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心理學概念"固置":不要讓孩子成為長不大的彼得·潘

2020-08-27 澄媽育兒

每一個小孩都會長大,除了彼得·潘。

蘇格蘭作家詹姆斯·巴裡的童話著作《彼得·潘》,講的是一個會飛的淘氣小男孩彼得·潘和他在永無島的冒險故事。

彼得·潘是一個永遠都不會長大的孩子。他寧願看似沒心沒肺地玩樂,在孤獨的奇幻世界永葆童真也不願意涉險人世。他說,活著才是最大的冒險


01 脆弱的小孩

在一次捕捉自己影子的時候,彼得·潘遇到了可愛溫柔的小姑娘溫蒂。他帶上溫蒂和她的兩個弟弟一起飛往永無島,開始了他們的冒險之旅。

永無島的日子夢幻、驚險、奇趣,溫蒂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快樂。在此之前,她長期處於壓抑的家庭環境中,整天被一個呆板頑固的父親管教,毫無童年可言。

月光皎潔,如夢如幻。溫蒂與彼得·潘在翩翩空中起舞,一切是如此安樂、美好。

溫蒂問彼得:這些都是假的對嗎?你和我。

彼得點了點頭。他何嘗不知道永無島的一切,都是假的,這一切都是他所創造的。

溫蒂問他:彼得,你真實的感受是什麼?比如愛。

面對溫蒂的一再追問,彼得拒絕回答:愛?我從來沒聽說過,光是聽到就覺得噁心!

他生氣地反駁:你幹嘛掃興呢?我們玩得不是很開心嗎?我教會你打鬥和飛翔,這世上還有什麼呢?

克裡斯多福.孟《親密關係》,幼時的需求便是構築夢中情人藍圖的骨架。你相信這個夢中情人會滿足你所有的需求。隨著年齡的增長,夢中情人的藍圖變得愈來愈複雜,你的期望也愈來愈高。

也許是成人世界令他失望過,所以,他決定永久停留在他的永無島。

他寧願擁有永恆而膚淺的快樂,也不願意去歷經責任與失去帶來的苦痛。

心理學有個概念中做&34;。意思是說,當一個人遭受了某種創傷,他的一部分人格會永遠停留在那個人生階段,無法順利成熟,無法向前走。

彼得曾對溫迪說過他的身世:我原來也一直以為媽媽會一直開著窗子等我,於是我就在外面玩了兩個月,又玩了兩個月,再玩了兩個月,然後我飛回家。可是窗戶已經栓住了,媽媽已經把我全忘記了,我的床上睡著一個小不點。

他真是一個脆弱的孩子!


02 赤子之心

彼得真的沒有真情嗎?不,他有一顆無人能及的赤子之心。

小叮噹仙子為彼得喝乾毒藥而死亡,彼得悲痛得伏地哭泣。他用自己的信念,一遍遍呼喚:我相信有小仙子!我相信 我相信!

赤子之心的能量是如此巨大,全世界都跟著他一起呼喚:我相信有小仙子!

最終,小叮噹復活,世界恢復天朗氣清,花紅草綠。

《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有什麼能起死回生? 唯有赤子之心,真誠到極致,方能感天動地


03 純愛&救贖


虎克詭計多端的,但他總打不過彼得。無奈之際,他採用「攻心術」,他知道彼得的軟肋是什麼。

虎克猙獰冷笑道:你是個可憐蟲。你的溫蒂要離開你了,你能給她什麼?你只是個孩子。她寧願長大也不願陪著你......有一個人取代了你,他的名字是丈夫。

彼得·潘當真了,他再也無法隱藏他的在意。他重重地摔落在甲板上,有氣無力,眼中星光消逝,任虎克用劍指著他的喉嚨。他已生無可戀!

溫柔善良的溫蒂,代表著母性的包容與柔情,同時也代表最純真的愛戀。

他短暫擁有,又即將失去。又或許,其實他從未得到過。

所以,可憐的彼得灰心喪氣了。

眼看他就要被虎克殺死,溫蒂盡力掙脫束縛,來到他身邊給了他一個吻。

嗯,一個初吻。告別之吻、承諾之吻、救贖之吻!

這個吻屬於你的,永遠屬於你!文蒂告白彼得,溫柔而平靜。

不管未來如何,文蒂對他的愛是專一而永恆的。這就足夠了!

