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辛頓公園裡的彼得·潘塑像
倫敦肯辛頓公園,彼得·潘塑像在一個角落,塑像很小,不注意就擦肩而過了。
彼得·潘就是在肯辛頓公園,飛進了詹姆斯·巴裡的生活。
彼得·潘插圖
「彼得·潘」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是在巴裡1902年出版的《小白鳥》中。在小說中,一個暴躁頑固的倫敦單身漢秘密幫助一對貧窮的夫妻及他們的兒子大衛。單身漢帶著大衛在肯辛頓公園中漫步,對他講了彼得·潘的秘密:當夜晚來臨、公園大門關閉後,小男孩彼得·潘就成了公園的國王。
盧埃林·戴維斯家的男孩們在玩海盜遊戲
巴裡攝於1901年
此時,現實生活中,巴裡已經和盧埃林·戴維斯一家相處得很熟了,和戴維斯的4個兒子,喬治、傑克、彼得、麥可(最小的孩子尼克當時還沒有出生)尤其親近。這一家人成為《彼得·潘》中達林一家子的原型。
詹姆斯·巴裡和喬治
巴裡堅持說,戴維斯家的老大喬治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彼得·潘的原型。不過,巴裡對喬治有些偏愛,在他看來,喬治象徵著一種理想的男童狀態:機靈、可愛、快活、有些自大、反覆無常。1928年,《彼得·潘》劇本最後定稿出版,他把劇本獻給了喬治5兄弟。他寫道,他是把5個男孩不同的性格「揉在一起才造出了彼得·潘,就像未開化的人用兩根木條擦出火來。」
6歲的麥可扮演彼得·潘,神氣活現
巴裡第一次見到孩子們是在1898年,正是在肯辛頓公園。巴裡的家與肯辛頓公園一街之隔,每天他都要牽著他的聖伯納犬去公園裡散步。戴維斯家的孩子們喜歡跟狗狗玩耍,與巴裡逐漸熟悉。那時喬治最大,才5歲,很早熟,總在不厭其煩地教育巴裡。他們不知道這個小個子男人是誰,只知道「吉姆叔叔」愛抽菸鬥,總是咳咳地咳嗽,會滑稽地抽動耳朵,還會用眉毛變戲法。
詹姆斯·巴裡
1904年之前,巴裡以寫劇本為生,還給無數雜誌供稿。1888年,他寫了一部關於蘇格蘭人的喜劇,初嘗成名的滋味。巴裡的這個喜劇讓蘇格蘭的「菜園派」(19世紀末期蘇格蘭作家運用方言土語描寫蘇格蘭生活的一個文學流派)開始受到重視,評論稱巴裡也成了「菜園裡最大的一棵捲心菜」。
《彼得·潘》劇照
1904年,巴裡寫出了三幕兒童劇本《小飛俠彼得·潘》。因為演出涉及到的舞臺特技問題,在排演期間巴裡就改寫了6遍劇本。劇本被一些演藝圈著名人士斥為瘋子寫的垃圾。排練時,舞臺工作人員遞給巴裡一杯茶,在他耳邊說:「看戲的男孩們永遠都不會喜歡它的。」
演出商查爾斯·弗羅曼
巴裡的合作夥伴、演出商查爾斯·弗羅曼讀了劇本後,卻像被施了魔法,完全著了迷,跑到街上拉住每一個路人,手舞足蹈對人家表演劇本中的每一個情節。扮演溫迪的演員強烈要求劇院為其購買保險,因為她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通讀劇本,而是學習飛翔——除了《仲夏夜之夢》,沒有哪出戲要求演員在舞臺上飛。
電影《尋找夢幻島》劇照,強尼·德普扮演巴裡,凱特·溫斯萊特扮演孩子們的媽媽西爾維亞·盧埃林·戴維斯。西爾維亞的父親是著名作家、漫畫家喬治·杜穆裡埃,她還有個著名的侄女,小說《蝴蝶夢》的作者達芙妮·杜穆裡埃
1904年聖誕節後到來年4月初,《彼得·潘》共演出150場。其後每年聖誕節,弗羅曼都要安排上演此劇。1911年,巴裡把劇本改寫成兒童小說發表。2004年的影片《尋找夢幻島》就是以巴裡的這段歷史為背景拍攝的。英國權威電影雜誌《帝國》評價這部影片「貫穿著一種翱翔在天的想像力」,拍攝得很成功,因為影片中的主題是永遠不會老去的。
真實生活中的西爾維亞·盧埃林·戴維斯和喬治(1893年)
不願長大,害怕老去,真的是巴裡個性中的另一面嗎?其實,彼得·潘是巴裡童年和青年時期痛苦經歷的反映。
詹姆斯·巴裡出生的舊居,右邊的門裡
巴裡1860年出生在蘇格蘭中部基裡繆爾一個織布工人家庭,他的很多玩伴沒能成人就夭折了,包括他的哥哥大衛(死於溜冰事故)。殘酷的現實給巴裡造成一個印象:那些死去的孩子永遠也長不大了。
巴裡的母親瑪格麗特。巴裡是家裡的第九個孩子,所以他母親比他年長很多。他出生時家裡人發愁「又添了一張要吃飯的嘴」。他在《彼得·潘》裡給溫迪的外孫女取名「瑪格麗特」,每年春天彼得·潘都要帶她去永無鄉
大衛的死,讓他母親精神發生了錯亂,為了安慰媽媽,巴裡就穿著哥哥的衣服假扮成大衛。這種母子關係未免帶有強迫的成分。巴裡曾說:「童年給我的恐懼是我知道必須停止遊戲的那一刻。」這種痛苦在他成年後還時常在夢中重現。
