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綜合症」——是什麼原因讓孩子「拒絕長大」?

2020-12-23 雅雅媽咪說育兒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朋友家的孩子已經上了大學,學校離家不算遠,孩子周末總是回家住,有時候課少也會突然回家。

回家時必然是帶著一大袋的髒衣服,在家裡也是什麼都不幹,大事小事都找爸媽;去學校的時候呢,從前一天晚上就開始鬱悶,總是戀戀不捨,走的時候還必從家裡帶些生活用品和零食去學校。

孩子戀家很正常,父母也願意和孩子多親近,但是看著已經已經20歲的孩子還是和小時候無異,朋友又不免有些擔心。

其實孩子這種不願意長大的心理狀態,心理學家們有一個更專業的名稱——「彼得·潘綜合症」。

「彼得·潘綜合症」的概念由心理學家Dan Kiley在1983年正式提出,指的是「成年人沒有達到情緒上的成熟」。 「彼得·潘綜合症」並不是一種心理疾病,而只是一種流行心理學概念。

在如今這個強調「少女感」「少年感」的時代,患上「彼得·潘綜合症」的「初成年人」好像都越來越多了,於是他們的父母就被迫又無奈繼續承擔了更多責任家長們到底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走向「成人化」呢

「彼得·潘綜合症」都有哪些表現

不願意承擔責任有很大一部分孩子獨自離家去上大學,或者畢業後一個人租房子住,環境總是亂糟糟的,經常向父母求助一些生活自理問題;在對外的人際關係上,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都表現出比父母那一輩更加「速食化」「脆弱化」,這都是不願意擔負責任的具體表現。

雖然年齡已經滿了18,卻還是希望得到孩子一樣的特殊權利,既不想「拯救世界」,也不想當「自己的超人」。

遇事焦慮,逃避問題90後被稱為是「最愛辭職的一代」,確實90後成為了老闆最難留下來的一群人。

就我了解到最誇張的例子,一位大學畢業生在畢業後的三個月裡換了6份工作,即每一次還在實習期,他就選擇了離開。

能在離開後又迅速拿到新的offer,說明他的能力還是比較強的,但是每一次在實習中遇到了問題,比如覺得同事不好相處,上班的路總是很堵,說好的不加班卻沒有兌現等,都讓他覺得心煩氣躁無法調節,只好「一氣之下」選擇離開。

遇到棘手的問題,不願意冷靜下來思考和應對,而是選擇更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或者選擇逃避都是不成熟的一大體現。

過度關注自我孩子的世界往往更加單純,也總是更加注重自己的主觀感受,「彼得·潘」們在這一點上也會表現得「孩童化」

雖然已經成年,但是兒童節過得比小朋友們還要有儀式感;早已20多歲了,還是不能接受走在街上被小朋友叫「叔叔阿姨」;周末時,比起約朋友出門,還是更情願和自己獨處。

雖然社會進步必然會導致自我意識的發展,但是過分關注自我,就會使人變得自私,更在意表面的光鮮和幸福。

「彼得·潘」無疑還都是「夢想家」,他們有許多幻想。在幻想裡,希望自己是揚帆出海的徵服者,在生活中,卻又常常扮演鬱郁不得志的依靠者。無法接受自己已經長大的現實的人,往往也無法很好的適應成人世界。長大,已經成為了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

孩子為什麼會成為「彼得·潘」

鹿晗在自己30歲生日時發微博稱——「三十歲希望越來越成熟,越來越有責任感,我現在覺得自己還是個小孩」,在被罵太多次演技差和剛剛替《上海堡壘》抗下大部分罵聲的鹿晗肯定是希望自己變得更強大。所以「彼得·潘」們可能本身也不願意成為「長不大的孩子」。

沒有獨立面對風雨的能力18歲是通往成人世界的一扇門,意味著需要獨自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但是現在年青一代的18歲,大家才剛剛步入大學校園,在這麼多年裡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下,他們可能連被套都不會套,衣服都洗不乾淨。即使是到了大學,也還是一個相對單純的環境,社會最真實的一面對於他們來還不真切。

