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三寸金蓮》:從小腳出發,探查封建文化背後的意識牢籠

2020-12-23 彆扭的筷子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看不進現代的正統文學,老覺著它們形式大於內容,對於立意說教太過刻意,情節內容又平淡蒼白,一點意思都沒有。但時隔多年後再捧讀這些現代文學史上的名作,只想給年輕的自己一個大耳刮子。它們每一本都魅力非凡,閱後或豁然開朗、或陷入深思,都讓人受益良多。馮驥才先生的作品更是其中翹楚,尤其是講述封建小腳文化的《三寸金蓮》最讓我驚豔與欽佩。

《三寸金蓮》封面

《三寸金蓮》最早首發於1986年第三期《收穫》,那時中國文壇正興起一種文化反思和尋根文學思潮。《三寸金蓮》就是以裹小腳貧家女香蓮的命運為主線,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反思。

香蓮本是窮苦人家出身,但有個擅裹小腳的奶奶。奶奶給香蓮裹了一雙當時人人稱羨的小腳。得益於這雙小腳,香蓮嫁入豪門佟家,並在佟家的兩次賽腳大會中從失寵到得寵,最後成為了佟家的掌門人,在後續廢除裹腳的抗議運動中更是成了纏足習俗的捍衛者。

馮翼才先生用極度口語化的語言講述了這麼一個小腳決定人生的荒誕故事,其中充斥著不少對小腳之美的極致描寫,用明揚暗諷的方式批判了封建傳統中殘害女性的纏足文化,探索了這些糟粕文化得以延續發展的本質根源是文化魅力與惰性的反覆較量,然追根溯源還是封建文化對人們意識的囚禁。

本文旨在從創作手法、內容剖析上解讀《三寸金蓮》傳達出來的文化與意識的微妙關係。最後談一談這部作品給現代文化生活的一些思考。

一、創作手法上:口語化的語言、精緻的細節描繪、大量的事件烘託,極致的表現了扭曲的纏足文化

《三寸金蓮》問世之初,在文學界其實引起了很大爭議。否定者的觀點論據來源於故事中對於小腳之美的細節描寫和大量無關事件的陳述。前者讓人覺得馮驥才是在宣揚這種腐朽文化,後者使故事冗餘慵長抓不住重點。但在我看來這兩點和其口語化的語言是這部作品最大的特點,三者從不同維度抨擊了扭曲的纏足文化。

1、天津方言的語言敘述

看《三寸金蓮》時總有一種聽相聲的錯覺,裡面天津話的音譯文字總自帶音效,像「塞泥巴似的,要嘛樣能裹成嘛樣」、「鬧嘛?叫喚嘛」等口語化的句子不勝枚舉。

這給非天津人閱讀帶來一定障礙,但同時也讓人有一種浸入式的體驗,仿佛就在天津的街頭巷尾聽一出評書故事。

這種特定的文體形式不經意的就透露出了當時的社會氛圍,說好聽叫接地氣,說不好聽叫俗氣。書中人物在這種方言的描述下都是一種小市民的形象,凸顯著粗魯、狹隘、無教養。尤其是在佟家賽腳這段情節中,文人騷客們引經據典口吐蓮花,應該是高雅至極的事,但經過方言口語化的文字描寫毫無雅致,惡俗粗鄙。

全書就是這樣用粗糙的方言寫著當時高雅的小腳,文字內容與語言風格完全割裂,形成特別怪異的反差感,透露出作者對纏文化的不屑,奠定了全書的諷刺基調。

清末的天津

2、精緻的細節描寫

「戈香蓮並不驚慌,也把右腿架在左腿上,同時右手暗暗一拉裙子,裙邊下一隻三寸金蓮沒藏沒掖整個亮出來。這小腳要圓有圓要方有方該窄就窄該尖就尖有邊有角有直有彎又柔又韌又緊又潤。纏足派不少人頭次見戈香蓮小腳,又是沒遮沒掩看個滿眼,大飽了眼福。中間有人總疑惑她名實不符,拿出帶勾帶尖帶刺最挑剔的眼,居然也挑不出半點毛病。再說這雙銀緞小鞋,層層繡花打厄彭窗到鞋口一圈壓一圈,葫蘆萬代,纏杖牡丹,富貴無邊,錦浪祥雲,萬字不到頭,沒法再講究了 … … 為這雙鞋,沒把桃兒累吐血就認便宜。再配上湖藍面繡花漆褲,打古到今,真把蓮飾一門施展到盡頭.這一亮相,鼓足纏足派士氣,歡呼叫好聲直撞屋頂,天窗都呼扇呼扇動。」

