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一個全新的小生命降生,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都希望他能夠健康快樂的長大,但事實卻是事與願違,孩子的生長過程中總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三歲以下的小寶寶,因為還沒有掌握正確的與人交流的能力,很多時候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能靠父母的猜測。
前段時間一位寶媽在網上曬出自己的聊天記錄,身為新手寶媽,因為不了解小朋友的生活習慣以及生活規律,只能在群聊中&34;有經驗的寶媽自家孩子趴著睡覺有沒有關係?幾乎所有的寶媽都打著包票告訴她寶寶趴睡屬於正常。
正是因為相信了其他寶媽的說法,但是沒過多久,寶寶就因為窒息去世。就是因為自己對寶寶的不了解,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後果。正是因為小寶寶的特性,家長在生活中才更應該注意寶寶的一舉一動,而寶寶在感受到自己不舒服的時候,也會向媽媽發出信號,家長要注意寶寶發出的信號。
第一個是視力問題
寶寶在出生10月之後便會進行視力篩查,如果是視力出現嚴重問題的寶寶,醫生會及時發現寶寶的斜視以及弱視問題。而寶媽在寶寶出生的一個月時間裡就可以用黑白色卡和寶寶玩視力追視遊戲。如果寶寶不能跟隨媽媽手中的黑白卡移動視線,家長就要注意寶寶的視力問題了。
如果父母都是高度近視者,寶寶很可能會遺傳到父母的視力問題,所以這類孩子以及早產兒更要格外注意,家長還要知道的是,三歲是矯正弱視和斜視的黃金期,如果孩子真的出現視力問題,一定要及時矯正。
第二個是聽力問題
寶寶出生之後就需要進行聽力篩查,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有的寶寶沒有通過第一次篩查,即使是這樣,寶媽也不用太過擔心,等到42天之後再次複查。這段時間可以讓寶寶趴在媽媽的肩頭,另一位家長在寶寶的耳邊輕輕拍手,如果寶寶會根據聲音的方向轉頭說明他的聽力沒有問題。
如果複查仍沒有通過,在寶寶3個月的時候就要去專業醫院進行全面的檢查,如果真的出現問題,一定要儘早開始治療,最好是在6個月的時候開始治療,因為聽力問題還會影響到寶寶的語言系統發展。
第三個是髖關節問題
如果不是細心的家長,剛開始很容易忽略寶寶的髖關節問題,一般很多家長都會在寶寶會爬甚至會走之後才發現,如果寶寶走路一瘸一拐,一條腿的褶皺比另一條腿要多,就很可能是髖關節脫位,一定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
如果只是髖關節不牢固,家長便不用擔心,寶寶會自己恢復;但是如果是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就要通過專業的手法進行復位,如果兩歲之後還沒能得到及時的治療,就要進行手術了。
第四個是語言問題
自從寶寶出生之後,家長最期待的就是聽到寶寶喊&34;,正常情況下,7個月的寶寶就會無意識的發出&34;等音節,1歲左右就能有意識的喊出爸爸媽媽,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可以說出的詞語也越來越多,如果寶寶到了2歲左右還是不願張口說話,家長就要帶寶寶到醫院檢查一下究竟是什麼原因。當然,孩子的成長環境以及自身因素的不同,說話早晚也屬正常現象。
每一個寶寶都有自己的個性,加之生長環境以及父母教育的不同,孩子的成長出現差別也是無可厚非的,家長在生活中要多注意寶寶的一舉一動,如果發現問題萬不可大意,畢竟寶寶的成長只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