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醫學新突破,史丹福大學用骨骼幹細胞成功再生關節軟骨

2020-12-15 澎湃新聞

原創 轉網 轉化醫學網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Cathy

導言:在關節中相連骨的表面,覆有一層關節軟骨(articular cartilage),這種光滑且減震組織層的喪失是造成關節疼痛和關節炎的原因。近日,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微骨折技術激活了骨骼幹細胞,實現了關節軟骨的再生。

在美國,有5500多萬人遭受關節軟骨損傷的折磨,近四分之一的美國成年人患有關節炎,更多的人受到關節疼痛和炎症的困擾。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成年軟骨在受傷後不會再生。而近日,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在小鼠和人體組織中再生關節軟骨墊的方法。

該研究由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幹細胞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所的Matthew Murphy博士領導,並於8月17日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上,題為「Articular cartilage regeneration by activated skeletal stem cells」

在該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了如何使關節軟骨再生的方法:首先對關節組織造成輕微損傷,然後在損傷癒合時,利用化學信號來控制骨骼幹細胞的生長。

外科助理教授Charles K.F.Chan博士說:「軟骨在成年後幾乎沒有再生潛力,所以一旦它受傷或消失,我們能為患者做的就非常有限。能找到一種方法來幫助身體再生這一重要組織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這項研究建立在史丹福大學先前的研究基礎上,該研究成功分離了骨骼幹細胞,這種自我更新的細胞同時也負責骨骼、軟骨和一種幫助骨髓中血細胞發育的特殊類型的細胞產生。

關節軟骨是一種複雜而特殊的組織,可在關節的骨頭之間提供光滑而有彈性的緩衝。當軟骨因外傷、疾病或僅僅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薄時,骨骼會直接相互摩擦,引起疼痛和炎症,最終導致關節炎。

軟骨損傷可以通過一種稱為微骨折的技術來治療,該技術是在關節表面鑽一些小孔。微骨折技術促使人體在關節中產生新組織,但新組織與軟骨不太相似。

該研究的共同資深作者Chan說:「微骨折產生的纖維軟骨,實際上更像是疤痕組織,而不是天然軟骨。它能覆蓋骨骼,不過它不具有天然軟骨的彈性,而且它的降解速度相對較快,但總比什麼都沒有好。」

最新的研究部分是通過外科醫生Matthew Murphy博士的工作產生的,他是史丹福大學的客座研究員,現在在曼徹斯特大學工作。Murphy說:「我從未聽說有人真正了解過微裂縫的作用。現在我意識到了解這一過程的唯一方法是觀察微骨折後幹細胞的功能。」 Murphy也是該論文的主要作者。

Chan說,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成年軟骨在損傷後不會再生,因為組織中沒有很多可以激活的骨骼幹細胞。研究小組利用小鼠模型,證明微骨折確實激活了骨骼幹細胞。但是,這些被激活的骨骼幹細胞會按照它們自己的節律在關節中再生纖維軟骨。

但是,如果微骨折後的癒合過程可以轉向軟骨的發展而不是纖維軟骨呢?研究人員知道,隨著骨骼的發育,細胞在變成骨骼之前必須首先經歷軟骨階段。他們的想法是,他們可能會鼓勵關節中的骨骼幹細胞沿著走向骨骼的路徑開始,但在軟骨階段停止該過程。

研究人員使用一種稱為骨形態發生蛋白2(BMP2)的強大分子來啟動微骨折後的骨形成,隨後通過阻斷另一種對骨形成重要的信號分子,稱為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分子中止了該過程。

Chan說:「我們最終得到的是軟骨,它由與天然軟骨相同的細胞組成,具有相似的力學性能,這與我們通常得到的纖維軟骨不同,它還恢復了骨關節炎小鼠的活動能力,並大大減輕了它們的疼痛。」

為了證明這種方法也可能在人體中起作用,研究人員將人體組織轉移到小鼠體內,使其移植後不會排斥組織,並能夠證明人體骨骼幹細胞可以引導骨骼發育,並止於軟骨階段。

下一階段的研究是在開始人類臨床試驗之前,對大型動物進行類似的實驗。Murphy指出,由於小鼠關節非常小,很難處理,因此當它們移入相對較大的關節時,可能會對系統進行一些改進。

第一個人體臨床試驗可能是針對手指和腳趾患有關節炎的人。Murphy說:「我們可能從小關節開始,如果行得通,我們將向膝蓋等更大的關節發展。目前,手指關節炎最常見的手術之一就是切除拇指根部的骨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做以保存關節。改進的潛力很大,而不利的一面是我們會回到以前的狀態。」

