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你問我有什麼夢想,我只想做個長不大的孩子

2020-09-19 初中圈聯盟

老師小時候啊,特別希望自己快快長大。


因為長大了就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比如隨便看電視啊,買玩具啊……可是,真的長大以後啊,老師反而懷念無憂無慮的小時候啦,有時候會發出一聲感嘆「要是永遠長不大該多好啊」 !


我們今天就來聊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彼得·潘》的故事,看看永遠長不大是一種什麼體驗?


彼得•潘,一個滿口珍珠般的乳牙,穿一身用樹葉和樹漿做的衣服,隨身帶著一把笛子,不願長大也永遠不會長大的可愛的小男孩。出自於蘇格蘭作家詹姆斯•巴裡的筆下。


故事的開始是一個叫溫蒂的女孩,她生活在壓抑的環境中,整天被一個呆板頑固的父親扼殺童年的快樂和夢想。溫蒂的兩個弟弟,也遭受著同樣的痛苦,跟現在動不動就離家出走的熊孩子一樣,他們夢想著有一天,能夠學會在天上飛,這樣他們就可以飛離令他們討厭的家了。小愛老師本來想說:「你們想多了」可是啊,童話嘛,總會有很多幻想的成分的。


在一個黑暗的夜晚,咱們故事的主角小飛俠彼得·潘飛到了他們的窗前,說要教會他們飛翔,帶他們去一個美麗的地方。溫蒂和她的兩個弟弟高興極了,他們很快就跟著彼得·潘學會了飛,而且飛到了一個美麗的海島--夢幻島,嗯,也可以叫永無島。


原來呀,小飛俠是夢幻島上永遠也長不大的調皮小孩,他和小仙子一起生活在這個島上,但兩個人覺得多少有點寂寞,於是就請來了溫蒂他們三個夢想飛的人類小孩。


飛到夢幻島,溫蒂立刻被這個美麗而神秘的海島吸引住了,這裡有茂密的叢林、高大的樹木,還有野蠻的印第安人,以及橫行附近海面的壞蛋海盜。小飛俠帶著溫蒂他們找到了六、七個隱蔽的樹洞,這就是他們在夢幻島上的家,平時他們在海島的深處探險,晚上累了就回到樹洞休息、玩遊戲。

這簡直就是天堂般的生活啊!沒有大人的嘮叨,沒有作業,沒有考試!想想都覺得美得不行不行的!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在他們看來,沒有媽媽照樣可以過得很愉快。只有當媽媽的才認為,孩子離開了媽媽便不能生活。」


他們本來在夢幻島開心地嬉戲玩樂,和彼得以及與小仙女快樂的生活,忘乎所以的HAPPY,豈料,無惡不作的海盜鐵鉤船長帶著他的一幫海盜前來大肆破壞。說到海盜船長啊,大家眼前是不是浮現這樣的形象?眼罩、三角帽、鐵鉤子,肩膀上蹲一隻鸚鵡,腰間挎著一把彎刀,手持火藥槍,瘸著一條腿,這些可是外國海盜船長的標配。


而這個鐵鉤船長啊,雖然是個對孩子們和手下都心狠手辣的海盜頭,卻不像《加勒比海盜》裡面的骷髏船長那樣穿得破破爛爛的,他的鞋子、背心、領帶和襪子總是穿戴得整整齊齊,舉止上帶著貴族氣質,「無論他有多麼墮落,總是熱衷於良好的風度」。但他總是千方百計地和彼得•潘及孩子們作對,並且還擄走了溫蒂。



勇敢的彼得•潘,要營救他的好朋友離開夢幻島,為此他與鐵鉤船長展開一輪激戰。主角光環籠罩的彼得成功地營救了朋友們。


可是後來,這些離家出走的孩子——尤其是其中的大姐姐溫蒂,開始想媽媽了。他們要走了,彼得裝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他有口無心地吹著他的那支破笛子。大家都叫他一起去找媽媽,可是他不,「你們去吧,我才不去呢,真見了她,她一定又要盼望我長大了,我才不想長大呢,我要永遠做個小孩子,永遠玩耍」。



