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彩青 拍攝
編者按: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近幾年來,先後組織舉辦「陽明學在福建」「王陽明國際學術研究會」等大型學術活動,大力挖掘和推廣陽明學在福建的傳播與傳承,取得了較豐碩的學術成果,此文為其中之一。筆者以為,此文第一次把陽明學在福建傳播與傳承的路徑與脈絡,疏理的如此清晰;第一次把陽明學對福建的林語堂、黃道周、李光地、李贄等歷史文化名人的影響,綜合分析提煉的如此具體明白;最最重要的是,本文明確提出了陽明學「深刻影響」福建地域文化,對陽明學在福建地域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首次提出了一個清晰的定位,是一篇很值得學習和推廣的深度好文。儘管本文文中的某些觀點還有待商榷,但本文無疑對陽明學在福建的傳播與研究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樹立了一個新的裡程碑。
陽明學深刻影響福建地域文化
文/林曉峰 張山梁
縱觀王陽明一生,先後「兩次半」踏入閩地:
第一次是明正德二年(1507年),赴謫龍場途中,迂道至武夷山;
第二次是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巡撫南贛,總制汀、漳二府軍政,親履漳南平亂,奏設平和縣治;「半次」是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奉敕赴閩勘處福州叛軍,行至半途,聽聞宸濠反變而返起兵,故稱「半次」。
其心學在福建也得到廣泛繼承、弘揚和發展,深刻影響了一大批福建士子文人。可以說,王陽明的功、德、言深刻影響福建地域文化,陽明學與閩學、閩南文化相融合、互促進。
王門學者仕宦福建
明正德以後,一大批親得王守仁之炙的陽明弟子及其後學入閩任職,隨地講學,傳經布道,深度影響福建學風,更是影響了一代代福建人。僅嘉靖年間就有近30位王門學者仕宦福建,萬曆、崇禎年間則是更多。如巡按聶豹、參政黃宗明、按察使鄒善、提學耿定力,還有知府施邦曜、郡府推官黃弘綱、知縣何春、縣邑教諭劉邦採,乃至謫戍鎮海衛陳九川、李材……他們利用在閩的政治影響力,不忘闡發王學根本,講授不止,一時蔚然成風,從學者聲勢浩大,風靡八閩大地。
《居夷集》三卷,明嘉靖三年(1524年)丘養浩刻本
明萬曆年間任福建按察司副使的陽明再傳弟子徐用檢,啟發、改變了泉州學子李贄的學術,李贄不惜以「被誘惑」而言:「餘自幼倔強難化,不信道,不信仙、釋,故見道人則惡,見僧則惡,見道學先生則尤惡……不幸年逋四十,為友人李逢陽、徐用檢所誘,告我龍溪先生語,示我陽明先生書,乃知得道真人不死,實與真佛、真仙同,雖倔強,不得不信之矣。」
又如謫戍鎮海衛的陽明再傳弟子李材持續「聚徒講學」,不遺餘力地弘揚傳播王學要義,以至「學徒益眾」,還定期到漳州龍江書院、南靖安福寺等地講學不輟 ,以至陽明學在漳郡勃興振發,吸引八閩學者紛至沓來,成為福建王學傳播中心。僅《正堂書稿》就收錄了李材與潘庭禮、吳道濂等數十位閩籍陽明後學的學術問答。之後,還到武夷山開堂講課,其門人提學副使徐即登還修建「見羅書院」,供其講學,廣招延平、建寧諸府的門徒,讓「閩之士耳目新安久矣,能一旦得習課,而脫然於章句之外也乎?又能一旦因習課而豁然於課之先也乎」。
還有萬曆年間巡撫福建的許孚遠、崇禎年間執宰漳州的施邦曜等諸多陽明後學,學宗良知,力傳陽明心學。葉向高贊曰:「閩人故株守紫陽緒說,不敢為高論,而(許孚遠)先生尺尺寸寸,一稟於倫常,其詞旨貫穿淹洽,聽者忘倦,以是多所感發興起。先生又創共學書院,置膳田,風教大行矣。」
施邦曜則身體踐行陽明心學,力施仁政,遇旱為禱,遇飢煮粥,恤孤憐窮,扶善鋤強,治漳之功有如陽明平漳之績,被郡民譽為「後一文成」。
平和縣王陽明雕塑
陽明書籍在閩傳播
一批陽明學書籍在閩刊刻或由閩人輯刊,推動了陽明學在福建傳播發展、發揚光大,甚至傳播、影響到海外。
明嘉靖三年(1524年),時任餘姚知縣的泉州人丘養浩,將王陽明貶謫龍場期間的詩文編成《居夷集》,刻於餘姚,是現存最早的陽明先生詩文集,可謂珍稀之本。
明嘉靖七年(1528年),陳九川在鎮海衛根據漳州、福建學者的實際,對《傳習錄》進行校正、刪復纂要,編輯成六卷,再經聶豹在福州養正書院重新刊刻發行,成為當時福建推廣王學的重要書籍,讓民眾得以化繁為簡、通俗易懂地學好陽明學。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被湖廣僉事馮應京逐出麻城的李贄等人,應工部尚書劉東星之邀前往山東濟寧,入住漕河衙門官署,閉戶研究讀、抄錄《王文公全書》,終成一部「嘉惠後世之君子」的不朽文獻——《陽明先生道學鈔》。