彼得開心到飛起!生命的能量迅速返回他的身體。邪惡的虎克一幫人被輕鬆制服消滅,陽光晴朗的世界又重新出現在眼前。

赤子之心唯有至純至真的愛才能撫慰、救贖!


04 長不大是因為缺乏

好的人生,開始於你不再拒絕長大。


在《晚熟時代》一書中,作者寫道:面對「住房、醫療、教育」的壓力,年輕人開始變得缺乏安全感,恐懼獨立,不想過早結婚生子,依賴心強,希望隨時可以有人幫忙來滿足他們的任何需求……即使賺了很多錢,也不等於真的實現了心理層面上的成長。


真正的崩潰不只是情緒上的,更是原來價值觀最終的瓦解,是一種失落,一種不可避免的哀悼。


而成熟的、負責的父母,原本就是罕見的存在。

現實中,很多年輕人在自我消耗中越來越宅,陷入「逆成長」階段,抗拒工作、抗拒長大,不願面對現實、逃避工作,這就是典型的彼得潘症候群

高考理科狀元張來玉是家中獨子,1999考入南京大學,卻於2000年突然離校出走,至今查無音信。

似乎和童話故事中的彼得·潘一樣,他逃離了人世,去往了一個誰也不知道的地方。

從他的父母披露的信息可知,張來玉性格內向,不願意與人交流,平時與父母的交流也只限於學習上,沒有形成真正的親密關係。這樣就造成父母從來沒有了解過孩子內心的想法和意願。同時,張來玉的成長一直比較順利,逆境處理能力差。

孩子的成長,取決於兩大關鍵因素,一個在於父母,一個在於自身。

當一個人拒絕成長、停滯不前,即使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樣,其自身也是有責任的。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境況,我們都有選擇怎樣面對的自由。

也許,成長是一道艱難的檻,因為缺愛,更是難上加難。

有心理學者說過,缺愛者對與父母的依戀關係的態度是——有怨恨、有不滿、有期待修復的願望。

但是,現實往往令人失望。絕大多數父母不會有任何改變與覺悟,空留孩子在原地白白等待。

但改變別人很難,改變自己其實更容易!

只有跨過去,才能逃脫原生家庭的枷鎖,收穫更好的人生。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人應該對自己負起的責任!

除了父母的教育、孩子的內省與抗挫折能力外,外部環境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結語

童心固然珍貴,赤子之心值得守護。但是,成長無法逃避,即使成人世界充滿了太多艱難與變數。但是,人活一世,就沒有誰還能活著回去,何不勇敢拼搏一把呢?

有網友說,小時候被怎樣對待的孩子,就會怎樣對待自己。原生家庭影響太大了,要爬出來基本等於脫胎換骨,一路上剝皮挫骨。絕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陷在裡面,並把這份悲劇繼續傳給下一代。