書中對小腳美的描繪毫不吝嗇,極盡優美之詞,仿佛那一雙雙被折斷腳骨塞進條布的畸形肢體不是人腳而是精美的藝術品。這種描述引來極大的爭議,因為這種美好的描繪看不出作者絲毫的批判之意,仿佛是在鼓吹這種傳統習俗。

但其實並非如此。精緻的細節描寫讓很多讀者第一次見識到了小腳的美,很大程度上解惑了現代人對於封建時代裹小腳習俗的無法理解。因為美,所以追從。這種病態美為大眾所認可,便漸漸成為一種文化登入大雅之堂。受迫害的女人在這種小腳之風盛行的大背景下,也逐漸被洗腦,認同裹小腳是對的事情,一代一代的殘害下去。

精美的繡花小鞋

在現代大量論述小腳醜陋的言論中,馮驥才先生反其道而行之用正面細緻描寫突出畸形小腳之美,上升到藝術文化的程度。這也不禁讓我們反思文化的本質是什麼?即使是對人體的摧殘、人性的扭曲,然披上一層藝術的外殼,就能成為文化?

3、無關事件的烘託

《三寸金蓮》的開篇整整一章節都是講述今天天津有些犯邪:李大善人突然施粥引來全城奇形怪狀的人像鬼怪烏壓壓一片,袁老爺家大奶奶吃棗噎著了最後拜五仙才好,有人在聚合成飯莊吃螃蟹吃出一顆滴流圓的大珍珠……

這些眾多怪邪但不荒誕的事件充斥著當時的封建社會,使整個社會呈現一種怪誕荒謬的氛圍,讓人也不難理解為何變態的小腳之風會在當時盛行。

然而這怪事兒才開頭,後面還有更邪乎的,那就是小閨女戈香蓮。香蓮有何怪?香蓮要裹腳了,由此展開了她「勵志」的一生。

作者將小香蓮要裹腳這種稀鬆平常的小事同前面那些邪事論在一起,咋一看讓人摸不著頭腦。但細細品味,這便是馮驥才先生對纏足風俗最直接的抨擊。

在後文對賽足評委評天津四絕的情節中,作者也用相同的手法大篇幅介紹了前三絕的奇人怪事,以表現出最後一絕「佟老爺品蓮」。將當時「蓮癖」對女人小腳的變態追捧表現的淋漓盡致,讓人作嘔。

正是這些大量看似無關但同樣怪邪的事情從側面烘託出了時下變態的裹品足之風,反映荒謬的社會現狀和畸形的文化氛圍,引人深思。

二、由表而內的三層內容立意:封建文化對女性的摧殘、對意識的幹預、與意識的抗爭,帶來關於封建文化的三層思考

香蓮小時候是抗拒纏足的,但當她意識到小腳可以改變她的人生幫她拿下佟家後,她便心甘情願成了小腳的擁護者,到最後更是成為了纏足會會長捍衛裹腳習俗。這個過程中我們能看到香蓮一步步妥協,這是她身在那個時代的不幸,成為封建文化的犧牲者是她註定的結局同時這其中她也有過反抗,這種反抗是她個人意識與時代文化的抗爭。不能說她敗了,因為她成功讓女兒逃脫了纏足的命運;也不能說她勝了,她的自我意識在纏足文化的侵蝕下消彌,最後只能通過自裁尋求自我解放。她這糾結扭曲的一生由表而內給我們展示了自我意識同封建文化的掙扎。

劇版《三寸金蓮》中的香蓮

1、表層:封建文化對女性自我意識的摧殘

香蓮的命運圍繞纏足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剛要裹腳時對小腳的抗拒。書中有這麼一句話「香蓮見自己一雙腳,變成這醜八怪,哭得更傷心,卻只有抽氣吐氣,聲音早使盡」,這時候小腳在香蓮眼裡是醜八怪,並且還給她帶了身體上無盡的痛苦,為了逃離這份痛苦香蓮甚至離家出走。

這時候的香蓮有著獨立自主的人格,在大眾的變態審美中有自己的觀點,並有反抗這種壓迫的勇氣。

但隨著她進入佟家,成了這種陋習的利益即得者,她的自主意識開始受到侵蝕。

第二階段,為了在佟家站住腳跟主動研習小腳。在佟家腳美就地位高,香蓮意識到這點後開始主動跟潘媽學習調教自己的小腳。這並不比初纏足時輕鬆,不僅需要對腳重新捆綁塑形,還要學習各種小腳知識。這段經歷可謂是以纏足為主的封建文化對香蓮從身體到精神的再一次改造。

