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實現受損關節替換的軟骨再生3D生物列印

2020-12-15 騰訊網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關節軟骨是關節中的彈性結締組織。軟骨損傷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但由於軟骨的低細胞性和無血管性質,使其自我修復能力有限。軟骨損傷是關節功能障礙的常見原因,現有的關節假體還不能與宿主關節組織一起重塑,因此軟骨/關節重塑仍然是相當大的挑戰。

在臨床實踐中,使用金屬及合成材料假體的全關節置換手術可以取代患有關節炎的關節。因為目前關節假體還不能與周邊關節組織一起重塑,並且可能由於無菌性鬆動或感染而導致長期功能損傷,只能通過關節的生物性再生來解決。2020年9月9日,來自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蘇州市立醫院北區(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和東華大學的骨科、轉化研究和高分子科學領域的科學家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了"3D bioprinting dual-factor releasing and gradient-structured constructs ready to implant for anisotropic cartilage regeneration",使用間充質幹細胞(MSC)移植,然後向軟骨細胞刺激定向分化已成為軟骨修復的首選方法。臨床研究表明,關節軟骨損傷總是深深地延伸到軟骨下骨中,從而在膝關節中引起軟骨缺損,這可以改變關節的生物力學特性並影響軟骨組織的長期功能,這表明了同時修復膝關節和修復全層各向異性關節軟骨的重要意義。

隨著關節軟骨從淺表區過渡到深層區,軟骨的細胞外基質(ECM)沉積和細胞類型中的梯度和各向異性結構可在深區(血管向內生長)提供出色的滲透性,並提供所需的機械支撐。然而,在軟骨修復中,開發模仿梯度各向異性結構的仿生構造和不同層中的信號傳導方法以誘導區域依賴性軟骨形成分化和ECM沉積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根據之前的科學研究,具有較小孔徑(100至200μm)的支架可以更好地促進骨軟骨再生中的軟骨形成。然而,在這些具有小孔徑的支架中,成骨作用和血管生成受到抑制,由於這些支架中的微血管向內生長減少,因此顯示出更少的營養物質擴散和更壞的組織整合。在許多研究中已經報導了水凝膠用於軟骨再生,但是由於結構完整性、機械穩定性和可印刷性不足,仍然難以用水凝膠構造大規模的組織結構。在這裡,研究人員開發了雙因子釋放、梯度結構的MSC負載結構的3D生物列印,並通過對動物植入建立全層軟骨再生進行測試。

圖1. 研究設計和支架結構的示意圖

△圖解:(A)示意圖的研究設計與兔子關節軟骨再生的3D生物列印的雙因素釋放和梯度結構的載有MSC的構建體。各向異性軟骨支架的結構示意圖和研究設計。(B)使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模型來設計四層梯度PCL腳手架結構,以提供BMS用於各向異性軟骨生成和深層營養物供應(左)。梯度各向異性軟骨支架是通過一步一步3D生物列印梯度聚合物支架結構和雙蛋白釋放複合水凝膠與生物墨水構成的,該複合水凝膠將BMSC與BMP4或TGFβ3μS作為BCS封裝成軟骨細胞(中間)。當移植到動物模型中時,各向異性軟骨構建體為各向異性關節軟骨的仿生再生提供了BMSC和差異蛋白的結構支持和持續釋放(右)。

圖2. 用於植入的3D生物列印梯度軟骨支架。

△圖解:(A)(a)人和(b和c)兔子的軟骨支架的總體外觀(b,間距為150μm的NG; c,間距為750μm的NG)。在SEM圖像上方還顯示了兔軟骨支架的頂視圖(d,間距為150μm的NG; e,間距為750μm的NG; f,間距為150至750μm的梯度支架)(g, 150μmNG支架採用水平截面;h為垂直截面),以證明印刷支架中PCL纖維的精確對準。(B)解構梯度支架。梯度支架的結構被解構為四層。在每一層中水凝膠-PCL複合結構的微觀外觀顯示出良好的互連性和每一層的精細,有序排列的結構。(C和D)在用活/死測定(綠色,活細胞;紅色,死細胞)印刷後,分別在淺層和深層顯示出良好的細胞活力(C)在顯微鏡下和(D)在共聚焦顯微鏡下。DAPI,4',6-二mid基-2-苯基吲哚。(E)細胞通過細胞骨架染色在淺層和深層擴散。(F)在淺層和深層中對軟骨標誌物進行免疫染色。潤滑標記的COL2A1和PRG4的表達在具有小孔徑的表層(a和b)中顯著較高,而深層(c和d)的軟骨細胞主要表現為肥大表型。圖片來源: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3D生物列印軟骨結構

