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小孩都會長大,除了彼得·潘。
蘇格蘭作家詹姆斯·巴裡的童話著作《彼得·潘》,講的是一個會飛的淘氣小男孩彼得·潘和他在永無島的冒險故事。
彼得·潘是一個永遠都不會長大的孩子。他寧願看似沒心沒肺地玩樂,在孤獨的奇幻世界永葆童真也不願意涉險人世。他說,活著才是最大的冒險。
在一次捕捉自己影子的時候,彼得·潘遇到了可愛溫柔的小姑娘溫蒂。他帶上溫蒂和她的兩個弟弟一起飛往永無島,開始了他們的冒險之旅。
永無島的日子夢幻、驚險、奇趣,溫蒂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快樂。在此之前,她長期處於壓抑的家庭環境中,整天被一個呆板頑固的父親管教,毫無童年可言。
月光皎潔,如夢如幻。溫蒂與彼得·潘在翩翩空中起舞,一切是如此安樂、美好。
溫蒂問彼得:這些都是假的對嗎?你和我。
彼得點了點頭。他何嘗不知道永無島的一切,都是假的,這一切都是他所創造的。
溫蒂問他:彼得,你真實的感受是什麼?比如愛。
面對溫蒂的一再追問,彼得拒絕回答:愛?我從來沒聽說過,光是聽到就覺得噁心!
他生氣地反駁:你幹嘛掃興呢?我們玩得不是很開心嗎?我教會你打鬥和飛翔,這世上還有什麼呢?
克裡斯多福.孟《親密關係》,幼時的需求便是構築夢中情人藍圖的骨架。你相信這個夢中情人會滿足你所有的需求。隨著年齡的增長,夢中情人的藍圖變得愈來愈複雜,你的期望也愈來愈高。
也許是成人世界令他失望過,所以,他決定永久停留在他的永無島。
他寧願擁有永恆而膚淺的快樂,也不願意去歷經責任與失去帶來的苦痛。
心理學有個概念中做&34;。意思是說,當一個人遭受了某種創傷,他的一部分人格會永遠停留在那個人生階段,無法順利成熟,無法向前走。
彼得曾對溫迪說過他的身世:我原來也一直以為媽媽會一直開著窗子等我,於是我就在外面玩了兩個月,又玩了兩個月,再玩了兩個月,然後我飛回家。可是窗戶已經栓住了,媽媽已經把我全忘記了,我的床上睡著一個小不點。
他真是一個脆弱的孩子!
彼得真的沒有真情嗎?不,他有一顆無人能及的赤子之心。
小叮噹仙子為彼得喝乾毒藥而死亡,彼得悲痛得伏地哭泣。他用自己的信念,一遍遍呼喚:我相信有小仙子!我相信 我相信!
赤子之心的能量是如此巨大,全世界都跟著他一起呼喚:我相信有小仙子!
最終,小叮噹復活,世界恢復天朗氣清,花紅草綠。
《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有什麼能起死回生? 唯有赤子之心,真誠到極致,方能感天動地。
虎克詭計多端的,但他總打不過彼得。無奈之際,他採用「攻心術」,他知道彼得的軟肋是什麼。
虎克猙獰冷笑道:你是個可憐蟲。你的溫蒂要離開你了,你能給她什麼?你只是個孩子。她寧願長大也不願陪著你......有一個人取代了你,他的名字是丈夫。
彼得·潘當真了,他再也無法隱藏他的在意。他重重地摔落在甲板上,有氣無力,眼中星光消逝,任虎克用劍指著他的喉嚨。他已生無可戀!
溫柔善良的溫蒂,代表著母性的包容與柔情,同時也代表最純真的愛戀。
他短暫擁有,又即將失去。又或許,其實他從未得到過。
所以,可憐的彼得灰心喪氣了。
眼看他就要被虎克殺死,溫蒂盡力掙脫束縛,來到他身邊給了他一個吻。
嗯,一個初吻。告別之吻、承諾之吻、救贖之吻!
這個吻屬於你的,永遠屬於你!文蒂告白彼得,溫柔而平靜。
不管未來如何,文蒂對他的愛是專一而永恆的。這就足夠了!
彼得開心到飛起!生命的能量迅速返回他的身體。邪惡的虎克一幫人被輕鬆制服消滅,陽光晴朗的世界又重新出現在眼前。
赤子之心唯有至純至真的愛才能撫慰、救贖!
好的人生,開始於你不再拒絕長大。
在《晚熟時代》一書中,作者寫道:面對「住房、醫療、教育」的壓力,年輕人開始變得缺乏安全感,恐懼獨立,不想過早結婚生子,依賴心強,希望隨時可以有人幫忙來滿足他們的任何需求……即使賺了很多錢,也不等於真的實現了心理層面上的成長。
真正的崩潰不只是情緒上的,更是原來價值觀最終的瓦解,是一種失落,一種不可避免的哀悼。
而成熟的、負責的父母,原本就是罕見的存在。
現實中,很多年輕人在自我消耗中越來越宅,陷入「逆成長」階段,抗拒工作、抗拒長大,不願面對現實、逃避工作,這就是典型的「彼得潘症候群」。
高考理科狀元張來玉是家中獨子,1999考入南京大學,卻於2000年突然離校出走,至今查無音信。
似乎和童話故事中的彼得·潘一樣,他逃離了人世,去往了一個誰也不知道的地方。
從他的父母披露的信息可知,張來玉性格內向,不願意與人交流,平時與父母的交流也只限於學習上,沒有形成真正的親密關係。這樣就造成父母從來沒有了解過孩子內心的想法和意願。同時,張來玉的成長一直比較順利,逆境處理能力差。
孩子的成長,取決於兩大關鍵因素,一個在於父母,一個在於自身。
當一個人拒絕成長、停滯不前,即使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樣,其自身也是有責任的。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境況,我們都有選擇怎樣面對的自由。
也許,成長是一道艱難的檻,因為缺愛,更是難上加難。
有心理學者說過,缺愛者對與父母的依戀關係的態度是——有怨恨、有不滿、有期待修復的願望。
但是,現實往往令人失望。絕大多數父母不會有任何改變與覺悟,空留孩子在原地白白等待。
但改變別人很難,改變自己其實更容易!
只有跨過去,才能逃脫原生家庭的枷鎖,收穫更好的人生。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人應該對自己負起的責任!
除了父母的教育、孩子的內省與抗挫折能力外,外部環境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童心固然珍貴,赤子之心值得守護。但是,成長無法逃避,即使成人世界充滿了太多艱難與變數。但是,人活一世,就沒有誰還能活著回去,何不勇敢拼搏一把呢?
有網友說,小時候被怎樣對待的孩子,就會怎樣對待自己。原生家庭影響太大了,要爬出來基本等於脫胎換骨,一路上剝皮挫骨。絕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陷在裡面,並把這份悲劇繼續傳給下一代。
也許成長的意義就在於,為了終止人性悲劇的重演,為未來預留更多的溫暖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