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歷史本身就是一個謊言,因為只有勝利的人才有資格撰寫,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的一部分,但最終都會被歷史所埋沒!讀者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小編的百家號「百嘉講歷史」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19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今河南安陽小屯)被發現。甲骨文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佔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
甲骨文是殷商時代的文字。甲指龜甲,骨質獸骨。因這種文字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叫甲骨文。甲骨文是研究殷商及西周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是我國文化的源頭,現在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的。1898年,河南安陽縣西北小屯村的農民在翻地時發現一些甲骨,把它當做藥材賣給了藥店。藥店則把它作為「龍骨」配方治病。同年,有個叫王懿榮的學者從買來的中藥裡發現「龍骨」上面有字,認出是古物,於是,他把刻有文字的甲骨全都買了下來。
後來,又在小屯村有組織地發掘了10多次,出土了大量甲骨。這是我國研究殷墟甲骨文的開始,王懿榮還第一個將其時代定為商代。甲骨文因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之書跡。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徵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至可分為五期,底下分別介紹。商代晚期自盤庚遷殷至商紂王共約273年,經歷8世12王,這一時期的甲骨文也應有早晚先後之分。
對商代甲骨的分期斷代研究,有多種說法,如今主要採用的是董作賓依據世系、稱謂、貞人等十項標準劃分的五期說,即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甲骨文不僅僅是一個文明的符號、文化的標誌,它印證了包括《史記》在內的一系列文獻的真實,把有記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近5個世紀。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體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漢字體系,歷經數千年的演變而承續至今,書寫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目前,殷墟共出土甲骨15萬片,單字約4500個,其中約有1500個單字已被釋讀。3000多年以來,甲骨文雖然經過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不同書寫形式的變化,但是以形、音、義為特徵的文字和基本語法保留至今,成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塊字,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審美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走遍華人社會,即使方言難以交流,方塊字寫在紙上,一目了然。
讀者朋友們有什麼需要補充的嗎?歡迎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