改造結束後,香蓮成功拿下了佟家,卻忘卻了小腳對她的折磨,變的和周圍人一樣認同了小腳的美,小腳即是人生價值。

戲劇中香蓮的形象

第三階段,放足令來襲成為了纏足會領袖。進入民國時期後,受外來文化影響,國內掀起了放足浪潮,鼓勵女人釋放天足。香蓮作為佟家的當家人堅決禁止家中女人放足,並拼儘自己全力在社會上與放足的風氣對抗。她是纏足的堅定擁護者甚至領袖。

這一方面是纏足對她的意識影響已深入骨髓,另一方面纏足已久的她們放足後根本無法正常行走。纏足的裹腳布在束縛女人腳的同時也束縛了她們的思想意志。一生攀附著裹腳帶而生,早就喪失了自我意識的女人們失去了裹腳帶就如同沒有精神的空殼,根本無法獨立生活。香蓮也因此在最後自我了斷。

有人說中國封建歷史就是一段女性迫害史,也許太過武斷。但以纏足為代表的封建文化絕對是對女性自我意識的摧殘。在整個封建社會的大風氣下,宣揚女子的纏足之美、無才之德、三從四德等等,以此麻痺女子的自我認知。就如馮驥才先生在書中寫的「說假全是假,說真全是真;看到上勁時,真假兩不論。」可見當時道德準則、文化風氣的標準真真假假,混亂一灘。

2、中層:封建文化對個人意識的改造

《三寸金蓮》表面講了一個封建文化對女人迫害的故事,但追其根本這種扭曲的糟粕文化又何以延續千年呢?

馮驥才先生在他的自述中說「 這是由於傳統文化是種更厲害的東西,就是魅力。它能把畸形的、病態的、人為扭曲的清規戒律,變為一種有魅力的美,一種公認的神聖的美的法則。當人們浸入其中,還會自覺不自覺地豐富和完善它,由外加的限定變為自我限定,由意念進入潛意識。」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傳統文化也類似一種小腳,符合當時人們群體思想觀念的得以存活,而在此之外的被扭曲拋棄。就像潘媽指導香蓮改造她的腳時,哪裡凸出來裹哪裡。

當眾人意識都被改造的符合集體觀念後,這種意識又反哺文化。像香蓮那樣認同了纏足文化後,便成了纏足文化的既得利益者,開始不自覺的豐富它維護它。即使這種文化是變態的、扭曲的,但在大環境的認同下,它還是能變成天經地義的社會規範。

封建文化中符合社會規範的小腳

書中給我們展示了這種病態文化的鼎盛之美,它不僅改造了女人們的意志,也扭曲了文人的思想。佟大爺等一眾文化人以對小腳的博聞強識為榮。文人的詩詞歌賦本應來自民間,描寫民間疾苦或抒發愛國情懷或寄情山水,而現在淪為品女人小腳的載體。這就是封建時代的文化人,思想及覺悟仿佛被那雙小腳限制得狹隘扭曲。

整個社會扭曲的文化,在「美」的掩飾下,無聲無息對人們意識進行了一場重塑,像牢籠一般囚禁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與心靈,而當時的人們毫不自知。

3、內層:意識覺醒與封建文化的抗爭

在傳統文化對個人意識改造的過程中,不斷湧現的新意識也在衝擊著這個扭曲的封建文化。

清末年間,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天足會成立,旨在勸導女性放棄纏足解放天足。《三寸金蓮》中香蓮丟失多年的女兒恰巧是這個組織的頭目。

香蓮作為纏足會領袖與天足會領袖賽足,不幸敗北,但幸運的找到了女兒。這個下一代人與上一代人的比賽也預示著古老的封建文化在新一代思想的崛起中沒落。

作為天足會領袖的牛俊英幼年時得益於香蓮的庇護成功逃脫裹腳,擺脫了封建女人思想的束縛。從小接受外來文化教育的她新潮、奔放、大方、自信,有著自己的獨立意志,即使後來知道香蓮是她的母親,也沒有封建思想裡宣揚的愚孝和愚忠,她就是她。

