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4 11:04:42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侯增瑞
「所有的孩子都要長大的,只有一個例外。」他就是蘇格蘭小說家及劇作家詹姆斯·馬修·巴利塑造的一個童話人物——彼得·潘。彼得·潘是一個會飛的拒絕長大的頑皮男孩,他熱衷冒險,愛聽故事,他只是一個小孩。
彼得·潘的影響如此之大,無數人因此產生了像他一樣永遠做一個長不大的孩子的願望,甚至有人患上彼得·潘綜合症。
……「你要送我去上學?」彼得機警地問。
「是的。」
「然後再送我上辦公室?」
「我想是這樣。」
「我很快就要變成一個大人?」
「很快。」
「我不願去學校學那些正兒八經的東西。」彼得憤憤地對林達太太說,「我不要變成大人。溫迪媽媽,要是我一覺醒來,摸到自己有鬍子,那該多彆扭!」
「彼得!」溫迪安慰他說:你有鬍子我也會愛你的。」林達太太向他伸出雙臂,但是彼得拒絕了她。
「太太,你靠後站吧,誰也不能把我變成一個大人。」
……孩子是快活的、天真的、沒心沒肺的,他們不是父母不用承擔責任,他只需要享受被愛。這在充滿劇烈競爭和殘酷傾軋的社會裡顯然太誘人了。
耶穌對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迴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裡就是最大的。」人生之初只有蠢笨和率直,像一張潔白無瑕的白紙。耶穌告訴門徒「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小孩子身上所表現的生命特徵,諸如單一、專注,簡單、善良,正是成年人慢慢丟棄的。因此一個有智慧的成年人必回頭從孩童身上尋找人生的答案。
成年人有小孩子意想不到的各種煩惱。有一首歌曲《小小少年》:「一年一年時間飛跑,小小少年在長高。隨著年齡由小變大,他的煩惱增加了。」這些煩惱是情感,責任和生存的壓力。其中生存的壓力往往可使一個不堅定的人失掉本性,面目全非。雖然小孩子也有煩惱,但看似孩童的憂愁要短暫和「無足輕重」地多。一個孩子可能剛剛還在哭泣,他可以馬上破涕為笑——因為媽媽還是給他買了在媽媽看來絕對沒有意義的一個玩具。如果一個大人有這樣的行為,我們就稱他「還沒長大」。一個孩子的字典裡可能大書三個字「滿足我」,他的所有煩惱都由於意願沒被滿足。因為他自己的能力太弱,他時刻需要被愛和被幫助。如果一個人的請求可以得到滿足。那麼這個孩子是幸福的。
孩子沒有大的原則上的煩惱,如果有,只有一個,那就是不被當做大人看待。很滑稽吧?但事實就是如此。一個孩子被大人呵斥「大人說話小孩子不要插嘴!」「這是大人才可以做的事情!」據我的經驗,他多半會懊惱自己為什麼還不是大人,至於為什麼做了大人就可以他並不知道,他也不知道什麼是大人。等他長大成人,他又多半會懊惱為什麼自己漸漸老去,光陰似箭歲月如梭,他寧願當個小孩子。因此孩子並不知道自己是孩子,卻是大人有無限的孩子氣。
孩童既有特權,也有弱點。弱點在於經驗不足,知識缺乏,幾乎都是體力上和智慧上的。孩童易騙,一方面因為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一方面身體的矮小使他們幾乎沒有抵抗力——所以哭鬧或者服從是他們的兩個法寶。這是弱點又是討人喜愛的地方。一個孩子向一個有愛心的人撒嬌,他多半會得到滿足的;一個成功哄騙到孩子的成年人——不是出於惡意,這個成年人會獲得一點成就感。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這是古中國對時光最樸素最自然的惋惜,在西方則是洛麗塔情結、彼得·潘情結。任何事物,人們相信初生的年輕的才是新鮮的美好的。一個新生嬰兒可以讓人感到生命的蓬勃和朝氣,一個步履蹣跚的老人則讓人感到生命的無奈和殘酷。然而不管怎樣,時光儘自流轉,年歲一天一天疊加。彼得·潘只有一個,並且存在童話裡。終有一天想做彼得·潘的彼得·潘們也要生兒育女——除非他拒絕。那個時候,但願他能夠把內心的童真和純潔保留下來並流傳下去,並同時盡到做父母的責任和成人的責任。
作者單位:河南省鄧州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