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為何要在中秋之夜禮拜月光遍照菩薩?

2020-12-22 手機鳳凰網

南無月光菩薩(資料圖)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一般來說,我國民間以天上月圓定為佳節,實在是有團圓的民俗基礎。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中秋節的來歷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根據我國的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由於中國人從天上的月圓,來象徵人間團圓美好的事物,因此,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而習俗上,出門在外的異鄉人,在這一天也都應該合家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

正如朱敦儒所說:「偏賞中秋月,從古到如今。」中秋節不僅充分表現出中國人對天上月圓、人間團圓的嚮往,更配合種種節俗活動,成為一個充滿歡樂與詩趣的歲時節序。如《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中秋之夜,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除各式各樣的月餅外,還有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賞月之夜,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中秋時節,涼風送爽,雲稀霧少,月光顯得特別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祭月(拜月娘)、賞月的起源:

祭月早在秦漢以前就有了,當時主要在宮廷內進行。後來歷代的帝王都沿襲這個儀式,每逢中秋節,必舉行隆重的祭月儀式,現存北京的月壇,便是專門用於皇帝祭月的場所。八月十五相傳是太陰娘娘月神的誕辰。在當天晚上,都會在屋外庭院擺設香案,案上放置香爐、燭臺,燃燭焚香,用柚子、西瓜、月餅來敬奉月神,並且由婦女兒童負責祭拜(由於月亮屬陰,所以一般來說,拜月只是婦女和兒童的活動,男子是不拜月的)。拜月時,全家成員齊集,以取團圓的意思。主祭的人是女家長,她先向神位上香,三叩首;然後其他女性按尊卑長幼行三叩首禮。

拜結束後,一家人圍坐賞月一起喝「團圓酒」,吃「賞月飯」,嘗「團圓餅」(即月餅)及爪果;從前,由於交通不便,故北方人拜月的水果多是各種梨子、蘋果、石榴、葡萄、棗子、桃子、果藕、西瓜等。而南方盛產拜月的蔬果則有香蕉、柚子、楊桃、柿子、菱角、椰子、枇杷、佛手、菠蘿、蜜桔、橙子、花生、芋頭等。老人會指著月光,給兒童講「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砍桂樹」的故事。

而這天回娘家探親的婦女,必須返回婆家團圓,民間有「寧留女一秋,不許過中秋」的俗諺,就反映了這個習俗。

祭月的習俗之所以在唐代以後迅速流行於民間,與唐明皇遊月宮的傳說有很密切的關係。《唐逸史》記載:鄂州人羅公遠,俟候唐明皇在中秋夜賞月。看著玄宗目不轉睛的一直望著明月,便邀請玄宗去遊月宮。他取出一根拐子向著空中擲去,突然化為一條銀色的大橋,他請玄宗一同上了大橋,差不多走了數十裡遠,覺得精光奪目,寒氣逼人,才發現到達一座大宮殿前。羅公遠說:這就是月宮了!玄宗見到有數百個仙女穿著素練寬衣,在廣大的宮廷中跳舞,歌聲嘹亮,音韻非常優美,便問說:「這是什麼曲子?」羅公遠回答說:「就叫霓裳羽衣曲」。

玄宗牢牢記住那曲子的聲調,回到宮中,立即命人依照他所記的聲調,編成了一首《霓裳羽衣曲》。這就是《霓裳羽衣曲》的由來。此曲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法曲,內容描寫了唐玄宗上述到月宮見仙女的神話;所以中唐詩人白居易在元和年間看見當時宮廷裡表演此曲時,舞者「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纓累累佩珊珊」,儼然是一副天宮仙女的打扮。其舞姿也是「飄然轉旋迴雪輕,嫣然縱送遊龍驚,小垂手後抑無力,斜曳裙時雲欲生」,「煙蛾略不勝態,風袖低昂如有情。上元點鬟招萼綠,王母揮袂別飛瓊」(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看來其意境與月宮的神話極為吻合。

佛教於中秋賞月之夜禮拜「月光遍照菩薩」

而佛教於中秋賞月之夜,禮拜的是「月光遍照菩薩」;月光遍照菩薩梵語candra_prabha,漢譯有月光菩薩、月淨菩薩、月光遍照菩薩等名。為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之右脅侍。「月光遍照」在佛法上表靜定,映現明澈清輝,容攝大千芸芸眾生,使免於受貪、瞋、痴、三毒逼惱。月光菩薩身呈白色,乘於鵝座,手持月輪。與左脅侍日光菩薩並為藥師如來的兩大輔佐。在藥師佛的無量菩薩眷屬裡,他與日光菩薩是位居上首的最重要菩薩。兩人都位居補處,秉持著藥師如來的正法寶藏。

