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文獻學與思想史」 可以訂閱哦!
野島透著、錢明編譯《日本陽明學的實踐精神——山田方谷的生涯與改革路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4月
陽明學的研究蔚為大觀,國內學界對各種課題都有涉及,而日本幕末維新期的陽明學研究可是其中的薄弱環節。上海古籍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日本陽明學的實踐精神——山田方谷的生涯與改革路徑》彌補了這一薄弱環節。
就東亞來說,具有共同的思想文化系統和價值取向是顯而易見的。宋明時期創立於中國的朱子學、陽明學,不僅廣布於中國各地,而且還擴散到日本、朝鮮、琉球、越南等東亞地區,並被受容國文化吸收和消化,形成域外朱子學派和陽明學派。可以說,朱子學、陽明學是中國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產生過最重要影響的思想學說之一,是整個東亞思想文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值得深思的是,儘管東亞地區同屬儒教文化圈,但並沒有在任何意義上有助於區域主義的形成,箇中原委,可能與我們長期以來所形成的「中華意識」有關。中國人看待自己的周邊,習慣於把他文化與己文化的關係等同於子文化與母文化的關係。國人到周邊國家旅行,說得最多的,恐怕就是感覺不到是在異國他鄉。這是被表象所蒙蔽的典型事例。實際上,連周邊文化與我們是否同屬儒教文化圈都需打個問號,其所謂儒教的異質性要遠遠大於同質性。所謂日本陽明學、朝鮮陽明學,其實就是日本人的陽明學、朝鮮人的陽明學,這與陽明學在中國內部的展開有本質區別。對於陽明學在中國的展開,我們只能說江右王門、浙中王門,而不能說江西人的陽明學、浙江人的陽明學。江右、浙中等王門與陽明學發生地的關係,是輻射與被輻射、教化與被教化的關係,靠的是師徒傳授、講學教化等方式實現的。而日朝等國的陽明學,則是通過文本解讀、自我消化的方式實現的。除了了庵桂悟,日本陽明學者連王陽明的弟子都沒見過,中國式的體悟、感化過程,在他們身上很難重現,書籍幾乎是他們進入王門的唯一通道。朝鮮陽明學者的情況也大致如此。在這點上,陽明學與傳統儒學、朱子學等有很大不同。後者除了典籍輸入,還有人員交流,甚至直接面授。所以比較而言,陽明學在東亞諸國的傳播過程,自主性更強,主體意識更鮮明,其正面意義或負面意義也更加突出。換言之,至少就陽明學而言,多中心論應該是我們的不二選擇,若簡單地將其劃入某某文化圈,不僅說明不了問題,甚至會引起誤解。這也是日本學者主張把日本陽明學派直接以其創始人中江藤樹而命名為「藤樹學派」、韓國學者主張把朝鮮陽明學派直接以其創始人鄭霞谷而命名為「霞谷學派」的主要原因。
比較而言,日本雖然在隋唐時曾向中國派出過不少留學生、留學僧,但宋以後逐漸減少,並且以留學僧為主,朱子學、陽明學傳入日本,主要是以書籍交流、留學僧或通過以朝鮮為中介的方式實現的,所以日本人在汲取儒家文化時,更加注重自主性的吸收消化和變容超克。而朝鮮半島還有越南、琉球則因採納了中國的科舉制度,為了舉業的成功,甚至有「不遠數千裡來試京師(北京)者」。他們不僅在華拜師求學,而且還直接進入中國官僚系統,受中國官方意識形態的影響極深。所以大都把朱子學作為絕對的正統思想,意識形態上的專制性甚至要超過中國,從而阻礙了陽明學在那裡的健康、自由發展。
