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2021年1月1日,第十屆做自己節「不靠譜的人生閃閃亮」
分享嘉賓|林安,內容創業者
整理|生涯君
大家好,我是林安,一名內容創業者。
在2018年5月份的時候,我成為了一名自由職業者,開始了採訪100位不上班的人計劃,目前已經進行到了第47人。一年半之後也就是2019年,基於上述採訪出版了一本書《只工作,不上班》。
2020年7月份,我開始針對全國的自由職業者組織線下沙龍,基本上都會圍繞「自由職業」和「斜槓青年」這兩個話題展開,目前已經連結了超200位自由職業者以及青年創業者。
接下來,我想跟大家聊聊自由職業這個話題,為大家揭開自由職業那層神秘的面紗。
我的第一個採訪計劃:100個不上班的人
一提到自由職業許多人便投來羨慕的眼光,認為是不是不用上班,然後比工作賺的錢還多,完全掌握時間空間自由,想想都很興奮。
其實單從字面意思來看,「自由」與「職業」這兩個詞放在一起就意味著二者都是相對的,並要在同一體系裡完成平衡統一。只享受自由毫無約束,或只拼命工作毫無自主性,都不屬於自由職業的範疇。
在展開這個問題之前,我先來講講自己的故事。
我是在2018年5月份從公司離職的,在這之前跟很多人一樣,我呆過一些大的上市公司,那時候經常會通宵加班,長期處於996的狀態。
也去過一些小的創業公司,當時也是非常拼,當然我也去過一天只用兩個小時就能做完一天的工作,然後剩下的時間用來摸魚。
這些工作做了一段時間之後,其實他們能夠給我帶來一些短暫的滿足感和成就感,但也有一些會讓我覺得負能量爆棚。
可能大家都經歷過這樣一種狀態,所以在我工作最後一家公司的時候我就開始思考,我工作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曾經我以為我工作的意義跟大多數人一樣,在一家公司裡面通過自己努力不斷的升職加薪,然後慢慢混到管理崗位,直到從裡面退休,這可能也是大多數人的職業生涯規劃。
但當我準備跳槽時發現,找了一圈工作都沒有自己合適的,這很奇怪,於是我就思考這些年的求職經歷。
當我們剛到一家公司的時候,是非常積極向上充滿熱情的,但可能一年兩年,會覺得這份工作跟自己最初的想像不一樣,或者是其他因素變了。這時我們就會滋生不滿,選擇跳槽。再次換到新工作,依然會是上述心理狀態的循環。
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當時我想有沒有一種工作能夠讓我從這種循環裡跳出來,還能夠養活自己,結果顯而易見,我很自然的就想到了自由職業。
成為自由職業者後第一件要考慮的事情,就是不上班後,你要如何養活自己。
當時我想了很長時間,18年初網上討論自由職業的人還不是很多,針對其做訪談的就更少了。
我記得當時我下班回家,掏出手機翻自己的朋友圈,專門看哪些人已經不上班了,成為了自由職業者,我就把他們的名單全部寫出來,然後跟他們取經。
做了這些我發現,大家的經歷有許多共鳴和可參考的地方,我就在想,這是很好的,我可以把它做成一個人物採訪,然後發展為一個專欄,給那些既想成為自由職業者,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的人看。
於是,我的第一個採訪計劃誕生:100個不上班的人。
在我正式開始採訪之前,我有寫一篇文章《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都不想上班了》。它其實是我專欄的引言,沒想到的是這篇文章發布到網絡後,一下子得到了海量的曝光。
這讓我發現,原來有這麼多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他們不甘於做996的社畜,想成為自由職業者。於是在流量的推動下,我借勢將早期整理的「100個不上班的人」採訪發到了網上。
這些人裡有花藝師、玉雕師、旅行博主、自由潛水教練等等,他們的存在讓我們明白在這個時代安身立命沒有唯一標準,人生本來就該有無限可能。
自由職業真的更自由嗎?
現在我們說回到之前的那個問題:自由職業真的更自由嗎?