沒有經歷過風雨的歷練,自然還是「傻白甜」。

不願意面對成人後的責任和壓力我讀高中的時候,學校裡有一位復讀了5年的傳奇人物,但是他堅持復讀的理由卻不是想考一個好大學,而是不願意逐漸走向更殘酷的世界。

原來高考落榜後,他開始了第一年的復讀,聽著上了大學的同學們對於新生活的抱怨,又聯想到考研和就業的壓力,他便開始了一年又一年的復讀。

對於剛剛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來說,相比於更遠的房車和家庭,單單是協調工作和生活就已經讓人分身乏術了,於是他們更願意當一個不用承擔太多的孩子。

不想成為父母那樣的人心理學家講: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遠遠超過其他任何人對孩子的影響

有的「彼得·潘」們可能在童年的時候遭受到了父母的暴力或者冷落,於是心裡就對這樣的成人形象產生本能的抗拒,甚至拒絕成為「大人」,以此逃避一些本應該屬於他們的責任。還有一部分「彼得·潘」們出於對父母的報復,希望以自己逃避責任的方式,來讓父母替自己承擔更多,以彌補童年時留下的情感缺失。

社會的群體性焦慮瘋狂在傳播,高房價、快節奏高競爭的生活方式讓人喘不上氣來,同時可能還要面對家裡的催婚,於是「拒絕長大」成為了很多人共同的選擇。其實儘早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讓孩子成為更加堅定的人,才是應對壓力的正確方法。

如何避免孩子成為「彼得·潘」

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很多年輕人出門時光鮮亮麗,可是家裡卻是一團糟,有的人連最基本的煮麵條都做不好,只能每天吃外賣。這樣的生活習慣總是被老一輩人們批判,但是真正的問題還是在於父母對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培養的缺失。

從小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僅是讓孩子學會了生活技能,還能在一件件小事中讓孩子建立克服困難的信心和處事不驚的淡定。

給孩子更多耐心有很多家長一看見孩子沒有把事情處理好,或者老是犯同一個錯誤便立刻對孩子進行批評,然後代勞收拾好殘局。

年齡意味著經驗和和閱歷,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的經驗遠沒有父母多,所以有些事情或許很難。而父母這種來得太快的批評和簡單的代勞會打擊孩子處理事情的自信,也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更多的依賴感。

向孩子傳遞「長大並不可怕的觀念」商場裡隨處可見的是「永駐青春」的護膚品,時尚新穎的服裝和充滿荷爾蒙氣息的健身房,好像整個社會都在討好年輕人。

女孩子要有「少女感」,男孩子要有「少年感」,從前老去是一件可怕的事,如今長大也成了一件「可怕的事」了。

作為「過來人」的父母如果發現了孩子有這樣討厭和害怕長大的情況,就要及時向孩子們傳遞更加正確的價值觀——人生的精彩在於自我的發展和對世界的探索,而不在於年紀,真正美好的事物是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的。

即使無論怎樣否認年齡的增長,我們也生活在這個世界裡,這就需要做好自己當下的身份所要求的事情,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所以如果孩子成為了「彼得·潘」,即使父母有足夠的能力,也不能扮演一個保護者。因為真正的愛從來就不是單純的給予,還應包括適當放手。

今日話題:大家身邊有這樣的「彼得·潘」嗎?大家對於他們又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區裡討論交流。

————————————

在育兒過程中,大家如果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些知識和經驗能夠給你們有效的建議。關愛孩子,關注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長不可忽略的事。