該團隊使用3D生物列印技術開發了用於關節重建的不同關節組織構造。他們通過包括具有多種生長因子釋放結構的生化刺激物(BCS)和具有小孔徑以誘導軟骨形成的生物力學刺激物(BMS)來模仿天然軟骨。然後,他們創建了第三個軟骨構造作為雙重刺激(DS)組,以包括兩種形式的刺激。對於生長因子,研究小組在軟骨構造中選擇了骨形態發生蛋白(BMP4)和轉化生長因子β3(TGFβ3)的組合,以再生複雜的不均勻關節組織。然後研究人員開發了可遞送生長因子的水凝膠,並使用了聚乳酸-乙醇酸(PLGA)微球作為載體/載體。該團隊為BMS(生物力學刺激)組和BCS(生化刺激)組維持恆定的纖維間距,以開發非梯度支架,同時在DS(雙重刺激)組中為支架引入逐漸變化的纖維間距。科學家還使用了聚己內酯(PCL)聚合物,並將其整合到仿生支架結構中。通過這種方式,他們開發了使用4 x 4 x 4 mm支架的兔軟骨支架和使用14 x 14 x 14 mm支架的人軟骨支架。

△使用OPUS系統的3D列印過程顯示了水凝膠-PCL圖案化和每一層以及整個軟骨構造的梯度微通道。來源:Science Advances

為了測試生長因子對骨髓基質細胞孫等在水凝膠中培養骨髓間充質幹細胞七天。首先在實驗室中釋放出持續可控體積的生長因子,然後科學家們在列印的支架上進行細胞存活和增殖試驗,以記錄生物列印後60分鐘(第0天)、7天和21天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的存活情況。活細胞在第0天顯示細胞活力增加,隨後從第3天至第21天持續生長。21天後,研究人員注意到支架上良好的三維細胞錨定,並且該工作表明在實驗室中為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生長和分化形成軟骨細胞發展了有利的微環境。

軟骨植入物在兔膝關節軟骨缺損模型中較好的修復效果

研究團隊用兔子實驗模型測試軟骨支架在膝關節修復過程中的能力。他們使用一步三維生物列印來構建支架,以提供結構支撐和細胞的持續釋放。實驗促進了天然關節軟骨的仿生再生,並且與骨形態發生蛋白組和骨橋蛋白組相比,雙刺激實驗組的植入物在缺損部位顯示出更好的整合。該小組用以下儀器監測移植部位磁共振成像24周後(6個月內)關節軟骨明顯癒合。結果顯示,與BCS或BMS動物組相比,DS組的軟骨修復和關節管理更好。

圖3. 雙因子釋放和梯度結構軟骨支架在兔膝關節軟骨缺損模型體內顯示出更好的各向異性軟骨修復效果。

△圖解:(A)在8、12和24周時,支架植入過程和修復軟骨的總體外觀。對手術的膝關節(第五行)進行了MRI檢查,結果表明,對於DS支架移植的關節,軟骨下水腫和關節表面(白色箭頭)的癒合明顯更好。(B至F)通過(B)在體內植入過程中修復的軟骨組織的組織學評分評估,比較了支架的軟骨保護作用。(C)植入支架的兩組患者的(C)Mankin評分和(D)ICRS(國際軟骨修復協會)股骨dy(FC)和脛骨平臺(TP)的關節軟骨組織學評分。土著組和其他組之間的* P

該團隊觀察了關節軟骨從淺層向深層的過渡,並測試了生成的軟骨與天然軟骨的比較特性。如前所述,與其他組(基底細胞組和骨髓組)相比,支架顯示向內生長的微血管生長改善。通過這種方式,研究人員為關節重建、關節軟骨再生和功能性膝關節生成了具有結構完整性的3D生物列印各向異性構建體關節軟骨兔子模型的構建。3D生物列印的功能性結構在關節置換過程中充當假體軟骨修復癒合動物模型中受傷或退化的關節。