正因為此,陽明學在日本與朝鮮的表現形態也是有所區別的。以中江藤樹為代表的日本陽明學具有較強的自主性特徵,並且偏重於王學的積極側面(重視本體的側面),而以鄭霞谷為代表的朝鮮陽明學則具有較強烈的繼承性特徵,並且偏重於王學的消極側面(重視工夫的側面)。日本不像朝鮮、越南和琉球,後者在接受以朱子學為代表的近世儒教時,帶有明顯的原教旨主義心態,除了朱子學,幾乎拒絕其它任何非朱子學的思想形態;而日本則秉持多元化的寬容心態,把包括陽明學在內的非朱子學流派也同時受容並本土化了。即使日本的朱子學,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也吸取了不少中國陽明學的因子。比如從中國陽明學派中分化出來的「良知歸寂派」,由於把良知分為體與用、動與靜,並提倡「立體達用」和「主靜歸寂」,從而背離了明代的「主動」思潮,而使其重回到宋代的「主靜」思潮,以至該流派不為明儒所鍾情,但日本幕府末期的朱子學者,尤其是以山崎闇齋為代表的崎門派朱子學者,卻對良知歸寂說相當認同,在日本陽明學之藤樹派吸收良知現成說的同時,崎門派不僅吸收了良知歸寂說,而且將其融入進日本的朱子學。
與中國陽明學在展開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化運動相似的是,陽明學在幕末維新期的日本亦成為被中下層武士及町人所普遍接受的社會思潮。以江戶時期的意識形態而言,如果說佛教、神道教是公家(朝廷)的意識形態,被武家(幕府與諸藩)及各階層所信奉;儒教、朱子學是幕府和諸藩大名的意識形態,被上層武家、華族所推崇;那麼陽明學便是諸藩中下層武士的意識形態,被中下武士乃至町人階層所推崇。因為相對於溫水般的朱子學,被日本人稱為「烈火般的陽明學」,較為符合切盼改變現狀的社會中下層人的心理需要,所以但凡主張改革的、思想激進的、不滿現實的,大都會傾心於陽明學,這已為東亞近現代史所證實。而且由於陽明學的「低層次性」,使之更易於從思潮轉化為社會運動。發生在中國明代中後期的講會運動和日本幕末維新期的心學運動即為明證。
從德川幕府後期開始,陽明學便逐漸成為各藩校的主要學問形態之一,同時也是諸大名推進藩政改革的主要思想資源之一。在諸藩信奉陽明學的中下武士階層中,既有與德川家康無血緣關係或以江戶為中心的地處邊緣的外樣大名(如倒幕四大藩),又有與德川家康血緣較近或地處中心地帶的譜代大名;既有倒幕派志士,如西鄉隆盛、東鄉平八郎、大久保利通是薩摩藩武士,高杉晉作、吉田松陰、伊藤博文是長州藩武士,兩藩組成「薩長同盟」,成為尊王倒幕派的急先鋒,又有協幕派(護幕派)志士,如松山藩的山田方谷,岡山藩的河井繼之助等;既有主張「和魂洋才」的激進派,如佐久間象山、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又有主張「和漢合一」的保守派,如佐藤一齋、三島中洲等。也就是說,當時在日本的中下武士階層中,雖有各種政治理念和改革路徑,但信奉或傾心陽明學實為他們共同的思想基礎。由於陽明學本身就是一門主張政治革新,以圖打破傳統格套、改變既有秩序的學問,所以無論倒幕派還是協幕派,只要是信奉陽明學的,大多主張革新(包括藩政改革和幕政改革),從而使陽明學幾乎成為主張改革的仁人志士們共同的思想武器。與陽明學一起成為中下武士階層意識形態的還有從歐洲傳入的蘭學。陽明學與蘭學,可謂幕末維新期各種改革運動的兩把思想利器。陽明學被日本化後成為「和魂」的重要組成部分,蘭學被充實進化後成為「洋才」的重要思想源泉。