我是雅雅媽媽,一個4歲孩子的媽媽,每天分享育兒知識和經驗。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小飛俠彼得潘:永不長大是童話,童話故事留在心底
    永不要長大,這是一個孩子童話般的夢想。每一個孩提時擁抱過童話的人心底都曾存在過一個彼得潘。彼得潘永不長大的生命裡會不會永遠記得我?就像我永遠的記住了他。在我和溫迪都認為彼得潘不會回來的時候,彼得潘回來了。他還是滿口乳牙,一個小男孩的模樣,他仍然要探險。於是他帶著溫迪的女兒去探險了。人永遠拒絕不了長大,當你不是一個孩子時,你就會失去你的想像力,你的身軀會變得日益沉重。一些美好單純的東西會漸漸忘卻,只剩下世俗的紛擾。
  • 彼得潘:這世上,只有一個人不會長大
    在她的動員下,孩子們告別了夢幻島飛回家中。後來他們都長成了大人。只有彼得·潘永不長大,也永不回家。他在外面飛來飛去,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帶離家庭,讓他們到「夢幻島」上去享受自由自在的童年歡樂。人物介紹彼得潘毫無疑問,彼得潘作為電影的主角,形象非常鮮明。他拒絕長大,永遠充滿孩子氣。
  • 致彼得潘綜合症患者:成年人的百無聊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一) 也許你只是一個彼得潘綜合症患者人的一生如同一個輪迴的四季有的人希望自己永遠停留在孩子或者少年(少女)時代,即使已經很老了,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彼得潘綜合症」,這很容易導致精神抑鬱症和神經病。彼得•潘綜合症是指成年人面對社會的劇烈競爭和殘酷傾軋時,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裝嫩」,行事帶有孩子氣,渴望回歸到孩子的世界的心態,但這種心態如果發展到極端,就會沉溺於自己的幻想,拒絕長大。彼得潘綜合症被定性為一種心理疾病。患有「彼得•潘症候群」的人往往一生碌碌無為,拒絕接受現實。
  • 彼得潘症候群結果是什麼
    核心提示:很多人對於彼得潘症候群並沒有太多的了解,這是人們在成長的一個過程中,受到了創傷或者是對於自己的生活充滿了懷疑,找不到正確的方向與解答,最終產生了不願意長大的一種心理,主要是與社會以及家庭的教育理念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那麼彼得潘症候群的結果是什麼呢?
  • 《彼得潘》:我不會長大
    所有的孩子都會長大的,除了一個:彼得潘。    他是一個不願長大而也永遠長不大的男孩;他滿口可愛的乳牙,身穿樹葉和樹漿做的衣裳;他和一些遺失了的孩子在一起,成了他們的隊長;他是那麼勇敢,曾和海盜的頭子胡克搏鬥過,他還摸過許多鯊魚的尾巴……他就是彼得·潘。
  • 孩子總粘著父母?不想孩子患「彼得潘症候群」,得給孩子「設限」
    他是一個永遠不會長大的孩子,他有想像力、有好奇心,還懂得飛,但是他也心智不成熟;需要搞破壞獲得被需要的感覺;追求絕對的公平,無法接受自己佔上風的戰鬥;為了不讓溫迪回家想暗中使壞。彼得潘是一個勇敢可愛的孩子,但同時也是一個受過委屈和打擊無法飛回家的孩子。
  • 小飛俠彼得潘:成年人的世界,需要童心未泯的好狀態
    所有的憂愁煩惱都被拒之門外,彼得潘帶我們來到世外桃源,開心享受就好。退縮只會讓人更消沉長大是什麼?這是一個沒有具象答的問題。長大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有不一樣的意義,不一樣的解讀。也許能夠離開媽媽獨自遠行就是長大,也許我們理解了父母良苦用心就是長大,也許和童年的自己握手言和就是長大。
  • 與讀·書按 | 無法拒絕的長大
    一邊看彼得潘一邊遙想自己童年的經歷。我的童年和大多數同齡人比已經是幸福。總是能聽到許多小朋友被逼著學奧數的經歷,所幸我的童年並沒有它。也沒有其他被強迫著學習自己不喜歡的東西的遭遇。好像整個人都如同野草一樣自由瘋長。然後就順著那被無數人走過無數次的路長大了。去了學校,上很多年的學。彼得潘和達林太太的對話我記憶十分深刻。
  • 自戀,孤僻,彼得潘綜合症了解一下