相關焦點

  • 活化的骨骼幹細胞可再生為關節軟骨
    活化的骨骼幹細胞可再生為關節軟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8 16:50:37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Charles K. F. Chan和Michael T. Longaker研究組合作取得一項新成果。
  • Science advances|3D列印具有雙因子釋放和梯度結構的軟骨組織
    具有雙因子釋放和梯度結構特徵的各向異性軟骨組織,這種融合3D列印和間充質幹細胞治療的技術為關節修復提供了新的治療方法。目前,關節炎的臨床治療主要為將病損關節由金屬和聚合物的假體代替,但關節假體無法與宿主關節組織進行重塑,並可能發生關節鬆動或感染而導致長期衰竭。相比而言,人造生物關節具有顯著的優勢。目前使用間充質幹細胞(MSC)移植,並刺激其定向分化為軟骨細胞,正成為體內軟骨修復的首選方法。
  • 研究人員找到使關節軟骨再生的方法
    關節炎中最常見的則是骨關節炎(OA),其臨床表現為緩慢發展的關節疼痛、壓痛、僵硬、關節腫脹、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常年損害病患的身心健康。骨關節炎一般由關節軟骨退化和繼發性骨質疏鬆引起的,患病後,由於軟骨幾乎沒有再生能力,其病理學改變不可逆轉。
  • 再生醫學新突破,史丹福大學用骨骼幹細胞成功再生關節軟骨
    近日,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微骨折技術激活了骨骼幹細胞,實現了關節軟骨的再生。在美國,有5500多萬人遭受關節軟骨損傷的折磨,近四分之一的美國成年人患有關節炎,更多的人受到關節疼痛和炎症的困擾。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成年軟骨在受傷後不會再生。而近日,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在小鼠和人體組織中再生關節軟骨墊的方法。
  • 細胞療法工具用於老年人膝關節骨關節炎的軟骨修復
    OA累及全球數百萬膝關節和其他嚴重疾病患者,他們接受了全膝關節置換術(TKA),其受損的軟骨被人工膝關節假體替換。加藤博士在TKA手術中取出了一部分本來會丟棄的受損組織,在組織工程實驗室中分離出軟骨細胞,或可將其培養為完全重組的健康軟骨組織,並表達與多能性相關的生物標記物。此新聞稿包含多媒體內容。
  • 為什麼關節受損一定要通過胜肽來修復?
    關節受損難康復,難在吸收關節炎患者經常會通過膏藥、精油等保健藥品來緩解疼痛。殊不知這些暫時緩解疼痛的成分都只是在耽誤病情。還有患者使用止痛藥抗生素等藥品,破壞免疫系統降低抵抗力適得其反,關節要得到修復,產品成分需要透過肌膚、肌肉等層層關口才能到達關節。膏藥、精油以及氨糖都無法透過這些層層關口。
  • 3D生物列印在生物工程方面的5個應用,未來可實現部分器官修復
    醫療健康的發展得益於科技的助力,比如有了3D列印,身體器官的定製修復可以更容易實現了。生物工程學家預計,將來或可利用它製造真實的細胞材料。此類技術可以成為個性化生物醫學設備、組織工程皮膚、軟骨和骨骼,甚至是可工作膀胱的基礎。
  • 川大團隊實現體內無創生物3D列印,醫美手術或將不再「挨刀」
    利用近紅外光作為光源,結合 DMD 3D 列印技術,實現了體內無創生物3D列印。具體而言,研究人員將一種由水凝膠顆粒和軟骨細胞製成的「生物墨水」注射到小鼠背部,並使用近紅外光(能滲透入皮膚 2 釐米)照射使水凝膠交聯,並逐層形成人耳狀結構。其中的軟骨細胞在接下來的一個月中,能依附在這一結構上生長,形成真正的人耳軟骨結構。而在此期間,小鼠並未出現炎症等副作用。
  • 基於人脂肪間充質幹細胞的醫用微機器人膝關節軟骨再生系統
    引言骨髓間充質幹細胞(MSCs)可以誘導外周耐受並向受損組織遷移,通過減輕炎症預防關節炎,通過軟骨分化治療關節軟骨,避免或推遲關節置換手術,但是MSCs的靶向效率較低。因此,有研究團隊提出用機器人來攜帶MSCs來靶向運送。
  • 關節軟骨退變引起哪些病症?
    氨糖是一種天然的氨基單糖,體內缺乏氨糖,導致細胞出現代謝異常,軟骨彈性下降,直接導致關節滑液失去來源,使骨與骨硬性摩擦加劇,產生疼痛感,使受損的關節軟骨無法修復。硫酸軟骨素作為結締組織,能夠結合水分子用於潤滑和支撐關節的作用,促進骨細胞增殖促進骨鈣沉積,誘導新骨生成。
  • 蘭州大學科研團隊實現3D軟骨列印
