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三伏貼」又要開始貼敷了,伴隨著近年來國人對中醫藥的推崇,每年的「三伏貼」貼敷都吸引了許多患者,到醫院預約三伏貼的人絡繹不絕。但同時幾乎每年出現的不良反應使得一些人對其功效和安全性表示懷疑。
那麼,防病治病的「三伏貼」是想貼就能貼的嗎?貼敷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01 伏貼適用陽虛體質的人
從古至今,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法主要適合於陽虛體質的人,用於在秋、冬、春季容易反覆發作或加重的慢性、頑固性肺系(呼吸系統)疾病。適宜防治病症包括:
久咳、哮喘、肺痺(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鼻淵、鼻鼽、喉痺(變應性鼻炎、慢性鼻竇炎、慢性咽喉炎等);小兒體虛易感冒、反覆咳喘(呼吸道感染)者;部分骨關節病(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像冬天反覆感冒、經常咳嗽,但是舌苔厚膩、脈象弦滑,平時愛出汗、喜歡喝冷水,考慮為溼熱體質,不適合貼三伏貼;經常腰腿疼、反覆腹瀉,但是舌頭光紅少苔、脈細數,平時怕熱,考慮為虛熱體質,也不適合三伏貼治療。
另外,血糖控制不佳、嚴重精神疾病、嚴重過敏體質、疤痕體質、呼吸系統疾病急性發作、發熱的病人和孕婦都不適合貼三伏貼。戴人工心臟、電子脈搏器、胰島素泵等醫用電子器械患者忌用。
02 伏貼時間有講究
傳統穴位貼敷時間為農曆三伏的初伏、中伏、末伏期間,每伏貼三次。在三伏期間的任何時間都可進行貼敷,每次應間隔約為三天。如果出現閏伏(20天),可間隔10天加貼1次。貼敷以晴天的10:00~17:00為佳。
貼敷時間的長短,要根據患者的皮膚反應、個人體質和耐受能力而定,一般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因貼敷的藥物(如白芥子等)對皮膚有較強的刺激性,因此藥物在皮膚留置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成人4~6小時,兒童1~4小時為宜。
一般而言,孩子越小,保留的時間越短;天氣越熱、越潮溼時,保留的時間宜相應縮短;第一次貼敷的時間不宜太長,儘量不要把皮膚貼出水泡,以免影響以後的治療。如果貼敷後自覺貼藥局部有明顯的不適感或小兒哭鬧不止,不要強行留置,應立即取下。
03 飲食以清淡為主
根據患者的體質情況、貼敷時間長短等,貼敷後可能出現局部皮膚潮紅、灼熱或輕度刺痛感,或出現小水泡等反應。多數敷藥處的皮膚會在一段時間內遺留色素沉著。
若貼敷部位出現水泡,千萬不用緊張。中醫認為,艾灸或穴位貼敷後皮膚出現水泡,其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會更強。一般對小的水泡,不必特殊處理,待其自然吸收,或外塗藥膏以減輕不適感。若出現大的水泡,應到醫院就診消毒處理,以防感染。
另外,穴位貼敷期間注意飲食起居,飲食應清淡,應慎食海鮮、牛羊肉及辣椒、蒜、蔥、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肥甘滋膩之品。應慎食冷飲和冰凍食品,宜少喝酒、少抽菸。貼藥期間最好不要使用空調,避免皮膚遇涼後毛孔收縮,影響藥物吸收。入睡前一定要將貼敷的藥物揭除。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康健
編輯:毛夢囡
終審:尹宏群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公眾號ID:kepu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