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抵達北京的圓明園流散文物「虎鎣(yíng)」就要公開展出啦!知道君獲悉,「虎鎣:新時代新命運」展覽開幕式將於1月29日下午在國家博物館舉行。
展覽是國家博物館鮮有的以單一文物為主題策劃的主題展覽,將全景式展現「虎鎣」本身的器物特點和流傳歷史。展覽分為三大單元,從器型、銘文、功能、紋飾、器座等多方面詳細介紹「虎鎣」初步研究成果,並呈現「虎鎣」從流失到回歸的歷史過程。
虎鎣器形為侈口、方唇、短束頸、寬折肩、收腹、圜底、三蹄形足。肩的一側有管狀流,以伏虎為造型,另一側有龍首鋬,蓋折沿,上有圓雕踞虎形裝飾,蓋與鋬上各有小環鈕,原應有連鏈,已經遺失。肩部飾有捲曲夔紋,腹上部飾橫S形斜角雲紋,腹下部飾瓦紋,足根飾饕餮紋。
「虎鎣」原為清宮皇室舊藏,1860年被一名英國軍官從圓明園劫掠獲得,此後一直由其家族收藏。據文物專家鑑定,青銅「虎鎣」為西周晚期文物,頂蓋內鑄有「自作供鎣」銘文,因其精美獨特的造型、罕見的虎形裝飾而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
據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介紹,近年來,國家文物局積極開展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成功促成多批流失文物回歸祖國,青銅「虎鎣」的回歸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範例。
近年來,國家文物局不斷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歸的多種途徑,逐步建立綜合使用外交斡旋、協商談判、執法合作、司法訴訟等方式的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模式,成功促成了30餘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歸祖國。
其中,圓明園鼠首兔首、秦公晉侯青銅器、大堡子山金飾片等重要文物已先後入藏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等。
「虎鎣」歸國記
關於「虎鎣」名稱的由來,主要依據是流管上的臥虎造型。「流」是商周青銅盉標誌性的關鍵部位,憑此位置上的紋飾對其定名。
據專家研究,青銅「虎鎣」為西周晚期文物,頂蓋內鑄有「自作供鎣」銘文,因其精美獨特的造型、罕見的虎形裝飾,而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
抗議拍賣
今年3月底,英國肯特郡坎特伯雷拍賣行發布一則拍賣信息,拍賣物被質疑為圓明園流失青銅文物「虎鎣」。英國《每日電訊報》文章稱,「虎鎣」是1860年英軍從圓明園搶劫而來,具有3500年歷史。
這一事件引發中國多番抗議。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立即進行信息收集、鑑定研究,在基本確認青銅「虎鎣」為圓明園流失文物後,數次聯繫拍賣機構,希望通過協商對話的方式解決問題,停止對流失文物的交易與商業宣傳活動。
國家文物局就此事數次發表聲明,要求停止拍賣行為,表明中國一貫反對並譴責買賣非法流失文物的行為。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國內主要文物藝術品拍賣平臺等相繼發聲支持國家文物局。
買家捐贈
4月11日,「虎鎣」仍在肯特郡坎特伯雷拍賣行以41萬英鎊(約合366萬元)價格被拍出,買家通過電話競拍購得。
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4月28日,國家文物局收到英國相關拍賣機構郵件,稱境外買家希望將文物無條件捐贈給國家文物局。國家文物局立即請中國駐英國使館了解相關情況,使館文化處立即約見該拍賣機構負責人,了解文物詳細信息、核實文物捐贈意願、商談文物捐贈具體事宜。
回歸中國
今年9月21日,國家文物局代表團會同國家博物館專家組赴英開展青銅「虎鎣」實物鑑定,鑑定結果顯示,「虎鎣」符合西周晚期青銅器基本特徵。當日,青銅「虎鎣」捐贈接收儀式在中國駐英國使館舉行。該拍賣機構負責人表示,青銅「虎鎣」捐贈事件使其深刻認識到流失文物對中國人民的特殊意義,今後願意繼續與中方保持合作。
10月12日,國家文物局決定將青銅「虎鎣」劃撥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在中國駐英國使館和國內各有關部門的全力支持下,穩妥開展青銅「虎鎣」回運工作。11月23日,青銅「虎鎣」順利抵達北京。
記者 倪偉
編輯 小豆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