也許成長的意義就在於,為了終止人性悲劇的重演,為未來預留更多的溫暖與愛。

相關焦點

  • 《彼得·潘》:你問我有什麼夢想,我只想做個長不大的孩子
    因為長大了就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比如隨便看電視啊,買玩具啊……可是,真的長大以後啊,老師反而懷念無憂無慮的小時候啦,有時候會發出一聲感嘆「要是永遠長不大該多好啊」 !我們今天就來聊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彼得·潘》的故事,看看永遠長不大是一種什麼體驗?
  • 如果孩子在問:為什麼彼得·潘不用長大?
    也許等讀過之後,我們就知道彼得·潘為什麼長不大了。承認吧,其實我們已經很久不記得彼得·潘了。我常常在網絡上買書,那些評價裡總會充斥著或焦慮或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他們會評論說:「還沒看,給孩子們囤書。」
  • 每個人心裡都藏著「彼得·潘」
    當我們進入後資本主義時代,當世界開始更注重創意,「共享經濟」成為時髦概念時,社會的新秩序也可能變得對天馬行空
  • 《彼得·潘》: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會長大,只有一個例外
    《彼得·潘》同樣是極富盛名的一部作品,由英國劇作家詹姆斯·巴利創作而成。最初在倫敦劇場公演,隨後寫成小說,一個世紀過去了,至今仍風靡世界。「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會長大,只有一個例外」,這是書籍開篇的第一句話,這個長不大的孩子就是主人公彼得·潘。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幻想過自己會飛行,自在地生活。
  • 永遠不要長大,是彼得·潘給自己下得最惡毒的詛咒
    彼得·潘已經109歲了,但如果你見過他,就會發現他現在還是那個長著一口乳牙叫囂著不願長大小男孩。彼得·潘從生下來那天就逃走了,原因很可笑,因為他聽到父母談論,他將來長大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長大」這個詞深深地刺痛了年幼的彼得·潘,「長大」代表承擔責任,而彼得·潘還不想背負這些,他現在只想做個玩樂的小孩,所以他逃到了肯辛頓公園,和仙子們住在一起。不要長大,是彼得·潘給自己種下的詛咒我想彼得·潘一定是個精力旺盛的孩子,才會如此鍾情於遊戲,為了玩連家都不想要了。
  • 全新版插圖《彼得·潘》溫暖上市
    -13618-2  法國有《小王子》,英國有《彼得·潘》 日前,英國作家詹姆斯·馬修·巴利的代表作《彼得·潘》在國內上市,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董妮透露,考慮到主要受眾群是中國孩子及其家長,所以將奇幻、瑰麗、明快作為主體風格呈現給觀眾,刻意避開了陰森恐怖。 彼得·潘的故事在大人的世界仍受歡迎。著名文學家梁實秋是國內第一個研究英國文學代表人物莎士比亞的權威。他看完彼得·潘的戲後,不禁感嘆,「孩子們哪有不想飛的,哪有不想到荒漠野外去探險的,哪有不盼著拿槍弄棒和壞人打鬥一場的?
  • 只有一個彼得·潘
    他就是蘇格蘭小說家及劇作家詹姆斯·馬修·巴利塑造的一個童話人物——彼得·潘。彼得·潘是一個會飛的拒絕長大的頑皮男孩,他熱衷冒險,愛聽故事,他只是一個小孩。  彼得·潘的影響如此之大,無數人因此產生了像他一樣永遠做一個長不大的孩子的願望,甚至有人患上彼得·潘綜合症。  ……「你要送我去上學?」彼得機警地問。  「是的。」
  • 不用長大的孩子是幸運的,順利長大的孩子是幸福的
    心理學裡有個概念叫做「彼得潘綜合症」,專門用來指代那些「不想長大」的成年人。這個稱呼的靈感取自於我們熟悉的小飛俠「彼得·潘」。彼得是英國劇作家巴裡筆下最出名的童話人物。他最特別的地方,是永遠也不會長大。在英國,彼得的受歡迎程度僅次於哈利波特。而與其同名的小說《彼得·潘》,也一直被奉為英國兒童文學的經典。
  • TFBOYS王源朗讀《彼得·潘》,分享成長的心路歷程
    這次登上中國國際電視臺參加世界讀書日的節目,面對全球的海內外觀眾,王源侃侃而談這本《彼得·潘》裡那個永遠也長不大的男孩,以及和自己成長經歷中千絲萬縷的聯繫。王源坦承自己的內心其實還是有很多孩子的一面,有時間時也喜歡約上同學看看電影、玩玩遊戲。但也能看到自己的逐漸成長,當有人稱讚他已經是一個男子漢時,他會感到很開心。
  • 每個成年人心裡都有本《彼得·潘》
    盧埃林·戴維斯家的男孩們在玩海盜遊戲巴裡攝於1901年此時,現實生活中,巴裡已經和盧埃林·戴維斯一家相處得很熟了,和戴維斯的4個兒子,喬治、傑克、彼得、麥可(最小的孩子尼克當時還沒有出生)尤其親近。這一家人成為《彼得·潘》中達林一家子的原型。詹姆斯·巴裡和喬治巴裡堅持說,戴維斯家的老大喬治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彼得·潘的原型。
