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因此,全世界都有不少人想了解中國文化。而想要學習中國文化,就必須要精通漢字。我國漢字發展的歷史非常悠久,最遠可以追溯到倉頡造字。經過多次的演變,才發展成為如今的漢字。
現今的漢字看似簡單,實則非常深奧。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都中國的漢字種類很多,比如多音字、形近字、近義字等等,想要徹底的區分他們實屬不易。現在的人們基本上通過拼音來認識漢字,這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從我們求學開學,進入學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認字母,比如聲母表、韻母表。因為所有的拼音都是由字母組成,只有認識了字母,才能夠拼拼音,這是人們認識漢字的第一步。但是在我國古代並沒有拼音,那時候的人們是如何認識漢字的呢?老祖宗的方法讓人佩服。
根據資料上的記載,我國最早出現拼音的時候是清朝末年民國時期,由梁啓超等人發起的「切音字」運動,成為了漢字拼音的萌芽階段。此後,人們開始加深對拼音的了解,一步步的深入研究。直到1918年,漢字拼音正式確立。而在此之前,中國並沒有出現拼音,古人也不能夠用拼音識漢字,那麼他們究竟是如何認識漢字的呢?不得不說,我國古人的智慧真的非常高。為了認識漢字,他們發明了四大形式,分別是形聲字、直音法、讀若法、反切法。
形聲字是由表示意義範疇的意符和表示聲音類別的聲符組合而成,它是在象形字、會意字、指事字的基礎上形成。通過這種方法,人們能夠準確地認識漢字。直至今日,我國還有少數人用此方法識字。直音法是指用另一個同音字來標註讀音,該方法的優點就是非常方便,很容易認識漢字。
讀若法就是指拿相似的字音打比方,和直音法的有些相同,也是古人認識漢字的一種方法。
反切法也是古人創造的一種識字方法,但該方法比較複雜,它是用兩個漢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這四種方法進入大學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能夠學到,尤其是最後一種反切法,不認真聽講很難弄懂。
古人雖然無法用拼音來識漢字,但是他們依然有自己獨特的識字方法,而且方法還比拼音識字法非常難。不得不感嘆,我國古人真的非常厲害,他們的智慧遠比我們所想像的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