14歲的巴裡(最後一排左邊)
17歲了,巴裡還沒長出鬍子,只有5英尺(152釐米)高,再沒長過個兒。女孩子們把他當孩子看,他越來越害羞、自閉,扔進人堆裡悄無聲息。巴裡對成人世界越失望,就越想回到童年,什麼也不學,只是玩遊戲。這種「彼得·潘」式的人生觀在他早期作品《脆弱的湯米》中最先流露出來。《脆弱的湯米》寫了一個小男孩被父母丟了,當父母在樹林裡找到他時,他正一個人高高興興坐在地上,為自己將永遠是個孩子而高興。
22歲的巴裡
巴裡終生都保持著孩子氣,出名後,他說:「能寫書當然好了,但你能擺動你的耳朵嗎?」
「永無鄉」被收進了詞典,一些成年人理解它是一個「天真的、沒心沒肺的」地方。巴裡讓彼得永遠不長大,並姓了希臘神話中潘神的姓,是很淘氣的做法。潘神是個半人半羊的神仙,主管山林和畜牧,象徵自然、無神論、超道德、未經雕琢,巴裡以此來對比壓制天性的社會文明。
《彼得·潘》的不同版本
《彼得·潘》插圖
這當然是巴裡的理想。文明社會非讓彼得·潘長大不可,一定要讓他面對現實世界。彼得·潘對溫迪說:「我聽見父親母親談論過,我將來長大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拒絕長大,老想玩,所以剛生下來一天就逃跑了。如果一定要長大,巴裡寧願讓彼得·潘做個法官——巴裡就安排了一個從永無鄉回到倫敦的男孩圖圖成年後做了戴假髮的法官。
早期的舞臺劇中
彼得·潘被裝扮成拿破崙的形象
肖伯納從來不認為彼得·潘就是巴裡自己。在肖伯納看來,巴裡簡直是一個活了1000歲的老頭子。「他給你的印象是他很快樂,實際上在他的心裡有一座地獄。」
巴裡的妻子瑪麗·安斯泰爾
肖伯納認為巴裡憂慮的根源是因為他一生沒有生育子女。1894年7月,他和女演員瑪麗·安斯泰爾結婚。婚禮舉行前2天,他寫道:「我們的愛沒有帶給我任何東西,除了痛苦。」在瑞士的蜜月,他們也不愉快。瑪麗曾對朋友說她非常震驚,但沒有說原因。他們的婚姻持續了15年,因瑪麗有了婚外情而離婚。這時,有流言說巴裡陽萎。如果真相如此,很多事情就可以解釋了。
瑪麗·安斯泰爾的演出劇照,這是巴裡第一次見到瑪麗
盧埃林·戴維斯夫婦先後於1907年、1910年去世,巴裡成為孩子們的監護人,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生活、教育條件,直到他們成人、獨立。
第一個扮演胡克船長的演員是西爾維亞的弟弟,五個男孩的舅舅傑拉德·杜穆裡埃。他的女兒達芙妮寫出了《蝴蝶夢》
巴裡逝於1937年,終年77歲。只有兩個盧埃林·戴維斯家男孩守在他的床頭。已經有兩個男孩先他去了永無鄉,喬治作為英軍志願者,在1915年死於一戰的炮火;1921年,麥可在牛津大學與他的一位密友,據說是他的情人,溺水而亡。
巴裡一生中沒有自己的孩子,他熱愛兒童,於是在1929年秘密立下遺囑,將「彼得·潘」的所有版權捐給了倫敦大奧蒙德街兒童醫院。他曾說過「彼得·潘曾是這家醫院的病人」。
大奧蒙德街兒童醫院建於1852年,現在是英國最大的兒科研究和治療機構,日常的經費嚴重依賴於私人捐贈,巴裡的贈與是醫院最大的經費來源。但巴裡在遺囑中規定,大奧蒙德街兒童醫院不得透露出從「彼得·潘」中獲取的收益。
巴裡和麥可在玩彼得·潘遊戲
他雖然是個大人,但真的是一個真正熱愛孩子的大人啊。
中文版的《彼得·潘》有兩個譯本最為著名。一個是梁實秋在1920年代的譯本,Neverland被譯為「永無鄉」,印第安公主Tiger Lily叫「虎蓮」,都是梁實秋先生的神來之筆。另一個是楊靜遠的譯本。兩個譯本都優美雋永,已成經典。
最新版本的《彼得·潘》
最新看到的版本是「浪花朵朵童書」製作的《彼得·潘》,採用了楊靜遠先生的經典譯本。楊先生寫的譯後記富有深情,不僅有助於理解作者巴裡和彼得·潘,也是英國兒童文學的一段簡史。
英國頂尖平面設計搭檔MinaLima為新版《彼得·潘》做的裝幀設計是另一大亮點。MinaLima最引人矚目的成就是,他們為《哈利·波特》系列電影製作了全部道具。這幾年他們為一批經典童話重新做了裝幀設計。《彼得·潘》是其中一本,他們為這本熟悉的童話打造了充滿魔幻、耐人尋味的細節:
溫迪家的醫療記錄,打開是3個長相相同的小人的臉,再打開居然是永無鄉的地圖;
彼得·潘會藏在樹葉子裡;
點擊播放 GIF 0.8M
可以旋轉的鱷魚輪盤;
點擊播放 GIF 0.7M
各種可以摺疊起來的地圖……
點擊播放 GIF 0.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