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拼音」,古人是如何認識漢字的?老祖宗的方法讓人佩服

2020-12-11 山丘的叛逆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因此,全世界都有不少人想了解中國文化。而想要學習中國文化,就必須要精通漢字。我國漢字發展的歷史非常悠久,最遠可以追溯到倉頡造字。經過多次的演變,才發展成為如今的漢字。

現今的漢字看似簡單,實則非常深奧。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都中國的漢字種類很多,比如多音字、形近字、近義字等等,想要徹底的區分他們實屬不易。現在的人們基本上通過拼音來認識漢字,這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從我們求學開學,進入學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認字母,比如聲母表、韻母表。因為所有的拼音都是由字母組成,只有認識了字母,才能夠拼拼音,這是人們認識漢字的第一步。但是在我國古代並沒有拼音,那時候的人們是如何認識漢字的呢?老祖宗的方法讓人佩服。

根據資料上的記載,我國最早出現拼音的時候是清朝末年民國時期,由梁啓超等人發起的「切音字」運動,成為了漢字拼音的萌芽階段。此後,人們開始加深對拼音的了解,一步步的深入研究。直到1918年,漢字拼音正式確立。而在此之前,中國並沒有出現拼音,古人也不能夠用拼音識漢字,那麼他們究竟是如何認識漢字的呢?不得不說,我國古人的智慧真的非常高。為了認識漢字,他們發明了四大形式,分別是形聲字、直音法、讀若法、反切法。

形聲字是由表示意義範疇的意符和表示聲音類別的聲符組合而成,它是在象形字、會意字、指事字的基礎上形成。通過這種方法,人們能夠準確地認識漢字。直至今日,我國還有少數人用此方法識字。直音法是指用另一個同音字來標註讀音,該方法的優點就是非常方便,很容易認識漢字。

讀若法就是指拿相似的字音打比方,和直音法的有些相同,也是古人認識漢字的一種方法。

反切法也是古人創造的一種識字方法,但該方法比較複雜,它是用兩個漢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這四種方法進入大學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能夠學到,尤其是最後一種反切法,不認真聽講很難弄懂。