  • 《彼得潘》:每一個逃避長大的孩子,都有一個缺愛的童年
    心理學裡有個概念叫做「彼得潘綜合症」,專門用來指代那些「不想長大」的成年人。這個稱呼的靈感取自於我們熟悉的小飛俠「彼得·潘」。彼得是英國劇作家巴裡筆下最出名的童話人物。他最特別的地方,是永遠也不會長大。在英國,彼得的受歡迎程度僅次於哈利波特。
  • 比較《彼得·潘》和《小王子》,我發現彼得·潘和小王子不是朋友
    我決定重新檢查一下我的兒童圖書目錄,讀完《彼得·潘》之後,我的大腦出現了一個空洞,即《小王子》和《彼得·潘》也都是集中生長,如果兩個人相遇,他們會成為朋友嗎?當這個想法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我是說覺得很有,為了解決這個腦洞,我仔細地讀了這兩本書。
  • 《彼得·潘》:神奇之書!為什麼孩子讀出天真,大人卻讀出辛酸?
    這麼小的孩子怎麼可能會一下子變得這麼高大,難以置信,大人不應該生來就是大人,小孩生來就是小孩嘛!溫蒂和弟弟麥可和約翰這些小孩子經常夢到永無島,一次彼得·潘帶領孩子們飛出窗子去永無島,在那裡他們與彼得·潘的宿敵——海盜胡克船長鬥智鬥勇,解救紅人族的虎蓮公主,還有美人魚的環礁湖。
  • 史匹柏:彼得·潘的神話帝國
    ——詹姆斯·馬修·巴利,《彼得·潘》好萊塢評論人讚嘆:「史匹柏絕對是電影界的神童,24歲的年紀,看起來卻像14歲的孩子,而談論電影時的老成熟稔又仿佛跟約翰·福特同齡,好像拍了一輩子電影。」「彼得·潘綜合症是指成年人面對社會的劇烈競爭和殘酷傾軋時,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裝嫩」,行事帶有孩子氣,渴望回歸到孩子的世界的心態,但這種心態如果發展到極端,就會沉溺於自己的幻想,拒絕長大。」
  • 著名的長篇小說:彼得·潘
    隨著彼得·潘的創作,作者兼劇作家巴裡想出了一個角色,這個角色將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使觀眾感到開心。多年來,彼得潘出現在舞臺上、電視上和電影中,反覆出現,其中包括迪斯尼喜愛的1953年的動畫電影,現在,電視直播了彼得潘。有些事你可能不知道是他的創造者。彼得·潘的開始
  • 彼得·潘和溫迪
    《彼得·潘和溫迪》是英國作家詹姆斯·馬瑟斯·巴裡(1860—1937)創作的一部童話劇,1904年書中主要講的是一個叫彼得·潘的男孩,他穿著一套樹葉裝,帶著一個小光團來到了達林夫人的育嬰室,把她的三個孩子溫迪、約翰和米歇爾每個人身上噴一點仙塵後,在小仙女丁可兒·貝爾的幫助下,一起沿著成千上萬的金箭頭指引的方向飛向了「幻境島
  • 《彼得·潘》首曝中文預告
    休·傑克曼飾演的黑鬍子船長成為全片亮點,童星萊維·米勒飾演的「小飛俠」彼得·潘、加內特·赫德蘭飾演的胡克船長、魯妮·瑪拉飾演的虎蓮公主也在預告中齊齊亮相。  《彼得·潘》根據英國作家詹姆斯·貝瑞創作的文學名著改編,曾多次被搬上大銀幕,最著名的版本是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動畫長片《小飛俠》。此次的新版由英國導演喬·懷特執導,曾執導《傲慢與偏見》、《贖罪》的他將如何把古典氣質帶入彼得·潘的故事,令人期待。
  • 「彼得潘綜合症」——是什麼原因讓孩子「拒絕長大」?
    「彼得·潘綜合症」的概念由心理學家Dan Kiley在1983年正式提出,指的是「成年人沒有達到情緒上的成熟」。 「彼得·潘綜合症」並不是一種心理疾病,而只是一種流行心理學概念。孩子為什麼會成為「彼得·潘」鹿晗在自己30歲生日時發微博稱——「三十歲希望越來越成熟,越來越有責任感,我現在覺得自己還是個小孩」,在被罵太多次演技差和剛剛替《上海堡壘》抗下大部分罵聲的鹿晗肯定是希望自己變得更強大。所以「彼得·潘」們可能本身也不願意成為「長不大的孩子」。
  • 你不知道的小飛俠冒險:當溫蒂還沒遇見彼得·潘
    你不知道的小飛俠冒險:當溫蒂還沒遇見彼得·潘 時間:2015.10.23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起所以,要繼續改編這個IP成為電影,並要能成功吸引觀眾的注意、拿到一個好的票房,那麼一個具有顛覆性的改編是必要的——所以,好萊塢的電影人,再次拿出了他們的看家本領——發動想像力,講述了一個溫蒂遇見彼得·潘之前的故事。
  • 進化論?心理學?孰輕孰重
    這就是心理學對於人類進化的極大改變。達爾文,作為進化論的開創者,同時他也為心理學的進步奠定了基石。達爾文宗教心理學時代在開始,人們更加傾向於宗教的崇拜,人們更多的是討論靈魂或者是心靈,人們並沒有對於人類的心理學有認知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