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16日,中國漢語水平考試(簡稱HSK)吸引了13000多名老外參考。李江松/CFP
HSK,漢語水平考試,又稱「漢語託福」,是測試母語非漢語者(包括外國人、華僑和中國國內少數民族人員)漢語水平而設立的準化考試。1988年,HSK在京首次開考。至今,國內外先後建立數百個考點,每年有十幾萬考生。
近年來,出現兩個HSK並存,一個「託福」兩個東家的亂局,給不少考生帶來困難。一家是北京語言大學,一家是國家漢辦,雙方鬧了多年。
1984年
北語開始設計漢語水平考試命題和測試。
1987年
國務院批准成立「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
1997年
經協調,HSK國內歸北語,國外歸漢辦。
2004年
漢辦就將HSK的「教育、培訓類」商標註冊。
2006年
北語和漢辦各自出題,都叫HSK。
2009年
漢辦推出「新HSK」考試,在國內開發考點。
2010年
年底,北語決定與漢辦合作新HSK。
北京語言大學,逸夫樓。
七八個人手舉寫有「維護北語利益保護HSK商標權」的牌子,孫德金和張凱在隊伍前面發放「致教代會全體代表書」,上面寫有十幾頁「HSK爭奪史」。
這是2010年12月24日,北語教代會召開前。
孫德金和張凱都是北語的教授,從事HSK研發多年。他們反對校方即將在校教代會上公布的HSK處置方案:北語以公司參股形式,與國家漢辦合作,開發新HSK。
但北語校長崔希亮稱,教代會意見是,「這不是一個感情的決定,是一個理性的決定」。
漢語託福年賺千萬
HSK已有20多年歷史,「就像北語從小養大的孩子。」多名北語教授這樣評價。
1984年10月,經國家教委批准,北語成立「漢語水平考試設計小組」,借鑑國外語言水平考試思路,設計漢語水平考試命題和測試工作。
時任項目負責人呂必松稱,當時國內逐漸恢復對外招生,來華留學生日漸增多,需要測量漢語能力的標準化考試。
經過5年的研製,HSK系統研製成功。
1989年,北語漢語水平考試中心(簡稱漢考中心)成立。同年,漢語水平考試定期在國內舉行。次年,HSK通過國家教委組織的專家鑑定,並舉行3場海外考試。
1992年,《中國漢語水平考試(HSK)辦法》頒布,HSK升級為國家級考試。文件規定:HSK的考試成績單———《漢語水平證書》作為到中國高校學習或報考研究生所需證明,也是聘用機構錄用人員的依據。
孫德金和張凱都曾擔任漢考中心負責人。
張凱說,到1996年,HSK國內外考生已累計4.7萬,連續兩三年贏利,2006年HSK年收入已達到兩千多萬元。無論從科研成果還是HSK其自身運營資產而言,「HSK的價值不會低於一億」。
至今,HSK在國內外先後建立數百個考點,每年有十幾萬考生。
兩個HSK「為難」考生
「怎麼出現了兩個HSK,到底考哪個?」2010年下半年,不少考生都遇到疑惑,突然出現兩個「漢語託福」。
當年6月28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於外國留學生可憑《新漢語水平考試(HSK)成績報告》註冊入學」的通知。規定外國留學生憑《漢語水平證書》和《新漢語水平考試(HSK)成績報告》均可註冊入本科專業學習。學校自行決定本校外國留學生參加新HSK或HSK。
多名考生稱,兩個HSK讓他們很難選擇,有什麼區別,哪個就業更被認可?
