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4日 12:02:34
IGG (00799)從12.6港元高位回調至10.52港元,已經下跌了16%之多。此時,許多在高位買入的朋友一定難掩心中的不安和焦慮。希望以下的內容能夠為你帶來一絲初夏的涼風,拂去你心中的焦躁。
一、買入IGG的大致經過
第一次買入 : 從2014年4月28日開始買入IGG,越跌越買,直至花光所有子彈,滿倉持有,且持股量很大(IGG是我唯一持股)。
從買入到王國紀元成為爆款,一共等待了二年多的時間(我把2016年6月30日許元關於王國紀元的談話定義為爆款的起始點),再到2017年3月6日之後股價爆發性的上漲,前後等待了三年的時間。
對一個在股市屢屢失敗、又全倉持股的小散來說,其內心所受的煎熬、折磨是可想而知的。
第二次買入 : 從2017年5月2日開始又買入IGG,且準備逐步加倉,直至花光預算。
二、立足於「下一個遊戲成功」而買入
1,二次買入IGG,都不是因為當下遊戲城堡爭霸和王國紀元的爆款,而是為了等待下一個遊戲的成功。
如果我把希望寄托在城堡爭霸身上而買入,心態上絕對撐不到今天。當時的持股成本是四塊多,而股價最低時只有二塊多。即使撐過來了,它的月流水最高也只有1500萬美元,股價也高不到哪兒去。
同樣地,如果因為王國紀元爆款而買入,現在的股價已經11塊多了,還有多大的升值空間呢?
2,不眼饞當下的爆款,為了下一個遊戲的成功而買入,才能夠使我在漫長的時間裡,不畏暴跌所懼,不拘泥於眼前的跌宕起伏,憑耐心、毅力和判斷等待下去。當然,期間的糾結和焦慮也是揮之不去的。
3,買入一隻股票,相信它會成功,一直死守三年,這種做法是否阿Q精神?我當然不是阿Q附體。我的二次買入都是在定量分析基礎上的定性判斷而做出的。第一次是在「確定的前提下」買入的;第二次是在「成功的前提下」買入的。
4,因為我是在期待「下一個」,即使它不成功,我還可以期待下半年後、一年後的「下一個」,從而在心理上獲得了一種慰藉,日復一日地等待,不輕言放棄。
三、現在的價位是否應該買入
我第一次買入的成本是四塊多,第二次買入的成本是十一塊多。是不是買貴了?
5,儘管我二次買入的都是同一家公司的股票,但二者本質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第一次買入的僅僅是期待下一個遊戲的成功,而第二次買入的是確信IGG整體營運模式的成功。
隨著城堡爭霸和王國紀元的先後成功,IGG整體的營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培育了複製成功的基因,形成了良性循環————
二款遊戲成功→提升整體營運能力→第三款遊戲成功→再次提升整體營運能力→更多爆款問世→逐步確立行業龍頭地位
而每一個循環環節的出現都會帶來估值的提升。
6,由於估值的提升,又帶來了以下二個波及效應:
其一,成為北水持續增持的「新寵」(四月份連續16次登榜成交量前十就是明證)。不僅抬高了股價,還大大夯實了在10元一線的底部。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過度解讀所謂的北水控盤和定價權,更不能以次作為買入的前提。畢竟香港是國際市場,兇險的大鱷無處不在。
其二,有可能成為潛在的收併購對象。
由此可見,現時買入並不比三年前買入的貴。
四、「佔卜」價格走勢的方法
去年12月至今年2月,IGG股價經歷了6.6→5.0→6.2→5.45→上升的波動。期間,我不斷呼籲「握緊籌碼」,「盤中跌破5.5將企穩上揚」;
這一波的回調,我又呼籲「握緊籌碼,不要割肉,更不要清倉」。
本輪迴調的最低點10.52恰好落在我預測的第二低點10.65-10.45中間。(這次盤中沒有跌破10,有些遺憾。如果跌破將絕地反彈,甚至創新高)。
股價上了7.5之後我就做了減持的準備,但直到11附近才開始減持(現在又在11塊附近逐步買回)。
我非常慶幸這幾次對股價走勢的判斷是對的。我是依據什麼來判斷股價走勢的呢?靠佔卜嗎?當然不是。我的依據主要來自以下二點:
7,回調是利益驅動,而不是業績所致。由於看好IGG的前景,並且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數據驗證,每當股價回調時,我都堅定地認為,那是獲利了結或做空或誘空所致,與業績本身沒有無關。
