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被職場媽媽養大,我也是職場媽媽》中提及,我很少分享怎樣教育孩子(因為女兒尚未長成,不知功效如何);但可以分享學英語(因為作為英語學渣,也在麥肯錫和沃頓商學院混出來了)。
真沒想到,後臺留言要求寫英語學習的呼聲這麼高~~~
我就從了。本周在「天鴿」颱風中飛進又飛出深圳,用機場垃圾時間,分享:
如何用3至12個月,從大學畢業、能磕磕巴巴說英文,達到英文聽力、閱讀全無障礙,寫作、說話基本過關的水平。
01
距離 = 時間 X 速度。
希望達到的英語水平 – 當前的英語水平 = 付出的時間 X (天賦、環境、方法共同決定的速度)。
所以需要了解我的水平、起點、天賦、方法、環境等,是否適合你。
目標,若是像黃西那樣,可去白宮講段子,我不能誤人子弟。
起點,若是零基礎,最好找個班兒從頭學起。我自覺英語「沒天賦」、「不夠用」,也接受了完整的學校教育。
方法,更是因人而異。我認真背過單詞,但沒法指望四歲的女兒能拿本黑白的單詞書,每天背200個。
環境,是語言練習的重要條件。儘管在北大和麥肯錫是個「英語差生」,天天讀寫也生拉硬拽了我的水平。
最重要的是,任何方法,都需要「時間」的累積。
我是個「方法論」的身體力行者。深信任何事,找到合適的方法,可以讓速度更快、效果很好、過程更愉快。
然而,人生是一場欲望與常識的博弈,一場貪心中保持清醒的遊戲。方法再高級,能不練習就掌握英語麼?能不鍛鍊還胡吃海喝就瘦麼?能無風險、不努力就發大財麼?
有人說能,有時我們還真信了。與其說是智商稅,莫若說是欲望稅。因為人生苦短,我們想要的卻太多了。
英語虐我千百遍,我可以批評,是學校的應試教育枯燥而失敗。但終歸,我自己沒有花足夠的時間去探索路徑,去翻山越嶺。
02
有這樣的考試型選手,駕照考滿分,從不敢上路,例如我。
大學畢業時,四六級優秀,但對英語我已經極度沮喪:十多年幾乎天天有英語課,成績看得過去,我依然不能在生活中「用」英語。這是一場多麼大的浪費。
那我怎麼就混進麥肯錫了?
那一年,麥府決定,「我們要招聰敏的孩子,語言可在工作中提高」,遂面試者可自由選擇用中文做案例面試。
工作數年後,不止一個領導沉痛哀嘆,「Autumn什麼都挺好的,就是英語不行」。
含蓄的領導會說,「Autumn,你還是去美國讀個MBA吧。」
善良的領導會說,「Autumn,你還是去美國讀個MBA吧。別怕,還有韓國人和日本人呢。」
經過這屆校招的慘痛教訓,麥肯錫毅然決然,堅持自我改變政策,恢復了英語面試。(十分對不住後面的學弟學妹)。
我確實不是有語言天賦的人。記得有童年小夥伴,聽聽廣播就可以跟唱英語歌、粵語歌、日語歌(儘管不懂意思),我就不行。
我從小成績就好,說明學習能力並無大礙。然而,五年級剛開始上英語課,還在「Fine, thank you」階段,我就跟不上了。
老師以為只是「好孩子偶爾出狀況」,並不以為意。而從未遇到過學習困難的我,出現上課聽不懂時,整個人是懵逼的,根本不知如何應對。
就這樣,跌跌撞撞、連滾帶爬地混到了三十來歲。
此時,我終於敢說,我的英文不僅可以應對考試,也「可以用了」。自己做這個判斷有兩個標誌,第一,可以無字幕聽美國總統辯論、TED演講、看美劇;第二,平時愉快地看原版英語書刊,而不僅為工作所迫。
