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知識點,半仙傾情整理
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
1.《孟子》:
為記述孟子言行的著作,完成於戰國中後期。此書的來歷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司馬遷等人認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參與。該書翔實地記載了孟子的思想、言論和事跡。《孟子》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為「四書」。「四書」始終是我國封建社會正統教育的必讀書和科舉取士的初級標準書。
2.寡人之於國也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稱。
3.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
河內兇:河內遇到饑荒。河內,今河南境內黃河以北的地方。兇,穀物收成不好,荒年。
河東:黃河以東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黃河流經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稱山西境內黃河以東的地區為河東。粟:穀子,脫殼後稱為小米,也泛指穀類。
4.謹庠序之教
庠序:古代的地方學校,後也泛稱學校或教育事業。《史記·儒林列傳》:「聞三代之道,鄉裡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漢書·董仲舒傳》:「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
5.申之以孝悌之義
孝悌:孝,指對父母還報的愛;悌,指兄弟姐妹的友愛,也包括和朋友之間的友愛。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
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4.寫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並解釋其義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 只是、不過
(2)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無通「毋」 不要
(3)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頒通「斑」 頭髮花
(4)塗有餓莩:塗通「途」 道路
5.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實詞
(1)河內兇:荒年,穀物收成不好
(2)不違農時:耽誤
(3)數罟不入洿池:細密的網;池塘
(4)塗有餓莩:餓死的人
(5)非我也,歲也:年成
(6)謹庠序之教:學校
(7)申之以孝悌之義:尊敬父母,敬愛兄長
6.解釋下列加點的古今異義詞的古義
(1)寡人之於國也
古義:古代君主的自稱。
今義:形影孤單之人。
(2)河內兇
古義:黃河。
今義:泛指河流。
(3)棄甲曳兵而走
古義:逃跑。
今義:一般行走。
(4)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古義:供養活著的人。
今義:保養身體。
7.指出下列加點詞語的活用類型並釋義
(1)養生喪死無憾:動詞作名詞,活著的人。
(2)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名詞作動詞,種植。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讀「wànɡ」,名詞作動詞,稱王,統一天下。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詞作動詞,穿。
(5)謹庠序之教:形容詞作動詞,謹慎地辦好。
(6)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名詞作動詞,歸罪,歸咎。
(7)填然鼓之:名詞作動詞,擊鼓。
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8.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
①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判斷句
②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狀語後置
04
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9.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譯文:這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後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麼不同呢?
解析「何異於」的譯法,譯為「跟(與)……有什麼不同呢?」
10.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譯文: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覆講給百姓聽。
解析 關鍵詞「謹」「庠序」「申」「孝悌」要譯出。
/最後想說/
篤信安哥、人生亮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