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拼音,他們如何認識分辨生字讀法?不愧為老祖宗

2020-12-11 爆品的歷史

20世紀末21世紀初,中國還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一片興旺發達的樣子,很多人為了更有前途,都選擇了出國留學鍍金,做一個海外華僑。但是如今,不僅我們自己國家的人,從國外遷回來,還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各大城市發展,全球還掀起了一陣漢學熱,湧現出了不少的孔子學院,學習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而中華文化之所以能這麼源遠流長,離不開漢字的功勞,是它將一件件故事文明記在紙上,傳承了下來。當然跟漢字一樣重要的,還有他的讀音,因為有人寫,也得有人會認。

在現代,為了給孩子打好基礎,在上學前班的時候,都會先教聲母韻母表,以便以後正式開始認字的時候可以更加簡便,所以那26個字母可以說,隨便拉出來一個小學生都可以背的溜溜的。可是古代的時候,並沒有這些字母組成的拼音,他們又是如何認識分辨生字讀法?

第一種直音法,這種方法是最簡單方便的,直接找一個跟它相同讀音的字,例如:布標不。通俗易懂,小孩子也可以立馬認識。但它也有一個很大的缺陷,那就是漢字太多,裡面的生僻字不少,有的根本就找不到同音的,有的即便能找到,都不認識,找也白找。例如: 懘與瘛(chì)。可即使直音法有著不少的漏洞,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依然好用,一直被沿用了兩千多年。

第二種讀若法,擬其音注音,又稱讀如法,讀若某同。在《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 噲,咽也。從口,會聲。或讀若快」。說白了就是找跟它讀音相近的字標註,就跟英語很差,不會讀用的笨辦法,在上面標漢字的方法是差不多的。例如:芨用急教。這種方法,雖然認字的範圍比直音法廣,但缺乏了精準度。古人對待學術問題可是很嚴謹的,當然不會這樣將錯就錯,於是就有了簡易版音調的出現,告訴學者在這個字音的基礎上重讀或是輕讀。

第三種譬況法,也就是說用近似的事物來比照說明。例如:「春秋伐者為客,伐者為主。」句中雖然有兩個伐,但是意思並不一樣,一個是作為主攻討伐,一個是被動的,讀的時候語氣稍稍不同,用描寫性語言說明某一個文字的讀音,所以不能算是真正的標音方法。

第四種反切法,用兩個漢子相拼給一個字做讀音,也就是結合上一個字的聲母和下一個字的韻母。跟我們現在所用的聲母韻母拼音差不多。例如:「鏘」就是苦閒切。

老祖宗們為了漢字傳承,子孫後代準確讀出文字,可謂是下了不少的功夫,發明了這麼多的方法,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智慧,不愧為先人。不過古代的一些字的讀音可能跟我們現在的有些不同,尤其是古詩詞,講究韻律。例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中的「回」,就不讀(huí),而是(huái)。與下句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押韻。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文化斷流的國家,就是因為自有了文明開始,就有了文字,而文字也一直傳承了下來。我們的祖先從結繩記事,到甲骨文,再到各種象形文字、會意文字、指事文字、形聲文字的發展,創造了太多太多的文化,記載了無數的經驗教訓,這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他們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