    蘭州大學口腔醫學院範增傑教授及其團隊充分利用3D列印這一新興技術,聯合美國康乃狄克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SunLuyi教授團隊,通過物理交聯、光交聯和化學交聯三種交聯方法首次設計並成功製備了一種三層梯度結構的軟骨支架,日前,該研究成果以「3D列印羥基磷灰石梯度的水凝膠支架有效修復大鼠的骨軟骨缺損」為題發表在 《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
  • Biomaterials|4D列印用於氣管再生修復
    韓國翰林大學醫學院的Chan Hum Parker課題組近期在Biomaterials期刊上發表了「4D-bioprinted silk hydrogels for tissue engineering」的文章,提出了一種新的4D生物列印策略,通過DLP技術列印載細胞的水凝膠雙層結構,利用凝膠雙層的不同形變特性來構建類氣管結構,並證明了其在體內氣管再生修復的應用。
  • 醫療3D列印技術今後的出路在哪裡?
    3D印表機可以將三維模型直接列印出來,既可輔助醫生進行精準的手術規劃、提升手術的成功率,又方便醫生與患者就手術方案進行直觀的溝通。此外,即使在治療失敗,3D列印也可以為醫患雙方提供可溯源的依據。3、骨骼替換對於需要切除骨骼的患者來講,這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如今通過3D印表機可以列印用於替換人體骨骼的鈦合金「骨骼」。目前已研發了幾十種3D印表機列印出來的鈦合金人體「骨骼」,其中頸椎椎間融合器、頸椎人工椎體及人工髖關節3個產品已進入臨床觀察階段。
  • 跑者4部位易出現軟骨受損 7個措施可緩解
    網易體育9月19日報導:經常進行長跑等耐力運動的人,關節和軟骨被磨損的概率較大。不同的骨骼之間相連,就是通過軟骨來實現的。軟骨具有彈性,它能吸收來自外界的衝擊力,並讓它們平緩的通過關節和骨骼。
  • 了解氨糖,就了解關節軟骨的秘密
    人體中也能自行合成,用以參與構造人體組織和細胞膜,主要的作用是合成關節軟骨以及滑液分子的中間物。也就是說氨糖不僅能夠合成軟骨細胞,還對軟骨滑液的生成有一定的作用,是組成關節中軟骨的重要基礎物質。   二、軟骨在關節中的位置   關節是連結人體206根堅硬骨骼的重要部位,而軟骨在關節當中是附在活動硬骨之間的接觸面上的,這個位置決定了軟骨充當著關節活動中保護者的角色,緩衝著關節活動時骨骼之間產生的摩擦,碰撞。軟骨保護了骨骼之間不會因關節活動而受傷磨損,也確保了關節活動的流暢和靈敏,是很關鍵的一個部位。
  • 跑者軟骨易受損 7個措施可緩解症狀及預防
    但是,跑者遭遇軟骨受損的事例並不鮮見。一旦軟骨受損比較嚴重,通常出現以下症狀。一是關節疼痛。不管是休息時還是運動,都會有疼痛感。二是腫脹。通常在傷後數小時或者幾天。三是關節僵硬。軟骨受損導致關節不靈活。
  • 骨關節炎研究重要進展:生物活性膠原蛋白多肽刺激軟骨組織的再生
    蒙特婁和德國基爾2009年9月14日電 /美通社亞洲/ -- 位於基爾的 Collagen Research Institute(簡稱 CRI)的研究人員通過與基爾大學 (Kiel University) 合作,已經證實特殊生物活性膠原蛋白多肽 (FORTIGEL(R)) 在細胞實驗環境中有刺激作用。
  • 體內修復受損組織和器官,不再是科幻電影裡的想像
    原創 Decode PingWest品玩無創3D生物列印可用於修復受損的軟骨。《X 戰警》中,金剛狼的突變能力,讓他可以在短短幾秒內再生受損組織。《超驗駭客》的科學家威爾,利用納米技術,修復了人體受傷的部分。科幻作品所呈現,無需外科手術、在人體內進行自我修復,離現實依舊遙遠。但藉助科學手段,能一定程度實現體內組織重生。
  • 3D列印可注射水凝膠複合材料可用於各種生物醫學應用
    【PConline 資訊】3D列印世界最近表現出越來越多的有趣的東西,潛在的應用包括電子設備和軟骨替代品。去年夏天,曼尼託巴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可導電的3D列印自我修復水凝膠材料的新方法,使其具有機械穩定性,同時有物理和化學性。
  • PRP新升級第三代再生醫學技術-CGF生長因子技術
    生長因子技術,是再生醫療領域中組織刺激的新技術,是繼PRP、PRF之後的第三代自體細胞活性物質,國內外大量文獻報導已證明,該技術在促進軟骨再生方面表現出良好的生物學效應。大家所熟知的美國籃球運動員科比、庫裡等著名球星就曾接受過這項技術的治療。 引進國內後,成為許多關節軟組織受損患者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