以牛俊英為代表的新思想,掙脫了封建文化的牢籠,這是年輕時還有個人意識的香蓮與封建文化抗爭的勝利。

清末受新思想影響的時尚女郎

全書從外向內給我們層層剖析了封建文化在不同階段同個人意識的鬥爭,從統治地位到被新思想文化打敗,其中文化與意識的微妙關係讓我們啟示良多。

三、關於現在文化的一些思考

「傳統文化的惰性與魅力好像一張紙的兩面,中間無法揭開。中國社會變革所遇到的困難,更難突破的是在中國人自身,在中國人內心。最可怕的是中國人對這種文化制約並無反省,即中國文化的自我束縛力。」——馮驥才

1、在現代快餐文化中獨立思考

我們正處於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科技技術讓信息、思想得以快速傳播,影響著更多人的意識。這些意識聚集起來形成規模便有可能發展成文化。

我們應該警惕這種潛在的快餐文化雛形。因為快餐時代的言論和思想參差不齊,在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下,它們的感染力強大非凡,一不小心就會陷入輿論的陷阱。就像封建時代的纏足文化男男女女都被它所洗腦。

這種快節奏下,我們更應該有自己的認識和思考,不被廉價的意識捆綁,在眾多文化意識中保持自己的獨立意識。

2、辯證的看待文化和意識

纏足文化在我們現代人看來不可思議荒唐至極,但在當時卻是人們習以為常的一件事。在荒唐與正常之間,是時間給與了不同時代下唯一的答案。

我們都是時代浪潮下的逐浪者,在沉重歷史逐漸遠去的今天,我們盡享各種文化帶來的思想成果。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這些文化會不會給我們的價值意義越來越小,最後變成另一種「小腳」而被拋棄?又或者它們會不會漸漸扭曲變形,像裹腳布一樣限制我們的發展?