該研究的共同資深作者Longaker指出,他們發現的優點之一是潛在療法的主要成分被FDA批准為安全有效。他說:「BMP2已被批准用於幫助骨骼癒合,而VEGF抑制劑已被用作抗癌療法。這將有助於加快我們開發的療法的批准。」

關節置換手術徹底改變了醫生治療關節炎的方式,這一現象非常普遍:到80歲時,每10個人中就有1人會進行髖關節置換,20人中就有1人會進行膝關節置換。但是,這種關節置換術具有極強的侵入性,使用壽命有限,只有在關節炎發作和患者忍受持久疼痛後才進行。研究人員表示,他們設想有一天,人們可以通過在關節軟骨嚴重退化之前使關節中的軟骨恢復活力,從而避免患上關節炎。

參考:

【1】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8-method-regrow-cartilage-joints.html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0-1013-2

原標題:《【Nature子刊】再生醫學新突破!史丹福大學用骨骼幹細胞成功再生關節軟骨》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金斯瑞解讀|新突破!研究人員找到使關節軟骨再生的方法
    近日,一項突破性研究有望打破這個局面,由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研究正式發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Medicine上,文章表示,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使關節軟骨再生的方法,並在小鼠模型和人體組織中成功驗證。關節軟骨是結締組織中的一種,它複雜且特殊。軟骨本身光滑並具有彈性,可以在相連骨骼劇烈運動時起到緩衝作用。
  • 活化的骨骼幹細胞可再生為關節軟骨
    活化的骨骼幹細胞可再生為關節軟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8 16:50:37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Charles K. F. Chan和Michael T. Longaker研究組合作取得一項新成果。
  • 周光前:奏響再生醫學的交響曲
    多年來,他在骨關節系統、神經系統、免疫系統、造血系統等再生醫學基礎、轉化研究和應用開發方面探索前行,持之以恆,縱然前路荊棘,他依然奮不顧身投身於科技研發中,終於不負努力所盼,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他率先提出,在充分認識和重視精準醫學和精準再生醫學的大前提下,研製均質性和通用型幹細胞,實現幹細胞的原料化,是實現幹細胞藥品化、幹細胞廣泛推廣和幹細胞「現貨」的最根本方向。
  • 可實現受損關節替換的軟骨再生3D生物列印
    在臨床實踐中,使用金屬及合成材料假體的全關節置換手術可以取代患有關節炎的關節。因為目前關節假體還不能與周邊關節組織一起重塑,並且可能由於無菌性鬆動或感染而導致長期功能損傷,只能通過關節的生物性再生來解決。
  • 波蘭科學家發現鹿茸幹細胞具有用於再生醫學和美容學特性
    波蘭弗羅茨瓦夫醫學大學的研究人員2011年12月8日披露說,由於鹿茸是哺乳動物生長最快的器官之一,好奇心驅使他們決定尋覓鹿茸幹細胞的奧秘。經過立項6年的悉心研究,他們終於成功地發現了鹿茸幹細胞的特性,並把它命名為MIC-1幹細胞。        他們確認MIC-1幹細胞含有7種生長元素,可以在生長元素的作用下刺激其他的細胞分出並產生蛋白質,它的效用在於重生被破壞的細胞,可以修復人體中四種被毀壞的組織,如結締、肌肉、神經和上皮組織。
  • PRP新升級第三代再生醫學技術-CGF生長因子技術
    軟骨在關節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但能潤滑和減少骨與骨之間的摩擦,還能緩衝壓力。但因軟骨的特殊結構和在人體內的位置,一方面軟骨需要依靠滑膜來營養,另一方面滑膜受炎症等刺激出現積液水腫又會侵蝕破壞軟骨。而軟骨細胞本身增殖能力非常弱,基本無自我複製增殖能力,一旦損傷後無法依靠自身修復。
  • 呂紅斌團隊連續在頂尖期刊《Biomaterials》發表促骨腱界面再生的...
    紅網時刻4月29日訊(通訊員 嚴麗)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運動醫學科、「器官損傷衰老與再生醫學」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省運動與健康工程研究中心、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國際華人骨研學會(ICMRS)運動醫學聯合研究中心呂紅斌教授團隊在生物材料領域頂尖學術期刊《Biomaterials》(IF=10.273)上連續發表2篇原創性論文,分別介紹了兩種促進骨腱界面再生的新型組織工程治療策略
  • 再生醫學高速發展 博雅幹細胞儲存迎來新契機
    近期,美國再生醫學聯盟(ARM)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再生醫學領域的臨床及融資報告受到了關注。報告指出,在2020年上半年,再生醫學(基因療法、細胞療法、組織工程等)領域融資金額達107億美元,超過2019年融資的總資金,比2019年上半年增長了120%。