就普遍性而言,陽明學雖無不具有實踐性品格,但這種品格的表現形態,在在地化後的地域陽明學(如中國陽明學中的浙中、江右等)那裡各有不同,而在本土化後的國別陽明學(如日本、朝鮮的陽明學)那裡更是差別巨大。如果說中國陽明學者較多關注並直接參與了地方自治、鄉村建設、族群重構等政治、經濟、教育、文化活動,從而使中國陽明學普遍帶有一種鄉村情結乃至某種程度的地方主義色彩,那麼日本陽明學則可以說發展到後來,已越來越明顯地染上了強烈的國家主義色彩,以至與近代軍國主義有了某種聯繫。中日陽明學的這種不同發展路徑,是由兩國不同的國體及歷史發展模式決定的。要言之,中國是以皇帝為代表的中央文人集權制,而日本則是以天皇為象徵的軍閥武士幕藩制;中央文人集權制下的中國,有地方分治、文化多元之訴求,軍閥武士幕藩制下的日本,則有國家集權、意志一統之要求。
在日本陽明學派中,生活於幕末維新期的山田方谷在實踐品格上的表現最具代表性。他與始祖中江藤樹及其先師佐藤一齋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是一位「活用王學於實際」的實幹家,尤其在財政經濟領域,他所取得的業績,使之成為「經濟實用」型的陽明學者。本書所要講述的,就是山田方谷如何把源自於孔孟到陽明乃至熊澤蕃山的「全體大用」之學和「利用厚生之道」運用於藩政改革實踐的夢想與過程,並欲通過可讀性極強的敘述過程,為讀者打開了解近代日本的一扇窗戶。
本書作者簡介:野島透,1961年生,山田方谷第六代直系孫,山田方谷研究家。東京大學畢業後進入大藏省工作,歷任大阪國稅局課稅第一部長、查察部長、內閤府企畫官、財務省大臣官房文書課情報公開、個人情報保護室長兼業務企畫室長、內閤府參事官、預金保險機構審議役、橫濱稅關總務部長、財務省大臣官房會計課長等職。現為九州財務局長。因祖父為野島家養子,故改姓野島。主要著作有《山田方谷的財政改革——超越上杉鷹山的財政改革者》(明德出版社)、《關於歷史的地域再生》(吉備人出版)、《財政天才,馳騁幕末:作為奇蹟的山田方谷的財政改革》(NHK、DVD)、《日本之城》(小學館出版)、《備中松山城》(PHP研究所發行)等。
目 錄
中文版自序 / 野島透
序言一 / 德川齊正
序言二 / 德川齊正
前言 陽明學研究的東亞課題
——以山田方谷為中心 / 錢明
引子 問題意識
第一章 山田方谷的生涯與事跡
山田家的希望之星
與進相識,母親去世
父親去世,與進結婚
遊學京都與江戶
出任元締役與反對聲浪
第二章 超越上杉鷹山的財政改革者
上杉鷹山的財政改革
調所廣鄉的財政改革
山田方谷的財政改革
第三章 方谷的改革思路
《理財論》
《擬對策》
第四章 推出七大政策
備中松山藩的財政狀況
產業振興
整理負債
刷新藩札
上下節約
刷新民政
教育改革
軍制改革
第五章 參與江戶幕政
預言江戶幕府的倒臺
安政大獄
江戶幕府的政治顧問
大政奉還
第六章 救藩與餘生
松山城無血開城
熊田切腹
努力復藩
勝靜流亡
致力於子弟教育
第七章 泰山傾倒
方谷與河井繼之助
方谷與西鄉隆盛
告別詩
三島中洲的回想
方谷夢的實現
第八章 方谷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啟示
第九章 日本版的陽明學:「誠意」中心主義
第十章 展望未來
附錄
山田家系譜圖
山田方谷年譜
日本藩政改革一覽表
譯者附記:樋口公啟及其著作《山田方谷的思想與藩政改革》
參考文獻
山田方谷研究資料索引 / 錢明編
跋 / 野島透
譯者後記 / 錢明
註:作者簡介和目錄來自豆瓣讀書本書頁面。
作者:錢明,浙江國際陽明學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浙江省儒學學會副會長,研究領域為陽明學、陽明後學等。
本文來自社科院近代史所近代中國研究網,原載《中華讀書報》2014年05月28日10版。如需查看原文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編排:儉腹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