正如馮驥才先生評價傳統文化那樣「傳統文化的惰性與魅力好像一張紙的兩面,中間無法揭開」,是不是每一個時代的文化都有這種兩面性,真正決定它價值意義的還是在於我們的自身和內心。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還在纏小腳!「三寸金蓮」究竟長什麼樣?
    導語:民國時期還在纏小腳!「三寸金蓮」究竟長什麼樣?雖然說,我們現在生活在人人平等的社會當中,但是,在老一輩中間,還是會殘留著一些封建思想。在那個年代,女孩子長到四五歲的年齡,就必須在父母的逼迫之下,把腳纏成「三寸金蓮」的模樣。而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能夠嫁入「豪門」,受到丈夫的喜歡。那麼,「裹小腳」這個習俗究竟是怎麼傳下來的呢?其實,早在宋朝年間,「纏小腳」的習俗就已經開始興起。但是,並沒有強調說女子一定要纏足。直到明朝時期,才有了「三寸金蓮」的標準,出現了一些專門的纏足鞋。
  • 馮驥才:作家對讀者的精神是負有責任的
    【原標題】馮驥才:作家對讀者的精神是負有責任的  我不會放棄知識分子的時代使命  2018年我出了一本書《漩渦裡》,寫的是從1990年到2013年這23年我做民間文化遺產搶救的歷程。我寫《神鞭》是想通過一根辮子來反映中國封建文化的劣根性。我寫《三寸金蓮》是想通過女人的小腳來寫中國封建文化中的自我束縛。在《單筒望遠鏡》中,主要的意象是單筒望遠鏡。使用它,不能放眼去看,只能用一隻眼睛,單向地、有選擇地看。其實,這部小說所有人物都在使用這個單筒望遠鏡。再比如小說中那棵盤根錯節的古槐、那個孤單的小白樓,都有其象徵意義。  在意象的基礎上,小說家最終要用人物說話。
  • 婦女節變成女神節的背後:隱藏在詞語背後的性別歧視文化
    所以雖然在官方解釋中婦女並沒有過多的含義,但在數千年以來形成的東方文化中,婦女背後代表的就是「生育」,也就是對女性的最大的刻板成見——「性功能」。  即便逃過了嬰兒期間的被殺和夭折,封建帝制下的女性也是活罪難逃。她們會陷入伴隨他們一生的陰影——纏足。這種習俗據考始於唐代晚期或五代時期的宮廷舞女,她們為了獲得更好的藝術效果而纏足。此後宮女也開始羨慕小腳女子,並開始學習纏足。在元代,這種做法在整個社會流行起來。進入明代,留有天足,即不纏足的女子會成為人們嘲笑的對象。據估計清代女性有八成都會纏足。
  • 紅樓夢裡的女子是大腳還是小腳?這兩個人確定是三寸金蓮!
    一直以來,關於紅樓夢中的女子,不少人在爭論一個問題:這些女子是大腳還是小腳?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女性裹腳的歷史,那真的是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什麼是小腳?就是過去我們常說的「三寸金蓮」,這點在《金瓶梅》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潘金蓮正是因為有一雙人見人愛的金蓮,故名。
  • 中國最後的「小腳部落」(組圖)
    頁第6頁第7頁  小腳,又叫三寸金蓮,俗稱裹小腳,是把女子的腳用布條紮裹起來,使其變得又小又尖的一種封建陋俗。這種經過緊密纏裹導致筋骨畸形的小腳竟被古人美化為「三寸金蓮」而受到廣泛讚美,乃至男子為這顫倒,女子為之痴迷。難以想像,如果中國女子沒有纏足是不是會出現更多的武則天與太平公主?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無法想像,在100年前,中國的婦女判斷自己是否美麗,其最主要的標準並不是擁有美麗的容貌、豐滿的身材,而是自己的腳小不小,「三寸金蓮」就是對當時婦女審美的一種評斷。
  • 直擊清末三寸金蓮的小腳女子,怎一個醜字了得?老照片見證玄機
    直擊清末三寸金蓮的小腳女子,怎一個醜字了得?老照片見證玄機三寸金蓮最早出現於宋朝,這是中國古代婦女傳統習俗的極端發展,人們把裹過的腳稱為「蓮」,而不同大小的腳是不同等級的「蓮」,大於四寸的為「鐵蓮」,四寸的為「銀蓮」,而三寸的便為「金蓮」,總之是越小越幸福。圖為清末貴婦人的留影,三寸金蓮看著都疼,毫無美感可言。
  • 揭秘古代裹腳的女人 三寸金蓮如煙盒般大小
    三寸金蓮大概只有一包香菸盒那麼長  裹腳也叫纏足,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陋習,即把女子的雙腳用布帛纏裹起來,使其變成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蓮」.「三寸金蓮」也一度成為中國古代女子審美的一個重要條件。  由於小腳「香豔欲絕」。
  • 中國歷史上萬惡的「三寸金蓮」直到中華民國成立後才被最終廢止
    為了打造出「三寸金蓮」的效果,女子在少年時期就得含淚裹足。因為,年齡越小裹足相對越容易,所受的疼痛也越小。如果年齡變大後再裹,不僅足骨成型疼痛加倍,而且再也不能達到「三寸金蓮」的效果。最開始裹足的婦女不是民間女子,而是皇室和皇宮內的女子。
  • 從「傷痕」文學到再度獲獎,馮驥才用一句話盤點他與改革開放40年