我在帖子裡提到,公司的報表,許元的談話,投行的分析,蘋果安卓系統流水,大神的看法等等,讓我確信「數據已經不重要了,業績向好,毋庸置疑,握緊籌碼,不要把籌碼撒在地板上」,就是依據這個看法而做出判的。
8,上漲是業績驅動,但業績無法持續驅動上_漲,回調是必然的。「沒有天天長的樹,也沒有天天漲的股票」。獲利是股市永恆的主題。
不管在哪個價位,始終都有獲利者的存在。他們根據自己的心理預期套現,在哪個價位套現,我們是不得而知的,因此我們要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所以當股價上漲了一定的幅度,必須要想到獲利盤的湧出。我在帖子裡提到了這種擔心,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並且減持了40%的持倉量(現在又開始買回),亦是基於此而做出的。
上述二點依據必須完全建立在業績持續向好的基礎之上。如果哪一天IGG的業績發生逆轉,上述的判斷依據就完全不成立了。
五、像經營者那樣「經營」股票
管理者和經營者的區別在於,管理者每天要按規定的程序,在工作時間內完成規定的工作。如果發生不符合程序的事,要立即報告,並採取措施糾錯。整天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管理者考慮的問題多為事物性的、局部性的,只對今天、明天和後天的工作負責。
引申到股票操作中,即按技術指標,在交易時間段內進行股票買賣。緊盯盤面,情緒隨股價上下而波動。如果股價的波動超出了預先設定的範圍,要立即採取措施賣出或買入股票,對於股票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當下,集中在近期的股價波動和走勢上。
經營者則不然,不參與現場的管理,不解決現場發生的問題,亦無需對此承擔責任,無需考慮今天、明天和後天的工作,更多地是思考三個月、六個月的短期目標和一年、三年後的中長期的目標。
引申到股票管理中,即無需整天盯著電腦看盤,不易被短期的股價波動所影響,而做出衝動性的、擔憂性、個人好惡性的買賣。關注股票階段性和中長期走勢,關注公司營運體制的健全性和公司中長期的盈利目標。
這麼做的好處是,規避了股價上下波動帶來情緒上的焦慮,規避了因過早或過晚買賣而帶來的損失,規避了因為短視而錯過長期的機會。
像IGG這樣的成長性公司,就適合像經營者那樣「經營」股票。
我曾經在跨國公司任職高管十年。怎麼也沒有料到自己熟悉的職業經歷,如: 建立在數據之上的定性判斷,對企業和經營者進行評估考核,作為經營者應有的「自畫像」等等,會用在股票的買賣上。
我在加入雪球之前,對於IGG的了解十分有限的。除了公司報表之外,只有百度搜索上的一些零星消息。而現在則是信息大爆發。方方面面的專業人士在網上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數據和資料。我特別希望IT和遊戲方面的專業人士能夠提供更多的數據和資料,供大家參考和討論。
儘管數據和資料明擺在那兒,誰都看得到,但因視點和解讀的不同,人們得出的結論卻差異很大。不同的結論會導致不同的結果,我們當然期待一個能夠讓股價走得更高,更遠的結果。我願在這方面儘自己的綿薄之力。
六、持股三年的失誤之處
回望三年持股的經歷,失誤之處不少,寫出來,供大家參考、借鑑。
9,不要過早地把大資金投入一個尚處在不確定狀態下的潛力股
我從2014年介入IGG現在看來是幸運的。但過早地把大資金投入其中是一個失誤。它真正出現拐點的時間應該是在2016年6月30日許元發表了王國紀元三個月的流水數據(大隱兄就是在這個時候點發出買入信號的)。
如果能夠準確地把握拐點的出現,適時地買入,你就是大贏家。即使不能準確地把握,但在這個時間點的前後買入,你也一個大贏家。因為股價的變化並不大。
10,錯過高拋低吸降低持股成本的機會
IGG的股價在2015年9月7日跌到了最低點2.67,三塊左右在幾個不同的時候段都出現過,而且橫盤的時間很長。我應該有多的機會可以做高拋低吸,降低自己的持股成本,而且那個時候根本沒有踏空的擔心。但是我錯過了。
11,百密一疏,釀成損失