明崇禎初,漳州知府施邦曜深感《王文成公全書》卷帙繁多、篇幅浩大、攜帶不便、閱讀不易,遂將其分門別類,按理學、文章、經濟三帙歸類整理,輯為《陽明先生集要》三編十五卷,並授梓於平和知縣王立準督刻,與《王文成公全書》(隆慶謝氏刻本)並列為王學著作的兩個重要版本,為後人翻印陽明著作的基本資料,將陽明學的傳播發展推到一個新的巔峰,甚至為陽明學向海外的傳播發展作出貢獻。美國人亨克於1916年出版的《王陽明的哲學》,正是刻於平和《陽明先生集要·理學編》的英譯本。
在閩重刻《傳習錄》、在漳首刻《陽明先生集要》,以及閩人輯刊《居夷集》《陽明先生道學鈔》……使得陽明學在福建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形成強大的學術思潮,深度影響福建地域文化的發展。
閩南文化心學因子
閩南是朱子過化之地,也是陽明學的重要傳播地。王陽明及其陽明之學,影響著一大批閩南士子文人,並對閩南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重大作用。正如中國明史學會會長、廈門大學教授陳支平所言:「王陽明及其陽明之學,是繼南宋朱熹及其朱子學之後,對閩南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作用的核心元素之一。」
中國近代思想史上傑出人物李贄,受王陽明不盲目迷信「經」的啟蒙影響,打破僵化思想的禁錮和束縛人性的教條,形成「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的觀念,提出「童心」學說,將陽明先生的親民、擔當精神與福建人的特質稟賦有機結合,高揚初心意識,成為福建地域寶貴的精神財富。此外,李贄主張男女平等、追求個性解放、提倡自由經商等觀念,無一不是受到陽明學的影響。
漳浦人黃道周在《陽明先生集要序》《重建王文成公祠碑記》等文中,毫不掩飾地流露了欽慕陽明之意,發出「不同時兮安得遊?登君堂兮不得語,耿徘徊兮中夜」那種「因所處時代不同而不能步入王陽明門下」的遺憾與感慨,並以「擇其善者而從之」的態度,在講學時多有引用陸王心學觀點,以至清代學者袁翼認為:「石齋(黃道周)湛深經術,私淑陽明而所謂心學者,微有轉手。」
清代名臣、安溪人李光地雖學宗程朱,但也積極吸取陸王心學思想。《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曰:「光地之學,源於朱子,而能心知其意,得所變通,故不拘泥於門戶之見。其詁經兼取漢唐之說,其講學亦酌採陸王之義,而於其是非得失,毫釐千裡之介,則辨之甚明,往往一語而決疑似。」
近代文學大師、漳州人林語堂致力倡導閒適、性靈的文學風格,與李贄的童心說、湯顯祖的情至說、公安派的性靈說一樣,深受陽明心學影響,甚至認為「聰明以為可以做的事,但良知以為不可以做,就不要做;聰明以為不可以做的事,但良知以為可以做,就去做。良知為主,聰明為奴,其人必善良;良知為奴,聰明為主,其人必奸詐……所謂善惡,無非良知,行事憑良知,一切都會好,行事憑聰明,一切都會壞」。可見,出生於陽明奏立之縣的林語堂,其思想、文風吸收了陽明心學的精髓。
平和縣王陽明雕塑
陽明學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同樣對閩南地區的人文思想、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和積極作用,潛移默化改變了閩南人的思維方式,使得追求思想解放、衝破限制束縛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因子,強化了閩南人崇尚實用、追求功利的社會倫理價值取向,推動閩南人形成冒險、務實、多元的人文特性,促進了閩南人由「重農抑商」向「重商經商」思想觀念的轉變,形成「善觀時變、順勢有為,敢冒風險、愛拼會贏,合群團結、豪俠仗義,戀祖愛鄉、回饋桑梓」的閩商精神文化。
(作者簡介:林曉峰,福建省政協教科衛體副主任、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張山梁,朱子學會陽明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