他們坦言,自己目的就是學漢語,為何要設兩個「標準」,「學習漢語本來就很難,這樣的設置更是為難人。」事實上,2006年就出現了兩個HSK。
當年3月,HSK按計劃將在韓國舉行第一次考試。一份由國家漢辦(簡稱漢辦)自行研發的HSK試題,在韓國進行了考試。
北語、漢辦誰主HSK
國家漢辦是「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的日常辦事機構。
1987年,國務院批准成立「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作為全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領導機構,在全國對外漢語教學事務中規劃擬定政策,處理重大問題和審核經費預算。
最初,漢辦設在北語,呂必松兼主任。
在呂必松看來,當時漢辦與「漢考中心」無直接關係。
孫德金等教授說,名義上是兩個單位,「實際是北語說了算」。
但現任漢辦負責人胡志平稱,國家把對外漢語教學和對外漢語推廣的事務交給漢辦來做,漢辦有權管理漢語水平考試事務,是「具有一定行政能力的事業單位」。北語面對既得利益再分配時,就不願放手HSK。
「漢辦沒有行政指揮機能。」孫德金說,北語校方曾明確指出,漢辦與「北語」是平級的教育部直屬事業單位,「HSK是北語的科研項目,如果上級機關用可以,漢辦是平級單位沒有理由拿去」。
業內人士透露,漢辦和北語,對於誰主導HSK,利潤如何分成,爭論了多年。
1997年前後,經國家教委協調,HSK國內考試收入歸北語,國外考點的收入歸漢辦。
時任北語副校長崔永華稱,北語考慮到海外考試」沒多大收益」,同意了該方案,但所有考點試卷全由北語製作。
HSK商標之爭多年無果
2006年,漢辦自製HSK試題,導致矛盾升級。
「這是盜版和侵權。」張凱教授認為,漢辦可以搞漢語水平考試,但不能叫HSK。
當年,北語向國家商標局申請,發現早在2004年,漢辦就將HSK的「教育、培訓類」商標註冊。
北語認為,HSK品牌是由北語獨立研發並沿用至今,漢辦以欺騙手段取得註冊的行為,申請撤銷商標爭議註冊。
一名參與人士稱,當時北語先後向國家商標局提交了20多份證據,申請15天內商標局要求漢辦進行答辯,但一直沒有結果。
對此,現任漢辦負責人胡志平稱,並沒有收到商標局要求答辯的通知。
前日,記者通過中國商標網查詢得知,目前,包括HSK及HSK商務、少兒、文秘在內的多個「教育、培訓類」商標顯示為爭議狀態。其中,HSK商標已在去年7月5日「爭議完成」,但未顯示爭議結論。
幾年間,一度是北語的HSK、漢辦的HSK並存。
2009年,漢辦推出「新HSK」考試,維繫國外考點的同時,還在國內開發考點。兩個HSK競爭更加激烈。
業內人士稱,一個「託福」兩個東家,「很難想像的亂局」。
據記者調查,幾年間,不斷有北語考點所在的學校宣布與北語解約,轉而與漢辦合作新HSK。2011年的考點名單中,漢辦在國內考點數量已超過北語。
10個被採訪的考點中,工作人員大多以「問題敏感」不願多談,稱選擇與誰合作的問題,決定權在校方。
「尺子論」與「興趣論」
在孫德金等教授看來,目前新HSK遠比不上原有HSK。
孫德金稱,HSK試題制定「像一把水平的尺子,到了什麼水平,就是什麼刻度」。從專業角度上,漢辦從未公布過證明試題性能的「效度證據」。
但胡志平表示,北語HSK試題難度太大,試題不適應對外漢語推廣要求。
他說,很多國外考生僅僅因興趣想了解漢語,如果試題難度太大,有些考生就會望而卻步,「國外的老師也不願意讓學生考(北語HSK),考得太低,顯得老師沒水平。學生也不願意考,兩天就不學了,跑了」。
胡志平說,就此也跟北語溝通過,但沒有太多改進,「指揮不動」。他認為,HSK是教育部委託研發,是國家考試,屬國家資源,漢辦自行出題沒什麼問題。
「不能說託福難就不考了,這是個科學的工具,而不能為了吸引人就把它變成玩具。」孫德金等教授,堅決反對漢辦這種理念。
合作背後的權力與利益
2010年12月24日,北語。
教代會最終表決,北語與漢辦合作,成立股份制公司,合作新HSK。
現任北語校長崔希亮證實,北語漢考中心將被取消,HSK可能不再使用,北語將與漢辦合作新HSK。
回想申請HSK商標等爭議,崔希亮說,過去只站在北語角度考慮,「現在回想有些太狹隘了。」
他稱,北語自己辦(HSK)只能使得考生規模大大萎縮,北語和漢辦合作更利於漢語教學推廣,與其相爭不如合作,「鬧起來沒有贏家,受損失的只能是國家」。
他轉述教師代表的討論意見說,「這不是一個感情的決定,是一個理性的決定」。北語教代會對合作一事的投票結果為:96人同意,4人棄權,10人反對。
同時,崔希亮也坦言,北語的商標爭議並不被商標局支持,教育部對此事協調時,也希望北語和漢辦合作,而能否選擇合作「不是北語反對,就能反對得了的。」
崔希亮稱,新HSK研發時間短,「從科學性角度存在很多問題,受到了一些批評」。北語將對新HSK投入研發力量,使得新HSK更加完善,「新的(新HSK)考不準的話,不光浪費,還丟人。」
漢辦負責人胡志平稱,這麼多年沒有拿走HSK,是因「政府行政權力之外,還摻雜了人的因素」。否則,無論通過行政權力,還是市場,都可以拿走,「沒有這麼做,也是考慮到老教授對HSK的感情。」本版採寫/本報記者 孟祥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