目測大學畢業的孩子,很多在工作與生活中依然不能用、不敢說。年輕的父母們則根本不信任公立學校的英語教育。
反省從應試到能用的原因,是我終於放棄了「上個課就好了」、「以後出國就好了」、「工作中用用就好了」的奢望,在英語方面,我就是沒那個能力。於是選擇一些方法有意識訓練,並堅持一段時間。
03
下面是乾貨。
語言的功能,聽、說、讀、寫、想。聽與讀是被動輸入,說與寫是主動輸出,想是個內在過程。被動容易,主動難。
那我們從容易的說起,依序為:背單詞、抽象詞、長難句、閱讀、聽力、寫作、口語。
(1) 背單詞
單詞,是英語的基本元素。有人說,多看看美劇,單詞量自然擴大了。我的體會是,陌生詞太多,會影響整體理解(聽不懂的詞,大腦停留半秒鐘,就跟不上劇情節奏了)。因此可以系統性背一下單詞,把陌生詞控制在一定水平內,當然也不用把詞典都背出來。
提起背單詞都是淚,我試過各種方法都堅持不下去,直到我遇到新東方的楊鵬老師。(可以自行搜索《楊鵬17天搞定GRE單詞》,有大量文檔)。
原理很簡單:
大部分單詞是被動詞彙(只需要看到能認出來,不用會拼寫、會使用);
利用記憶曲線,不斷重複,就能認得:第1天看的單詞,當天、第2天、隔1天、隔3天、隔7天、隔15天再「看」一遍。看過十遍八遍,這個單詞你今生今世都很難忘記。
一本通常的大學、TOEFL或GMAT單詞書(認為讀者有一定基礎,apple,fish,how這類基本詞彙不會出現),背完相當於一萬多詞彙量,在美國也不算文盲了。
這個方法把背單詞變成了體力活,只需要重複「看」。在三十一歲時,我用這個方法背了一遍,從此極少出現生詞造成的閱讀或聽力理解障礙。現在的背單詞App,百詞斬之類,也是這個原理。
沒有App的時代,「笨」辦法是:
買一本單詞書,分成約50份,每天背1~3份(每份約100~150詞)。
一個個學單詞,看中英文釋義與例句等(視生詞量多少,每份約30至60分鐘看完)。
迅速從頭再看一遍,這遍把解釋遮住,僅看英文單詞本身,並回憶含義(5分鐘)。
拿一個小本,寫上日期,標註9月1日背了這份,9月1日、2日、4日、8日、16日、10月2日,再用5分鐘僅看單詞、不看解釋、回憶意思一遍;依次類推。
複習比初背重要,如果今天有此前累積的多份要複習,寧可複習完也不要背新的。
我生活工作沒規律,做不到楊鵬老師說的,12小時後複習第一次,那我就24小時內複習。這樣的小調整,讓我更容易堅持下去。
我回憶時,用一支鉛筆,對認不出來的做個記號;每份看完,再快速看一遍做記號的。一直到最後,每份都有記不起來的。沒事,七七八八也就行了。
這個過程依然不能稱之為愉快,只是不費力而有效。用個把月時間,掃除一輩子的單詞障礙,值得——每個單詞都認得的感覺,真是太爽了。
(2) 抽象詞
抽象詞並非指生僻詞。後者如「主動脈瓣閉合不全」這類冷門詞彙;前者指「理念、演繹、形而上」這樣你明明知道中文意思,卻未必能把握運用的詞彙,因為它抽象。
生僻詞可以遇到再查字典,抽象詞則可能經常出現,影響我們的理解。
舉個慄子,implication,中文「含義」並不難記,英文指「言外之意」。
先生問,晚飯去哪兒吃?我回答,我好累。那麼implication或許是,我不想出去吃,咱們叫個外賣吧。
解決抽象詞的方法很有趣(一個老師教我的),遇到一個查一個,用百度和谷歌都有的指定站點高級搜索功能,尋找原汁原味的例句。