故事的最後,溫蒂和孩子們飛回了家,窗戶還開著,家裡歡樂極了。可是彼得在玻璃窗外面,他不能進去。彼得有別的小孩子享受不到的快樂,可是,這種玻璃窗內的快樂,他永遠也享受不到。


這是最好的結局吧,就像溫迪自己認為的。畢竟,作者還是留下了新的希望,溫蒂長成了大人,她的孩子們繼續跟著彼得•潘飛到夢幻島去享受自由自在的童年歡樂,儘管一個個孩子總要長大,孩子的夢想卻世世代代,傳承不息。作品的最後一句是這樣寫的:「只要孩子們是歡樂的、天真的、無憂無慮的,他們就可以飛向夢幻島去。」


小愛老師認為,彼得•潘的形象是代表了人們心中的理想想法:如果可以的話,永遠都不要長大。因為成人的世界有太多紛擾,長大意味著要用失去換來成長。每一個孩提時擁抱過童話的人心底都曾存在過一個彼得•潘,可是他最終會在你成長的過程中從你的心中淡去,所以這個故事也體現了成長的無奈和一種人生的必然。鐵鉤船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現實社會,他有著殘酷而現實的靈魂。


而這些和彼得•潘所認為的一切都是矛盾的,所以他才會想要去對抗他。無論是鐵鉤船長還是文中的任何一處,無不在描述著童年的美好,還有成長和現實的衝突。這種衝突人們無法去避免,只能無奈地去接受,所以我們在讀這部名著的時候,不僅會被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生活打動,還能感受到關於成長的那種淡淡的惆悵。



彼得·潘的存在,說明人類有著周而復始、永存不滅的童年和童心,這份童心讓人們心曠神怡、遐思無限,忘卻成人世界的喧囂浮華,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我們拒絕不了長大,無法一直活在童年裡,但卻可以選擇成長為什麼樣的人,只要始終保持一顆純真的心,笑看人生悲喜,你依然可以在這個現實社會中獲得童年般的美好。

同學們,聽完這個《彼得·潘》的故事,你還想永遠長不大嗎?如果讓你選,你是想做永遠長不大的彼得還是做後來回到成人世界結婚生子的溫蒂呢?

好了,我們今天的名著趣解就講到這裡了,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有趣有料的名著故事,歡迎把今天的內容分享出去哦,咱們下本名著不見不散!