相關焦點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是如何認識漢字的?老祖宗的方法讓人佩服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都中國的漢字種類很多,比如多音字、形近字、近義字等等,想要徹底的區分他們實屬不易。現在的人們基本上通過拼音來認識漢字,這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從我們求學開學,進入學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認字母,比如聲母表、韻母表。因為所有的拼音都是由字母組成,只有認識了字母,才能夠拼拼音,這是人們認識漢字的第一步。但是在我國古代並沒有拼音,那時候的人們是如何認識漢字的呢?老祖宗的方法讓人佩服。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這方法絕了!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這方法絕了!小編想問問大家都是怎麼識字的呢?是不是對照著每個字上面的拼音一個一個讀的呢?可以說拼音就是我們認字很重要的一個工具了,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沒有拼音的話怎麼認字呢?拼音是用什麼寫的呢?
  • 古代有漢字卻沒「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的方法絕了
    古代有漢字卻沒「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的方法絕了如今的漢字不僅僅對中國影響深遠,對全世界的影響都越來越大了。漢字博大精深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也是傳承文化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與漢字一樣重要的還有漢語拼音,也就是發音的方式,但是漢字和漢語拼音的關係卻不是那麼親密,因為漢字的歷史時間遠遠超於其拼音,而拼音卻是從清朝才有了雛形,到了民國時期才真正出了方案。那麼沒有拼音的時候古人在讀書識字的時候是怎麼學習漢字發音的呢?
  • 古代只有漢字沒有拼音,那麼老師如何教學呢?看完驚嘆老祖宗聰明
    說起啟蒙教育的話,對於漢字的認識肯定是教育環節之中必不可缺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現在我們認識漢字是通過拼音來認識的。可是在古代的時候,古人們並不知道有拼音這麼一樣東西,那麼他們在認識漢字的時候又是採取什麼樣的方法呢?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的方法現在還在用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的方法現在還在用小時候我們剛剛踏進學堂,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學會識文辨字,尤其是老師們教導一定要學會漢語拼音,這樣即便是再怎麼複雜深奧的詞彙,都能夠辨認出來。不過說到這就有人好奇了,拼音是近代才發明的呀?要知道中國古代可是沒有什麼拼音,為什麼漢字卻能夠一直的延續下來,古人們究竟是怎樣識文斷字的呢?據說中國人學習拼音的歷史還是民國時期,當時的梁啓超等人學習了西方先進技術這才發明了漢語拼音的雛形,後來更是經過盧戇章的幾次修訂,這才在1918年的時候正式的公布了出來。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這法子,厲害了!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是沒有漢語拼音的,不止是很早以前沒有,就連清朝都沒有!也就是說,在中國長達5000年的文明裡,雖然有漢字存在,卻一直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識字」的?並且還能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據史料記載,中國的漢字拼音運動,是從清末民國時候才開始的。
  • 老師教拼音引爭議 師範大學副教授:這種讀法是字母表的正確讀法
    漢語拼音應該怎麼讀?記者發現,這段視頻的字幕中明確表示,當地教研員稱該名老師的讀法並沒有問題,只是部分讀音沒有那麼標準。54歲的夏老師稱,她並沒有受過視頻中那套讀音的培訓,「我以前倒是聽過有人這麼發音,但是很少有人這麼讀。」谷老師也表示,她從小到大隻接觸過一種拼音讀法,「我們跟各地各校的老師進行學術交流,也沒有聽說過這種讀法。」隨後,記者拿出了漢語拼音字母表,兩位老師稱該表內字母下方的注音符號拼讀起來就是視頻中老師的讀法,但目前在小學教學階段只教授「啊玻雌得鵝佛哥,喝衣基科勒摸訥……」這一種讀法。
  • 在線配音中如何處理生僻名詞概念和讀法
    平時在配音的時候,遇到生僻字和不認識的字是常有的事情,但是我們並不能把這變為我們潛意識裡隨便略過的小問題。  在線配音中我們該怎麼樣弄明白生僻名詞概念和讀法?  在線配音中有許多關於當代經濟、科技行業的報導。為了配音準確無誤。文理通順,要及時弄清不明白的概念、名詞、原理,以及生字讀音等。
  • 老祖宗沒有「拼音」,怎麼「讀」漢字呢?看完不得不佩服!
    老祖宗沒有「拼音」,怎麼「讀」漢字呢?看完不得不佩服!就是在清朝的時候,這種東西都還沒有出現的,那麼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過程中,我們的老祖宗門店都是怎麼樣的去認識這些漢字的讀音的呢?難道僅僅靠的是口口相傳?這顯然是不現實的,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數以萬計的漢字,不可能沒有一個學習的方法,但是最早的拼音也都是在民國的時候才出現的,那個時候梁啓超等人引領了一場「切音字」的運動,這才有了拼音的雛形。
