北京相聲演員剛剛從臺灣回來。事實上,在即將過去的一年裡,他五去臺灣,目的很明確:教臺灣的孩子們學曲藝。  「在大陸18天,我能掙錢,在臺灣18天,我是在花錢,但是我放棄掙錢的機會赴臺教學,那就要值,要有意義,而我現在覺得值!」應寧說現在有很多的曲藝名家也都想去臺灣教曲藝,這也包括了他的京韻大鼓師傅楊鳳傑,今年已經快70了。
  • 擦亮南京特色 讓傳統曲藝煥發新活力
    擦亮南京特色 培養明星人物 尋求學術支撐讓傳統曲藝煥發新活力本報記者 王峰「南京白局」校際聯盟展演。曾威 徐琦攝南報網訊 曲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國家層面對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曲藝藝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傳承和發展,但仍難掩其日漸邊緣化的境地。南京是中國曲藝三大發祥地之一,南京白局、高淳送春、打五件、相聲等曲種都曾繁榮一時。曲藝是民間文化的傑出代表,是傳揚家國故事的優秀載體,歷來海納百川的南京曲藝如今又該如何煥發出新的活力?
  • 醉心於中國傳統藝術 在中國說相聲的日本年輕人們
    相聲,是中國傳統的說唱曲藝,它靠說、學、逗、唱使觀眾捧腹大笑。日本也有相似的表演形式「漫才」。在中國,有一群醉心於「中國的漫才」的日本年輕人們,他們苦學相聲,成長為極具人氣的相聲演員。每周六學校會有著名相聲表演家丁廣泉免費開設的,面向外國人的」快樂課堂「的講座。聽了丁廣泉老師的講座後,西田聰的生活就此改變。他被相聲中輕快而有趣的語言吸引住,折服於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充滿幽默感的表達方式。在某次上課時,他向丁廣泉老師表達了自己想學相聲的想法。老師告訴他,要首先把普通話學好。
  • 孫福海網絡「擺知」收徒 曲藝老傳統再樹新風
    此次收徒拜師活動在曲藝界第一次採用了網絡"擺知"的拜師形式,別具新意,緊跟時代,移風易俗,首開全媒體時代傳統藝術與新型傳播媒介有機結合的先河。它的作用一是讓同行業者知道新組建的師徒關係;二是在拜師儀式上,讓徒弟更多的知曉相聲界的行規、傳統和藝德。如今,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拜師儀式所傳承的尊師重道,同行間互敬互愛,精誠團結的精神實質遠超過了單純拜師行禮的形式意義。加之今天網絡媒體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傳播速度是以往口耳相傳的方式所無法企及的。
  • 耿殿生把脈青島相聲 作品沒生活演員練功少
    「培養一個曲藝演員,本來就很難,因為對演員的要求很全面,需要一定的天賦加上後期的苦練才行」,但耿殿生注意到現在的一些曲藝演員練基本功的時間太少了,上臺演出時也比較隨便,對很多藝術技巧不再那麼講究、較真了 ,「傳統段子都是很好的教科書,先學紮實了才能談得上發展、創新」。
  • 相聲藝術:說、學、逗、唱分別指的是什麼呢?
    但是,就目前而言,大多數人對相聲的理解,僅僅是停留在「看」的階段,其形式分類、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卻鮮有人知,本文將詳細的講解相聲這一傳統曲藝,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到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相聲的藝術簡介相聲一詞來源自「像聲」,是仿學口技、臨摹言行的意思。在發展過程中,集雜學、逗哏、貫口、太平歌詞、滑稽表演於一身,形成的一種極具特色的民間說唱曲藝。
  • 渭南高級中學第十屆科技藝術節——「春光正好恰少年」戲曲曲藝進校園活動
    為了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豐富校園生活,4月18日下午,由渭南市文聯主辦,渭南市曲藝家協會、渭南高級中學承辦的「春光正好恰少年」戲曲曲藝進校園活動,在渭南高級中學操場舉行。副校長張瑞祥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活動由渭南市曲藝家協會秘書長張力、渭南高級中學藝術中心主任張娟主持。
  • 主流相聲界的又一次盛會,相聲名家魏文亮收徒,多位曲藝大咖助陣
    主流相聲界的又一次盛會,相聲名家魏文亮收徒,多位曲藝大咖助陣日前,有網友爆料:80歲相聲名家魏文亮在天津舉辦盛大的收徒儀式,可謂是高朋滿座,場面宏大,近百位曲藝界大咖助陣,堪稱是主流相聲界的又一次盛大聚會,而相聲界上一次出現這種情況,還是何沄偉義父劉洪沂
  • 親近傳統文化 激發愛國熱情「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為創文助力
