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甲骨文帶領我們認識古代中的文字,看看能認出來幾個!

2020-12-19 三國秘史

其實歷史本身就是一個謊言,因為只有勝利的人才有資格撰寫,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的一部分,但最終都會被歷史所埋沒!讀者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小編的百家號「百嘉講歷史」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19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今河南安陽小屯)被發現。甲骨文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佔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

甲骨文是殷商時代的文字。甲指龜甲,骨質獸骨。因這種文字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叫甲骨文。甲骨文是研究殷商及西周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是我國文化的源頭,現在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的。1898年,河南安陽縣西北小屯村的農民在翻地時發現一些甲骨,把它當做藥材賣給了藥店。藥店則把它作為「龍骨」配方治病。同年,有個叫王懿榮的學者從買來的中藥裡發現「龍骨」上面有字,認出是古物,於是,他把刻有文字的甲骨全都買了下來。

後來,又在小屯村有組織地發掘了10多次,出土了大量甲骨。這是我國研究殷墟甲骨文的開始,王懿榮還第一個將其時代定為商代。甲骨文因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之書跡。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徵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至可分為五期,底下分別介紹。商代晚期自盤庚遷殷至商紂王共約273年,經歷8世12王,這一時期的甲骨文也應有早晚先後之分。

對商代甲骨的分期斷代研究,有多種說法,如今主要採用的是董作賓依據世系、稱謂、貞人等十項標準劃分的五期說,即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甲骨文不僅僅是一個文明的符號、文化的標誌,它印證了包括《史記》在內的一系列文獻的真實,把有記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近5個世紀。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體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漢字體系,歷經數千年的演變而承續至今,書寫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目前,殷墟共出土甲骨15萬片,單字約4500個,其中約有1500個單字已被釋讀。3000多年以來,甲骨文雖然經過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不同書寫形式的變化,但是以形、音、義為特徵的文字和基本語法保留至今,成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塊字,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審美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走遍華人社會,即使方言難以交流,方塊字寫在紙上,一目了然。