時至今日,IGG的增長趨勢已經確定,以月計的數據已經不重要了。我們更應該關注數據以外的因素。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我在4月24日25日套現了40%的股票(現在又開始買回一部分),依據的理由如下:
其一,前文提到的上漲由業績驅動,但業績無法持續驅動上漲,回調是必然的(這一點並不是減持的主要理由,我已經習慣捂股。主要是因為第二點)。
其二,擔心北邊局勢驟然緊張,突發戰爭。當時我身在海外。
關於北邊的消息特別多,最後經不住海媒體體的信息轟炸,選擇了相信,並且把這種擔心發在帖子裡,意在提醒大家。
當時有朋友(包括無股兄在內)對我說,放心,打不起來。我認為說服力不足,沒有採納。然而,網友帖子裡的的一句話讓我明白了,我錯了!他是這麼寫的: 不用擔心,韓國的股市還在漲呢。
我終於知道了錯的原因。其實最應該擔心的就是韓國。如何確認韓國的擔心程度呢?你只要點擊一下韓國指數就行了,多麼簡單。
四塊多一點的成本,在十塊多套現,這是一筆很好的買賣。可對我而言,如果能夠在十二塊附近套現,那就更了不得了。從這個意義上將,我的損失很大。
舉這個例子並不顯得我多麼貪得無厭,而是想說明一個我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
持股三年好不容易挨到今天,如釋重負。自認為判斷力不錯,功課也做得認真。不,縱然你盡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只要有百分之一的錯誤,就有可能讓你輸得精光。
12,賣出比買入更重要
我是在2016年7月初,從網上看到許元介紹王國紀元前三個月的銷售數據之後,確定可以買入了。
於是,電話通知了做股票的朋友,讓他們買入(我是在2016年11月才加入雪球)。他們採納了我的建議在3.5以下買入,之後又在7.5左右全部套現了。儘管我多次希望他們再等一等,看一看,遺憾的是這個建議未被採納。
持股時間約七個月,獲利100%以上,無論作為一次短期的投資抑或投機都屬成功的。但是從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來看,多少有些令人惋惜。
人們總希望在最低的價位買入,在最高的價位賣出。事實上這是很難做到的。
什麼是最低價位?IGG的歷史低位是2.67。如果你2.67買入了,2.87賣出,這個最低價位毫無意義。如果你12.6買入,19.6賣出,儘管買在現在的最高點,但是從獲利率來看,比起2.67買入的要高得多。
在IGG的股民中,持股成本比我低的人一定不少,但時至今日,他們是否還原封不動地拿著那些股票呢?未必。從這個角度來講,我的持股成本應該是最低的之一。這就是我要強調的「賣出比買入更重要」的原因。
七、預設各種場景從容應對
以上通篇講述的都是已經發生的事情。接下來,我要講一講在今後持股的日子裡,面對可能發生的各種變化如何對應?
13,面對股價回調以不變應萬變
我確信在以後的日子裡,股價的回調必然發生(理由之前已經做了說明)。
回調的幅度有三種可能:A. 10%以下;B. 10-18%;C. 19-27%
對應的方法亦有三種可能:
A情況下,可以賣出不超過30%的股票做高拋低吸,即使這次做不成,等待下次機會亦有可能做成。即使做不成,損失也不會太大;
B情況下,可以賣出不超過15%的股票做高拋低吸,但踏空的可能性很大且不容易操作,損失比A大;
C情況下,不可以賣出,賣了就撿不回來了,即使撿回損失也很大。
三年了,我一直捂著股票從未賣出過一股,直到4月24-25日才減持一部分。有二個原因,一是在低位的時候不願意割肉,也沒有本事做高拋低吸;二是在上漲的時候一直看多,不願意過早離場。這一次我想拿不超過20%股票,在A情況下來試試。為什麼只那20%來試呢?本質上講還是看多,不願意過早離場。不知是否如願。
基本面發生逆轉,則另當別論。
14,新遊戲無一成功
如果在未來的一年裡,預計推出的六款新遊戲無一成功怎麼辦?只能把股價的預期調低,逢高減倉。我認為這種可能性比較低。
15,當爆款出現之後
當第三款遊戲成為爆款,一定要緊緊地捂住手中的股票,抬高股價預期,根據自己的需要擇機套現。
16,當出現了收併購的端倪
如果市場上出現了收併購的端倪,一定要注意其確定性。在不確定時,趁機摸高套現;在確定時,等待塵埃落定,「將貪婪進行到底」。
17,期待偉大公司的誕生
這是每一個IGG股民的終極目標。如果這一天真的到來了,那真是————
18,如果發生不可抗力事件怎麼辦?