  • 清華生物醫學工程系開發出可注射組織再生新技術
    清華生物醫學工程系開發出可注射組織再生新技術  清華新聞網9月10日電 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杜亞楠教授實驗室最新開發了一種可注射幹細胞3D微組織再生療法,可極大促進基於幹細胞治療的組織修復和再生效果。
  • 關於骨骼的這些秘密,你都知道多少?
    受傷後,一種名為"Hedgehog"的蛋白質會激活信使細胞,從而使相鄰細胞分化為軟骨和骨骼之間的雜交。這些雜交細胞形成"修復愈傷組織",其轉化為新再生的骨。科學家們還指出,雖然混合骨 - 軟骨細胞在再生受傷的肋骨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但它們在胚胎發育期間最初形成的肋骨卻令人驚訝地缺失。這使人們質疑許多生物學教科書中現有的教條:再生是對發展的重演。
  • 幹細胞——攻克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新利器
    今天,我們就以再生障礙性貧血為例,探索血液疾病治療的新方向。 什麼是再生障礙性貧血? 再生障礙性貧血(AA) 是造血功能衰竭導致的全血細胞減少。
  • 從臨床神話走進日常生活,盤點幹細胞成功治療經典案例
    其實,幹細胞治療已經在多種疾病上廣泛應用,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今天,我們就細數一下幹細胞成功治療的典型案例。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的創傷和組織修復與再生醫學專家付小兵教授應用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治療新技術,對陳女士的慢性創面進行治療。55天後,陳女士的傷口完全癒合,治療效果明顯。
  • 快訊| 再生醫學重大進步 4例化學燒傷患者幹細胞移植成功
    根據外媒報導,4例化學燒傷患者在麻薩諸塞州成功的進行了自體角膜緣幹細胞移植[1],這在美國尚屬首例,是再生醫學領域的一大進步。這有望為更好的治療角膜盲鋪平道路。這種疾病長期以來仍需要更好的解決方案。
  • 幹細胞再生卵子技術,讓人類重新定義生命
    隨著幹細胞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再生醫學」這門新型學科開始引領一場影響深遠的醫學革命。9月20日,《Science》雜誌報導了該領域的一項重大成果:科學家們在人造卵子上取得新進展,意味著人類或將從根源上「改頭換面」。
  • 同濟大學麗豐再生醫學研究院正式啟航
    克麗緹娜攜手同濟大學 學研與產業創新驅動 共同推動再生醫療技術  2019年12月31日,克麗緹娜在迎來三十周年之際,以其控股母公司麗豐集團的名義與同濟大學共同打造的同濟大學麗豐再生醫學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在同濟大學滬北校區濟成樓舉行了揭牌儀式,由克麗緹娜集團董事長、同濟大學校董陳碧華博士和同濟大學醫學院黨委書記張軍教授進行揭牌
  • 幹細胞再生研究破解受孕難題—新聞—科學網
  • 中國再生醫學幹細胞轉化研究項目獲官方資助 預計後年完成
    中國網財經9月26日訊 日前,中國再生醫學發布公告稱,9月23日公司與香港大學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創新科技署就「建造間充質幹細胞自動化生物反應器」項目籤訂轉化研究項目合作協議。該項目預計於今年10月1日開始到2018年9月30日完成,並獲香港創新科技署資助440萬港幣。
  • 科學家在渦蟲體發現神奇幹細胞 可幫人類肢體再生
    科學家近日取得了一項重要突破,也許將幫助人類實現肢體再生的夢想。科學家在渦蟲體內發現了一種幹細胞,可讓扁蟲重新長出頭部、大腦或其它身體組織。這一發現對人類而言意義重大。再生醫學致力於實現皮膚細胞、甚至整個器官的再生,可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如先天缺陷、失明、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症等。
  • JCB:研究顯示女性肌肉乾細胞再生能力較卓越
    根據英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Medical  Center;UPMC)兒童醫院的研究者最新研究顯示,由女性肌肉中所分離出的幹細胞再生能力優於男性。這項結果於4月9日發表在Journal  of  Cell  Biology期刊中,是首次著眼於性別差異的幹細胞再生相關研究。
  • 牙科患者的福音:幹細胞或可使牙髓再生!
    根管治療術導讀:根管治療術又稱牙髓治療,是牙醫學中治療牙髓壞死和牙根感染的一種手術。根管治療術十分繁瑣,一般要2-4次就診才能完成,病人要承受的痛苦也較大。羅格斯大學正在進行的一項研究或許能夠使牙科患者不再恐懼根管治療術。羅格斯牙科學院(RSDM)口腔生物學系的教授Shimizu正在研究如何使用幹細胞再生牙髓,而不是在根管治療期間將其移除。這給我們帶來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由於她的研究,根管治療花費時間更少,並且幹細胞生成的牙髓將大大降低感染和併發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