關於月光菩薩的本生事跡,也與日光菩薩相同,都與藥師佛有密切的關係。在久遠的過去世,當電光如來住世時,有一梵士養育兩子,一名日照,一名月照。梵士發心利樂有情、拯救濁世眾生,其二子也隨喜而發願供養。梵士成佛之後,即是藥師琉璃光如來。二子中之月照,就是月光菩薩。如同日光菩薩一樣,月光菩薩與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也有密切的關係。凡是至心持誦《大悲咒》的修行者,月光菩隆也會與無量神人來增益其持咒效驗。修行者在持誦《大悲咒》過後,如果能再加誦《月光菩薩陀羅尼》(收在《大正藏》第20冊660頁),則月光菩薩當會來加庇護佑,使持咒者除去一切障難與病痛,並成就一切善法、遠離各種怖畏。

因此為佛弟子者,際此中秋良心,應一心持咒、念並禮拜月光菩薩,自然能獲佛菩薩加持垂護,淨除煩惱及一切障礙,福慧增長,身心康泰,所求順遂,事事吉祥!

相關焦點

  • 佛教明明是印度來的,為什麼也要在中秋這天拜月呢?
    中秋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象徵著團圓與豐收,無數的詩詞歌賦也都是用月亮來寄託情感的。中秋拜月的這項習俗也是從秦漢開始就流傳至今的,是我們國家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許多學佛的朋友會發現,佛教的寺院在中秋節這天也會舉行拜月法會,可是佛教作為外來文化,為什麼也要在中秋這天拜月呢?
  • 佛弟子如何過中秋,你不可不知的三件事
    南無月光菩薩摩訶薩(中秋節)中秋時節,民間除了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 同樣的,中秋也是佛子團圓的盛會,眾多寺院都會在中秋之日舉辦品禪茶、聽古琴、賞桂花活動,共度中秋。那麼作為佛家弟子,我們該如何過中秋呢?
  • 中秋節為什麼要賞月,古人為什麼是女子主持,佛教禮拜的又是誰
    後來經過演化就變成了今天的賞月了,這就是為什麼中秋節要賞月的起源了。古代為什麼中秋節是女性主持呢?相傳古代人認為月神太陰娘娘的出生便是在八月十五這天。為了紀念月神,家家戶戶都會在屋外或者庭院裡擺上供奉的香案,香案上主要擺放香爐、燭臺,還有供果,當時月餅也是供果之一。
  • 農曆11月19日「日光遍照菩薩聖誕」持大悲咒、念佛,能闢除魔障!
    今天1月2日(六) 農曆十一月十九日【日光遍照菩薩 聖誕】日光菩薩,又稱日光遍照菩薩或日光普照菩薩。『日光遍照』在佛法上表智慧,放射無量光明,普透一切宇宙生命,使自昏昧迷此菩薩在胎藏界曼荼羅地藏院上第九位。梵名蘇利也波羅皮遮那,密號曰威德金剛。主地藏光明遍明之德。
  •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 恭逢月光菩薩聖誕
    在漢傳佛教中,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這一天,恭逢月光菩薩聖誕。月光菩薩為藥師如來二肋侍菩薩之一。藥師經曰:「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無量無數菩薩之上首。」又,月光菩薩與秘密曼陀羅中表如來化他之德,表示遷變眾生苦厄,使為利益安樂者也。其形像身為白色,左手為拳,安於腰,右手持蓮華,其蓮華上有半月形,乃以半月形為三形。
  • 佛教:中秋節是怎麼演變來的,為什麼叫中秋節,佛教怎麼歡度中秋
    中秋節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我們先了解下什麼是中秋節。中秋節在古代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一說,意思就是祭拜月亮。春秋的《周禮》一書中就有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指的是祭拜月亮。這更加說明了「中秋節」很早的就在民間流傳,開展祭月的活動,這是中秋節的前身。而祭月這種活動一直延續到漢代,才逐漸的有了「中秋節」的說法。
  • 秋暮夕月,花好月圓,頂禮月光遍照菩薩,至心祈福
    ,不甚清晰的白影仲秋之月夕,肅殺之氣早已降臨一年生的生命進入凋零大地即將進入冬藏天有陰晴,月有圓缺年有四季,花有開落,人有生死因月球引力的變化引起潮汐現象貂蟬午夜拜月月裡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雲中今之女性,更是香肩頂天卻撐起半壁江山柔懷若谷卻攬盡一家悲歡沐浴月光,月光冥想月光撫觸