在百度(對不起懶得翻牆)搜索框裡,輸入「implication site:bbc.com」的格式,表示僅在bbc.com網站上搜索implication這個詞語,可以看到完整背景的例句。
(3)長難句、語法
新東方的陳聖元老師說,GRE考試中的句子,經常故意搞得句子非常複雜,以考察學生的語法與閱讀能力。
例如,正常人說話是,
劉國梁是中國隊主教練,他拿過兩次大滿貫,即世錦賽、世乒賽、世界盃、奧運會……的冠軍;三個中國隊員,因為對他的調動不滿,在某次國際比賽中退賽。
而試卷非要寫成,
三個中國隊隊員,who 想表達不滿,對某事件 that 劉國梁,who是中國隊前任主教練,which 名至實歸,because 他得過兩次大滿貫,that 指贏得冠軍 of 重要的國際賽事,如某某、某某 and 某某, 意外地調離主教練崗位,而退出了某比賽 that 在哪裡舉行的。
虐啊。
託福的語法注重基礎,例如單複數啊、定冠詞啊、各種時態啊、各種從句啊,現在也不單考語法了。GRE與GMAT的語法,更注重這樣複雜句式結構的閱讀速度與理解。
如果基礎語法有問題,建議找本中學語法複習一遍。(一路血淚英語史裡,對我有用的,是高三英語老師讓我們手寫了一遍要點)。
更進階的語法,是掃清長難句障礙。楊鵬老師的藥方可概括為,「日讀難句幾十遍,再也不會覺得虐」。而我發現GMAT考試就是長難句集合,在ChaseDream論壇的GMAT語法專區(Sentence Correction),做完大約500道例題,看完例題解析,就基本通關了。
(4)閱讀
單詞、抽象詞、長難句,是聽說讀寫的基礎。而閱讀,則靠海量練習。
我的英語學習,有主動、有被動。在北大讀研的時候,我們最怕林毅夫老師嚴格的《經濟學研究方法》課。(班裡男生把教室後面的鐘撥快一點,好讓林老師以為下課時間到了)。
林老師每周講一個經濟學專題,發10釐米厚的一疊論文(超小的字、正反面),不讀上課討論時會很尷尬。此後,我依然處在「英語不能用」時期,但若無這樣一學期的高強度閱讀,我在麥府是混不下去的。
而我真正進入「能用」階段,是清除了單詞與長難句障礙以後,我發現自己可以不僅僅為了工作而讀英文了,可以read for pleasure。
起初是因為喜歡《哈利波特》電影,聽說書比電影好看很多,又怕中文翻譯不好,就這樣看完了7部《哈利波特》原版,隨後幾年裡又看過四五遍。
簡單說,就是從好看的書入手,比讀工作論文有動力。例如《哈利波特》、阿加莎克裡斯蒂、類似我國機場出售的簡單無腦暢銷雞湯書那種。(總之,用Kindle,喜歡什麼看什麼。)
(5) 聽力
這個問題好解決。你刷美劇麼?每天刷一兩集,但堅持不要開字幕。或者第一遍英文字幕,第二遍無字幕。
研二時功課緊,人生唯一的樂趣,就是到食堂打飯回來,在宿舍電腦前邊吃邊看《Friends》(老友記)。
當時的字幕組沒有那麼發達,同學們用各種渠道東一集西一集地找來。經常是無字幕版、英文字幕版、配音和畫面完全脫節版……
看了個把月,無意中試試託福聽力,我靠,我全能聽懂了。
在美國上學時,看Netflix,當然只有英文字幕。看完8季英文字幕《絕望的主婦》,聽力過了。
如果可以的話,依然建議先掃掃基本單詞。太多詞不懂,影響觀影體驗,不容易堅持下去。
(6) 寫作
應考的寫作,非常容易對付。GMAT、TOEFL、GRE、雅思,都可以靠基本的語言能力與背模板。
例如,駁論文都可以八股開篇,