    9月17日,由市委宣傳部主辦的「文化蘭州·全民共享-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走進西固區西固城第一小學。 活動中,歌舞、相聲、武術等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節目讓全體師生們大飽眼福。西固城第一小學六年級一班學生喬靖淇告訴記者:「今天在學校就能看到以前只能在電視上看到的傳統節目,欣賞節目的過程中讓我了解到了我國傳統的戲曲、歌舞、武術還有相聲等藝術形式,學到了許多知識。我希望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多多進入我們的校園,讓學校的每一位同學都能感受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 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社團+公選課」 讓相聲藝術紮根校園
    匯報演出中,10餘位大學生為現場師生們帶來了精彩的相聲表演。其中,男女相聲《我的選擇》是針對現今社會生男孩兒好還是女孩兒好的討論,在笑聲中引發觀眾的思考;相聲《選班長》反映了大學生們的日常生活,把班級選舉的故事搬上舞臺,號召大家廉潔自律;相聲《想唱就唱》將傳統戲曲和流行歌曲相結合,展示了相聲中的「柳活」表演;傳統相聲《買賣論》《口吐蓮花》表演中規中矩,火候、筋勁兒掌握得恰到好處。
  • 傳統藝術進校園 2020廈門市曲藝夏令營本周開營
    臺海網7月31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本周,2020廈門市曲藝夏令營正式開營,為我市中學生送上內容豐富的曲藝課程,進一步推動傳統藝術進校園。本屆曲藝夏令營由廈門市曲藝家協會、廈門市第十一中學主辦,為期4天。其中,線下活動從7月29日持續至8月1日,線上直播從7月29日至7月30日。中學生營員們將與南音、答嘴鼓、歌仔說唱的非遺傳承人面對面,學習入門技巧。
  • 北京翠微小學舉辦曲藝專場演出 「小演員」紛紛登臺秀才藝
    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華錫 攝記者了解到,這次演出是翠微小學星夜曲藝團繼2014年海澱區民族劇院專場演出、2015年「藝海汲翠」翠微小學藝術展演和2016年北京市「曲藝進校園」這幾次活動之後又一次大型演出,也是翠微星夜曲藝團全體隊員的一次集體亮相。演出不僅展示了孩子們相聲、快板紮實的基本功,也讓曲藝團的三位常駐社團教練與學生同臺一展相聲表演藝術家的風採。
  • 他是相聲界老朋友,曲藝雜家捧紅小品大咖宋丹丹和魏積安
    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國曲藝舞臺上,有兩個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他們兩位是集創作、編導和表演於一身的曲藝大家,一位就是群口相聲大佬閻月明,另一位則是我國著名的曲藝雜家趙連甲。趙連甲除了跟父親學之外,他在曲藝門還有兩個正宗的師父。一位是西河大鼓田派創始人田蔭亭。另一位則是山東快書楊派創始人楊立德。正因為跟著這兩位曲藝大家學習的經歷,趙連甲一輩子也都在研究西河大鼓和山東快書,即使到了晚年他依然老驥伏櫪壯心不已多次登臺獻藝。
  • 德國小夥學中文5年 已是中國曲藝李派快板書第四代傳人
    相聲快板,說學逗唱,在曲藝隊的大家庭中才華盡展……」 這是2015年清華大學曲藝隊頒給德國小夥倪克的獲獎證書中的一段話。 如今,學習中文僅五年的倪克已是中國曲藝李派快板書的第四代傳人。27歲的倪克(Niklas Donath)目前就讀于波鴻魯爾大學的東亞經濟專業。
  • 兩岸曲藝歡樂匯十年:臺灣曲藝家籲「兩岸交流確有必要」
    「相聲表演跟在地文化有深刻關係,臺灣和大陸的相聲表演在口語中就有很多差異,對相聲演員來說,兩岸交流確有必要。」八鬥喜說演班藝術總監、臺北曲藝團資深團員朱德剛日前在臺灣花蓮如是說。11月25日晚間,第十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在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落幕。兩岸笑星「歡樂匯」十年,今年迎來一場特殊相聚——在「雲端」同臺共演。活動期間同時舉行研討論壇,臺灣曲藝家們在花蓮與現場嘉賓連線。朱德剛在論壇致辭上回顧,他曾在2000年拜入天津相聲演員魏文亮門下,「深感兩岸相聲之各有特色」。
  • 童聲習文場 曲藝進校園
    記者 張友豪 攝當代廣西網訊(記者 杜寧 張友豪)「蓮心苦修結蓮子,蓮子為種代代傳……」咿咿呀呀,稚嫩的童聲迴蕩在校園。9月4日,廣西教育學院雅韻曲藝社的師生們走進南寧市八桂綠城小學,將中國曲藝寶庫中的明珠——廣西文場帶進小學音樂課堂,讓孩子們在學習實踐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 新生晨跑變身校園「定向越野」
    原來,南林大堅持 30 年大一新生出早操的傳統,今年創造性地被調整為校園內"定向越野",激起不少新生興趣,爭相"打卡"校園地標。   據南林大體育部主任金晶介紹,為提升大學生身體素質、踐行陽光體育精神,南林大堅持大一新生出早操的傳統已經持續了近三十年,今年創造性的將傳統的操場跑圈調整為校園內"定向越野",反饋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