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了47個不上班的人後,我想與你聊聊自由職業

2021-02-07 生涯研習社

內容來源:2021年1月1日,第十屆做自己節「不靠譜的人生閃閃亮」

分享嘉賓|林安,內容創業者

整理|生涯君

 

大家好,我是林安,一名內容創業者。

 

在2018年5月份的時候,我成為了一名自由職業者,開始了採訪100位不上班的人計劃,目前已經進行到了第47人。一年半之後也就是2019年,基於上述採訪出版了一本書《只工作,不上班》。

 

2020年7月份,我開始針對全國的自由職業者組織線下沙龍,基本上都會圍繞「自由職業」和「斜槓青年」這兩個話題展開,目前已經連結了超200位自由職業者以及青年創業者。

 

接下來,我想跟大家聊聊自由職業這個話題,為大家揭開自由職業那層神秘的面紗。

 

  

我的第一個採訪計劃:100個不上班的人

 

一提到自由職業許多人便投來羨慕的眼光,認為是不是不用上班,然後比工作賺的錢還多,完全掌握時間空間自由,想想都很興奮。

 

其實單從字面意思來看,「自由」與「職業」這兩個詞放在一起就意味著二者都是相對的,並要在同一體系裡完成平衡統一。只享受自由毫無約束,或只拼命工作毫無自主性,都不屬於自由職業的範疇。

 

在展開這個問題之前,我先來講講自己的故事。

 

 

我是在2018年5月份從公司離職的,在這之前跟很多人一樣,我呆過一些大的上市公司,那時候經常會通宵加班,長期處於996的狀態。

也去過一些小的創業公司,當時也是非常拼,當然我也去過一天只用兩個小時就能做完一天的工作,然後剩下的時間用來摸魚。

 

這些工作做了一段時間之後,其實他們能夠給我帶來一些短暫的滿足感和成就感,但也有一些會讓我覺得負能量爆棚。

 

可能大家都經歷過這樣一種狀態,所以在我工作最後一家公司的時候我就開始思考,我工作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曾經我以為我工作的意義跟大多數人一樣,在一家公司裡面通過自己努力不斷的升職加薪,然後慢慢混到管理崗位,直到從裡面退休,這可能也是大多數人的職業生涯規劃。

 

 

但當我準備跳槽時發現,找了一圈工作都沒有自己合適的,這很奇怪,於是我就思考這些年的求職經歷。

 

當我們剛到一家公司的時候,是非常積極向上充滿熱情的,但可能一年兩年,會覺得這份工作跟自己最初的想像不一樣,或者是其他因素變了。這時我們就會滋生不滿,選擇跳槽。再次換到新工作,依然會是上述心理狀態的循環。

 

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當時我想有沒有一種工作能夠讓我從這種循環裡跳出來,還能夠養活自己,結果顯而易見,我很自然的就想到了自由職業。

 

成為自由職業者後第一件要考慮的事情,就是不上班後,你要如何養活自己。

 

當時我想了很長時間,18年初網上討論自由職業的人還不是很多,針對其做訪談的就更少了。

我記得當時我下班回家,掏出手機翻自己的朋友圈,專門看哪些人已經不上班了,成為了自由職業者,我就把他們的名單全部寫出來,然後跟他們取經。

 

做了這些我發現,大家的經歷有許多共鳴和可參考的地方,我就在想,這是很好的,我可以把它做成一個人物採訪,然後發展為一個專欄,給那些既想成為自由職業者,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的人看。

 

於是,我的第一個採訪計劃誕生:100個不上班的人。

 

 

在我正式開始採訪之前,我有寫一篇文章《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都不想上班了》。它其實是我專欄的引言,沒想到的是這篇文章發布到網絡後,一下子得到了海量的曝光。

 

這讓我發現,原來有這麼多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他們不甘於做996的社畜,想成為自由職業者。於是在流量的推動下,我借勢將早期整理的「100個不上班的人」採訪發到了網上。

 

 

這些人裡有花藝師、玉雕師、旅行博主、自由潛水教練等等,他們的存在讓我們明白在這個時代安身立命沒有唯一標準,人生本來就該有無限可能。

 

自由職業真的更自由嗎?

現在我們說回到之前的那個問題:自由職業真的更自由嗎?

