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於國也》:「謹庠序之教」中的「庠序」指的是什麼?

2020-12-12 洋芋札記

以前學過一篇文章,叫《寡人之於國也》,其中的主要思想均出自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思想家孟子,文章的核心是孟子提倡的「仁政」。

《寡人之於國也》中,有一句「謹庠序之教」,這句話中的「庠序」是什麼意思呢?

這個答案同樣在《孟子》中。《孟子·滕文公上》就有記載: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這裡雖然沒有直接描述「庠序」是什麼,可是這段話裡透出來一個信息說了,「庠序」在某段時期叫「校」,這算是一步明棋了,只要聯想出「校」來,就可以知道什麼是「庠序」了。

也有說「庠、序、校」這三者是夏代的官方教育機構。商代在這三者的基礎上增加了「學」和「瞽宗」。周代的官方教育機構則大致沿用了夏商時期的名稱,並進一步完善了這種制度。三代的官方教育有一個缺陷——只針對貴族子弟。

於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動蕩,學術思想繁榮,教育機構開始向下層群眾轉移,各種民間私學興起一,這促進了士人出現,又進一步削弱了統治階層的力量。

這些民間私學的代表,就是孔子開設的教育機構。就教學設施與教學制度而言,這些私人的教育機構,算不上學校,但是從教育的理念和傳遞的知識來說,這些機構配得上學校的稱呼了。

這些機構無論官方的還是私人,都很聰明對學生的學業程度做出了劃分。雖然只是「小學」、「大學」這樣簡略劃分分,比不上現代的劃分那麼詳細,但還是可以看的出來這種劃分是有的。

比如說,早在西周的貴族學校中,已有針對不同的年齡段學生,劃分教學內容的做法。對於剛入學的學生中,年齡幼小子弟,有專門為他們而設的小學課程——「六藝」,這六門課程,是指「禮、樂、射、御、書、數」。

小學課程的重點,基本上是的識字教育、德行培養、情操陶冶、身體鍛鍊;而對於年齡稍長的讀書人,則開始更高一級的教育。孔子在自己的私學中,也繼承了這種教學制度,先教小學部分的「六藝」,然後是以「詩書易,禮春秋」這六經為學習內容的「大學」部分,以期學生擔負起聞道救世的重任。

這種劃分,是其中極其優秀的一種,它很好的踐行了,儒家因材施教的觀點,也為朝廷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相關焦點

