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伴隨著消費時代的來臨,文化消費在社會結構與社會重構中的作用愈發明顯。中國地域廣闊,社會經濟發展不均衡,地理空間區分了地區間不同的文化審美,也分割了文化消費市場,進而帶來了區域間的文化消費差異。文化消費作為文化產業鏈上的終端環節,是推動中國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關鍵所在。文化部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滿足多樣化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消費水平。黨的十九大報告也強調「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文化消費需求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目前中國文化消費存在城鄉間、區域間差異過大,文化產品品位低、鄉村地區文化消費乏力、文化供需矛盾過大、文化創新差等難題。因此,對中國的文化消費水平進行區域分異考察則成為地理學者研究的應有之義。
2. 研究方法、研究對象及數據
(1)研究對象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吉林省、遼寧省等中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
(2)研究方法
① 熵值法:熵值法根據各指標的變異程度,通過修正由信息熵計算的各指標熵權,得出較為客觀的指標權重。信息熵越小,指標在綜合評價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其權重也相應越大。然後進行線性加權得到地區文化消費指數。
② 系統聚類法:系統聚類分析法把每個個體視為一類,將相近程度最高的兩類進行合併組成一個新類,再將該類與距離最近的類合併,不斷重複直到所有個體都歸為一類。採用系統聚類法對中國各省份文化消費指數評分進行歸類。
③ Theil指數:Theil指數又稱泰爾指數,是衡量區域差異的重要指標之一,數值越大表明區域間不均衡程度越大,反之則越小。
④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採用多元線性回歸揭示文化消費水平地域分異的影響因素。
(3)關鍵指標及數據來源
參考社會心理學的「消費行為模式理論」、消費者行為學的「消費購買意願與消費能力理論」「消費滿意度理論」等文化消費相關理論,歸納整理相關文獻,基於指標選擇的科學性、綜合性、針對性和數據可獲取性等原則,結合中國文化消費的具體情況,從文化消費環境、文化消費意願、文化消費滿意度三個層面構建文化消費指數指標體系。研究數據來自《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鑑2017》《中國統計年鑑2017》《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年鑑2017》(涉及中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未包含香港、澳門、臺灣),部分數據以年鑑數據為基礎計算得出。
表1 文化消費指數測評的指標體系
3. 研究結論
(1)文化消費水平的類型劃分
文化消費指數的綜合得分顯示,全國各省份文化消費水平差異較大,2016年評價值最高的是上海0.6568,最低的是貴州0.0932,相差0.5636。採用系統聚類分析將中國各省份文化消費指數評分進行歸類,劃分出5個層次。
① 第一層次包括北京、上海、浙江三個省/直轄市,不同維度的文化消費指數評價得分均較高。基本特徵為:文化消費環境優異、文化消費意願強,文化消費滿意度一般。
② 第二層次為天津、山東、江蘇、廣東、福建五個省/直轄市,均為東部沿海地區。基本特徵為:文化消費環境較好,文化消費意願較強,文化消費滿意度較佳。
③ 第三層次包括河北、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廣西、貴州、雲南、甘肅九個省份。基本特徵為:文化消費環境較差,文化消費意願較弱,文化消費滿意度一般。
④ 第四層次包括重慶、內蒙古、遼寧、陝西、寧夏、湖北、山西、四川、新疆、青海、吉林、黑龍江、海南等13個省份,除東南地區的海南省外,其餘區域均集中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基本特徵為:文化消費環境一般,文化消費意願一般,文化消費滿意度分層。
⑤ 第五層次只包括了西藏地區。基本特徵為:文化消費環境良好,但文化消費意願和滿意度二者極化嚴重。西藏地區是西部典型的「地廣人稀」地區,人均擁有文化設施較為充足並表現為居民對此的滿意度極高,但受居民收入低和教育資源薄弱的影響,居民願意投入到文化消費的支出很低,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當地文化消費的綜合水平。
(2)文化消費水平空間分異
從文化消費指數綜合得分來看,高值、較高值、中等值、較低值和低值區域的佔比分別為16.13%、9.68%、25.81%、29.03%和19.35%。從空間分布整體格局來看(圖2),中國各省區文化消費水平總體呈現出東西差異,即東部沿海地區明顯優於西部內陸地區,且存在一條類似人口、經濟分布規律的「胡煥庸線」。以「胡線」為界,兩側文化消費水平差異較大,東南半壁文化消費指數綜合得分中等及以上的省份共13個,而西北半壁僅3個,佔比81.25:18.75。同時,各省區文化消費水平契合城市群效應明顯(圖3),北京、天津、江蘇、上海、浙江、廣東得分頗高,形成了以「京津」「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個城市群為核心,長江中遊和環渤海城市群為輔,向周圍地區輻射的格局。