古人雖然無法用拼音來識漢字,但是他們依然有自己獨特的識字方法,而且方法還比拼音識字法非常難。不得不感嘆,我國古人真的非常厲害,他們的智慧遠比我們所想像的要好。

相關焦點

  • 古代有漢字卻沒「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的方法絕了
    古代有漢字卻沒「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的方法絕了如今的漢字不僅僅對中國影響深遠,對全世界的影響都越來越大了。漢字博大精深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也是傳承文化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與漢字一樣重要的還有漢語拼音,也就是發音的方式,但是漢字和漢語拼音的關係卻不是那麼親密,因為漢字的歷史時間遠遠超於其拼音,而拼音卻是從清朝才有了雛形,到了民國時期才真正出了方案。那麼沒有拼音的時候古人在讀書識字的時候是怎麼學習漢字發音的呢?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這方法絕了!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這方法絕了!小編想問問大家都是怎麼識字的呢?是不是對照著每個字上面的拼音一個一個讀的呢?可以說拼音就是我們認字很重要的一個工具了,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沒有拼音的話怎麼認字呢?拼音是用什麼寫的呢?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的方法現在還在用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的方法現在還在用小時候我們剛剛踏進學堂,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學會識文辨字,尤其是老師們教導一定要學會漢語拼音,這樣即便是再怎麼複雜深奧的詞彙,都能夠辨認出來。不過說到這就有人好奇了,拼音是近代才發明的呀?要知道中國古代可是沒有什麼拼音,為什麼漢字卻能夠一直的延續下來,古人們究竟是怎樣識文斷字的呢?據說中國人學習拼音的歷史還是民國時期,當時的梁啓超等人學習了西方先進技術這才發明了漢語拼音的雛形,後來更是經過盧戇章的幾次修訂,這才在1918年的時候正式的公布了出來。
  • 古代沒有拼音,他們如何認識分辨生字讀法?不愧為老祖宗
    20世紀末21世紀初,中國還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一片興旺發達的樣子,很多人為了更有前途,都選擇了出國留學鍍金,做一個海外華僑。但是如今,不僅我們自己國家的人,從國外遷回來,還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各大城市發展,全球還掀起了一陣漢學熱,湧現出了不少的孔子學院,學習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 老祖宗沒有「拼音」,怎麼「讀」漢字呢?看完不得不佩服!
    老祖宗沒有「拼音」,怎麼「讀」漢字呢?看完不得不佩服!相信很多人都還記得小的時候被拼音「折磨」的痛苦,尤其是在某些口音比較重的地區,學起這些全國通用的發音時,更是痛不欲生了,經常都是混淆了的,但也恰恰是因為了有了拼音這樣的一種規範的東西存在,才讓我們這麼多的人能夠快速的掌握漢字的讀音。很多的小夥伴可能就會好奇了, 拼音不是現在社會才有的產物嗎?
  • 中國古代沒有拼音,如何認字發音?其實古人辦法很多,至今在用!
    中國古代沒有拼音,如何認字發音?其實古人辦法很多,至今在用!要學好漢語,首先要學好拼音,這就如同我們現代學習英語,要學好英語音標一樣,只有熟練掌握各種拼音技法,才能打牢認字的基礎。然而,中國古代並沒有漢語拼音,那麼在中華五千年的漫長歷史長河中,文字卻始終伴隨著我們,那麼古人靠什麼辦法來認字發音呢?據史料記載:清朝末年,為挽救民族危亡和振興中華的熱情,很多愛國知識分子紛紛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一些學者認為漢字的繁難複雜是教育不能全面普及的重要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這法子,厲害了!
    古人的智慧到底有多厲害?今天我們又領教了「一招」!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是沒有漢語拼音的,不止是很早以前沒有,就連清朝都沒有!也就是說,在中國長達5000年的文明裡,雖然有漢字存在,卻一直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識字」的?並且還能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 古代漢字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你看祖先們的方法有多巧妙
    古代漢字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漢字博大精深,字形也千變萬化,可以用最簡潔的字講出最複雜的含義,比如成語,就是典故的集大成者,漢字雖然歷史悠久,可與它相伴的拼音可就不是這樣了,因為拼音是民國時期才逐漸發展的一種識別漢字的方法,既然如此,那民國之前的古人,究竟是如何識字的呢?
  • 古代只有漢字沒有拼音,那麼老師如何教學呢?看完驚嘆老祖宗聰明
    說起啟蒙教育的話,對於漢字的認識肯定是教育環節之中必不可缺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現在我們認識漢字是通過拼音來認識的。可是在古代的時候,古人們並不知道有拼音這麼一樣東西,那麼他們在認識漢字的時候又是採取什麼樣的方法呢?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這些方法太高明了
