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細胞再生研究破解受孕難題 |
卵巢早衰不再是「不治之症」 |
1月12日上午9點19分,隨著一名男嬰在南京鼓樓醫院呱呱墜地,一項幹細胞再生醫學技術研究也取得突破性成果。嬰兒的母親方女士曾被確診為卵巢功能衰竭導致不孕,34歲的她求子心切。輾轉於全國各地多家醫院各個科室後,方女士在2015年12月來到南京鼓樓醫院,決定為生出自己的寶寶做「最後一搏「,這一次終於取得成功。
南京鼓樓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孫海翔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當前針對不孕的常規治療方法是雌孕激素替代治療,但卵巢早衰的患者在月經周期中沒有優勢卵泡活動,就無法取得卵子,所以激素替代治療收效甚微。孫海翔對記者打了一個比方:「就像一朵鮮花從根莖開始枯萎,卵子就是『種子』,胎兒就是果實,沒有好的『種子』,如何能結出甜美的『果實』?」
2015年,在中科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先導專項支持下,孫海翔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戴建武團隊共同合作,通過醫院審查、國家衛計委備案後,作為我國實行幹細胞臨床研究備案制度後首批備案的八個幹細胞臨床研究項目之一,雙方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展開臍帶間充質幹細胞幹預卵巢早衰合併不孕症臨床研究。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黨委書記胥偉華介紹,早在2009年,團隊就開始構建動物模型,進行臍帶間充質幹細胞試驗。而從事再生醫學研究的戴建武團隊,此前已經在子宮內膜再生、脊髓神經再生等臨床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為解決卵巢早衰這一「不治之症」,戴建武帶領團隊設計研發了可注射智能型膠原支架材料,用於卵巢功能再生。
經過前期大量體外實驗和動物試驗,研究團隊證實了臍帶間充質幹細胞聯合膠原支架材料,可通過磷酸化卵泡發育的關鍵分子,加速原始卵泡激活和顆粒細胞增殖。孫海翔向記者介紹,一方面,幹細胞能夠分泌多種細胞因子,通過旁分泌途徑參與調節顆粒細胞的生長、凋亡,從而修復早衰卵巢。另一方面,臍帶間充質幹細胞附著在凝膠狀膠原支架材料上,利用可注射、可降解的支架幫助幹細胞定植、分化,激活原始卵泡,從而使得卵巢早衰患者恢復重新生育的能力。
南京鼓樓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副教授丁利軍告訴記者,該項研究在兩年內入組患者23人,九名患者已經發現優勢卵泡活動,已有兩名患者獲得臨床妊娠,另有兩名患者已經獲得可移植胚胎,正在準備子宮內膜等待移植。此次誕下健康寶寶的方女士,曾在2015年、2016年分別接受三次幹細胞卵巢內移植術。在2017年5月,經檢查確認,方女士終於實現自然受孕。1月12日上午9點19分,黃女士誕下一名五斤九兩的健康男嬰。方女士的丈夫黃先生表示,妻子能夠成功懷上寶寶,「心情很激動」,「離不開對醫生團隊的充分信任」。
方女士的寶寶順利出生標誌著卵巢再生臨床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戴建武表示,該項研究還為高齡婦女卵巢功能低下及卵巢抗衰老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隨著卵巢再生技術的成熟發展,以及國內對於幹細胞治療相關政策法規的完善,更多患者享受到通過幹細胞再生技術治療卵巢早衰的「福利」,為期不遠。
卵巢早衰指卵巢功能衰竭,在育齡女性中發病率超過1%,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和年輕化趨勢。卵巢早衰會導致患者在40歲之前發生閉經、雌激素水平降低等症狀,我國不孕不育人數目前已超過4000萬,由卵巢因素引起的不孕約佔15%-25%,卵巢早衰被認為是導致不孕的「不治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