其實很多自由職業者在選擇這套路的時候,大部分是在他上班時副業的收入已經足夠養活自己,甚至比上班時的工資還要高。

而我在踏上這條路的時候,僅僅只是做了一個不上班的專題,有了一些流量曝光而已,所以在我辭職後的前三個月,還是很焦慮的。

 

 

在我選擇成為自由職業者時,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短期的小目標,就是在前三個月賺的錢,能夠維持養活自己,雖然這個目標當時我已經實現了,但我還是非常焦慮。

 

因為當我看到身邊的同齡人在升職,漲薪,而我的變現速度非常慢,我開始反問自己,我這個決定到底對不對?我是不是出來的太早了?我是不是該等副業足夠穩定的時候,再離開職場。

 

所以當時我白天總是一刻也不敢停下工作,晚上也睡不著覺,滿腦子都是我還可以做什麼能夠拓展收入來源。

 

對當時的我而言,休息就是對時間的浪費,會產生極大的負罪感。正是因為高強度的工作,讓我一度失去了工作與生活的邊界,並在那裡迷失。

 

直到第四個月,我開始迎來了一些轉機。

 

當時我聯合曾經的採訪對象,開設了講書稿的寫作班,也是這個舉動,讓我的收入第一次超過了上班時的工資,對我而言,這是一個裡程碑式的事件,我的運氣也似乎開始好了起來。

 

第六個月,我籤約騰訊職場,建立長期供稿關係,持續合作了一年多的時間,還在2018年得到機會採訪了郎朗。

 

第八個月,籤約成為字節跳動專欄作者,一年半內為字節跳動撰寫達人專訪。

這些穩定收入的介入,為我最初成為自由職業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讓我有了堅持做下去的信心。

  

當時間來到第二年,我最初設立的目標似乎都實現了,我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擁有了時間與空間的自由,這時我向上攀登的動力失去了很多,目標感的缺失,使我自身的惰性佔據了上風。

 

接著很長一段時間我都陷入很頹廢的生活模式,這時我開始問我自己:明明你擁有了別人夢寐以求的自由,為什麼還要把它浪費掉呢?

 

 

為了走出這種很不好的狀態,我為自己設定了上面這3個kpi,用職場的規則來約束自己。

事實證明這個措施是很有用的,它幫助我走出了當初的精神困境。

 

經歷這次的小磨難,我沉下心來反思自己,我除了做自我成就感的事情之外,我做的其他什麼事情,是能夠給別人帶去價值的。

 

這個問題我在第一本書發布後,讀者的反饋當中找到了答案:

繼續挖掘不走尋常路的人生故事,

自我成長的同時,幫助他人成長。

 

我們要擁有退出內卷機制的自由

2018年的時候,我採訪了一個自由潛水教練,當時我們聊到自由職業是什麼感覺,她給我的描述我覺得非常形象,很想分享給大家。

 

「自由職業的話,有點在洗衣機裡面的感受。因為有好多社會的壓力或者社會的認知,希望你不管是女性也好男性也好,到了某個年紀需要達到怎樣的一個社會地位。

每天城市裡面的人,特別是在地鐵裡面,那些人,他們每一天都在做可能一樣的生活路徑,每個人走在遵循內個模式在工作,都還在內個滾筒洗衣機裡面無限被滾。你可能做的是不一樣的事情,但是本質是一樣的,就是無限重複重複重複。」

 

「自由職業者更像是那些抓著內個滾筒洗衣壁的人,用自己的力抓在內個滾筒洗衣機壁上,希望可以抵抗那個主流的洪荒之力,希望可以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

  

今年有一個關鍵詞叫「內卷」,這是一種不允許退出和失敗的機制。然後我會更深一層思考,我們到底想要的自由是什麼,我有一個答案是:

 

我們要擁有退出內卷機制的自由。

 

我們允許自己暫停,允許自己失敗,允許自己不那麼成功,但是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抓住滾筒洗衣機的壁,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來對抗那個主流的洪荒之力。

 

自由職業者是一條比朝九晚五還更難走的路,如果我們不是真的熱愛,就很難在這樣一件事情中堅持下去,找到存在感。

 

最後我想給大家一些建議,就是哪些人是適合做自由職業的。

 

如果你也想要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這四點我希望大家能夠好好與自己對照,尋找答案。

自由職業並不是一條好走的路,你需要準備的,永遠比想像的還要更多。

  

最後,希望未來我們再見的時候,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沒有人再抱怨工作,因為它已經成為了一件讓人感到開心的事情。

以上就是林安分享的內容。

如果你錯過了現場,回放來啦!

