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帥
垃圾分類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關鍵小事」,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城街道按照「全鏈條提升、全方位覆蓋、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思路,強化黨建統領,用足「繡花功夫」,弘揚「工匠精神」,初步探索出一條適應城市發展和具備東城特色的垃圾分類新路徑。
直面垃圾分類難題
我們強化政策支持「長效化」
垃圾分類已日漸成為社區文明的必修課,面對習總書記有關垃圾分類重要指示,東城街道第一時間制定《東城街道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明確社區主體責任和物業服務企業具體實施責任。一是列支專項資金,對居民小區垃圾分類硬體設施進行配套完善,出臺系列考核獎補辦法,確保各項工作有條不紊推進。二是實行物業保潔員「一員多責」,按考核情況每月人均補貼600元,600餘名保潔員同時承擔垃圾分類宣傳員、垃圾回收員和桶邊監督員角色。三是建立垃圾回收補貼制度,根據可回收物收集量,按每公斤0.05-0.1元標準對物業公司給予補貼,依據小區居民人均可回收物收集量具體確定補貼標準,多收高補,鼓勵應收盡收。四是完善設施配套和運行保障,投資700餘萬元建設垃圾綜合分揀中心,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分揀處理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建築垃圾和園林垃圾,臨時存放有害垃圾,擇優選擇有資質的第三方分揀機構進駐免費使用,對物業公司前端收集的各類垃圾進行免費運輸和分揀處理,實現垃圾分類中端專業收運和後端標準處置。
面對垃圾分類考驗
我們實施智能投放「利民化」
垃圾分類處理是對東城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嚴峻考驗,是確保市民享有安靜整潔城市生活環境的迫切要求,更是街道實現高質量發展要破解的難題。面對考驗,街道投資110萬元開發垃圾分類綜合管理平臺APP,實時匯總和掌握街道及各社區垃圾分類前端收集、中端運輸和後端處置情況。投資300餘萬元研發建設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全密閉智能回收箱47個,通過人臉識別、手機掃碼、刷卡等方式分類投放垃圾,顛覆了居民對垃圾箱的傳統印象。垃圾分類綜合管理平臺與智慧物業平臺、便民電商平臺數據共享、功能互通,居民通過手機端APP了解物業和垃圾分類知識、查詢和使用積分、物業報修和事件投訴,以及預約物業公司上門回收大件垃圾和有害垃圾。電商平臺引進150餘家與居民生活相關的繳費、家政、餐飲類商家進駐,轄區內銀座購物廣場、魯百集團等知名品牌商家均已入駐,居民可通過手機端APP使用參與垃圾分類獲得的積分進行提現、抵頂物業費,也可在電商平臺消費享受折扣、抵現等優惠活動,調動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做好垃圾分類工作
我們注重服務居民「精細化」
街道組織社區工作人員、網格員、物業服務人員開展垃圾分類「問計於民」大走訪活動,充分聽取居民意見建議,有針對性地制定系列利民便民措施。針對老年人智慧型手機使用率低、不會操作手機端APP的問題,為每戶居民配備垃圾分類智慧卡,老年人可持卡投放可回收物,或由物業服務人員持讀卡器上門回收垃圾,並幫助老年人查詢積分、兌現補貼、置換物品、電商消費等。全面推行「撤桶並點」,按照多層住宅每150戶、高層住宅每300戶的標準合理選址設置生活垃圾收集點,小區垃圾投放點由1460個減少到595個。實行定時定點投放,根據小區實際合理確定早、晚2個集中投放時段,時段之外除保留1-2處24小時開放投放點,有效解決了居民反映強烈的蚊蟲孳生和異味汙染問題。改裝垃圾分類專用運輸車,由物業公司用於垃圾桶運輸、園林和建築垃圾運輸及上門回收可回收物,解決了轉移垃圾桶噪音擾民、垃圾灑落二次汙染等問題,形成了東城街道獨有的「桶車對接、小車收運、大車集運」清潔運輸模式。同時,街道不斷強化垃圾分類宣傳推廣力度,安泰社區聯合春暉小學,以「小手拉大手」的萌娃之力帶動家庭力量,形成眾志成城之力解決垃圾分類新難題。金融港社區通過垃圾分類遊戲、環保時裝秀等為居民提供一場豐盛的精神大餐,為垃圾分類助力。
探索垃圾分類模式
我們推行試點先行「差異化」
東城街道按照試點先行、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先後選取安泰北區、金水北區等作為垃圾分類試點小區,逐漸形成可複製的經驗加以推廣。金水北區作為老舊小區試點,建設垃圾分類宣教體驗小屋和智能垃圾回收箱,開展志願者桶邊指導,舉辦「舊物置換」「以物換物」「跳蚤市場」等,讓居民了解垃圾分類知識,實地體驗參與垃圾分類的益處。安泰北區作為安居工程小區試點,原有15個垃圾投放點整合成8個,全部建設智能垃圾回收箱,居民安裝使用垃圾分類APP,投放生活垃圾和可回收物均可實現實時稱重積分、消殺、除臭等,可精準統計每戶居民每天產生的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重量,對垃圾分類進行數據分析,為撤桶並點、定時定點投放、垃圾減量分類等提供數據支撐。平臺統計數據顯示,安泰北區實行垃圾分類後,垃圾清運量由66噸/月減少為55噸/月,減量16.7%。目前,東城街道已在安居工程片區全部完成撤桶並點,群眾認可程度高,95%的小區零投訴,年底將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並結合智慧社區建設同步推進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