如果北邊突發戰事,那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19,問題與回答
下面,我以一問一答的形式來回答網友們的質疑。
網友 : 「不用天天把持股三年放在嘴上,這並不顯得你多高明,其實三年前IGG並不值得全倉買入,你買公司的邏輯有問題,所以你給新人提醒是個偽命題,可能會是誤導,抱歉了,我盡說真話,實在是太討厭了」
我 : 「不認為三年前買入是一件高明的事,也沒有在三年前就一下子全倉買入。見附件。質疑我的觀點,歡迎;質疑我的人品,可悲。」
網友 : 「您在2014年就重倉持有IGG不是投資,是投機,就是靠運氣」
我 : 「投資與投機的區別在哪裡?怎樣界定二者的不同?我還不太明白」
網友 : 「三年前就買入IGG不是價值投資的行為。現在火了,撞上風口而已」
我 : 「從來沒有認為三年前的買入就是價值投資。我投資IGG的核心理念會在之後闡述。為了寫這篇帖子,我今天早上才首次在百度搜索上查找價值投資的定義(對天發誓是真的)。
我 : 「何謂價值投資?這個『價值』是指股票嗎?如果是,2.67買入有價值,11.50買入就沒有價值?那麼2.67的沒有上漲,還有價值嗎?11.50的大漲了,哪個才算有價值?這個『價值』是指企業?如果是,同樣一家企業,為什麼三年前的沒有價值,三年後的就有價值?如果說靠運氣,倒有一點,那就是我發現一家有潛在價值的企業。這算不算價值投資?」
八、投資IGG的核心理念
這一節原本沒有,是新加進去的。談到我的投資IGG的核心理念,就一定要寫我的職業背景,否則缺乏說服力。為了取信於讀者,我只好抖出一些自己的隱私了。
20,找尋一家「潛在的偉大公司」
從1990年以留學生的身份在東京買了第一隻股票到這次買入IGG之前,除了東京之外,我在香港,墨爾本,上海也都買過股票。股市於我是輸多贏少,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經過二年多的沉寂,痛定思痛之後的我又開始混跡於股市。這一次,我把選擇股票的關鍵點聚焦在了「找尋一家潛在的偉大公司」上。
「偉大公司」是當下的熱門話題,恰好無股兄也準備發表有關這方面的大作。大家可能會笑話我,你怎麼也來趕這個時髦,湊這個熱鬧? 不是,絕對不是!2014年12月7日,在與IGG香港投資關係部的yolanda小姐郵件聯繫時,我是這樣寫的:
「股價跌跌不休,讓股民很是揪心。我依舊對貴公司懷有『能夠成為偉大公司的小公司』的憧憬。
首先,貴公司從網遊轉型手遊,其產品能力、技術能力、海外市場的開發和營運能力已經得到市場認可。
其次,貴公司不斷向市場投放新產品,儘管目前還沒有出現像城堡爭霸那樣驕人的業績,但是我相信一定會有第二款、第三款「城堡爭霸」的出現。這是我憧憬的理由之二。
最後,貴公司布局的LINK極具前瞻性和戰略眼光。LINK一定會成為貴公司大幅度提升業績,領先同行的助推器。這是我憧憬的最主要的理由。」
(以上郵件內容以截屏為證)
除此之外,我在郵件裡還談了對IGG在營運方面的一些擔憂。
我寄希望於IGG能夠成為一家偉大公司是源於我的職業經歷。
21,我的職業經歷
1986年赴日本留學,1991年就職於一家總部在東京的日本上市公司,同年6月被派往香港,作為董事長助理參與管理該公司在深圳約6000名員工規模的工廠。
1994年6月,受另一家日本公司的邀請,轉職該公司。這家公司當年的營業額約40億美元,在東證一部上市,由於經營上的問題陷入困境,準備進軍中國設立工廠作為起死回生的最後一搏。
當時我被委以重任,出任副總經理(在日資企業鮮有外國人出任正職),全權負責中國工廠的建立。那時候沒有一個員工,也沒有一平方米的廠房,一切從零開始。到了1999年10月我因個人原因離開工廠時,已經達到近5000人的規模。
