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這法子,厲害了!

2020-12-13 文史道

古人的智慧到底有多厲害?今天我們又領教了「一招」!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是沒有漢語拼音的,不止是很早以前沒有,就連清朝都沒有!

也就是說,在中國長達5000年的文明裡,雖然有漢字存在,卻一直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識字」的?並且還能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據史料記載,中國的漢字拼音運動,是從清末民國時候才開始的。

鴉片戰爭以後,由梁啓超等學者,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可以說是漢字拼音的雛形。

盧戇章,是我國第一個創製拼音文字的人。他曾編寫了《中國字母北京切音教科書》和《中國字母北京切音合訂》,用切音字來拼寫官話。

1913年2月,讀音統一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審定一切字的國音發音」和「採定字母」。會議一直開了3個月,審定了6500個漢字的讀音。正式的漢字拼音,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開始修訂漢字拼音方案,當時有些學者提出要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但很幸運的是,我們的方塊字最終並沒有被一堆拼音所替代。

只到1958年秋季開始,全國小學的語文課本才採用漢語拼音給漢字注音,接著,中學教科書、字典、詞典以及通俗讀物、掃盲課本也採用漢語拼音注音。

也就是說,中國漢字有拼音的歷史,也不過百年時間,和漫長的舊時代相比,真是太短了。

這裡說的有些跑題,在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這一點,根本難不倒聰明的古人。

其實,古人在造字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了識字功能。主要的識字形式有:形聲字,直音法,讀若法,反切法四種。

形聲字

會漢語的人,基本上都知道,漢字中有很大一類字是形聲字,這類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的基礎上形成的,由形旁和聲旁組成,形旁表示類別,而聲旁就是表示讀音啦!

直音法

就是找一個與被注字讀音,完全相同的漢字來注音,就像你小時候不認識字時,就用認識的同音字標註一樣,原來這是古人玩剩下的!

比如「單,音善」,意思就是「單」和「善」同音,按照「善」字的讀法讀,這裡的「單」指單父,並不是我們認識的dān。這樣的標註方法,在《康熙字典》裡非常常見。

還有一個鮮明例子就是,在最初學英語的時候,很多人也常常用「漢字」讀音來進行標註一樣。

讀若法

讀若法,就是找一個讀音相似的字來給原字注音,如《說文解字》裡記載:鼾,臥息也,幹聲,讀若汗。我們就知道「鼾」和「汗」的讀音相似。

可見,直音法比讀若法更為直截了當,注音更加精確。是不是恍然大悟?沒有拼音標註,那用漢字標註啊,拜服!現在小學生的做法,才是古人的正道哇!

反切法

反切法是用兩個漢字合起來為一個漢字注音,用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聲」,用另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韻」和「調」,把它們拼合成被注字的讀音的方法。反切法,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大、流傳最久的一種雙拼制注音法。

如:緩,胡管切。(《廣韻》)「緩」字的讀音,就是取「胡」字的聲(h),取「管」的韻和調(uan),然後拼合成(huan=h+uan)。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古人智慧更是無窮無盡,我們在了解古代漢字,和讀音、拼音的時候,不免對古人產生無限敬意。

