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都是從小學開始學習漢語拼音,這便造就了大家都有很深的漢語拼音功底,但在輔導小孩的時候很是困惑,小兔崽子為什麼總是讀錯呢。
便責怪孩子「上課為什麼不好好聽講?」「別人都會讀了,為什麼就你不會?」
現在的小朋友讀書識字都是從這些基本的拼音開始的,拼音學習雖然開頭讓家長痛苦,但基本一個學期就能打好基礎。然而,拼音是近代才有的,那麼在古代的小朋友們,想要讀書識字該怎麼辦呢?
古代漢字如何標註讀音
其實古代也有為漢字標註讀音,只不過是用漢字標註罷了。主要有直音法和反切法兩種方法。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注音。
1、直音法:
直音法,意思就是用和這個字讀音相同的文字來注音,一般都是用一個簡單字為複雜字注音。
例如,「懿」這個字,教書先生就會直接告訴你,這個字和「憶」同音,寫作「懿,音憶」。直音法一般遵循的規律是:用一個常見字去標註一個罕見字。直音法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有的字找不到和自身相同的讀音。在這種方法之下,還是有大量的字需要口傳的,而且,有些複雜字同音字幾乎沒有,直音法也注不出來。
2、反切法:
反切法,彌補了直音法的局限性。自上古開始一直沒有「聲」、「韻」的概念,後來隨著西漢佛教傳入,西域僧人以梵文與漢文互相標音,梵文是一種拼音文字,輔音元音分得很清楚,受梵文的啟發,逐漸有了聲韻分開的意識,於是反切法就誕生了。
反切法就是,用兩個字去拼切一個不常見字的讀音,例如 「對,地歲切」、 「誇,苦瓜切。」反切法一般遵循的規律是:反切上字(第一個字)為聲母,反切下字(第二個字)為韻母。這樣的注音方法還是必須要口傳一些簡單字,解決了難字同音字少的問題。
在歷史的長河中,也衍生出其他很多為文字標註的方法,反切法流傳時間最長,自漢至清末一直在被使用。就是這樣的方法使我們璀璨的中華文化傳承了下來。
漢語拼音的緣起
漢字用拉丁字母注音,僅有70多年的歷史。明朝萬曆年間,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就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後來法國的傳教士金民格寫了一部《西儒耳目資》,用了25個字母給漢字注音。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便於西方人學習和掌握漢語漢文。後來又陸續出現過多種以 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漢浯拼音方案。
1、現在使用的漢語拼音是1955-57年研製,1958年頒布的。但是歷史上用其它字母標記漢語讀音的嘗試遠不止這一種。1918年民國教育部頒布過注音字母,就是現在中國臺灣還在使用的「老拼音」。
2、漢語拼音用的是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歐洲許多語言共用的,拉丁語是歐洲語言共同的古代祖先。
3、拼音還有幾個方面的作用。首先,是掃盲。這是漢語拼音方案制訂的初衷之一。其次,方便國際交流,給外國人學漢語讀漢語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第三,方便資訊時代的信息溝通,為漢字的錄入提供了方案基礎,成為了不需要學習成本就可以掌握的,最普遍的輸入方法。拼音方案在資訊時代的重要作用,是它的設計者也始料未及的。
古人沒有拼音雖也無妨,但拼音在今天發揮的作用,也是古人難以想像的。
(上述資料整理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