  •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 新課標必修三文言文知識點儲備——《寡人之於國也》
    4.謹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地方學校,後也泛稱學校或教育事業。《史記·儒林列傳》:「聞三代之道,鄉裡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漢書·董仲舒傳》:「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5.申之以孝悌之義孝悌:孝,指對父母還報的愛;悌,指兄弟姐妹的友愛,也包括和朋友之間的友愛。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
  • 《寡人之於國也》上
    今日詩詞:《寡人之於國也》。《寡人之於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了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一天下的問題。"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為文章點睛之筆,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實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得天下。
  • 《寡人之於國也》學習要點
    正是在接觸、交談的過程中,孟子與梁惠王彼此有了進一步了解,於是有了《寡人之於國也》這篇文章。三、原文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這三組排句又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採取這些措施後所產生的效果。這三種措施與上文的三種措施相比,顯然前進了一步,具有更強的主觀能動性。孟子不僅主張養民,還主張教民:「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作者在這裡連用四組排句,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 《寡人之於國也》章法淺說
    中學教材中編選的《寡人之於國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選文如下:⑴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⑵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⑶曰:「不可。
  • 【第84期】必修3 《寡人之於國也》知識歸納學生版+教師版
    「是何異於……」 (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國也》文言知識歸納練習(教師版)一、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並解釋其意思。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過。)2.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無,通「毋」,不要。)
  • 專升本大學語文精講 —— 論說文《寡人之於國也》
    《寡人之於國也》集中體現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以及「施仁政、行王道」的治國理想。   原  文  《寡人之於國也》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  「不違背農時,糧食就吃不完(這句指在農忙季節不應讓人民為公家服役)。密網不進池塘捕魚,魚鱉就不會吃完(古時曾經規定,網眼在四寸[合現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為密網,禁止下池沼內捕魚)。按照季節砍伐樹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時候,那時生長時節已過),那木材便用不完。
  • 文言文《寡人之於國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 中考文言文《寡人之於國也》全文詳細翻譯
    可是,鄰國的百姓並不因此減少,我的百姓並不因此加多,這是什麼緣故呢?」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爭,那就請讓我用戰爭打個比喻吧。戰鼓冬冬敲響,槍尖刀鋒剛一接觸,有些士兵就拋下盔甲,拖著兵器向後逃跑。
  • 謹庠序之教必先整飭師風
    9月30日,有網友發帖稱,三峽大學一名教師的趣味日語選修課PPT中,含有大量歧視女性的內容。三峽大學黨委宣傳部相關工作人員回應澎湃新聞稱,已對該課程作停課處理,正在對該事件進一步深入調查中。(澎湃新聞 9月30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國從古至今就具備尊師重道的傳統,教師也被視作傳道受業解惑的神聖職業。
  • 【天府作家·隨筆】月光賢(四川)||謹庠序之教
    謹庠序之教文/月光賢(四川)教育,乃強民之基、固國之本。而學校教育又是一切教育之最高地。高明的孔夫子早在幾千年前就發出了「謹庠序之教」的宏論。學校是教育的聖廟。它不是簡單的交易市場——學生拿金錢買知識,老師用所學賺薪水。師生關係是僅次於父母子女關係的。只有老師才會像父母一樣毫無保留地向學生付出,像呵護嬌嫩的花朵一樣全心全意地培育學生。學校不是喧囂市井,而是學術重地、文化長廊。世俗的物慾當與它格格不入。
  • 高二語文教案:《寡人之於國也》教案五
    高二語文教案:《寡人之於國也》教案五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把握文中重點句子的意義。問題:這是孟子講給梁惠文的一則故事,這則故事蘊含什麼道理?孟子為什麼要為梁惠王講這則故事?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的《寡人之於國也》,讓我們藉助文字穿越時空,聆聽兩千年前這位大思想家經世濟民的夢想。
  • 高中語文《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
    在高中的教師招聘考試中,《寡人之於國也》這篇文章,是戰國時期亞聖孟子與梁惠王談論治國安邦之策時的言論。語言嚴謹、條理層次清晰並且內涵深遠。這是一篇高中必修3中需要重點掌握的文章,同時也是難以理解的文章。我們需要重點掌握的議論性散文的論點和論據,體會古人聖賢的治國智慧。通過思辨性的文字,涵義深刻,啟發世人。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
  • 《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與反思
    《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與反思《寡人之於國也》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三單元,該單元的學習內容為古代議論性散文,學習目標是聆聽其中的濟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胸襟與睿智,體會傳統文化思想精華。首先看兩種教學設計的對比第一種:第1課時介紹寫作背景、作者孟子及《孟子》、生詞注音、師生朗讀課文。
  • 庠序之教:歷史上最早的學校是什麼樣子?
    謹庠序之教儘管目前還沒有考古材料證明夏朝的存在,但是通過許多文獻資料,我們可以看到對夏朝的描述。無論是《禮記》還是《孟子》,都有對夏朝學校的記載。孟子說,夏朝的時候官方教育機構叫做「校」,商朝的時候叫做「庠」,周朝的時候叫做「序」。《禮記》則提到:「序,夏后氏之序也。」
  • 每天學點國學: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原文】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斑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寡人之於國也》重點知識點總結檢測‖高中語文備課0101
    ▌課內知識點【重點詞】1.河內兇 兇:發生饑荒2.鄰國之民不加少 加:更3.填然鼓之 鼓:擊鼓谷不可勝食也 勝:盡,完8.數罟不入洿池 數:密 罟:網 洿:深9.斧斤以時入山林 斤:錛子10.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是:這,這樣 生:活著的人 死:死了的人11.五畝之宅
  •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裝句之狀語後置
    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例如:   《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
  • 當庠序之燈一盞盞遠去
    新聞中那些主人公的跌宕起伏,不但事關個人命運,也總有與史影相牽連的草蛇灰線之跡可尋,未免就絮叨幾句。  眼下,有一樁芥豆也似的新聞,讓人忍不住說道說道——三個花朵兒般嬌弱的小生命,死於9日發生在廣東陽春市的校車與貨車相撞事故。  又是校車事故。說者和聽者都已經麻木了吧,究竟這類事故有什麼「非發生不可」的邏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