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圓明園鼠首、兔首回歸祖國,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這既為海外流失文物回歸提供了可參考的方法,也讓追討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成為了人們關注的話題。圓明園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劉陽做客中新網視頻訪談《新聞大家談》時表示,圓明園流失文物估算有一百萬件,但追討面臨很多棘手的問題。
圓明園流失文物估算有一百萬件
談及圓明園流失文物的數量,劉陽顯得很痛心。他說,圓明園並非只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遭到洗劫,「圓明園流失文物估算有一百萬件。但有些文物沒有標籤本身證明是圓明園的,一百年之後我們根本無法分辨。拋去這些無法分辨的,目前其實已知的圓明園文物大概也就是一萬件左右,這些是百分之百確認是圓明園的。」
劉陽認為,圓明園流散文物的去向也難於統計,就連英法聯軍搶走的那部分文物也很難考察,更不要說還有流散在中國民間的。因為法軍後來直接回到法國,而英軍是組合軍隊,其中有僱傭軍,可能當時由於軍餉問題被賣了。很多文物當時可能沒有出國,流失在國內了。
除此之外,劉陽還指出,還有大量文物沒有被英法聯軍拿走,卻被當時追隨進來的挑夫等拿走,也有進來的小偷進行盜竊。圓明園周圍幾大土匪,還有一些不守規矩的老百姓也進入了圓明園盜劫了一部分文物。他說:「這些文物中的一部分,清朝追繳的數目就高達四五萬件,還有一小部分被藏起來或者轉手了。所以圓明園文物不是一次損失,損失很散,到現在幾乎無法統計圓明園流到底失了多少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