    時至上世紀80年代,馮驥才的創作力呈噴發之勢,《神鞭》《三寸金蓮》等又開文化反思小說先河,這些作品選取「小腳」「辮子」「八卦」這類封建傳統文化象徵物為意象,審視、剖析了傳統文化中的落後因素,歷史觀照進了現實。回望過往,馮驥才感慨道,上世紀80年代是充滿了溫暖回憶的年代。
  • 高雄歷史博物館的故事,「三寸金蓮」竟成上流社會的標誌
    上文簡要介紹了高雄歷史博物館,在這裡,我被一組關於古代女性纏足的圖文展覽深深吸引,在我們大陸的博物館裡,如此詳盡介紹「三寸金蓮」的展覽也不多見。在臺灣,特別是帶點「顏色」的高雄,有著這樣的傳承和介紹中國古代文化的展覽,意外中有欣慰,也讓我對這座城市有了好感。高雄巿立歷史博物館原為巿政府辦公大樓,1992年巿政府遷移新址後,便著手將舊巿府規劃為歷史博物館,於1998年10月25日開館,使這幢老建築開創出新生命。
  • 馮驥才長篇小說《藝術家們》重磅出版
    馮驥才先生屆時會親臨直播間,與廣大讀者分享自己《藝術家們》的創作初衷,講述作品中的藝術人生感悟、作品背後的故事。一、馮驥才藝術人生的澎湃之作馮驥才先生以《義和拳》《神鞭》《俗世奇人》等經典作品聞名於世,是開創新時期文學的重要作家之一。實際上,馮先生自幼習畫,師從名家,有著深厚的繪畫功底和專業修養。
  • 女人小腳和盆栽有何關係,一群外國人卻從中看透了古代精英的怪癖
    裹腳是在女性很小的時候,用一塊布將其腳狠狠的包裹住,這塊步因此被封建時代的精英貶稱為「女人的臭裹腳布」,為了不讓女性的腳長大,在裹腳時,讓其大腳拇指保持正常位置,其他腳趾則被壓緊,慢慢的讓其和腳掌形成一個整體,因為這時候女性的腳非常小,因此又被稱為「三寸金蓮」。
  • 從三寸金蓮到高跟鞋,知道纏足的原因後,會發現人們審美並沒有變
    人說,小腳裡頭,藏著一部中國歷史,中間換了多少朝代,改了多少年號,小腳一直裹,上起太后妃子,下至漁女村姑,文的李清照,武的梁紅玉,纏足是古代對女人最漫長的」刑罰「,所謂的品頭論足就是最好的說明了,頭就是指女人的頭飾,而足說的就是女人的三寸金蓮。
  • 纏足一千年:三寸金蓮,是如何從貴族風範變成了色情風氣的?
    纏足一千年:三寸金蓮,是如何從貴族風範變成了色情風氣的?古人,都把裹腳成為是一件比較神聖的事情,都說三寸金蓮,就是通過裹腳來的,把腳稱為是蓮,因為每一個人腳的大小是不一樣的,裹出來的腳的大小也不一樣。像是大於四寸的腳,成為是鐵蓮,四寸的腳是銀蓮,三寸的腳就是金蓮,而三寸的腳是當時認為最美的小腳。一開始,女人裹腳被稱為是一種傳統文化,一種國粹,以小腳為美,大腳都嫁不出去,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變成了一種色情的風氣了。
  • 直擊晚清「三寸金蓮」婦女,個個美豔動人?老照片見證玄機
    直擊晚清「三寸金蓮」婦女,個個美豔動人?老照片見證玄機黃逸梵原名黃素瓊,出生名門世家,祖父黃翼升是清末長江七省水師提督,父親黃宗炎任廣西鹽發道。儘管家中是清朝舊制的家族,黃逸梵思想上卻因為清末民初民主自由氣氛的渲染而極為開化,是那個時代的新女性。
  • 此人留辮子、愛小腳、愛打麻將、受西方教育卻迷戀中國文化
    辜鴻銘的怪除了這辮子之外,第一可算是喜歡小腳了。三寸金蓮從南唐以後,成為士大夫的喜好,到了近代,許多受過西方教育的士人開始反對這種陋習,尤其像徐志摩之類,因為妻子有小腳而反生不滿的也比比皆是,但是辜鴻銘卻酷愛小腳,他的妻子淑姑,之所以能在辜鴻銘納妾之後,還有恃無恐,其中一個重大的保證,就是因為她有一雙地道的三寸金蓮。
  • ...為何古代酸腐文人對三寸金蓮如此鍾愛?朱元璋又是為何把他放置...
    可以說,纏小腳是父權制傳統下「男尊女卑」最突出的表現之一。據記載,民間女子從四五歲就開始纏小腳,到成年時腳長若不超過三寸,即成為備受讚賞的「三寸金蓮」。在當時,這樣的小腳被認為是「女性美」的一個重要方面。即使長相、身材再好的女子,如果是一雙天足或腳纏得不夠小,就會遭人恥笑,並且嫁不出去。三寸金蓮「好大腳」也成為漫罵、羞辱婦女最難聽的一句話。
  • 他獲得13個博士學位,卻有一個怪癖,喜歡聞女人三寸金蓮的臭味
    他獲得13個博士學位,卻有一個怪癖,喜歡聞女人三寸金蓮的臭味。不知道大家的英語學得怎麼樣?反正小編的英語是一塌糊塗,當時在大學的時候為了考四六級,也是付出了特別大的努力。那時候真的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來背誦英語單詞,然後做各種閱讀理解的題,還聽了很多有關英語的課程。
  • 「三寸金蓮小腳丫,緣何無有帝王家?」古代皇室公主真不纏足嗎?
    大家都知道,古人以三寸金蓮的小腳丫為美,但是很多人好奇,民間女子有纏足的習慣,那麼皇家的女子,比如那些公主們也有這種習慣嗎?可以肯定的告訴你,自宋朝開始到清末結束,皇室公主是不允許纏足的。也就是「三寸金蓮小腳丫,緣何無有帝王家?」「纏足」這種陋習自打宋朝開始便已經時興,在此之前有沒有不好說,總之現在沒有史料記錄。到了宋徽宗年間,以小腳為風氣愈演愈烈,因為徽宗就是個小腳迷,有野史說他出宮去找的那位著名的青樓女子李師師,就是有對迷人的小腳,而且生的玲瓏剔透,讓宋徽宗喜愛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