    從小到大,我們都學習過古文典籍,認識和掌握了大量漢字,而使之得以實現的工具就是漢語拼音。然而,中國古代沒有字母,也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讀音的呢?對於生僻字,又是以何種方式標註讀音的呢? 漢語是非拼音語系,從來未曾有過外來工具輔助,但這並不妨礙它發揚光大,因為古人早就創造了高明之法來為其注音。
  • 拼音在50年代才出現,那古代沒有拼音,是如何標註的呢?
    我們現在用的拼音是上世紀50年代才發明出來的,那麼在古代,沒有這麼簡潔明了的拼音,老祖宗們是如何學習漢字,讀漢字的呢?僅靠口口相傳顯然是不現實的,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數以萬計的漢字,如果沒有一個系統的方法,那簡直是很要命了,在古代,較主流的方式有形聲字、直音法、讀若法、反切法和譬況法等。第一種形聲字,它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形成的,這個方法比較古老,它由兩個文或字組成,其中之一表示事物的類別,另一個表示讀音,即所謂的形旁和聲旁。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很簡單,一學就會
    從小到大,我們都學習過古文典籍,認識和掌握了大量漢字,而使之得以實現的工具就是漢語拼音。然而,中國古代沒有字母,也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讀音的呢?對於生僻字,又是以何種方式標註讀音的呢?漢語是非拼音語系,從來未曾有過外來工具輔助,但這並不妨礙它發揚光大,因為古人早就創造了高明之法來為其注音。
  • 看完漲姿勢了,古人如何學拼音?漢字並不簡單
    文字如何傳承?老祖宗們大費腦筋。文字是最基礎的文化符號,後來人是如何學會這些陌生的文字呢?學習一個陌生的字,對於現代人很簡單,翻開一本字典,按照拼音索引,很快就能找到這個字的讀音、含義。沒錯,拼音就是學習漢字的最便捷的工具之一。也是我們從幼兒園入學開始的必修課程。可是古時候沒有字典啊,也沒有拼音,怎麼辦呢?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是怎麼給漢字注音,怎麼讀出生字?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是沒有漢語拼音的,不止是很早以前沒有,就連清朝都沒有!也就是說,在中國長達5000年的文明裡,雖然有漢字存在,卻一直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識字」的?並且還能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 拼音在清朝才有雛形,古人沒有拼音怎樣識字?古代注音法令人嘆服
    漢字是目前我們每個人都在使用的,中國的漢字有幾千年的歷史,古代的時候人們最初為了記事方便用在石頭上木頭上刻簡單的符號,這些就是漢字最初的模樣,隨著後來人類文明的發展,漢字逐漸被定行,出現特定的樣子和意思。
  • 在沒有漢語拼音的古代,古人這麼學習漢字,網友驚呼古人智慧
    漢語拼音的發明直接促進了中國漢字的發展進程,但是在中國的古代沒有漢語拼音的時候,古人是怎麼通過學習認識漢字的呢?而且老師是怎麼教學生識字?難道僅僅是憑藉直接看嗎?其實,就是下面這個道理,以「當」字為例:都,在古代的讀音標註中叫「韻部」——相當於拼音的聲母;郎,在古代的讀音標準中叫「韻腹/韻尾」——相當於拼音韻母。至於後面的「切」字是啥意思?注意,「切」本身是一個動詞,意思是讓我們在兩個字的組合讀音中,「切」出一個音來——可謂相當形象生動。這,就是傳說中的《切韻》了~!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是怎麼給漢字注音的?
    漢字雖然有大量的形聲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樣,可以通過文字符號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確的讀音來。因此,為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字,自古以來人們創造了許多給漢字注音的方法。古人對漢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兩類:1.讀若法用一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方法。比如「讀若」法:儡,相敗也,……讀若雷。(《說文解字》)比如「讀為」法:父義和(《文侯之命》),鄭玄註:「義讀為儀。」比如「直音」法:「肇」注「兆」 。
  • 古代沒有拼音怎麼識字?不得不服古人的智慧,這方法至今都在用
    漢字作為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蘊含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成為其他科學文化知識學習的基礎。學習漢字的第一步是明確讀音,這樣才能達成下一步的溝通,讀音的學習從認識拼音開始。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漢語拼音方案》。之後,這一方案就成為小學生的必修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然而,古代並沒有拼音,古人又是怎麼識字的呢?不同於以腓尼基文字為代表的字母文字,漢字是象形文字,又稱表意文字,是通過圖畫演變來的,人們運用這種符號進行溝通更注重意思的呈現。
  • 沒有拼音古人是怎麼認字的?這些方法腦洞大你可能也用過
    當時就震呆了!是啊,我們都是學拼音識字,那古人呢?其實,古人在造字時就考慮到了怎麼認字,哈哈沒想到吧!所以,沒有拼音古人也可以輕鬆認識這些字!那其他字呢?形聲字雖然佔漢字的大部分,但其他字也不少呀!其實,古人還有幾種識字法,完全不用擔心不認識字!
  • 古代沒有拼音,那麼古代人們是怎麼判斷讀音的?
    但是我們現在所用的新華字典,以及裡面所配備的標音,這種方式方法用了才幾十年而已,那麼在拼音發明之前,尤其是在中國的古代社會,人們是怎麼確定一個字的讀音的呢?其實古人可聰明著呢,今天的故事,小編就和你聊一聊,沒有拼音的那些時光裡,古代的讀書人們是怎麼確定字的讀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