相關焦點

  • 如果孩子在問:為什麼彼得·潘不用長大?
    據說有一日,巴裡在肯辛頓公園巧遇了幾個孩子扮演仙女和海盜,在一起嬉戲打鬧,巴裡看著他們,心中那個長不大的小男孩第一次有了具體的模樣。後來巴裡送孩子們回家時才知道,他們竟然是自己鄰居的孩子。而這個鄰居三兒子的名字就叫做彼得。此後,巴裡創作出了舉世聞名的《彼得·潘》。
  • 論心理學概念"固置":不要讓孩子成為長不大的彼得·潘
    你和我。彼得點了點頭。他何嘗不知道永無島的一切,都是假的,這一切都是他所創造的。溫蒂問他:彼得,你真實的感受是什麼?比如愛。面對溫蒂的一再追問,彼得拒絕回答:愛?我從來沒聽說過,光是聽到就覺得噁心!他生氣地反駁:你幹嘛掃興呢?我們玩得不是很開心嗎?我教會你打鬥和飛翔,這世上還有什麼呢?
  • 永遠不要長大,是彼得·潘給自己下得最惡毒的詛咒
    「長大」這個詞深深地刺痛了年幼的彼得·潘,「長大」代表承擔責任,而彼得·潘還不想背負這些,他現在只想做個玩樂的小孩,所以他逃到了肯辛頓公園,和仙子們住在一起。不要長大,是彼得·潘給自己種下的詛咒我想彼得·潘一定是個精力旺盛的孩子,才會如此鍾情於遊戲,為了玩連家都不想要了。
  • 只有一個彼得·潘
    他就是蘇格蘭小說家及劇作家詹姆斯·馬修·巴利塑造的一個童話人物——彼得·潘。彼得·潘是一個會飛的拒絕長大的頑皮男孩,他熱衷冒險,愛聽故事,他只是一個小孩。  彼得·潘的影響如此之大,無數人因此產生了像他一樣永遠做一個長不大的孩子的願望,甚至有人患上彼得·潘綜合症。  ……「你要送我去上學?」彼得機警地問。  「是的。」
  • 每個人心裡都藏著「彼得·潘」
    當然,這種「長不大」的性格,也帶給我不少困擾。    經典童話《小飛俠》裡,主角彼得·潘就是個不願長大的男孩,因為討厭成人世界的嚴肅與複雜,他選擇躲在夢幻島上,特別害怕人們會「抓住他,並且把他變成一個大人」。    探索未知,追求夢想,對各種可能性懷抱開放心態的精神,本該是受人讚譽的。
  • 比較《彼得·潘》和《小王子》,我發現彼得·潘和小王子不是朋友
    我決定重新檢查一下我的兒童圖書目錄,讀完《彼得·潘》之後,我的大腦出現了一個空洞,即《小王子》和《彼得·潘》也都是集中生長,如果兩個人相遇,他們會成為朋友嗎?當這個想法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我是說覺得很有,為了解決這個腦洞,我仔細地讀了這兩本書。
  • 每個成年人心裡都有本《彼得·潘》
    其實,彼得·潘是巴裡童年和青年時期痛苦經歷的反映。詹姆斯·巴裡出生的舊居,右邊的門裡巴裡1860年出生在蘇格蘭中部基裡繆爾一個織布工人家庭,他的很多玩伴沒能成人就夭折了,包括他的哥哥大衛(死於溜冰事故)。殘酷的現實給巴裡造成一個印象:那些死去的孩子永遠也長不大了。巴裡的母親瑪格麗特。巴裡是家裡的第九個孩子,所以他母親比他年長很多。
  • 《彼得·潘》: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會長大,只有一個例外
    《彼得·潘》同樣是極富盛名的一部作品,由英國劇作家詹姆斯·巴利創作而成。最初在倫敦劇場公演,隨後寫成小說,一個世紀過去了,至今仍風靡世界。「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會長大,只有一個例外」,這是書籍開篇的第一句話,這個長不大的孩子就是主人公彼得·潘。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幻想過自己會飛行,自在地生活。
  • 24歲女生宅家啃老,不工作只想嫁有錢人:父母不狠心孩子長不大
    每一位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特別是女生,俗話說:女兒是父親的小情人,母親的小棉襖,含在嘴裡怕融捧在手裡怕碎。所有父母都想著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可在某個電視情感調解節目中,這位父親卻想要跟女兒斷絕關係,究竟是什麼吧為父逼迫得做這個決定呢?