從空間分布區域格局來看,中國各省區文化消費水平總體呈現出梯度差異格局。根據不同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和發展戰略,將中國各省區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大板塊,分別涵蓋10、6、12、3個省區。其中,高水平文化消費省區5個,較高水平文化消費省區3個,均分布在東部沿海。8個中等水平文化消費省區,有1個屬於東北地區、2個屬於中部地區,其餘5個均屬於西部地區。低水平和較低水平文化消費省區共15個,半數以上分布在中西部地區。採用泰爾指數計算中國各省區的區域差異情況,定量顯示梯度特徵。得到,全國層面泰爾指數為0.3718,其中板塊間差距為0.0683,板塊內差距為0.3035。可見,中國文化消費指數省域差異以板塊內差距為主,板塊間差距為輔。
(3)文化消費水平地域分異的影響因素
為進一步揭示文化消費水平地域分異的影響因素,以文化消費指數為因變量(Y),選取文化及相關產業固定資產投資(X1)、文化事業費佔財政支出比重(X2)、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佔GDP 比重(X3)、人均GDP(X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5)、每萬人擁有群眾文化設施建築面積(X6)、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量(X7)、網際網路普及率(X8)、公共文化設施參與度(X9)、文化消費價格指數(X10)、文化消費設施滿足率(X11)、受教育程度(X12)等指標為自變量,運用SPSS23.0軟體採取向後篩選策略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回歸方程R2=0.940,F=23.486(Sig.=0.000),回歸方程擬合度高,回歸方程如下:
從各影響因子的回歸係數可發現,除文化消費價格指數呈負相關外,其餘指標均呈現正相關,另外各指標係數均偏小且差距較大,表明文化消費水平影響因素的作用機制較為複雜。①在文化消費水平地域分異的影響因子中,有關文化產品供給及供給方式的因子(X6、X7、X8、X9、X11)相關性均相對較強,其中以網際網路普及率(X8)的回歸係數最高(0.279),表明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和更新在文化消費過程中起著主導性的作用。②經濟發展水平方面的因子GDP(X4 回歸係數0.119)、居民收入(X5 回歸係數0.245)均具有較高的因子相關性,體現了經濟實力對文化發展強有力的支撐作用。由於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物質生活條件逐漸改善,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明顯增加,對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的多元化多層次需求將日益強烈,因而文化產業的增長得益於經濟規模的增長。③文化及相關產業固定資產投資(X1 回歸係數0.197)、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X3 回歸係數0.132)的相關性較高且為正相關,由此可見,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和產出均對文化消費過程產生了促進作用。④教育發展程度(X12)的相關性較弱(回歸係數0.002),即對文化消費的綜合情況影響不大。事實上,受教育程度影響著個體的知識水平和對外界信息的了解,進而影響其文化消費的需求和動機,因而居民受教育的水平不僅決定了他們自身的文化素養,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個體文化消費意願的強弱。
綜上,中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文化消費水平較高,其文化消費環境佳、意願強、滿意度較高;中西部地區文化消費水平較低,其文化消費環境差、意願較弱、滿意度也參差不齊。整體空間格局表現為東西差異,城市群契合效應明顯,且存在一條類似人口、經濟分布規律的「胡煥庸線」,「胡線」兩側文化消費水平差異較大;分板塊空間布局表現為明顯的梯度差異,以板塊內差距為主,板塊間差距為輔。另外,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在文化消費過程中起到主導作用,經濟蓬勃發展的態勢是文化消費發展的支撐力,政府調控和教育水平也驅動了文化消費水平的地域分異情況。因此,需因地制宜建立和健全與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文化消費習慣、文化消費環境等相一致的文化政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