在這5年多的時間裡,我給自己設定了「在中國創建一個國際一流工廠」的目標,並身體力行帶領員工為之努力。遺憾的是,這個目標並未達成。但令我感到欣慰的是,由99%中國員工組成的工廠,其產品質量,生產效率,生產能力,整體營運,都超過了日本本土工廠的水平,回報了公司賦予我的責任、權利和信任。
我已經遠離職場,無法實現偉大公司的夢想了。找尋一家潛在的偉大公司延續自己的夢想,這就是我投資的核心理念。
22,以經營者的職業經歷投IGG
有人問,你投資IGG是價值投資?還是趨勢投資?或者是投機?我說都不是!我的投資屬於——
一個經營者的「職業經歷的投資」。
我是從券商「第一上海」發表的股評文章裡,第一次知道IGG的。於是,就用自己近十年來積累的經營者的職業經歷,對其進行了7個方面的評估。
①剛上市或上市不久
②認人不認公司
③可以複製成功
④產品的受眾面足夠的大
⑤產品的覆蓋面足夠的廣
⑥立足全球的營運模式
⑦符合我的戒律
這7個方面我在「我的IGG之旅」中都有說明。這裡想重點地說明一下①~③的內容。
23,為什麼要選擇剛上市或上市不久的公司?
由於我的立足點在於找尋一家潛在的偉大公司。所以,它必須是剛上市或上市不久的公司。如果它已經上市5年、10年或更長時間,就可能出現以下有種情況:
a,已經是偉大公司;
b,正在走向偉大公司的路上;
c,業績好但成不了偉大公司;
d,平庸的公司;
e,老千或瀕臨倒閉;
a和b雖然符合我的找尋目標,但股價高高在上,不符合我的價值取向。之所以強調「潛在」,就是想在地板價買入。一旦認定這就是我要找的公司,就不住乎是在3元買入還是在4元買入了,反正它是地板價。
c和d不符合我的選擇標的,所以就不考慮了,哪怕它的價位再低。
e是必須要重點防範的。我全資買一隻股票,如果遇上這種情況就血本無歸,傾家蕩產。儘管風險巨大,我還是堅定地排除了發生的可能性。
24,認人不認公司
如果說我選對了IGG,這是至關重要的原因。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你怎麼評估一個人,尤其是評估一個經營者?這恰恰是我的強項。
在我十年的經營者生涯中,我深知用對人,用好人的重要性,識人用人是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我需要對關鍵的供應商進行評估;需要對公司高層管理員進行評估;需要對政府職能部門進行評估;需要對商業機構進行評估;需要對潛在的合作夥伴進行評估。長年此事評估的工作,使我在這方面積累了非常豐富的職業經歷。
「找對人」,「找到好老闆就等於找到了好的合作夥伴」,「怎樣找對人」等關於「人」的話題,成了我日常對管理者進行教育,給日資企業高管上課的重要內容。
以IGG為例說明:
初次看到IGG的介紹,第一時間上網搜索了蔡宗建的資料,網上關於他的信息少之又少,大概就是以下幾條:
①老蔡是一個很神奇的人物,很少有人能夠像他那樣,做什麼什麼成;
②2001年做了一個遊戲資訊網站,取名17173。短短的二年時間裡,把頁面的訪問量50萬做到4100萬」;
③17173被賣,負氣出走;
④將20多款國產端遊及頁遊推向海外市場,全球擁有2000多萬的註冊用戶;
⑤進軍國內市場,幾乎賠光了老本,2011年,IGG連員工的年終獎都沒有發;
⑥2012年與臉書合作推出(Galaxy Onkine2),扭虧為盈;
⑦2013年投入移動遊戲市場,推出9款遊戲,同年10月,帶領IGG在港交所上市。
當時,有關蔡宗建和IGG的信息就這麼點。如果你是一個投資者,你看到了這些信息會不會投資IGG呢?