本文對……現象表達了有趣的觀點,可以概括為……。這一說法貌似很有道理……,然而細細品味,就可發現,觀點存在重大的邏輯缺陷……具體而言……
而每種常見的邏輯錯誤,都可事先準備一些表達方式。(用我自己都看不下去的八股,在TOEFL和GMAT可考5.5~6分,滿分6分。)
這樣可以幫助應考,卻不會算寫作文。
書面溝通,需要脈絡清晰、立論明確、觀點詳實、論證嚴密、兼有文採。
這不僅是語言的問題,也是思維的問題;不僅是外語的能力,也是母語的能力。
咪蒙的寫法就是:引子 - 分論點(故事+剖析)- 分論點(故事+剖析)- 分論點(故事+剖析) - 結論/啟示(廣告)。觀點犀利、故事精準、語言生動。(不同意她的觀點,卻也不能否定她的寫作技巧)。
我從小中文寫作不差,麥府天天寫諮詢報告,也是非常強大的立論與論證訓練。因此,有一定量的詞彙、掌握基本的語法,能寫基本的郵件、議論與駁論文後,下一步是無論英文還是中文寫作,對書面溝通本身進行思維與表達的錘鍊。
(7)口語
與寫作一樣,口語是主動表達。
在生活中的主動表達,依靠對語言與生活的熟習。在麥肯錫寫萬字長文,到美國也未必會點菜。詞彙量、看美劇/新聞、對話練習,能幫助我們跟人「聊天」。這時候,語言環境當然有幫助。
「明天在哪裡開會,壽司裡不要放牛油果」,這些話不難。磕磕巴巴找不到詞兒只是因為我們說得少。
這時候,找外教大概是有用的。我過這關,是直到在美國生活,買菜修車上課問路打招呼。
而在商業與學術場景中的主動表達,則是思維能力與溝通能力的體現。公司開會或學術研討,去一個不學無術、不明所以的美國人也同樣講不好。
這時候,重要的是思維,其次是語言。
而我們在中國商業環境中的口語,是可以準備的。
十多年前,我參加第一場找工作面試,才發現自己連「一分鐘自我介紹」都講不好。
你可以試試,給你一分鐘用中文自我介紹,給你五分鐘用中文給客戶講個方案。事先準備,也會更為簡練而打動人心。
面試麥肯錫或者Wharton時,我確把「常見面試20個問」一個一個寫下來,練習三五遍。上課開會發言之前預讀材料。經過準備,我也可以把人講笑或者講哭。
以上七條,自然也是相輔相成的。
04
或許有人打打三國志遊戲,就學起了日語。(我弟弟就是,物理學博士,還可以做瑞典語和英語間的同傳。)而有人天生在某方面笨拙一點,比方我學英語。
各有前因莫羨人。
因為特殊的身體原因,我十七歲那年才學會騎自行車,第一次感受速度,覺得自己在飛。那種延遲的滿足感,簡直爆棚了。
對我來說,英語基本通關,曾經是職場的需要,也是終於淡化了一個童年陰影。
自由是對規律的掌握,學習是對自在的接近。
我已離開跨國公司的體系,其實很少需要用英語了。而當打開Kindle時,總覺得有一個新的海洋可任意馳騁,讓我為之雀躍歡喜。
難看的蘋果用戶讚賞二維碼
P. S.
1. 關於我,現居北京,四歲女孩的媽媽,七年麥肯錫諮詢,三年網際網路運營,目前創業中。天秤座AB型血的糾結星人,主寫職場與情場的選擇題。有點忙,儘量堅持周更。
2. 其他關於學習與方法論的文字:
《看起來「乾貨滿滿」的經驗貼,為啥常常沒用呢?》
《技術貼 | 申請美國MBA的5種心理準備,做最好的自己》
《麥肯錫方法不神秘 | 這招化繁為簡,誰都學得會》
《麥肯錫方法不神秘 | 一開始就想清楚,否則都是瞎折騰!》
《麥肯錫這麼推崇的MBTI測試:知己知彼,為了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