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學過一篇文章,叫《寡人之於國也》,其中的主要思想均出自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思想家孟子,文章的核心是孟子提倡的「仁政」。
《寡人之於國也》中,有一句「謹庠序之教」,這句話中的「庠序」是什麼意思呢?
這個答案同樣在《孟子》中。《孟子·滕文公上》就有記載: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這裡雖然沒有直接描述「庠序」是什麼,可是這段話裡透出來一個信息說了,「庠序」在某段時期叫「校」,這算是一步明棋了,只要聯想出「校」來,就可以知道什麼是「庠序」了。
也有說「庠、序、校」這三者是夏代的官方教育機構。商代在這三者的基礎上增加了「學」和「瞽宗」。周代的官方教育機構則大致沿用了夏商時期的名稱,並進一步完善了這種制度。三代的官方教育有一個缺陷——只針對貴族子弟。
於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動蕩,學術思想繁榮,教育機構開始向下層群眾轉移,各種民間私學興起一,這促進了士人出現,又進一步削弱了統治階層的力量。
這些民間私學的代表,就是孔子開設的教育機構。就教學設施與教學制度而言,這些私人的教育機構,算不上學校,但是從教育的理念和傳遞的知識來說,這些機構配得上學校的稱呼了。
這些機構無論官方的還是私人,都很聰明對學生的學業程度做出了劃分。雖然只是「小學」、「大學」這樣簡略劃分分,比不上現代的劃分那麼詳細,但還是可以看的出來這種劃分是有的。
比如說,早在西周的貴族學校中,已有針對不同的年齡段學生,劃分教學內容的做法。對於剛入學的學生中,年齡幼小子弟,有專門為他們而設的小學課程——「六藝」,這六門課程,是指「禮、樂、射、御、書、數」。
小學課程的重點,基本上是的識字教育、德行培養、情操陶冶、身體鍛鍊;而對於年齡稍長的讀書人,則開始更高一級的教育。孔子在自己的私學中,也繼承了這種教學制度,先教小學部分的「六藝」,然後是以「詩書易,禮春秋」這六經為學習內容的「大學」部分,以期學生擔負起聞道救世的重任。
這種劃分,是其中極其優秀的一種,它很好的踐行了,儒家因材施教的觀點,也為朝廷提供了大量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