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與反思
《寡人之於國也》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三單元,該單元的學習內容為古代議論性散文,學習目標是聆聽其中的濟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胸襟與睿智,體會傳統文化思想精華。
首先看兩種教學設計的對比
第一種:
第1課時介紹寫作背景、作者孟子及《孟子》、生詞注音、師生朗讀課文。
第2、3課時翻譯全文。
第4課時基礎知識訓練,包括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第5課時總結文中體現的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孟子譬喻說理的方法。
最後一個教學環節背誦課文。
反思學習效果,強化了基礎和背誦。但停留在字詞表面,對文本做淺層化的解讀,欠缺思想的深度和文化內涵,不能較好達成教學目標。
這是從前的教學思路。
以下是今天的教學思路
第1課時預習性學習 介紹寫作背景、作者孟子及《孟子》、生詞注音、師生朗讀課文。
第2、3課時基礎性學習 翻譯全文並進行基礎知識訓練。
第4課時延展性學習與比較性學習 總結全文,探討文中體現的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孟子譬喻說理的方法。延展《孟子》的其它四個經典比喻論證並與《莊子》譬喻說理進行比較。
第5課時專題性學習 孟子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
最後一個教學環節背誦課文。
…
Be your most faithful listener,be the suppoet of your heart.
具體設計如下:
一、延展性閱讀
由文中的「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比喻說理引出《孟子》一書中其它經典的比喻論證:「揠苗助長」、「二子學弈」、「齊人有一妻一妾」和「魚我所欲也」,具體學法是給出原文和個別詞語的注釋,先讓學生練習翻譯,然後給出該故事出現的具體背景,明確孟子在此處比喻的用意,體會比喻在說理中的作用。這一教學環節的用意在於讓學生了解《孟子》一書中更多的經典比喻,體會孟子善於運用比喻的論辯技巧,大量生動形象的譬喻具有極強的鼓動性和藝術感染力。同時擴大知識的儲備量,形成更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和框架結構。同時也是一種閱讀的引導,吸引學生對《孟子》一書產生好奇進而去主動閱讀該書。
二、比較性閱讀
將孟子的比喻和莊子的比喻進行比較性閱讀。莊子語言豐富多彩,長於譬喻,生動形象,富有創造性,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和美學價值。精選莊子的三處經典比喻:「惠子相梁」、「今子有大樹」和《逍遙遊》中的部分描寫,體會莊子譬喻的特點和水月鏡花之妙。通過比較,從內容上學生能夠看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主張,更能發現孟子和莊子譬喻的不同,孟子的比喻來自日常生活,更加注重哲理性,讓人覺得非常合理;而莊子的比喻更重於奇思妙想,但讓人覺得特別淺顯、一目了然,但是,似乎遠離人類生活。學生明確孟子比喻來自現實生活,莊子比喻來自想像。了解了這一特點,對於學生閱讀《孟子》《莊子》和其它先秦諸子文章會有更大的幫助。
三、專題性閱讀
《寡人之於國也》只是《孟子》一書中的一篇,滴水藏海,我們能看到更豐富的內容。以文章為契機,聯通更多的相關知識:對孟子和《孟子》的再認識,從孟子思想的出發點「性善論」到「仁義禮智」「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也」的道德修養,再到「仁政」的治國理念。形成孟子思想的一個專題研究,對孟子思想有完整的邏輯性的認識。再由對孟子思想的認識上升為對儒家思想的認識。了解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交待三個重要時期:成型階段: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孟子和荀子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理論體系。大發展時期:西漢,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正統。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的正統地位。宋明時期進入相對更為封建與嚴苛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程顥、程頤兄弟、朱熹和王陽明。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格物致知」,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小結:儒家對每一個中國人的影響:是中華文化的根源所在。現代人的倫理觀與是非觀,對於人性的解讀,也主要來自儒家。世界上古文明並非只有一個,但是真正幾千年下來保持一致性的傳承的,只有中國。儒家在這方面是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的。引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力。
布置作業 話題作文:「儒家思想對我的影響」。
Be your most faithful listener,be the suppoet of your heart.
反思教學效果,重視基礎和背誦的積累,在此基礎上通過延展性性閱讀、比較性閱讀和專題性閱讀,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信息,擴大知識面,把更多優秀傳統文化引進課堂,給學生打開一扇窗,讓他們呼吸更新鮮的空氣,看到更為豐富多彩的外部世界,而不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教師要給與學生的決不僅僅是一片樹葉,而是一片樹林,一座高山。長期以來,語文課堂少、廢、差、慢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教師憑藉以往的經驗和教參規定的教學重難點,按部就班,缺少創新和反思。這種教學滯後的現象源遠落後於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更何談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如何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我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現有教材,將經典進行到底。語文課堂承載著繼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任,如何繼承?不只是表面的字詞,還有更豐富的內涵;不只是眼前的一篇課文,更有豐富的源頭和發展歷程······語文教學不應只是語言的教學,更應當是文學的教學和文化的教學。語言是表層,文化才是根基,止於語言的教學,學生的視野擴展是有局限性的,思考的深度也是有障礙的。只有基於文學的研究和文化的追本溯源,才能讓語文課有源頭活水,有無盡的寶藏,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營養,提供更加有利於成長的食糧。
我們應以文本為依託,進行延展性、比較性和專題性閱讀等多種閱讀形式,將更多的優秀文化引入課堂,讓學生做個懂文學的人,做個有文化的人,有語文素養的人,這和新課改的初衷是一致的,增加學生閱讀量,提高閱讀速度和信息佔有量,同主題內容的歸納與升華,邏輯思維的培養和深度思考習慣的養成。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能更加有效實現語文學科的功能。
延展性閱讀、比較性閱讀和專題性閱讀的教學設計對於教師也是極大的挑戰和考驗。如何利用文本,又不脫離文本,如何抓住重點尋找延伸的契機,這都取決於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專業素養。而教學相長,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得到很好的自學機會,通過查閱資料,開闊了視野,自身的知識內容得以擴充和梳理,知識體系得以完善。
我預想:未來的語文教師應當是專業化更強的學者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