喜歡今天的文章,記得點亮【在看】,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作者:林安,內容創業者,《只工作,不上班》作者。

👇戳閱讀原文專業職業生涯規劃師幫你解答職場困惑還可以成為生涯規劃師,發展第二職業,助人自助。

相關焦點

  • 採訪一百個不上班的人,如何作好自由職業
    最近看的幾本知乎電子書裡,有一本印象比較深,叫《不上班的第一年》,這本書比較適合想從事自由職業的朋友閱讀。 我說的這種狀態也許很理想,很多人認為並不現實,畢竟現在大城市的生存壓力這麼大,一天不工作就一天沒有收入,你可能不會被沒有收入打敗,卻會被自己的焦慮打敗。 有了「不想上班」這一想法後,有一段時間,我每天晚上焦慮得睡不著覺。
  • 「自由職業5年,我賺了200萬+」,為什麼我想回去上班?
    在危機中,人容易焦慮,我也不例外,這次疫情和突如其來的gap year,倒是給了我一個機會,好好梳理一下過去5年做自由職業的經歷,同時思考一下未來的發展方向。 註:gap year是指間隔年。
  • 自由職業一年:不上班的人生到底有多爽?
    簡書優選文章推薦第57篇簡書作者 | 陳舟Amber_8月,對我來說,是個特殊的月份。去年的8月1日,我正式辭去了公司的工作,坐上了飛往昆明的航班,然後在一周後,正式開始了自己的自由職業生涯。轉眼間,做自由職業居然馬上滿一年了。這一年裡我成長了太多,也收穫了太多。
  • 為什麼有些人不想上班?有什麼自由職業可以做?
    這個問題我覺得相對於不同的人側重的點可能不一樣。其一,為自由而不上班的,這類人我覺得可以從自己的興趣愛好上出發,做自己感興趣的職業。比如開一間攝影工作室、開一家小的麵包店,專業的人士利用專業的知識通過視頻教學也可以。
  • 16型人格誰適合自由職業?
    又有哪些人格適合做一名傳統意義上的「打工人」?今天的推文帶你一探究竟~ENFJ需要拯救世界。自由職業是神馬?好吃嗎?ESFJ可以說是最不適合從事自由職業的人格之一。ESFJ認為人生在世一定要有社交,他們可是不說話會死星人。在ESFJ的價值觀裡,按時上班下班,結交幾個關係要好的同事,聊聊家常,八卦一下,這種小日子才最滋潤了。
  • 不喜歡現在的工作,想做「自由職業」,要不要辭職?
    「自由職業」已經成為現在年輕人所嚮往的最佳「職業」。在不少人眼中,自由職業者,他們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不受時間、地點和空間的限制,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還賺的比上班多。相比自由職業者,「打工人」不僅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還要經常加班,被公司掏光了所有對於生活的希望和美好嚮往。
  • 做了半年自由職業,我才知道這些真相
    前幾天有喵粉私信小貓,表示「超級無敵羨慕喵做自由職業的生活,我也想趕緊辭了職做自由職業」,嚇得喵趕緊勸住。正好~今天我們來聊聊「自由職業」這個話題。比如,想在十一後的淡季去玩上幾天,結果是在桂林的大山裡,忍著蚊蟲叮咬熬夜寫稿。出去玩個漂流也要帶上電腦,趕上特別著急的需求,還得在計程車上修改。比如,想趁著工作日人煙稀少出去看個電影,還沒買好票;甲方一個電話打來催單,灰溜溜地回到桌子前面。
  • 萬字整理:左手自由職業,右手斜槓青年
    這一期的話題是「自由職業對話斜槓青年」。 嘉賓是採訪接觸了近200名斜槓青年的社科院研究員牛天,我們進行了一場時長2個多小時的深入交流,聊了我們這些年採訪自由職業和斜槓青年的觀察和感受。很多體制裡的晉升都是有規律的,基本是你一進來就大概能看到以後是什麼樣子。 很多有自主創造性的年輕人,他們的心態是「反正我做再多也晉升不了,薪資也加不了,我在這個單位上班每天都在做重複的事情,成就感就那麼大。」 我記得你之前有一篇文章講過,上班和工作是兩個概念,現在很多人是去上班而不是去工作。
  • 你想要的自由職業真的自由嗎?| 道軒沙龍NO.753
    又到了一年的年底,最近幾位朋友和我說,她們在2021年想做一名自由職業者。 那麼,什麼是自由職業呢?
  • 什麼樣的人適合自由職業?
