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很簡單,一學就會

2020-12-08 解憂文史

數千年來,中華文化都是建構於漢字的基礎之上的,那方正的橫豎撇捺,空妙的字正腔圓,每一個字都有深遠的來歷,每一部分都有厚實的履歷,它承載了漢辭晉賦,承載了唐詩宋詞,承載了明清小說,承載著我們所有夢想與遠方。

從小到大,我們都學習過古文典籍,認識和掌握了大量漢字,而使之得以實現的工具就是漢語拼音。然而,中國古代沒有字母,也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讀音的呢?對於生僻字,又是以何種方式標註讀音的呢?

漢語是非拼音語系,從來未曾有過外來工具輔助,但這並不妨礙它發揚光大,因為古人早就創造了高明之法來為其注音。

古人注音方法共分三種,下面我們依次辨之,悉遵古人的智慧。

第一種,直音。直音產生於漢代末年,即以讀音相同的較為簡單的字來為生僻字注音,比如以「和」為「龢」標音。這種方法操作很是便捷,只要能找到相同的字就行,不過這也正是它的局限所在,畢竟並非所有字都能找到同音字,即便找到同音字,可能此字同樣比較生僻,難以識讀。

這與我們小時候學英語的情形差不多,以讀音相同的漢字標註不會讀的英文單詞。然而,英漢之間讀音不盡相同,很多時候並不能找到完全相同的漢字讀音。這就催生出了古代注音的第二種方法:讀若。

讀若,同樣是以一個大家普遍認識的字為另一字注音,不過二者不要求讀音完全一致,顧名思義,只要相似就可以了。它也叫做「讀如」,這是古代訓詁學家所創,他們以解釋詞語和研究語義為己任,古籍載:「讀如、讀若者,擬其音也。古無反語,故為比方之詞。」

相比直音法,由於讀若的字音並不完全準確,所以它還有其他的附加作用,即:曉釋字音、通假借字、訓解字義。比如,「鴈」大家都不認識,利用讀若法可用「雁」字標註,如此一來,我們便可知「鴈」近似讀yàn,又可知其意為鳥雁,而且它還可以作為「雁」的通假字,在文章中互相竄用。

不過,反切法仍有缺陷。其一,既然是取兩個字的部分讀音,那麼就會有多餘的成分,讀起來難免會產生障礙;其二,反切上、下二字可以選用的字太多,這就造成了注音多而雜的現象,難以掌握;其三,有些窄韻,無法找到類似的字音,只能以他韻代之,這就造成了切音的不準確。

不過,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反切法逐漸得到改良,很多弊病得以革除。唐代時漢字為三十聲母,宋人又補充到三十六,反切日益精密,成為此後歷朝歷代最為通行的注音方法。

雖然中國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但有了這些方法的聯合併進,讀音早已不成問題,這是古人的智慧所成,更是漢語的獨特魅力。不知大家都學會了嗎?