讀者們,關於漢字和拼音,大家有怎樣的見解和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哦~

相關焦點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這方法絕了!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這方法絕了!小編想問問大家都是怎麼識字的呢?是不是對照著每個字上面的拼音一個一個讀的呢?可以說拼音就是我們認字很重要的一個工具了,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沒有拼音的話怎麼認字呢?拼音是用什麼寫的呢?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的方法現在還在用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的方法現在還在用小時候我們剛剛踏進學堂,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學會識文辨字,尤其是老師們教導一定要學會漢語拼音,這樣即便是再怎麼複雜深奧的詞彙,都能夠辨認出來。不過說到這就有人好奇了,拼音是近代才發明的呀?要知道中國古代可是沒有什麼拼音,為什麼漢字卻能夠一直的延續下來,古人們究竟是怎樣識文斷字的呢?據說中國人學習拼音的歷史還是民國時期,當時的梁啓超等人學習了西方先進技術這才發明了漢語拼音的雛形,後來更是經過盧戇章的幾次修訂,這才在1918年的時候正式的公布了出來。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是如何認識漢字的?老祖宗的方法讓人佩服
    現在的人們基本上通過拼音來認識漢字,這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從我們求學開學,進入學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認字母,比如聲母表、韻母表。因為所有的拼音都是由字母組成,只有認識了字母,才能夠拼拼音,這是人們認識漢字的第一步。但是在我國古代並沒有拼音,那時候的人們是如何認識漢字的呢?老祖宗的方法讓人佩服。
  • 古代漢字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你看祖先們的方法有多巧妙
    古代漢字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漢字博大精深,字形也千變萬化,可以用最簡潔的字講出最複雜的含義,比如成語,就是典故的集大成者,漢字雖然歷史悠久,可與它相伴的拼音可就不是這樣了,因為拼音是民國時期才逐漸發展的一種識別漢字的方法,既然如此,那民國之前的古人,究竟是如何識字的呢?
  • 古代有漢字卻沒「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的方法絕了
    古代有漢字卻沒「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的方法絕了如今的漢字不僅僅對中國影響深遠,對全世界的影響都越來越大了。漢字博大精深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也是傳承文化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與漢字一樣重要的還有漢語拼音,也就是發音的方式,但是漢字和漢語拼音的關係卻不是那麼親密,因為漢字的歷史時間遠遠超於其拼音,而拼音卻是從清朝才有了雛形,到了民國時期才真正出了方案。那麼沒有拼音的時候古人在讀書識字的時候是怎麼學習漢字發音的呢?
  • 拼音民國才出現,那古人是如何識字呢?難怪古代讀書人受尊敬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一下古代的知識,現在讀小學的人都知道,我們識字都是依靠拼音的,不過拼音並不是古代就一直存在的,而是在民國時期才完善的,那麼古代的人是如何識字的呢?如果沒有拼音的話,古代的人是怎麼讀出來的呢?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吧。
  • 中國古代沒有拼音,如何認字發音?其實古人辦法很多,至今在用!
    中國古代沒有拼音,如何認字發音?其實古人辦法很多,至今在用!要學好漢語,首先要學好拼音,這就如同我們現代學習英語,要學好英語音標一樣,只有熟練掌握各種拼音技法,才能打牢認字的基礎。然而,中國古代並沒有漢語拼音,那麼在中華五千年的漫長歷史長河中,文字卻始終伴隨著我們,那麼古人靠什麼辦法來認字發音呢?據史料記載:清朝末年,為挽救民族危亡和振興中華的熱情,很多愛國知識分子紛紛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一些學者認為漢字的繁難複雜是教育不能全面普及的重要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
  • 古代沒有拼音怎麼識字?不得不服古人的智慧,這方法至今都在用
    學習漢字的第一步是明確讀音,這樣才能達成下一步的溝通,讀音的學習從認識拼音開始。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漢語拼音方案》。之後,這一方案就成為小學生的必修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然而,古代並沒有拼音,古人又是怎麼識字的呢?