    網上有一種說法——今年是企業辦公軟體的春天,遠程辦公的元年,大多數人夢寐以求的自由職業時代似乎即將到來。我就覺得這是不太可能的。啊?為什麼?先來總結一下我的觀點。比如,線上開會時,聽不清領導的發言,看不清PPT上的內容,看不清參會的人,大家有沒有認真聽都不知道,大家都不發言,氣氛很是奇怪。又比如,成家的人時不時受到家人和孩子的幹擾,在出租屋裡辦公個年輕人,網絡時不時卡頓,或者受到同伴的幹擾。
  • 想做自由職業,如何在Upwork拓展第二收入?
    在這裡 Get 100 種不上班的生活方式 Upwork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職業接單平臺,上面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僱主發布職位,尋找合適的自由職業者。
  • 決定成為自由職業,我卻不敢告訴父母
    但我沒有任何的長期實習經歷,那是第一次真正接觸大家口中的「社會」。每天在宿舍的床上睜眼就想,「我能不能不去上班」。然而最終還是爬下床,背上包,乘四十分鐘地鐵,在公司樓下買一份麥當勞早餐,先放在工位上,再去洗手間換工衣——黑西裝與白襯衣。上班的第三天,我在翻譯一份文件,老闆在辦公室裡喊了一句「小陳,給我找個打火機」。我前一天已經告訴過他,我不姓陳。
  • 決定成為自由職業,我卻不敢告訴父母-虎嗅網
    雙手捧著它,讓我覺得自己非常滑稽。函沒寫好,茶沒泡對,會議內容太敏感請出去。現在看來,這些事情都很平常。老闆擺派頭,可能也不罕見。但我沒有任何的長期實習經歷,那是第一次真正接觸大家口中的「社會」。每天在宿舍的床上睜眼就想,「我能不能不去上班」。
  • 我體驗了一把自由職業,比996苦多了!
    當我告訴大家,我不準備上班了,我想自己做點事情,很多同事或者朋友表示不能夠理解,於是他們問了好多問題。問題1:你靠什麼養活你呀?我:我在網上有一些課程,自己也在嘗試做自媒體,還有其它方式可以嘗試,應該可以養活我自己吧。問題2:現在國家經濟形勢不好,創業風險很大的!
  • 我正在使勁「暗戀」著自由職業
    原創/氧氣是個地鐵(大夢)上班是必須的,勞動最光榮,作用明顯,但方式存在選擇性。常規的類型,朝九晚六那種,可能是很多人的日常,即便轉換職業,升職加薪,也沒有改變模式。廣義上待在一個地方(出差和租借什麼的,道理之內),做著應該去做的事情,就是為了最基礎的活著,未免索然無味。我生來平庸,所以更好動,總是在尋求能夠避免這種趨勢的過程,然而如今依舊被「壓在五行山下」,廉價出賣寶貴的八個小時,以及其他的消耗,例如視力,苦不堪言。
  • 沒想清楚這3件事,自由職業等於在家睡覺
    難度升級,寬度也擴大,上班只需要幹一兩件事,自由職業者從宣傳到接單,到溝通,到定稿和後續的維護都是自己,真的可以說,一個人就是一個隊伍。如果你喜歡一個人就是王者,帶領著一個個自己的「分身」前進的工作方式,不妨可以試試。如果你是依賴性特別強,喜歡團隊合作,自己難以挑起大梁的人,就需要慎重考慮了。
  • 自由職業10年,我用什麼養活自己?
        但比起上班,我還是會選擇自由職業,上班最大的壞處我覺得其實是時間的浪費,同樣的時間裡我在家裡總比在公司裡要完成地快和好,雖然我也討厭獨處,但是我在工作的時候卻一定是要沒人打擾。另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感覺也比上班更容易實現自己的價值,同樣也得到了更多的收入回報。
  • 打工人和自由職業?我真的不想選自由職業
    上個周末和大學室友約著一起吃飯,也不知道誰先提了一句,「我想換工作」,結果大家異口同聲地,都想換工作。 (看到大家都這樣,我也就放心了 為什麼現在關於財富自由的新書、課程都會賣的很好?因為大家心裡都暗戳戳地有一個理想,「錢掙夠了,就不用上班了!」
  • 自由職業是未來趨勢,有哪些靠譜的自由職業
    隨著網際網路和共享經濟的興起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事自由職業。當物質逐漸滿足之後,精神上的自由是最可貴的,自由職業將會是未來的趨勢。什麼是自由,能夠真正掌握自己的時間才是自由。許多人認為成為自由職業者就是隨心所欲,但自由職業並不意味著你可以睡懶覺,你必須學會和時間賽跑,更加自律,成為更好的自己。一個人就是一家公司。
  • 自由職業的不同階段,他們過得怎麼樣?
    在這裡 Get 100 種不上班的生活方式 大家好,我是林安。 這篇文章是上海第三場自由職業活動部分參與者們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