相關焦點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這些方法太高明了
    從小到大,我們都學習過古文典籍,認識和掌握了大量漢字,而使之得以實現的工具就是漢語拼音。然而,中國古代沒有字母,也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讀音的呢?對於生僻字,又是以何種方式標註讀音的呢? 漢語是非拼音語系,從來未曾有過外來工具輔助,但這並不妨礙它發揚光大,因為古人早就創造了高明之法來為其注音。
  • 古代沒有拼音,那麼古代人們是怎麼判斷讀音的?
    但是我們現在所用的新華字典,以及裡面所配備的標音,這種方式方法用了才幾十年而已,那麼在拼音發明之前,尤其是在中國的古代社會,人們是怎麼確定一個字的讀音的呢?其實古人可聰明著呢,今天的故事,小編就和你聊一聊,沒有拼音的那些時光裡,古代的讀書人們是怎麼確定字的讀音的。
  • 古代有漢字卻沒「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的方法絕了
    古代有漢字卻沒「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的方法絕了如今的漢字不僅僅對中國影響深遠,對全世界的影響都越來越大了。漢字博大精深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也是傳承文化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與漢字一樣重要的還有漢語拼音,也就是發音的方式,但是漢字和漢語拼音的關係卻不是那麼親密,因為漢字的歷史時間遠遠超於其拼音,而拼音卻是從清朝才有了雛形,到了民國時期才真正出了方案。那麼沒有拼音的時候古人在讀書識字的時候是怎麼學習漢字發音的呢?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是如何認識漢字的?老祖宗的方法讓人佩服
    而想要學習中國文化,就必須要精通漢字。我國漢字發展的歷史非常悠久,最遠可以追溯到倉頡造字。經過多次的演變,才發展成為如今的漢字。現今的漢字看似簡單,實則非常深奧。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都中國的漢字種類很多,比如多音字、形近字、近義字等等,想要徹底的區分他們實屬不易。現在的人們基本上通過拼音來認識漢字,這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
  • 古代漢字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你看祖先們的方法有多巧妙
    古代漢字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眾所周知,拼音共有26個字母,通過它們可以讀出幾乎所有的漢字,我們小學時期都是通過拼音來識字的,不過在古代,拼音並未被發明出來,那個時候的古人,用的發音方法十分巧妙,比如最簡單的,就是用「直音法」,所謂「直音法」就是通過已經知道的字來學習讀音,比如「王」是很常見的字,若是學習到「亡」,就可以用這種方法,不過它也有很大的缺陷。
  • 沒有拼音的時代,漢字讀音如何傳承?
    漢字是方塊字,是音意行的結合體。但是也有可能簡化到今天,音,意,形完全不具備聯想性,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一個生字,既不了解他的意思,也不了解他的發音。不像英文,你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單詞,卻能夠勉強拼出他的讀音,因為英文字母組成有一定的音律規範性,掌握音標就可以在不懂意思的情況下讀出來。
  • 中國古代沒有拼音,如何認字發音?其實古人辦法很多,至今在用!
    中國古代沒有拼音,如何認字發音?其實古人辦法很多,至今在用!要學好漢語,首先要學好拼音,這就如同我們現代學習英語,要學好英語音標一樣,只有熟練掌握各種拼音技法,才能打牢認字的基礎。中國第一個創造拼音文字的人是盧戇章,他曾經編寫了《中國字母北京切音教科書》,還有《中國字母北京切音合訂》,首次用切音字拼寫官話。正式的漢字拼音,是在1918年正式公布。漢語拼音屬於近代產物,那古代的先生們是如何完成兒童的啟蒙識字教育呢?其實古人為了便於識字,研究制定了四種識字方式:直音法,讀若法,形聲字,反切法。
  • 古代沒有拼音怎麼識字?不得不服古人的智慧,這方法至今都在用
    漢字作為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蘊含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成為其他科學文化知識學習的基礎。學習漢字的第一步是明確讀音,這樣才能達成下一步的溝通,讀音的學習從認識拼音開始。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漢語拼音方案》。之後,這一方案就成為小學生的必修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然而,古代並沒有拼音,古人又是怎麼識字的呢?不同於以腓尼基文字為代表的字母文字,漢字是象形文字,又稱表意文字,是通過圖畫演變來的,人們運用這種符號進行溝通更注重意思的呈現。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是怎麼給漢字注音,怎麼讀出生字?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是沒有漢語拼音的,不止是很早以前沒有,就連清朝都沒有!也就是說,在中國長達5000年的文明裡,雖然有漢字存在,卻一直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識字」的?並且還能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這法子,厲害了!