  • 古代沒有拼音,該如何識字認字呢?原來我國有這麼多語音
    識字要先識音,現在小孩子入學,首先要學習的是漢語拼音,其實拼音是現代才發明出來的,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政府制定了一套拉丁文體系的拼音方案,那麼在古代,沒有拼音,人們又該如何去讀字識字呢?
  • 拼音在清朝才有雛形,古人沒有拼音怎樣識字?古代注音法令人嘆服
    漢字是目前我們每個人都在使用的,中國的漢字有幾千年的歷史,古代的時候人們最初為了記事方便用在石頭上木頭上刻簡單的符號,這些就是漢字最初的模樣,隨著後來人類文明的發展,漢字逐漸被定行,出現特定的樣子和意思。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是怎麼給漢字注音,怎麼讀出生字?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是沒有漢語拼音的,不止是很早以前沒有,就連清朝都沒有!也就是說,在中國長達5000年的文明裡,雖然有漢字存在,卻一直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識字」的?並且還能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 在家教拼音都氣得直罵,那麼古代的小朋友,讀書識字該怎麼辦呢?
    家長們都是從小學開始學習漢語拼音,這便造就了大家都有很深的漢語拼音功底,但在輔導小孩的時候很是困惑,小兔崽子為什麼總是讀錯呢。便責怪孩子「上課為什麼不好好聽講?」「別人都會讀了,為什麼就你不會?」現在的小朋友讀書識字都是從這些基本的拼音開始的,拼音學習雖然開頭讓家長痛苦,但基本一個學期就能打好基礎。然而,拼音是近代才有的,那麼在古代的小朋友們,想要讀書識字該怎麼辦呢?
  • 沒有拼音古人是怎麼認字的?這些方法腦洞大你可能也用過
    當時就震呆了!是啊,我們都是學拼音識字,那古人呢?其實,古人在造字時就考慮到了怎麼認字,哈哈沒想到吧!所以,沒有拼音古人也可以輕鬆認識這些字!那其他字呢?形聲字雖然佔漢字的大部分,但其他字也不少呀!其實,古人還有幾種識字法,完全不用擔心不認識字!
  • 可以教給孩子的冷知識:拼音出現才60年,那古人是如何識字讀音的
    周有光先生是漢語拼音的主要研製者,谷歌為了紀念他,特別推出了紀念主頁。那古代沒有拼音的時候,人們怎麼表達「duang」、「biu」這種沒字的音呢?  那我們就來說說古代人是怎麼識字讀音的。  現在漢字的讀音都分聲母韻母,其實在上古時期,人們還沒有把一個音節的輔音元音分開讀的意識,都是以音節為單位整體教學的。後來東漢佛教傳入,人們接觸了拼音文字梵語之後受到了啟發,才有了把漢字音節聲韻分開的意識。
  • 你有沒有想過:古人沒有漢語拼音,他們是如何進行識字教學的?
    中國古代沒有漢語拼音,他們是進行識字學習的呢?但是也存在問題,比如韻母和聲調還沒有脫離開等等。說起漢語拼音最早的雛形,不得不說到唐朝的阿拉伯人,他們到中土生活,漸漸定居,他們結合自己的阿拉伯文字來標註漢字的讀音,但是由於他們當時標註的西北方言比較多,最後還是流傳不廣。
  • 古代還沒拼音的時候,是怎麼教人識字發音的?我們有自己的辦法
    不過如今我們自己人從小學習漢字的時候,也要從拼音學起,這樣才能讀出漢字的發音,那麼古人他們沒有拼音的時候,是怎麼教人識字發音的呢?不知道現在的教學情況是什麼樣的,小編記得小時候在三年級的時候,語文課本上才開始出現連篇的漢字,當然上面依然是加拼音標註的,之前就一直在學習拼音。
  • 識字不必從拼音開始
    有年輕家長問我,教小孩子識字究竟該不該先教拼音?首先,從古人識字方法來看。古人識字大致有「反切」「同音代替」等方法,直到近代,由於外國人學習漢語和中國留洋人士回國後才開始創製拼音,由早起的拼音符號到當下的拼音方案,也就一百多年歷史。漫長的五千年文明史上並無所謂拼音。其次,從拼音作用功能來看。
  • 沒有拼音,古人是如何注音的
    古人沒有拼音,那麼如何注音呢?最常用的方法叫做「反切法」。 朱熹的《四書集注》有「澳,於六反」這樣的話,這是在給「澳」注音。 注意,古代讀音與現代略有區別,「紀」為三聲(jǐ),在《百家姓》裡,「紀」作為姓應該讀三聲,例如紀曉嵐。
  • 在沒有漢語拼音的古代,古人這麼學習漢字,網友驚呼古人智慧
    漢語拼音的發明直接促進了中國漢字的發展進程,但是在中國的古代沒有漢語拼音的時候,古人是怎麼通過學習認識漢字的呢?而且老師是怎麼教學生識字?難道僅僅是憑藉直接看嗎?其實,就是下面這個道理,以「當」字為例:都,在古代的讀音標註中叫「韻部」——相當於拼音的聲母;郎,在古代的讀音標準中叫「韻腹/韻尾」——相當於拼音韻母。至於後面的「切」字是啥意思?注意,「切」本身是一個動詞,意思是讓我們在兩個字的組合讀音中,「切」出一個音來——可謂相當形象生動。這,就是傳說中的《切韻》了~!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很簡單,一學就會
    從小到大,我們都學習過古文典籍,認識和掌握了大量漢字,而使之得以實現的工具就是漢語拼音。然而,中國古代沒有字母,也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讀音的呢?對於生僻字,又是以何種方式標註讀音的呢?漢語是非拼音語系,從來未曾有過外來工具輔助,但這並不妨礙它發揚光大,因為古人早就創造了高明之法來為其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