  • 拼音在50年代才出現,那古代沒有拼音,是如何標註的呢?
    我們現在用的拼音是上世紀50年代才發明出來的,那麼在古代,沒有這麼簡潔明了的拼音,老祖宗們是如何學習漢字,讀漢字的呢?僅靠口口相傳顯然是不現實的,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數以萬計的漢字,如果沒有一個系統的方法,那簡直是很要命了,在古代,較主流的方式有形聲字、直音法、讀若法、反切法和譬況法等。第一種形聲字,它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形成的,這個方法比較古老,它由兩個文或字組成,其中之一表示事物的類別,另一個表示讀音,即所謂的形旁和聲旁。
  • 中國古代沒有拼音,如何認字發音?其實古人辦法很多,至今在用!
    中國古代沒有拼音,如何認字發音?其實古人辦法很多,至今在用!要學好漢語,首先要學好拼音,這就如同我們現代學習英語,要學好英語音標一樣,只有熟練掌握各種拼音技法,才能打牢認字的基礎。然而,中國古代並沒有漢語拼音,那麼在中華五千年的漫長歷史長河中,文字卻始終伴隨著我們,那麼古人靠什麼辦法來認字發音呢?據史料記載:清朝末年,為挽救民族危亡和振興中華的熱情,很多愛國知識分子紛紛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一些學者認為漢字的繁難複雜是教育不能全面普及的重要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
  • 古代沒有拼音,該如何識字認字呢?原來我國有這麼多語音
    識字要先識音,現在小孩子入學,首先要學習的是漢語拼音,其實拼音是現代才發明出來的,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政府制定了一套拉丁文體系的拼音方案,那麼在古代,沒有拼音,人們又該如何去讀字識字呢?
  • 沒有拼音的時代,漢字讀音如何傳承?
    但是也有可能簡化到今天,音,意,形完全不具備聯想性,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一個生字,既不了解他的意思,也不了解他的發音。不像英文,你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單詞,卻能夠勉強拼出他的讀音,因為英文字母組成有一定的音律規範性,掌握音標就可以在不懂意思的情況下讀出來。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是怎麼給漢字注音,怎麼讀出生字?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是沒有漢語拼音的,不止是很早以前沒有,就連清朝都沒有!也就是說,在中國長達5000年的文明裡,雖然有漢字存在,卻一直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識字」的?並且還能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 學習拼音的小妙招——在生字中學習複韻母
    孩子進入一年級,首先就要面對拼音的學習。在學過聲母和單韻母后,緊跟著就要學習複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在將近一個月的拼音學習,無論拼音學的好壞,孩子對拼音教學都有不同程度的厭倦和疲憊。在教學中可以改變一下思路,嘗試用生字來學習複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一改拼音教學單調乏味的局面。
  • 老師教拼音引爭議 教研員稱讀法的確存在但並沒有實用價值
    記者發現,這段視頻的字幕中明確表示,當地教研員稱該名老師的讀法並沒有問題,只是部分讀音沒有那麼標準。視頻稱老師所教的是拼音26個字母的「名稱音」,系統學習這種發音的好處是便於按音序準確快速查字典。
  • 老師教拼音「阿掰猜嘚」讀法引爭議 教授:是正確讀法
    記者發現,這段視頻的字幕中明確表示,當地教研員稱該名老師的讀法並沒有問題,只是部分讀音沒有那麼標準。視頻稱老師所教的是拼音26個字母的「名稱音」,系統學習這種發音的好處是便於按音序準確快速查字典。  網友發言  我小學學拼音也是這個調, 並沒有什麼不對呀,只不過有一點地方口音。
  • 「拼音不會就算了,會認字就行」「拼音只不過是學習生字的工具」
    有的家長說:「拼音不會就算了,會認字就行。」;有的教師認為:「拼音只不過是學習生字的工具。」這兩種聲音源於:孩子學拼音家長難輔導,教師拼音難教會!既然拼音難學,而且後來運用的並不多,甚至是一邊學一邊丟,既然如此,是不是就像有的家長所說的那樣:「拼音不會就算了,會認字就行」呢?是不是就像有的老師那樣認為:「拼音只不過是學習生字的工具」呢?筆者認為這兩種認為都是錯誤的,拼音的妙用真不容小覷。
  • 古代沒有拼音,那麼古代人們是怎麼判斷讀音的?
    但是我們現在所用的新華字典,以及裡面所配備的標音,這種方式方法用了才幾十年而已,那麼在拼音發明之前,尤其是在中國的古代社會,人們是怎麼確定一個字的讀音的呢?其實古人可聰明著呢,今天的故事,小編就和你聊一聊,沒有拼音的那些時光裡,古代的讀書人們是怎麼確定字的讀音的。
  • 想上優質小學,拼音要掌握到什麼程度?
    最近很多家長諮詢,升小學到底需要孩子對拼音掌握到什麼程度?在家怎麼學拼音?學到哪種程度才可以?今天貓小帥就給大家詳細講一講。拼音的學習目標學會a、o、e、i、u、ü這6個單韻母,讀準音、認清形並且正確書寫。知道單韻母有4個聲調,認識聲調符號,能直接讀出帶調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