    古人的智慧到底有多厲害?今天我們又領教了「一招」!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是沒有漢語拼音的,不止是很早以前沒有,就連清朝都沒有!也就是說,在中國長達5000年的文明裡,雖然有漢字存在,卻一直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識字」的?並且還能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是怎麼給漢字注音的?
    漢字雖然有大量的形聲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樣,可以通過文字符號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確的讀音來。因此,為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字,自古以來人們創造了許多給漢字注音的方法。古人對漢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兩類:1.讀若法用一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方法。比如「讀若」法:儡,相敗也,……讀若雷。(《說文解字》)比如「讀為」法:父義和(《文侯之命》),鄭玄註:「義讀為儀。」比如「直音」法:「肇」注「兆」 。
  • 拼音在清朝才有雛形,古人沒有拼音怎樣識字?古代注音法令人嘆服
    漢字是目前我們每個人都在使用的,中國的漢字有幾千年的歷史,古代的時候人們最初為了記事方便用在石頭上木頭上刻簡單的符號,這些就是漢字最初的模樣,隨著後來人類文明的發展,漢字逐漸被定行,出現特定的樣子和意思。
  • 沒有拼音古人是怎麼認字的?這些方法腦洞大你可能也用過
    當時就震呆了!是啊,我們都是學拼音識字,那古人呢?其實,古人在造字時就考慮到了怎麼認字,哈哈沒想到吧!沒有拼音標註,那用漢字標註啊,拜服!除了這兩種標註法,還有更高能的漢字標註發:反切法。 / 反切法 /這是古人在「直音」「讀若」之後創製的又一種注音方法,就是是用兩個漢字合起來為一個漢字注音。寫作「甲,乙丙切」。
  • 在沒有漢語拼音的古代,古人這麼學習漢字,網友驚呼古人智慧
    漢語拼音的發明直接促進了中國漢字的發展進程,但是在中國的古代沒有漢語拼音的時候,古人是怎麼通過學習認識漢字的呢?而且老師是怎麼教學生識字?難道僅僅是憑藉直接看嗎?>以上的三個例子都是取第一個字A的聲母,取第二個字B的韻母,把這幾個字重複快讀,你就會發現它能產生拼音的效果。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這方法絕了!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這方法絕了!小編想問問大家都是怎麼識字的呢?是不是對照著每個字上面的拼音一個一個讀的呢?可以說拼音就是我們認字很重要的一個工具了,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沒有拼音的話怎麼認字呢?拼音是用什麼寫的呢?
  • 沒有拼音的古代人們是怎麼將讀音流傳下來的呢。
    據傳是教育部準備將許多古詩詞裡的字的讀音就行修改,以便大多數的人都能讀對,例如「一騎(ji)紅塵妃子笑」中的「騎」改為(qi),「遠上寒山石徑斜(xia)」中的「斜」改為(xian)等等,讓人們紛紛質疑是不尊重傳統文化,破壞韻律等。那麼,在古代那些詩人是如何在沒有拼音的時候來明確韻律的呢?漢字的讀音又是怎樣流傳下來的呢?
  • 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和英文字母那麼像?
    雖然,拼音好拉丁字母看起來一樣,但在讀音和用法上有很大區別。拼音是用於拼注漢字讀音的,並不能用於文字書寫,每一個拼音符號,對應一種聲母韻母;而拉丁字母是英語等拉丁語系的詞句組成的一部分,部分字母也具有實際意義。
  • 在漢語拼音發明之前,中國人學習漢字有多難?
    其實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越是古老的東西越沒有新生的東西遵循科學的道理。漢字是一種創新,同時由於文化的傳承,雖然在字形上越來越簡化,但是作為方塊字,一個一個創立的字,是無法真正用現代的排列組合方法來進行歸納和學習的。  而英文只有二十六個字母,排列組合就形成了各種表意。漢字有幾萬個,而且互相之間並沒有聯繫,或者說沒有緊密的聯繫來供我們舉一反三。
  • 可以教給孩子的冷知識:拼音出現才60年,那古人是如何識字讀音的
    那古代沒有拼音的時候,人們怎麼表達「duang」、「biu」這種沒字的音呢?  那我們就來說說古代人是怎麼識字讀音的。  現在漢字的讀音都分聲母韻母,其實在上古時期,人們還沒有把一個音節的輔音元音分開讀的意識,都是以音節為單位整體教學的。後來東漢佛教傳入,人們接觸了拼音文字梵語之後受到了啟發,才有了把漢字音節聲韻分開的意識。
  • 看完漲姿勢了,古人如何學拼音?漢字並不簡單
    學習一個陌生的字,對於現代人很簡單,翻開一本字典,按照拼音索引,很快就能找到這個字的讀音、含義。沒錯,拼音就是學習漢字的最便捷的工具之一。也是我們從幼兒園入學開始的必修課程。可是古時候沒有字典啊,也沒有拼音,怎麼辦呢?