讀者朋友們有什麼需要補充的嗎?歡迎評論留言

相關焦點

  • 甲骨文 - 中國古代文字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
  • 郭永秉:古漢字是怎樣被認出來的
    書中精選九個漢字,將古文字作為管窺中華文化的信息庫,告訴讀者:古文字究竟是怎樣被認出來的?學者們又是如何把它們逐個「考」出來的?11月8日晚,楊浦區國權路志達書店舉行了「悅悅沙龍」第238場活動,本次活動以「古漢字是怎樣被認出來的」為主題,邀請《九個漢字裡的中國》作者郭永秉,為現場讀者分享了他多年來的研究成果,探討了他如何通過破解古漢字的「密碼」來體悟華夏文明精髓。
  • 古文字是怎麼認出來的
    對我們來說,和今本《老子》對照讀出來並不難。但再深入解讀時,「亡又」為什麼可以讀為「無有」?如果這詞是第一次出現,就要懂得古音了,否則怎麼敢這樣讀呢!再者,還要會分析字形結構。所以,根據今本對讀出來是第一步。第二步,了解文字的表層結構和意義。第三步就是分析文字的深層結構。例如第一個字「絕」,為什麼釋為「絕」呢?《說文》中,「
  • 榮成:走近甲骨文世界 感受古老文字魅力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8月24日訊 (通訊員 孔霞) 我國的漢字從甲骨文演化而來,直到現在,很多漢字還有甲骨文的影子,作為我國文字的開端,甲骨文是照亮中華文明的一盞明燈。為大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孩子們通過對甲骨文的認識,感受古老漢字的傳承魅力,榮成市第二實驗小學組織開展「走近甲骨文世界,感受古老文字魅力」實踐活動,讓學生們深入認識甲骨文,自覺傳承傳統優秀文化。
  • 古漢字是怎樣被認出來的?復旦大學教授為你揭秘→
    古漢字是怎樣被認出來的?如果我們是一種標音文字,像西方的拼音文字,實際上不能形成這樣穩定的書面語系統,就是文言系統。西方很多語言都是用拼音文字,拼音文字記錄的是口語,口語稍微一變,拼式就會發生變化,所以西方人可能幾百年前的文獻就已經無法讀懂。但是我們現在依然能看懂明清小說,甚至更早的一些文獻。
  • 甲骨文藏有什麼秘密?一個字價值10萬,幾乎無人能完全破譯
    想想中華漢字,連我們中國人都沒有完全弄懂,更別說一外國人了。你要是不信,就去看看甲骨文,你要是能認全,那可是真了不起了。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有人就打趣了:甲骨文發現都120周年了,中國還沒幾個能弄懂這些個文字的人!確實,人們對甲骨文理解非常有限,那麼這些有趣的字形背後,蘊藏著怎樣的文化秘密呢?
  • 二年級小學生認甲骨文?學完《「貝」的故事》,孩子會愛上漢字!
    二、了解甲骨文在課前,我給孩子們出示了幾個簡單象形字的甲骨文字形,讓孩子們,猜一猜,認一認。之後告訴孩子們,之所以他們能快速準確猜出生字,是因為這些象形字,像畫一樣的符號是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一般呢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甲骨文最早出土於河南安陽,發現的有4500多個。
  • 美洲發現了甲骨文?商朝最早發現美洲?象形文字並不都是甲骨文
    由於是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再加上是美國學者宣稱,所以讓很多中國人沸騰了,感覺這又要改寫歷史了,本著求真的原則,對於此次文章的宣傳內容做了探究,得出來一個結論:不是所有的象形文字都是甲骨文。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關於此次的報導是在2015年7月9日,現在網站上還有這則新聞,可以說已經是老新聞了,五年前的文章又拿出來宣傳 ,這典型是中國在炒作宣傳,以吸引眼球。
  • 小學一年級考題現「甲骨文」,學生能識200餘個甲骨文字
    近日,長沙縣原陸新教育實踐學校一年級期末考試推行甲骨文,100分的試題卷中有66分都與甲骨文相關,看起來晦澀難懂的甲骨文,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卻能辨識甚至寫出200餘個甲骨文字,連家長都驚嘆:「太厲害了,好慚愧,要和孩子一起補充新知識了。」
  • 你知道甲骨文是用來幹嘛的嗎?對我國文字發展有什麼作用嗎?
    所以在得知有這麼個甲骨文被發現以後,立馬就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世人。甲骨文從一八九九年被發現以後,到一九二八年以後,進行了很多次的挖掘,先後出土了大批的殷商遺產。挖掘出來的甲骨文大概有十六萬片,其中是單個字的甲骨就有四千五百多個,只不過目前專家能夠認識的,也止嘔一千五百來個,其他大部分的甲骨文還需要科學研究者進行長時間的考證和辨識。
  • 古代傳統文化知多少,中國漢字大概有多少個?你都能認全嗎
    最近很多人在視頻上把中國漢字中的生僻字編成一首歌,在不斷的傳唱,這些生僻字咱們在組的詞中或許見到過,但是單獨拎出來單個漢字,我們未必都認識。古代傳統文化知多少,中國漢字大概有多少個?你都能認全嗎?小編帶大家看一下。
  • 其實古人的腦洞更大,看看這10個甲骨文,你能認出幾個?
    甲骨文是指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一提到甲骨文,我們總會聯想到晦澀難懂的古文。在我們已知的甲骨文中有不少字是象形而來的,充分展示了古人豐富的想像力,看上去十分呆萌。以下列出了10個甲骨文,看看你能認識幾個?
  • 古代石器上的符號:比甲骨文更早的古文字(圖)
    原標題:古代石器上的符號:比甲骨文更早的古文字(圖)   石頭上刻著「鄭」字,陶罐上記載著古人打老虎,良渚文化又露臉了   這些四五千年前的刻畫   也許就是比甲骨文更早的古文字   本報記者 施雯   研究古代的文字,是一種特別迷人而神秘的事兒——   2年前,平湖莊橋墳遺址出土的一件殘石鉞上,發現了幾個類似現代漢字的符號,其中最為清晰的是石器一面右上角類似「鄭」字的文字
  • 破譯甲骨文一個字獎勵10萬元,網友說難,繁體字還認不完呢
    (王建安 攝影)商王前往視察黍生長情況的甲骨文字與釋義對照表。(王建安 攝影)周末,隨同安陽一所高校的劉老師到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參觀大型銅雕《商魂》,在商頌廣場偶遇一位放風箏的老者,閒聊時這位老者故作神秘地對我們說道,快來看看這塊展板吧,認一個字就能得到十萬元的獎勵喲!
  • 古代小朋友,要認識多少字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規定:1~2年級,小朋友需要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到中學階段,累計認識常用漢字達3500個左右。那和我國古代相比,小朋友認識多少字呢?提問1:中國古代的小朋友,他們認識多少字呢?
  •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一大半字不認識,破譯一字10萬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17日電(上官雲 任思雨)圖上這些甲骨文,你都認識它們是什麼意思嗎?資料圖:武漢一高校教師採用甲骨文教學,圖為學生臨摹甲骨文的作業。王文 攝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但人們對它們的了解卻依然十分有限,這些充滿趣味的字形背後,藏著怎樣的文化秘密?
  •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說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其實是錯的」
    每一絲的裂痕、每一個細心刻畫的文字都承載著三千多年前豐厚的歷史訊息和關於時間的隱喻。 不同於尋常的古代藝術展側重於視覺化的美感的體悟,甲骨文的展覽則給人觀眾多一重的壓力:面對這一片片殘缺的甲骨和久遠的文字卻難以識讀、茫然不知其所言。 騰訊文化在展覽現場對專家學者及策展人進行了採訪。
  • 古代沒有拼音,他們如何認識分辨生字讀法?不愧為老祖宗
    但是如今,不僅我們自己國家的人,從國外遷回來,還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各大城市發展,全球還掀起了一陣漢學熱,湧現出了不少的孔子學院,學習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而中華文化之所以能這麼源遠流長,離不開漢字的功勞,是它將一件件故事文明記在紙上,傳承了下來。當然跟漢字一樣重要的,還有他的讀音,因為有人寫,也得有人會認。
  • 殷墟甲骨文-中國文字史的起源與見證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出現在公元前三千三百年的兩河流域;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埃及也出現了象形文字;印度文字出現在公元前兩千五百年左右;中國有系統的書寫文字-甲骨文,則出現在公元前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殷商首都,今日被稱為殷墟的河南安陽小屯村。 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而且有系統的書寫文字之一。
  • 古代歷史中,最早的書法藝術,論甲骨文之美
    甲骨文,在二十世紀初葉,曾在中國歷史、文化、學術等領域綻放異彩,它光芒四射,照耀全世界。同時,它的一條光線支流,表現於書法美術。為了欣賞殷代名史家書契的文字,許多人把卜辭中可以認識的字,集為聯語和詩詞,書寫出來供人懸掛欣賞這在「甲骨學」中,只能說是「遊於藝」的一種餘興。有位作家曾寫過一篇小品,叫作「新瓶舊酒」,意思是用古文字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