  • 經典古詩詞導讀專題之中秋:《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秋月》等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不知為何到中秋即將到來之際才突然爆火了,儘管小編的領域和這個網絡梗子格格不入,但是看著可憐的閱讀量,還是忍不住想蹭一下熱度。唉!言歸正傳,中秋佳節,自古以為都是文人墨客抒寫胸臆的高頻節氣,今天,我就收集了幾首關於中秋的古詩,與諸君一起分享。
  • 中秋,掬一捧月光想你
    在遠方,仿佛有一種掛牽和思念若即若離,讓人難以割捨;在遠方,仿佛有一個人的音容笑貌,在這個月圓之夜浮現在眼前,讓人徹夜難眠;在遠方,仿佛有一個朦朧的意象,升騰在心海之上,讓人浮想聯翩。   中秋,是一種思念。在中秋之夜,淺淺的微涼撫摸著中秋的寧靜,在這寧靜中,讓人想起李白的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中秋之夜別人在賞月,修道人卻在做一件事,這才是道家長壽之精髓
    道家修煉非常注重環境,所以修仙訪道之人為了修煉總喜歡隱居深山茂林,洞天福地。除了空間環境,時間因素也很重要,而中秋節就是修道人最為看重的一個時間,中秋之夜別人在賞月,道家修道人都不忘一件事,而這正是道家長壽秘訣。
  • 中秋之夜沒有月亮,幸好詩歌裡還有圓月
    一代名相雖受貶謫,心胸依然雄渾廣大,毅力剛健,在中秋之夜看到明月從海上冉冉升起,想到天涯海角的這一時間,人人都在過中秋,都在團圓,都仰望一輪明月。首句懷遠,第二句就開始思念,他從自己思念親人,聯想到天下有多少有情人,他們怨恨這樣遙遠的夜空,讓他們徒生多少思念之情啊。第三句愛月。
  • 農曆八月十五,恭迎月光菩薩聖誕日!
    農曆八月十五,既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也是佛教月光菩薩的聖誕日。值此殊勝節日,敬請大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廣作功德,並以此回向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早證菩提!
  • 蘇軾重逢家人時寫下一首千古詩詞,中秋之夜斷舍離,道盡人生悲歡
    今天我們要來品讀是蘇軾的另外一首詩詞,中秋之夜蘇軾和弟弟蘇轍短暫相聚,望著一輪明月,訴說著心中三兩事,感慨人生風雨。這首詩詞有著怎樣的感慨,蘇軾在中秋之夜抒發了怎樣的感想,一起來品讀。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初讀這首詞或許會認為這是一首詩,看起來既是詩又是詞,其實這是一首小詞,蘇軾中秋之夜有感而作。整首詞富有音律美,讀起來郎朗上口,寫景上用詞精湛,將中秋之夜的美景刻畫得生動而精緻,抒情上有著豪放的氣勢,頗有蘇軾的寫作風格,我們將逐句對這首詞進行品讀。
  • 【網絡中秋節.中秋】聽專家講 中秋那些事兒
    中秋送節禮,拜月求平安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傳統節日,因而節前也有給親朋好友送節禮的習俗,與春節等同。人們提前一個月就開始採購,節禮中月餅是必備的,其他菸酒糖茶不限,棲霞地方一定要給老人送燒雞。賞月、拜月。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就是賞月和拜月。舊時,中秋之夜拜月、賞月的習俗十分流行。
  • 農曆八月十五 月光菩薩聖誕
    在漢傳佛教中,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這一天,也是月光菩薩聖誕。 月光菩薩,又稱月淨菩薩、月光遍照菩薩,與日光菩薩同為藥師如來之脅侍。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行菩薩道時,所發大願,及彼佛土功德莊嚴,我若一劫,若一劫餘,說不能盡。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
  • 【中秋特刊】鄧新榮/月光裡的中秋
    月光裡的中秋 作者:鄧新榮 遺憾的是今夜的人見不到古時的月光,見不到古時月光裡的中秋,而今夜的月光卻曾經照見過古人,照見過古人的中秋。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 中秋品詩:《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賞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夜裡,中庭地面落滿白色月光,樹木上棲息著鴉鵲。這是詩人在中秋月圓之夜,觸景生景的懷人之作。前二句寫景,「冷露」「桂花」,詩人撿取典型景物描寫,一幅秋景圖如在眼前。「地白」說明月光皎潔。「棲」「溼」賦予靜景以動態,生動,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