我為什麼就投了呢?就是因為我看到了最重要的、最值得投資的關鍵點③和⑤。原因何在?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曾經與多位瀕臨倒閉,東山再起,或負氣出走,另立門戶的老闆有過深度接觸。但凡能夠在命懸一線之際最新站起來的老闆,他們都具有一個共通的特徵: 先人後己,忍辱負重,臥薪嘗膽的人格特徵。
所謂先人後己就是,即使破產也要把員工的工資發了,債還了;
所謂忍辱負重就是,默默承受委屈、嘲諷、蔑視、不公正的對待;
所謂臥薪嘗膽就是,不怕輸,不放棄,樂觀,從頭再來。
看看今天的IGG,業績如此向好,如此善待股民和員工,也許印證了我的「職業經歷」投資是對的。
我不關心蔡宗建的技術造詣有多高。一是不懂遊戲,無法評估;二是每個上市公司的老闆,個個身懷絕技,否則怎麼能夠做到上市呢?單憑這一點不具有稀缺性,打動不了我。
假如我在網上沒有找到③和⑤這二條有關蔡宗建曾經出走和失敗的信息,可能就與IGG擦肩而過了。
25,成功可以複製
我為什麼認為IGG可以複製成功呢?也是源於自己的職業經歷。我管理的都是5-6000人的大企業,因此在日常的管理過程中,十分強調企業的每一個環節的管理,如生產,工藝,開發,品管,計劃等,都必須做到規範化,標準化,程序化,最終達到可複製。
廣東地區外資企業員工的流動率是很高的,有時候一個月要高達10%。也就是說,一年下來員工可能要重新換一批。這對於工廠的運作來說是非常糟糕的事。迫於壓力,我逼著每一個管理者,每一個工作環節都要做到可複製,目的也在於此。
在日常工作中,我經常對管理者說,「你的部門管理得好不好,不是看你在的時候,而是看你離開的時候」;
「可複製的成功,是你功勞;不可複製的成功,是你的罪過」。
所以說,「可複製」已經成了滲透到我血液中的管理理念。
以IGG為例說明:
我不懂遊戲,更不會體驗遊戲的玩法。再則,在2014年的時候網上關於IGG的遊戲介紹並不多,我怎麼就敢而且是全資押寶在「下一個遊戲成功」上呢?
城堡爭霸的成功給了我下注的勇氣,但僅僅是一款城堡爭霸,還不至於讓我壓上全部身家性命。
蔡宗建創立17173的成功;向海外推出20多款遊戲,註冊用戶達到2000多萬;與臉書合作扭虧為盈;轉戰手遊市場,推出爆款城堡爭霸;這一系列的不起眼的積小勝為大勝的成功,讓我看到了蔡先生和IGG在產品開發和市場運作上的潛力,求證了下一個遊戲成功的一種邏輯關係。這才是我全倉IGG的理由。
如果三年前,這些不起眼的遊戲已經成為爆款,股價高高在上,就像今天一樣,恐怕我會望而卻步。
我在11元附近買入IGG,已經不是因為「下一個遊戲的成功」,而是因為「可以複製成功」。依據就是目前爆款的王國紀元。
有網友質疑:「三年前全倉的IGG是一種賭博,只是現在你贏了而已。這不是投資」。
我不懂遊戲,也從未去過IGG公司考察,單憑自己的定性判斷全倉買入確實有風險,說我運氣好也不過分。的確,我最大的運氣就是,蔡先生和IGG沒有讓我失望。
如果下一次有機會與無股兄一起去IGG調研的話,我已經確定了調研的課題:
IGG是否可以複製成功?
如果IGG再慷慨一些的話,安排蔡先生和許先生與我們見面,我將不勝榮幸,感激之至。
最後,在此重複一句我寫過的話:
「回調是獲利驅動,不是業績所致;上漲是業績驅動,但業績無法持續驅動上漲,回調是必然的。」
謝謝各位!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之見,不構成如何投資建議。(編輯:曹柳萍)
本文節選自「雪球」,作者小小巖石
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均竭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和可靠度,但不能保證其絕對準確和可靠,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不管是否侵權法下的責任或合約責任又或其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