    對育兒知識有所了解的人可能知道,嬰兒的發育過程中通常會有一段「口欲期」,在這一時期寶寶會習慣性地什麼都往嘴裡放。口欲期的出現,是因為這時候的孩子有對世界的好奇,卻又缺乏足夠的能力探索世界,便只好通過「放進嘴裡」這種方式來認識世界。
  • 《彼得潘》說我們不可避免要長大,《小王子》說長大了也要簡單
    在溫蒂幫他把影子縫好後,彼得潘就用自己獨有的魅力說服溫蒂和她的兩個弟弟一起前往神秘的夢幻島。那裡有什麼?溫蒂一行人根本不知道,也沒多問,就放下自己的父母跟著野孩子彼得潘踏上旅程。他們要去的夢幻島是什麼樣的呢?
  • 浦江縣大溪中心小學播報|無畏地長大——讀《小飛俠彼得潘》有感
    2018-12-14 14:29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小記者 黃煊皓靜悄悄的黑夜,微風吹著紗窗,沙沙作響,樓下傳來一聲口哨……彼得潘?是彼得潘在叫我嗎?是他來接我到夢幻島嗎?最近我看了《小飛俠彼得潘》,認識了永遠也長不大的彼得潘。
  • 彼得潘領是什麼意思
    彼得潘領是什麼意思 2016-05-24 15:14:16 來源:全球紡織網 相信很多人都曾經憧憬過自己能象小飛俠彼得.潘一樣永不會長大吧?
  • 《彼得潘》:每一個逃避長大的孩子,都有一個缺愛的童年
    心理學裡有個概念叫做「彼得潘綜合症」,專門用來指代那些「不想長大」的成年人。這個稱呼的靈感取自於我們熟悉的小飛俠「彼得·潘」。彼得是英國劇作家巴裡筆下最出名的童話人物。他最特別的地方,是永遠也不會長大。在英國,彼得的受歡迎程度僅次於哈利波特。
  • 成長| 沒有人永遠是彼得潘
    2003年上映的真人電影《小飛俠彼得潘》裡就講述了這樣一個不願長大的小男孩,他教溫蒂和她的兩個弟弟飛翔的技巧,帶著他們和夢幻島上的小夥伴們一起智鬥海盜。如果可以,你願意像彼得潘那樣永遠不長大嗎?你又是如何看待電影中那些長大了的角色呢?本期《成長》——「看電影 學心理」,跟隨心理專家馬勇老師走近這個「不想長大的男孩」。
  • 成長|沒有人永遠是彼得潘
    2003年上映的真人電影《小飛俠彼得潘》裡就講述了這樣一個不願長大的小男孩,他教溫蒂和她的兩個弟弟飛翔的技巧,帶著他們和夢幻島上的小夥伴們一起智鬥海盜。如果可以,你願意像彼得潘那樣永遠不長大嗎?你又是如何看待電影中那些長大了的角色呢?本期《成長》——「看電影 學心理」,跟隨心理專家馬勇老師走近這個「不想長大的男孩」。
  • 《彼得潘》,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快樂男孩|百家故事
    給孩子收拾書的時候發現一本兒童版的《彼得潘》,看著那個空中飛翔的小男孩,竟然想不起這本以前似乎經常為孩子睡前讀過的童話的內容,粗略一翻竟然別有一番感觸。《彼得潘》是英國小說家、劇作家詹姆斯·巴裡創作的戲劇,於1904年在倫敦首演。
  • 心理學解析:彼得潘綜合症
    如果你喜歡被同事、朋友看作學生,那你內心可能存在一種「逃避長大」的心理,心理學上我們將這種不願意長大的內心現象叫做彼得潘綜合症(Peter Pan syndrome),我們簡稱為
  • 小學生閱讀 | 《小飛俠彼得潘》——放飛孩子想像力的童話
    ——蘇霍姆林斯基推薦語:所有的孩子都會長大,除了一個人,他就是小飛俠彼得潘。故事講述的是達林先生家裡的三個小孩,經受不住由空中飛來的神秘野孩子彼得·潘的誘惑,很快也學會了飛行,趁父母不在,連夜飛出窗去,飛向奇異的「夢幻島」。
  • 有一種病叫「不想長大」,又叫「彼得潘綜合症」| 一周心理學
    你可能覺得這無傷大雅,但心理學家們可不這麼認為,因為這是一種心理失調,它叫「彼得潘症候群」(Peter Pan Syndrome)彼得潘當然指的就是迪士尼動畫裡的那個小飛俠彼得潘,一個永遠不會長大的小男孩;雖然那個故事很美好,但這個症候群可一點也不美好。
  • 社會不需要大學生做「彼得潘」
    心理學上將沉溺於幻想、拒絕長大的心理稱為「彼得潘症候群」,通俗地說就是「成人幼稚病」。說白了,這種人沒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凡事都喜歡依賴別人。這些將髒衣服寄回家的大學生們,完全可以說都是彼得潘,一群不想長大的孩子們。是病總會有症狀,「彼得潘症候群」的表現則是:不負責任、缺乏自信、依賴心強、難于堅持、關係障礙、好熱鬧怕孤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