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Peter Pan)第一次與大家見面是在1904年,比賈寶玉要晚兩個世紀。
彼得·潘是一個會飛的、拒絕長大的男孩,他來自哪裡不知道,只知道他同一群和他一樣不願長大的迷失少年們(Lost boys)生活在夢幻島(Neverland),他的身邊有一個壽命短身體也小的小仙女;在小仙女的陪伴下,他致力於保護孩子們,與舉止高貴卻面目可憎的海盜船船長霍克(Captain Hook)戰鬥。
賈寶玉就是彼得·潘式的人物。
他是女媧補天的石頭,是靈河岸邊的神瑛侍者,是含玉而生的混世魔王。賈寶玉不喜歡一切現實的成人世界中與世俗、功名有關的東西,討厭一切被標榜了道德、階級和利益的規則;他最喜歡在大觀園裡和不諳世事的少男少女們一起把酒吟詩。他身邊也有短命的仙女,也有道貌岸然實則心狠手辣的偽君子;他最想守護的就是青春王國裡的這些美麗心靈。
在奇異的夢幻島上,有孩子們夢中和幻想中的一切,小仙女、美人魚、野獸、海盜,這裡遠離城市,脫離了成人的管束,孩子們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玩耍,有時也與猛獸搏鬥,偶爾也會發生與海盜之間的真正的戰爭。
在彼得·潘的率領下,孩子們自己處理一切事務,也經歷了各種危險。彼得·潘教會孩子們飛行,讓他們到「夢幻島」上去享受自由自在的童年歡樂。「只要孩子們是歡樂的、天真的、無憂無慮的,他們就可以飛向夢幻島去。」
在如詩如畫的大觀園中,寶玉和姐妹們一起生活,他們經常聚會、作詩,他們烤肉、飲酒,他們賞雪、折梅,他們作對聯、猜燈謎;有時也會生氣,偶爾也會有不開心、傷感的事情發生,但只要賈政、雨村等人不來,他們的生活都是隨性悠然的。
在賈寶玉的世界觀裡,沒有階段地位的區別,只有是不是被世俗浸染的差異。他痴迷於生活最真、最純的美好,對美好的生命和靈魂他非常懂得同情和尊重,對一切與封建制度、封建思想有關的都表達不滿或反對。
彼得最後還是選擇不長大,他無力改變溫迪成長的無奈和必然,但他給了溫迪一些難以忘記的美好單純的東西,也許每個人都會像溫迪懷念夢幻島的經歷那樣,懷念美好童年,同時又如溫迪一樣無奈地接受成長的必然。
人總要長大,即使成長的代價是失去純真和美好,是不再冒險,是個性受到打壓,是人性被強行扭曲;但每個人都希望在世俗紛擾中,我們還能擁有想像力,還能記起的美好和單純;這些想像力和記憶,會讓我們的心不會變得日益沉重,會讓我們忘卻成人世界的喧囂浮華,從而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哪怕這些忘卻和慰藉是短暫的。
寶玉最後和那一僧一道回去了,變回了一塊刻有故事的石頭,記載著自己的遭遇,所有的一切都是他的一場經歷。仿佛,人生中的一切都是經歷罷了,喜悅的、愛戀的、討厭的、憎惡的,無一例外,最後只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拒絕流於世俗也好,感嘆美好生命也罷,「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如那「好了歌」所唱,所有忘不了的,到最後也都逃不過「沒了、去了」。正所謂「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學會放下,才是人生終極智慧。
孩子們飛起來無人能阻擋,賈寶玉和少男少女們痴起來也沒人能攔得住;夢幻島是作者的想像,大觀園又何嘗不是呢?
彼得·潘,不肯長大的男孩,西方世界無人不知的人物,象徵著永恆的童年和永無止境的探險精神。同樣的,賈寶玉,也是我們東方人心中永遠的多情美少年,替我們表達著濟世之願、抒發著博愛之情、抵抗著世俗的壓力。如果說彼得·潘象徵一種逃避,賈寶玉則代表著超脫。
賈寶玉和彼得·潘都是內心不願意長大的孩子,都有他們想要堅守的純真和美好,他們都是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