  • 10句非常內涵的肉麻情話:你問我最想什麼,我只想陪你賴床!
    10句非常內涵的肉麻情話:你問我最想什麼,我只想陪你賴床!   1.答案很長,我準備用一生的時間來回答,你準備要聽了嗎?   2.我行遍世間所有的路,逆著時光行走,只為今生與你邂逅。
  • 不做期望裡的那個完美人設,我只想做個快樂的廢柴
    那時候明明很想看動畫片,卻要在人前假裝看書,因為我是別人眼裡那個愛看書的小孩;原本喜歡的寫作變成了一種負擔,而這種負擔使我失去了寫作的靈感和動力;明明也是個孩子,在撒嬌的年紀,可作為姐姐,我不能對爸媽提無理的要求,還要幫忙一起照顧弟弟;有時候受了委屈想哭,卻仍要假裝堅強不在乎,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繼續保持這個人設,哪怕這未必是我自己想要的。
  • 孩子,我只想和你有個家
    《女傭的故事》寫的就是她自己的故事,史蒂芬蘭德是一位單身母親,在照顧孩子的同時還要去各個不同人的家裡做清潔工維持她和女兒的基本生活,她只能靠微薄的工資和政府發的救濟來制度生活。一、 家《女傭的故事》副標題叫做「我只想讓我女兒有個家」。
  • 《彼得潘》:我不會長大
    所有的孩子都會長大的,除了一個:彼得潘。    他是一個不願長大而也永遠長不大的男孩;他滿口可愛的乳牙,身穿樹葉和樹漿做的衣裳;他和一些遺失了的孩子在一起,成了他們的隊長;他是那麼勇敢,曾和海盜的頭子胡克搏鬥過,他還摸過許多鯊魚的尾巴……他就是彼得·潘。
  • 《彼得·潘》:神奇之書!為什麼孩子讀出天真,大人卻讀出辛酸?
    彼得·潘看望已經回家的溫蒂,當溫蒂提起當年大戰胡克的事時,彼得卻不解地問:「胡克是誰?」你說的那個丁卡,我想大概已經死了。這樣想來,彼得潘也是個可憐人。任何愛與救贖或痛苦皆被遺忘那一刻我不再是以前的我以前的我已經死去我洗滌靈魂滌掉愛與恨和思念我又是一個嶄新的我。
  • 著名的長篇小說:彼得·潘
    有些事你可能不知道是他的創造者。彼得·潘的開始孩子巴裡是《彼得·潘》的作者,但他認為這部小說的靈感來自五個男孩:喬治、約翰、彼得、麥可和尼古拉斯。他把功勞歸於所有的男孩,1928年,他在這齣戲的序言中寫道:「我想我一直都知道,我是通過把你們五個劇烈地揉在一起而變成彼得的,這就是他,我從你那裡得到的火花。」現實生活中的迷失男孩
  • 燃龍點鳳音樂:《克卜勒》——我只想做星星,我只想做你的星星
    我相信一定也會有波光靠近你,溫暖你。我們都知道,你能夠獨自在更遠的遠方,發光。「當你想起那道源自於我的光芒,我依然願意為你來歌唱」我們都在各自的新環境中與他人互相取暖,彼此撫慰,照亮前方的路。或許這段路很難,或許我們的距離無法讓我們相連,或許註定我只能照亮你人生中短暫的一期旅程,但我不願放棄。我不要再投射給誰光芒,我只想做你的星星。很多時候我們的放棄,其實是無窮盡累加的遺憾。
  • 我想問一問:孩子的艱辛有誰懂?
    剛在悟空上看到一個問題:我是一位初三學生,現在每晚熬夜到兩三點,學習還不錯,有時很迷茫,這麼做值嗎? 原本我想回答,但一看已有773人回答了這個孩子的問題,那這773人中一定有父母、有教授、有教師、有專家之類各種職業身份的人,他們的回答有心理上的分析,情感上的安慰,大人式的鼓勵,過來人的經驗等等一定是很全面的了。
  • 《春嬌與志明》:我只想嫁個有擔當的男人
    前幾天,後臺有位女孩問我,什麼樣的男人有擔當? 我說,你去看場《春嬌救志明》的電影吧,電影中,男主志明的所作所為,顛倒過來,就是一個有擔當男人的樣子。 在這部電影中,春嬌愛上了志明,一個仿佛永遠也長不大的男孩。兩人除了顏值勢均力敵,其它一切都不在同一頻道上。 春嬌和志明在大壩上看飛碟,結果被警察誤抓。
  • 我只想做一個普通人
    記得有一天,我去託管班接你回來的路上,你跟我說:「媽媽,我覺得學習壓力好大,我只想做一個普通的人。」我拉了拉肩上沉重的書包,轉身給了你一個緊緊的擁抱,說:「嗯,我的寶貝好累,學習太辛苦了!但是,我們能不能繼續堅持呢?」你抱著我的臉左親右親,開開心心地跟我一路嘰嘰喳喳的說開了。我的心很疼,滿腔疲憊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