其實很多自由職業者在選擇這套路的時候,大部分是在他上班時副業的收入已經足夠養活自己,甚至比上班時的工資還要高。
而我在踏上這條路的時候,僅僅只是做了一個不上班的專題,有了一些流量曝光而已,所以在我辭職後的前三個月,還是很焦慮的。
在我選擇成為自由職業者時,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短期的小目標,就是在前三個月賺的錢,能夠維持養活自己,雖然這個目標當時我已經實現了,但我還是非常焦慮。
因為當我看到身邊的同齡人在升職,漲薪,而我的變現速度非常慢,我開始反問自己,我這個決定到底對不對?我是不是出來的太早了?我是不是該等副業足夠穩定的時候,再離開職場。
所以當時我白天總是一刻也不敢停下工作,晚上也睡不著覺,滿腦子都是我還可以做什麼能夠拓展收入來源。
對當時的我而言,休息就是對時間的浪費,會產生極大的負罪感。正是因為高強度的工作,讓我一度失去了工作與生活的邊界,並在那裡迷失。
直到第四個月,我開始迎來了一些轉機。
當時我聯合曾經的採訪對象,開設了講書稿的寫作班,也是這個舉動,讓我的收入第一次超過了上班時的工資,對我而言,這是一個裡程碑式的事件,我的運氣也似乎開始好了起來。
第六個月,我籤約騰訊職場,建立長期供稿關係,持續合作了一年多的時間,還在2018年得到機會採訪了郎朗。
第八個月,籤約成為字節跳動專欄作者,一年半內為字節跳動撰寫達人專訪。
這些穩定收入的介入,為我最初成為自由職業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讓我有了堅持做下去的信心。
當時間來到第二年,我最初設立的目標似乎都實現了,我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擁有了時間與空間的自由,這時我向上攀登的動力失去了很多,目標感的缺失,使我自身的惰性佔據了上風。
接著很長一段時間我都陷入很頹廢的生活模式,這時我開始問我自己:明明你擁有了別人夢寐以求的自由,為什麼還要把它浪費掉呢?
為了走出這種很不好的狀態,我為自己設定了上面這3個kpi,用職場的規則來約束自己。
事實證明這個措施是很有用的,它幫助我走出了當初的精神困境。
經歷這次的小磨難,我沉下心來反思自己,我除了做自我成就感的事情之外,我做的其他什麼事情,是能夠給別人帶去價值的。
這個問題我在第一本書發布後,讀者的反饋當中找到了答案:
繼續挖掘不走尋常路的人生故事,
自我成長的同時,幫助他人成長。
我們要擁有退出內卷機制的自由
2018年的時候,我採訪了一個自由潛水教練,當時我們聊到自由職業是什麼感覺,她給我的描述我覺得非常形象,很想分享給大家。
「自由職業的話,有點在洗衣機裡面的感受。因為有好多社會的壓力或者社會的認知,希望你不管是女性也好男性也好,到了某個年紀需要達到怎樣的一個社會地位。
每天城市裡面的人,特別是在地鐵裡面,那些人,他們每一天都在做可能一樣的生活路徑,每個人走在遵循內個模式在工作,都還在內個滾筒洗衣機裡面無限被滾。你可能做的是不一樣的事情,但是本質是一樣的,就是無限重複重複重複。」
「自由職業者更像是那些抓著內個滾筒洗衣壁的人,用自己的力抓在內個滾筒洗衣機壁上,希望可以抵抗那個主流的洪荒之力,希望可以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
今年有一個關鍵詞叫「內卷」,這是一種不允許退出和失敗的機制。然後我會更深一層思考,我們到底想要的自由是什麼,我有一個答案是:
我們要擁有退出內卷機制的自由。
我們允許自己暫停,允許自己失敗,允許自己不那麼成功,但是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抓住滾筒洗衣機的壁,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來對抗那個主流的洪荒之力。
自由職業者是一條比朝九晚五還更難走的路,如果我們不是真的熱愛,就很難在這樣一件事情中堅持下去,找到存在感。
最後我想給大家一些建議,就是哪些人是適合做自由職業的。
如果你也想要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這四點我希望大家能夠好好與自己對照,尋找答案。
自由職業並不是一條好走的路,你需要準備的,永遠比想像的還要更多。
最後,希望未來我們再見的時候,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沒有人再抱怨工作,因為它已經成為了一件讓人感到開心的事情。
以上就是林安分享的內容。
如果你錯過了現場,回放來啦!
喜歡今天的文章,記得點亮【在看】,分享給有需要的人。▲作者:林安,內容創業者,《只工作,不上班》作者。
👇戳「閱讀原文」專業職業生涯規劃師幫你解答職場困惑,還可以成為生涯規劃師,發展第二職業,助人自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